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感想

《针灸学》之我见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针灸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针灸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并在国际医学界掀起了一股股针灸热,可以说针灸引领着中医学走向世界。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学习的后来者,我觉得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并能结合临床实践。

就针灸的起源,应追溯到《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胜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同时,《内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这个时期《难经》又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提出八会穴。然后,魏晋皇甫谧书就《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我们一学生应该对这些书都要通读,并且牢固的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下面就我的一点心得来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灵枢经》是我前不久刚刚读完,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特别是对针刺方法和经络腧穴做了详尽的描述。经络腧穴的发现和针灸疗法的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局部的刺激到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或“连穴成线”,或“先有经后定穴”,从脉演进到经络;从砭石到九针,在《灵枢经》以前,这些只是零散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片段,尚未形成体系。及至《灵枢经》成书,才使得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在经络腧穴方面形成了包括正经、奇经、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内外连属的经络系统,明确

了“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揭示证明了人体是一个具有多样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灵枢 经脉》篇说“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 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可见经络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针灸治疗方面,《灵枢经》也有详细的理论体系,从针刺所用的针具到骨度分寸取穴,从刺之法到刺之禁忌,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刺之道”,使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有了完善的理论指导。“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指出了针刺的前提是病人神的状态,根据“神”的状态选择可刺或可不刺;刺有五禁、五夺、五逆,有提醒了医者在针刺时的注意事项;至于对寒热病、癫狂、热病、杂病、厥病等具体病症的针刺疗法,书中的论述更为详尽,成为后世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指导和刺法指南。

以上是对经典的一个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八脉交会穴歌》中的“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两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阴维和冲脉,共同汇合于胃、心、胸,手厥阴络穴从内关处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从经络循行和感传现象可知内关和“心”有密切关系,此处的“心”有三层含义:1,心脏,2,心神,3,心口部。内关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之功。因为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症皆取本穴。情致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症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公孙穴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土、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的功效。由此可知,公孙和胃肠关系密切。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安,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两穴相合,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亦彰。内关通于阴维,公孙通于冲脉,二者相合,对胃,心,胸,腹多种疾患均可起到治疗作用。

当然了,谈及针灸首先要从经络说起,在《针灸学》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对针灸理论进行很好的掌握,如经络系统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对

于腧穴进行必要的理解,特定穴一定要牢记。对于针灸技术这一块,针刺手法是一个重点,包括进针手法,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等。《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标幽赋》中进一步阐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等一些原文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然后是行针手法和补泻手法,这些在临床上都是经常要用到的。关于补泻手法,以我个人理解,是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配合呼吸,迎随,深浅,轻重四法,但依具体情况施以不同手法。如四肢穴多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配合迎随补泻。最后一块是针灸应用,也是我觉得最难理解的一块内容。因为我总觉的配穴很神奇,自己又不能寻找规律来掌握这些。如治疗月经不调,取关元调冲任,以安血室为主穴,配以三阴交补脾胃以资生血之源,其中血热者加血海用泻法,配支沟用泻法;血虚者加阴陵泉用补法,以健脾养血,配曲池用补法,以调血中之气。还有一些如肩隅配曲池治一切郁热气结,脘闷燥烦,呃逆纳差等证,通里配足三里治疗失眠,隐白配三阴交治疗崩漏等。虽理解了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但人不能很好的掌握,不能琢磨明白随证配穴的道理。另外,我觉得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实验课上总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实践经验,我建议能否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这样大家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际操作和动手锻炼。

期年之后,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成为临床大夫,正如《素问?针解篇》所云:“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其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是医者必备的素质,更是我们在行针时必须做到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好针灸,杏林春暖。

zcx

 

第二篇:《针灸学》重点整理

人人网 校内 - 浏览日志 - 【南京医科大学二手书交易平台】【《针灸学》重点整理】 资料编辑 隐私设置 应用设置 帐户设置 邮件订阅最近使用 日志 相册 音乐 分享 小组 人人喜欢 人人农场 礼物商城 留言 状态 公共主页 人人活动 梦幻坦克 女人 升职记 我爱校花 开心宝贝 开心农场 泡泡鱼 幸福厨房 投票 阳光牧场 掌上猫扑 开心鱼塘 超级宠物! 狗狗 全部应用 ?管理我的应用 浏览更多应用 装扮主页 修改资料 情侣空间 全部好友 寻找好友 通讯录 邀请朋友 帐户设置 VIP中心 充值中心 邮件订阅退出 默认表情 阿狸 囧囧熊 超级表情对不起,该功能需要等级9级以上或者开通VIP才可以使用。或 隐藏广告 首页个人主页好友应用 游戏1站内信 搜索 搜索 帐号日志 华骏一 华骏一的日志 当前日志 返回日志首页? 较新一篇 / 较旧一篇 分享 4针灸学讲义 第一章 针灸学发展史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针灸的特点...【南京医科大学二手书交易平台】【《针灸学》重点整理】2011-01-08 14:31 | (分类:默认分类)4针灸学讲义第一章 针灸学发展史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起源及发展史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明代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一针灸专著19xx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民间学术团体第二章 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

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经络学说的形成1,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 2,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3,腧穴功效的总结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5,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互佐证与补充。经络组成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经络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足足阳明胃经 阴阳十二经脉:足三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 脏腑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十二经脉:足三阴经 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1,有固定的流注次序 2,循行走向有规律 3,交接传递有规律 4,体表分布有规律 5,与脏腑有属络关系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厥阴经分布于巅顶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膊部;手三阴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太阴经在前缘,厥阴经居中线,少阴经在后缘。阳经分布 在四肢的外侧面,阳明经在前缘,少阳经在中线,太阳经在后缘。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肺 ① 大肠②脾 ④ 胃 ③心 ⑤ 小肠⑥肾 ⑧ 膀胱⑦心包⑨ 三焦⑩肝 12 胆 11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节作用络脉 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以及孙络、浮络。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表表里两经的支脉。经别与络脉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不同点:经别主内,主要是加强躯干部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表里经脉在头面部的联系;而络脉主外,主要是加强肘膝关节以下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部分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经络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经络的作用一,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1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平衡阴阳,调整虚实二,经络在病理中的体现1由表入里,传导病邪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3 脏腑之间的传变。三,经络在诊断中的作用第三章 腧穴总论腧穴分类 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与任督,经穴经外奇穴:有固定穴名和明确位置,未归入十四经中的有效穴。简称“奇穴”,“经外穴”阿是穴:病痛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随病而定,无固定位置和穴名。腧穴的作用-功能1输注气血 2反应病症 3协助诊断 4防治疾病腧穴的作用-主治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变;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远治作用:与经脉的循行密切相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以腧穴所归属的经脉确定其主治。特殊作用:特定穴 些穴位的特殊主治功效腧穴的定位与取法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即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活动标志:需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即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二,骨度折量定位法又称”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 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三,指寸定位法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定位的方法横指同身寸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特 定

穴特定穴 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分为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原穴:原气之意,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络穴:联络之意。十二经加任、督、脾共十五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联络表里两经。郄穴:空隙之意。各经经气深聚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第四章 经络腧穴各论一,手太阴肺经经穴 前臂外侧缘尺泽:仰掌,微屈肘。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列缺: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太渊:伸臂仰掌。在腕掌侧横纹桡侧少商:伸拇指。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二,手厥阴心包经 上臂正中内关:仰掌。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三,手少阴心经 手臂后缘起于心中,穿过横膈神门:仰掌。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四,手阳明大肠经走于食指桡侧端合谷: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曲池:侧腕对掌,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的中点五,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过手背,出前臂两骨之间外关:俯掌,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翳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六,手太阳小肠经后溪:自然半握拳,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的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听宫: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凹陷处。七,足阳明胃经四白:目直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下关:面颊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天枢:腹中部,距脐中2寸足三里: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丰隆: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八,足少阳胆经风池:正坐、俯卧或仰卧。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后方际直上1寸)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环跳:侧卧屈股。股外侧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阳陵泉:侧卧或仰卧。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九,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正坐或仰卧。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患者闭目,医者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慢刺入0.3-0.5寸,不宜提插及大幅度捻转,禁灸。肺俞:正坐或俯卧。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正坐或俯卧。背

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正坐或俯卧。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正坐或俯卧。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正坐或俯卧。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正坐或俯卧。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正坐或俯卧。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俯卧,腿后面,腘横纹的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 肌腱 之间。至阴:俯卧或侧卧,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 寸处。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十一,足厥阴肝经太冲:足背侧,第一、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十二,足少阴肾经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任 脉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督 脉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百会:两耳尖连线的中点。水沟: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奇 穴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十七椎:第五腰椎棘突下。腰痛穴:手背,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夹脊(华佗夹脊):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 寸。第五章 刺灸法可分为五个部分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2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亦称针体。3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4针柄:是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消 毒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1)高压蒸汽灭菌法:1.0-1.4KPa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min以上。(2)煮沸消毒法: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min,亦可达到消毒目的。(3)药物浸泡消毒法:对于不耐高温的针具,可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min,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2,医者手指消毒3,施术部位消毒体位选择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进 针 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针管进针法针刺的角度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直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位的腧穴。在施用某些行气、调气手法

时,亦常用斜刺法。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胸骨部的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腕踝针法等,都用平刺法。行针手法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者进一步调节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基本手法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进行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手法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搓法,飞法,震颤法针感针感,亦称气至、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称为针刺感应。主要有酸、胀、重、麻,有时或出现凉、热、痒、痛及跳动感、蚁行感、触电感、水波样感等,甚或沿一定的方向和部位扩散传导。补泻手法1,提插补泻法 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2,捻转补泻法 针刺得气后,捻针左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用力),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针右转(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用力),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具全部起出。然后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服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针灸。晕针预防预防: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消除患者对针刺的顾虑,做好解释。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进食、休息、饮水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于

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上熏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材料(1)艾柱: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的艾团,称为艾炷,艾炷以壮为计数,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之为一壮。(2)艾条:又称艾卷,即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添加其它药物,又可分为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类灸法分类 直接灸间接灸第六章 耳针疗法耳针的起源和发展籍耳诊治病症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法国外科医生P.Nogier提出的含有42穴,形如倒置胎儿分布的耳穴图。近四十年来我国在耳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把耳针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支持WHO耳针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国际耳针学术交流。耳穴的涵义和别称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的穴位,即在耳廓上可用于诊疗病症的区点。当某人躯体内脏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某一个部位出现痛敏感、皮肤电特性(电阻、电容、电感、袋内)改变、变色(充血、缺血、色素沉着)、变形(隆起、凹陷、皱褶、丘疹、水疱、脱屑、血管变化……)等反应,医务人员即可刺激这些部位防治疾病,也可根据这些部位的反应,辅助诊断某些疾病。人们常将这些特定的部位称为耳穴。耳穴又称为“反应点”、“压痛点”、“良导点”、“敏感点”、“反射点”等别称。耳穴大体分布图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盆腔相应的耳穴分布在三角窝;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常用耳穴定位耳中 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耳尖 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坐骨神经 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对耳轮6区。 颈椎 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13区神门 在三角窝后1/3处,即三角窝4区。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后耳甲10区。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脾在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肺 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眼 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耳针治疗选穴思路(1)相应的部位选穴 (2)按中医脏腑、经络学说选穴 (3)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 (4)医生自选操 作1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好耳穴。并在所选穴区内或周围寻找反应点。选穴力求少而精,一般

用同侧穴,少数取对侧或双侧穴。2针具必须严格消毒,耳穴皮肤可用2.5%碘酊或75%酒精消毒。3毫针一般垂直刺入,向最敏感的方向针刺,深度以刺穿软骨不刺穿对侧皮肤为度(因为软骨前后神经末稍密度最高)。4留针20-30分钟或更长些,留针期间宜间歇行针l-2次,加强刺激。5起针时备带消毒棉球,必要时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再涂以2.5%碘酊或75%酒精以防感染。第七章 治疗概述针灸治疗疾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的各种资料,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方面即八纲辨证加以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属寒还是属热,属虚还是属实);判定疾病的位置(在表还是在里,在经还是在络,在脏还是在腑);并进而确定其证候名称的诊断思维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以确定相应的针灸处方和穴位操作方法。针灸的治疗作用1调和阴阳基本上是通过经络、穴位配伍和操作手法来实现的。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用泻法,以清泻胃热;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阴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用泻法并灸以温散寒邪;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根据“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治宜滋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穴复溜补之;同时取足厥阴经穴行间泻之以协调阴阳。2扶正祛邪通过穴位本身的性能、穴位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配伍等方面来实现的。如偏补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等,多在祛邪时用之。绝大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针灸选穴原则“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具体有:近部选穴、远部取穴、对症选穴三种。配穴方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特定穴 是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的总称,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等。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其分布特点是按井、荥、输、经、合次序从四肢末端向

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脉共有60穴。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每一个脏腑各有一个原穴,故有“十二原”之称,其分布均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是表里经脉联络之处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16个郄穴。临床上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合相通的八个腑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均分布于腕、踝关节部位上下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腑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第八章 常见病症的治疗支气管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喘促等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痰饮”等病证范畴。急性期多为实证,慢性者则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者为多。本病急性者多伴有发热、恶寒,流涕、头身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而以咳嗽为主症。先为干咳或少量粘液性痰,随后转为粘液脓性或脓性痰,咳嗽加剧。咳嗽、咳痰可延及2~3周才消失。如迁延不愈则成慢性。慢性者呈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合并感染时可有脓痰、发热、呼吸困难等。一般于秋冬季加重,春季后减轻,严重者全年均有持续性咳嗽。病久不愈者可伴有肺气肿、肺心病。针灸疗法取穴:肺俞、列缺、天突、太渊。可随证加减.方法:每次选用5~7穴,各穴施以中等或较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间歇行针,一般每日1次,咳喘甚则可每日两次或两次以上。5~10次为1疗程。灸法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肓俞、关元、足三里。方法:每次选3~5 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每穴5~7分钟;每日或隔1~2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寒证、虚寒证。耳针疗法取穴:气管、肺、脾、肾、神门、肾上腺。方法:发作期予强刺激或通以脉冲电流,留针30分钟至1小时,可以耳穴按压,每日1次或2次,两耳交替;缓解期中等刺激,或用药籽按压,可1周3次,20次为一疗程。穴位敷贴疗法取穴:膏肓俞、百劳、膻中、肺俞、风门。方法:细辛、白芥子、甘遂、延胡索各等份研细末,加黄酒调成糊状,制成蚕豆大小圆饼,在每年夏季三伏期间按时贴在上穴,贴药时间视病人耐受性而4~8小时不等,以皮肤感觉轻微灼热或刺痛感时取下,每次贴敷时间间隔10天左右,每年夏季贴3次,连续3 年。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是指急性单纯性胃炎伴发肠炎者,临床以急性发作上腹部疼痛、呕

吐、腹泻为特征。本病以呕吐为主者,属中医学“呕吐”范畴。本病多由感受时邪,致湿热或寒湿内侵,脾受湿困,升降失调;或饮食不节,误食腐败变质食物,损伤脾胃,致传导失职、清浊相混而成本病。本病起病较急,开始可觉上腹部疼痛不适,继则恶心呕吐,所吐之物多为未消化食物,或酸腐而臭。大多数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随即泻下黄色水样稀便,吐泻次数少则数次,多则十余次。严重因呕吐、腹泻而出现脱水或酸中毒症状。甚至导致中毒性休克。原则:化湿通滞,健脾和胃。针灸疗法取穴:天枢、中脘、上巨虚。辨证加减:湿热者加大椎、合谷、曲池;寒湿者加阴陵泉、关元;食滞者加内关、公孙、内庭、足三里;伤阴者加三阴交、太溪;阳脱者加关元、气海。方法:每次选用3~5穴,实证、热证者施以泻法,虚证、寒证可用温针灸,留针30~6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或2次。灸法取穴:天枢、中脘、上巨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方法:艾条悬或用艾绒隔姜灸,艾炷黄豆大小,每穴5~7壮。阳脱者以神阙隔盐灸,以蚕豆大艾炷灸3~5壮,每日1~2次。适用于本病属寒属虚者。耳针疗法取穴:大肠、胃、脾、食道、神门、皮质下、交感。方法:每次选4穴左右,中强刺激,可加用电针,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1次。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功能性胃肠病,由一组无严格定义的症状如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最为密切。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和左下腹疼痛,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腹泻一般每日3~5次,多者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有时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还可伴有腹胀、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等精神症状。针灸疗法取穴:下脘、天枢、下巨虚。辨证加减:肝郁脾虚,加肝俞、太冲、章门;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大肠燥热,加大肠俞、大横;寒热错杂,加阳陵泉、行间、内庭。方法: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以中等强度,电针疗法取穴:参照以上取穴。方法: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视症情轻重,轻者以疏密波,重者以连续波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法取穴:天枢、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方法:用艾条熏灸以上穴位,每穴5~10分钟,使腹部发热为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久病脾胃虚弱者。火罐疗法取穴:便秘:大肠俞、小肠俞、大横;腹泻:神阙、

天枢、大肠俞。方法:按以上穴位,用大号(直径6~8cm)的火罐,用闪火法拔罐15~20分钟,可每日1 次或隔日1次。较新一篇:【南京医科大学二手书交易平 较旧一篇:这是一篇加密的日志 阅读(55)| 评论(0)| 分享(7) 评论 | 分享| 喜欢 表情 悄悄话 华骏一的日志共276篇日志更多TA的日志更多【执业考试】【20xx年执业护士考试】(完整答案) 【考研真题】【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科 【考研真题】【19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科 【考研真题】【19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科 【考研真题】【19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科 [游戏推广]你战斗力够强么? 更多 用名字测试你在三国时期的战斗力,还可以和曹操等枭雄PK! 详情>>我喜欢 [游戏推广]黑漫画 更多 如果他,并不是一直以来你认为的那样…看看黑漫画吧!粉丝不可错过。 详情>>正在加载... 举报该日志关于|开放平台|手机人人|广告|招聘|客服帮助|隐私 人人网?2011 京ICP证090254号 我的应用我的应用最近使用我的收藏编辑日志相册分享开心农场拖动进行排序 浏览更多应用日志相册分享开心农场 人人电台我的应用隐身登录,无痕浏览-人人桌面00 在线好友(9)在线好友3提醒没有提醒聊天和提醒设置收到新消息播放提示音已启用聊天和提醒功能 关闭回顶部点击此按钮返回页面顶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