论语心得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第二篇:论语心得(成稿)

读《论语》心得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并由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起初我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是当我仔细回味,并看了他人的分析以后感慨颇多。

首先,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态度一即从容不迫。通读论语以后,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由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无需大动干戈,而是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态度二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要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因为贫困的生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态度三即坦然面对。人生中有许多难关要过,但无论什么,心中都要保持一份淡定。态度平和,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一切的态度均缘于三格,将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其次,它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第一,就是一个“度”字。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例如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那就算了,否则将会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第二,就是“孝悌”。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而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对父母孝顺,对兄长要尊敬这是中华传统的美德。第三,让自己“言寡尤,行寡悔”要做到寡悔,,必须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第四,就是说和做的关系。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生活中,我们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不能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最后,我觉得读一部好书,其优点我们应当借鉴,但是缺点我们更应该明确,并时刻警醒这自己。《论语》当中有部分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十分的教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竭力维护周礼,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他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他们又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另外,孔子认为忠以孝为本,这个思想哉以前的社会当中或许会是对的,但是在当今社会我认为他很片面,孝只是忠的一个方面。首先,一个官他很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家人很好,并且他所贪污来的钱财都用在了父母身上,但是他对这个国家呢?并没有做出贡献。因此对国家的忠以孝为本在当今社会只是一个方面,还在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否健全。

都说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可见其作用之大,有人曾细心研读。但同时又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都说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常常遇见所谓的“小人”那么,采用主谐,平易近人的儒家思想的人会不会因为小人的残害而丧失生活的权利呢?我想,如果可以领会《论语》精髓,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心,还对于是社会的岗位,都作出来无愧的交代。我们一定要相信,小人取小利,君子得大义。请保持君子之心,坦然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