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题:第一章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和消化腔。2、水螅的身体有多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腔肠动物:

(一)水螅的基本特征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水螅的形态点 师:提出问题 

1、 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 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 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4、 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辐射对称定义 

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三)水螅的身体结构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  

(四)水螅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  

(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  

(六)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扁形动物:

(一)生活习性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 

(二)外部形态 

1、 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 这样的形体结构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3、 涡虫怎样消化食物的? 

学生总结:涡虫的形态点

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体长一般1~1.5厘米; 

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 :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三)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四)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特点。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浅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 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我发达的生殖器官   

2、生活史: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和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 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和思考预防的方法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环节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蚯蚓的观察实验。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蚯蚓的形态结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 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1)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 (2)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3)观察蚯蚓的背面和腹面(4)摸腹面有什么感觉? (5)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6)那个快? (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8)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9)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

2、其它的环节动物

沙蚕、水蛭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软体动物-----缢蛏 

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 靠什么结构呼吸? 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 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 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蝗虫的发育。 

3、昆虫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蝗虫的发育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       

2、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    蝗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 昆虫需要定期的蜕皮,而且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了。 2、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  

3、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5、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蚊、蜱虫、螨  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题:第一章  第四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 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鱼类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学生阅读p20-21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

(二)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4、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5、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阅读p23最后两段,小结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本节通过观察鲫鱼,学习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小结鱼的主要特征。

四、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3、 举例说出两栖动物与人的关系。4、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概念。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教师问:

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播放蝌蚪和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片段的视频:

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

2、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播放相关视频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

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3、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认识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前,有必要先复习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

(1)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

(2)哺乳动物、鸟、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不同?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壁虎、乌龟和蛇。3、谈话:图中是什么动物?

4、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这几种动物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认识蜥蜴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

①观察、汇报:

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

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身体表面有什么?)

蜥蜴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

②谈话:关于蜥蜴,你还知道什么?

2、关于爬行动物体表特征——有鳞或甲

壁虎、乌龟、蛇的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与多数动物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哺乳动物、鸟、各种虫子的身体表面都没有鳞或甲。虽然鱼的身体表面有鳞,但鱼不爬行。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作为爬行动物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3、生殖

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动物的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六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 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课本p30到34面: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 ?
二、探究新知

   (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
      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

    1、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
提问:(1)请同学们根据家鸽的标本观察来完成自己的探究计划。 你们观察鸟的体形是怎样的?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呢?
     (2)鸟类的体表被覆着什么?有何意义?
     (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它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4)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2、提问:(1)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
    (2)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
   (3)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4)请阅读表格:从鸟与人的心脏及心搏次数的比较中,你看出了什么?
     (5)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
     (6)经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请你们归纳一下:鸟类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
    3、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
   (二)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1、鸟类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还有哺乳动物。

2、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一章  第七节  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学课本36页完成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体表都被毛,体毛有什么好处?(2)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2、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

(1)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特点?(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3、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4、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学课本38页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在自然界有什么作用?(2)哺乳动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拓展延伸

讨论:以小狗为例说出哺乳动物哪些特征适于陆地生活?

6、课堂测评

(1)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猎豹    B鳄鱼     C 企鹅     D大猩猩

(2)狼、虎、狮都是同学们熟悉的食肉动物。它们的牙齿分化特点是( )

     A臼齿发达   B门齿发达   C犬齿发达   D犬齿退化

(3)下列哪项不是哺乳动物特有的

A胎生哺乳   B体腔内有膈 C体表被毛   D体温恒定

(4) 蝙蝠不属于鸟类,而属于哺乳类。这是由于( )

A有发达的胸肌   B善于飞翔  C胎生哺乳   D 有翼

(5)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是( )

A体表被毛  B大脑发达   C胎生哺乳   D活动范围广

(6)“鲸”人们俗称“鲸鱼”。为什么说“鲸”是哺乳类动物,而不是鱼?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二章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使学生能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像,通过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

二、探究新知

 1、运动系统的组成 

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 

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 

每四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对照教材上的关节模式图解剖观察鸡爪子。培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安全。 

小结:骨与骨之间是通过关节来连接的,它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其适合运动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  

小结过渡: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活动的连接,它为骨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性,那么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学生能回答出肌肉)准确地说是附着在骨上的肌肉,也就是骨骼肌,大家想知道它的形态结构吗? 

播放动画:动态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肌腹、肌腱)和收缩、舒张的形态变化(收缩:变短变粗;舒张:变细变长)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肌肉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刺激消失时舒张开来。有人把肌肉比喻为拉车的绳子,因为靠绳子只能向前拉而不能向后推。如果让车倒退,还需要在车后面另拴绳子。因此,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设疑:骨骼肌为什么能使骨动起来,它是怎样着生在骨上的?下面用我们手中的材料来探究一下吧。 

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用两根橡皮筋代表一组相互配合的肌肉,用两块硬纸板或塑料板剪成骨的形状代表两块骨,两骨的连结处用一个图钉或细铁丝固定代表关节。 

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探究,分工明确,各尽所能。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表扬,并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小结:动物的运动是靠骨骼肌牵引骨围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播放屈、伸肘flash动画,动态展示屈、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同时学生做屈、伸肘动作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设疑: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观看录像、小组讨论,总结出动物的运动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要靠神经系统的支配,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运动。动物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四、练习巩固 

精选习题,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为了探究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的,小民让妈妈买来去毛的生鸡翅,用来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关系,请帮小民完成他的记录。 

1、用两只手捏住鸡翅的两端,向内、向外做伸缩运动,发现 _______(可以完成、不能完成)伸缩运动。 

2、用解剖刀和解剖剪除去鸡翅上的皮肤,会看到________ 是附着在骨骼上的。 

3、捏住鸡翅两端,做伸缩运动,肌肉会在_______的牵引下,围绕着 ______运动。 

4、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小民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第二章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源,锻炼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制定并实施探究实验,锻炼实践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家里现在或者曾经养过宠物。不知道大家有内有利用这个假期好好地观察过它们。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家的宠物有哪些特别有趣的、让你印象深刻的行为。

二、探究活动

学生自学,仔细思考,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1、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举例说明    2、什么是学习行为?举例说明

3、分析实例,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4、对比资料3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5、比较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三、知识新授

1、先天性行为    

特点: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举例:猫吃老鼠——取食行为    乌贼释墨——防御行为

          鸟类育雏——繁殖行为    公鸡斗架——攻击行为

2、学习行为

特点:由遗传物质决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举例:小猫跟母猫学习捕鼠本领        大山雀偷喝牛奶

3、在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资料1和3是先天性行为,资料2、4、5都是学习行为。

4、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可以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如初生的小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来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就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的,所以说,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为高级的一种行为。

5、对比资料3和资料4可以知道,先天性和赤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美国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因为它喂养的金鱼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从另一角度说,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靠父母喂养一生,如果一种生物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被大自然淘汰,研究发现,就连就低等的原生动物草履虫,也是有学习能力的。

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0次以上的尝试攻错误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复杂迷宫的鼠学习就快得多,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学习新的行为,包括条件反射、尝试法和顿悟学习。将一种刺激物与一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就是条件发射;尝试法是动物通过反复的练习,越来越熟练地进行某种行为的学习过程;顿悟学习是不经历尝试阶段,运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学做新的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五、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的取食过程。

1、蚂蚁的取食行为有何特点?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二、探究新知活动

1、社会行为的概念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营业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蚂蚁、蜜蜂等。

2、社会行为的特征

放录像:蜜蜂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蜜蜂的社会行为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提问: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小结: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四、课堂练习

1、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     )

  A.舞蹈    B.气味    C.声音       D.表情

2、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五、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活动

(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蜜蜂、蚂蚁信息交流的录像。问题:

1、 蜜蜂和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长尾猴又是怎样交流的?

(二)探究蚂蚁的通讯

1、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3、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怎样饲养蚂蚁?(2)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能否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4、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三、课堂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四、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2、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

3、一个白蚁的社群中,其职能为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虫和兵蚁的是

A.雄蚁                   B.雌蚁       C.工蚁                    D.兵蚁

4、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蜥蜴遇到敌害,断掉尾巴

五、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题: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

教学难点: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     映红”。使学生产生比较,突出动物和这个大自然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整体感知:动物在生物圈中是一个重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明确:在植物部分里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1-63。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再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出以上结论。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时。建议各小组应把一种动物放到生物圈中去考虑。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就会影响食物链的其他生物的生存。

出示食物链图例

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列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展示一幅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网的图。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知道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传递、在生态系统内形成循环的情况。

3、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以说:植物时动物最大的“恩人”那么动物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呀!就寻找一切机会去报这个大恩大德。其中就有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引导学生分析PPT上四幅画中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帮助植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报恩”行为?

总结:这是生物圈中常见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大型的真菌及霉菌实物,至于细菌,肉眼无法看见,谁能替老师想办法,让大家见见细菌的“庐山真面目”?

二、探究新知:

(一)、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课前培训过的两位同学当小老师,在讲台上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二)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1、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

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四)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三、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医生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是                        (   )

A、一个痢疾杆菌      B、一个真菌菌落

C、一个棒状杆菌      D、一个甲烷细菌

2、醋酸菌的菌落特点不包括                                  (   )

A、一般比较小        B、有的光滑黏稠

C、有的粗糙干燥      D、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3、产生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   )

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四、板书设计

1、观察菌落

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五、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回顾

1、菌落是指                                                   

2、从菌落的                    ,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3、细菌菌落的特点是                                            

4、真菌菌落的特点是                                            

二、自主预习

1、根据书中提示设计探究步骤

2、思考、讨论:

     ①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为什么不能打开培养皿?

     ②为什么要有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作用?

     ③培养基应在怎样的环境下培养?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

     ④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⑤提示4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⑥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⑦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

     ⑧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三、讨论交流

四、归纳总结

五、达标测评

1、在探究硬币上是否有细菌的小实验中,将硬币在细菌培养基表面轻轻按一下,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细菌培养方法的哪一步骤(  )

A种植    B培养    C接合   D接种

2、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是(  )

A培养基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    B在接种后,迅速盖好培养基

C若探究手上菌类要将培养皿放入37℃温箱恒温培养

D这个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3、用无菌棉棒轻拭桌面,然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A配制培养基  B高温灭菌  C接种  D在恒温箱中培养

4、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分布非常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无所不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和真菌离不开陆地,否则不能生存

C细菌和真菌只是在高温条件下不能生存,其他条件下都可以生存

D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5、制作泡菜时在泡菜入坛后要将坛口密封。泡菜是带酸味的,这是乳酸菌的作用。制作泡菜要进行密封,这说明(  )

A乳酸菌不适应有氧的环境      B乳酸菌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

C密封是为了防止其他菌侵入    D密封是为了防止灰尘进入

    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

二、探究新知

(一)细菌的发现

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细菌的形态:

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

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

1、质疑过渡: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营养方式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五)细菌的生殖方式:

1、质疑过渡: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

3、课件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及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

4、师生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 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真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1、认识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

            2、能认识常见的真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观察能力的训练。

  2、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回顾

1、发现细菌的          

2、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是         。他的成就是            

3、细菌的形态                                                

4、细菌的结构                                                

5、细菌的生殖                                                

二、自主预习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菌体构成、细胞个数、基本结构)

2、结合P63页的图片,说一说: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细胞的数目,我们可将真菌分为哪两大类?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霉菌、酵母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及细菌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

5、为什么蘑菇是真菌而不是植物?酵母菌是真菌而不是细菌?

6、霉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7、如果你想要吃美味的蘑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这说明什么?由此,我们可推测,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条件?

    (二)真菌的繁殖

真菌是靠什么生殖的?孢子长在哪个部位?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评

1、酵母菌和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    )

A酵母菌有细胞壁                  B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酵母菌有液泡                    D酵母菌不含叶绿体

2、下列关于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B体内不含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C都是多细胞个体             D都能进行孢子生殖

3、蘑菇经常出现在森林中,但是它却不是植物,原因是(    )

A蘑菇细胞内没有细胞壁            B蘑菇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C蘑菇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D蘑菇细胞中没有菌丝

4、下列关于青霉和曲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都是由菌丝组成的  B都是多细胞的个体 C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题:第四章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对不同的问题评价这一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动画演示:参天大树倒下,慢慢消失;动物死亡后的遗体,逐渐消失;苹果慢慢腐烂,最终消失了·······

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消失了?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你知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吗?

二、探究新知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并由组长做好记录或总结,最后回答

(2)动画展示“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学生根据对动画展示的观察,再次思考刚才的三个问题,并修正自己的答案,回答

(4)找部分同学根据问题的分析,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引起动物和人患病

(1)过渡:人和动物会患很多的疾病,其中,大多数是细菌和真菌引起的。

(2)观察:学生观察课本的有关图片,了解细菌和真菌会使人和动物患哪些疾病。

(3)扩展:同学们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

(三)与动植物共生

(1)阅读: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并阅读有关的资料后回答:地衣体内的真菌和豆科植物根瘤内的根瘤菌分别是真菌和细菌,它们对地衣和豆类植物有什么影响?

分析这两种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阅读课本81页第一自然段,了解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的有利之处

(四)技能训练

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为验证这个问题,有些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评判一下,哪种最好

1、阅读,讨论:学生阅读并讨论哪种最好

2、辩论:找部分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辩论。

3、得出结论: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总结一个好的实验方案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课堂小结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它们对人和动植物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抑制或消除有害的方面,促进和利用有益的方面。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和制作甜酒使学生明确——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

2、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酵现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学习,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培养辩证唯物观点。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生物兴趣,热爱自然科学情愫,激发同学的创造激情。

教学重点: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

教学难点: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2、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药品、干细胞移植等都是人们关注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炭疽热、核泄漏、生物武器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请同学们注意,我刚才说到的热点和焦点信息中,你能指出哪些是和细菌、真菌有关吗?

二、探究新知

1、演示实验:发酵现象

教师:(拿出课外活动小组已做好的有关发酵现象的实验,其实验效果接近书P84页上发酵现象图)请同学观察我拿出的这个瓶有何特点?为什么瓶内会不断产生气体呢?

学生认真观察作答(瓶内不断有气泡产生,瓶口套的小气球在不断地膨胀变大。瓶内放进了糖和酵母。)

学生活动:按书P84演示实验开始进行实验。

(1)学生:介绍实验用具,即玻璃瓶或矿泉水瓶、糖、酵母、小气球、温开水

(2)学生:介绍实验步骤

(3)学生:具体操作。操作步骤如下:(a)先将温开水中倒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搅拌,倒入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再往瓶内放入一些温开水。(b)将一瘪小气球套在瓶口。

2、对实验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请继续观看讲桌上瓶子(已具实验效果的瓶子),如果这里面我放的不是糖,而是面粉和酵母;如果不是糖和酵母,而是牛奶和乳酸菌,如果不是牛奶和乳酸菌,而是麸皮、小米、红粮混在一起再放入醋酸菌;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换成糯米,接种上曲霉,那又会是什么样呢?

3、尝试甜酒的制作。

实验注意事项:(1)制作甜酒的工具操作过程要保持清洁。(2)酒曲和糯米比例一般为1∶6。(3)在甜酒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少打开容器。(为什么?)本实验需较长时间(冬季3天左右)。(4)温度要保持30℃(为什么?)。(5)记录实验现象。(6)糯米蒸熟,一般需20分钟左右。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认识了发酵现象,并认识到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息息相关,并亲自操作了甜酒的制作实验,本实验持续时间较长,请注意观察及实验结果。(3天后可开盖)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

2、多种疾病的防治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3、研究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探究“食品腐败原因”,学以致用想方设法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食品腐败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生物兴趣,热爱自然科学情愫,激发同学的创造激情。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同学关注生活现象、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1、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

2、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对疾病的防治及利用细菌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1、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2、探究细菌和真菌对生活污水处理办法。

3、认识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酵现象,了解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并且同学们亲手酿制了甜酒。有些同学也尝试制作了酸奶。那同学们,咱们制作的酸奶能长期保存吗?这节课,咱们便来认识一些具体的保存食物方法。

二、探究新知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多媒体课件播放内容:

画面中有将鱼放入冰柜的场景,有制作罐头的过程,有用巴氏杀菌法(60℃煮30分钟)给牛奶消毒的场景,还有高温瞬时杀菌来处理鲜奶的场景;有干制的香菇、被真空包装的各类肉制品、糖渍杏肉、蜜枣等糖果、正冒着热气的鸡等等食物的大特写。

教师请学生列举刚才所看到的食物保存方法。

(1)低温保存鱼(2)真空保存熟肉制品(3)干燥保存香菇等干果

(4)巴氏消毒法保存牛奶(5)高温瞬时杀菌的牛奶、啤酒等

(6)糖溃保存鲜果制成果脯(7)熏蒸保存肉制品

食品腐败变质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烂。

可见,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就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的生长和繁殖。

2、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而细菌和真菌也可以使食物腐败。同样,细菌、真菌可以使动植物和人患病,人也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对疾病进行防治。

教师:请同学们查看自己收集到的各种药品说明书,特别是有关抗生素的说明书。并结合书P87页第一自然段,对抗生素有所了解:明确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用来杀死致病细菌的。

科学家利用细菌繁殖速度很快这一特点,利用细菌,把生物某种基因转入细菌内部,使细菌能生产出药品,以满足临床药物的供给,减轻病人的痛苦。这种药品叫“转基因药品”。目前转基因技术是国际热点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关注我国转基因和国际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的研究的进展情况。

3、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延伸到各个领域。近年来,科学家已经能够成功地运用细菌——来处理某些环境污染问题。细菌、真菌做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在我们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中,其实还有很多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不是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的食物呢?

(1)有氧条件下——细菌将有机物彻底分解

(2)无氧条件下——可制成甲烷气体做为燃料

(3)污水处理原理——利用微生物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

三、课堂小结

感谢同学们能够课下认真收集资料,特别是有关《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与环境保护》有关信息,对于老师来讲有收藏价值,希望同学们更加努力,将来都成为有用之才。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         第五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二、探究新知

1、病毒的发现过程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2、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特征。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3、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 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 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病”。

观察图片,识别几种病毒形态。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4、病毒分类: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尝试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要想了解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将从下列几本书中选择哪一种?指导学生认真思考 ,发表观点。对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

二、新课解析

1、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利用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植物,出示思考提纲:

植物有几大类群?如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动物,出示思考提纲:

动物可分为几大类?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表述交流,得出结论。动物的分类:动物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应用与实践: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课外将自己书包里面的东西或衣柜的衣服进行大致的分类,或者帮助妈妈整理厨房,给调味品分分类。 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五、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2008玉林)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按照同一分类等级,种子植物可以分为:(   )

A.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B.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C.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D.被子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2.(2008益阳)生物小组的同学对调查的校园植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油松、雪松、苏铁、水杉归为一类,而将垂柳、白杨、樟树、玉兰归为另一类,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

A. 按照植物的经济价值          B. 按照植物的观赏价值

C. 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          D. 按照植物的形态结构

3.生物分类的依据是    等方面的特征。(   )

A、数量 B、等级 C、形态结构 D、大小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有胚乳   B、子叶数目不同 C、胚芽数目不同  D、胚的数目不同

5.下列植物中,种子不被果皮包被的是:(   )

A、向日葵     B、月季      C、松树     D、玉米

(二)非选择题

1.(2008常德)向阳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这些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A~F中C、F所代表的生物名称。

 C            ;  F             

⑵在这些生物中,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无根,具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填字母代号)

⑶在生物分类学上,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  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请说出这两组

生物之间,谁的共同特征多?        

    题: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及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学生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组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假如你认识了一位外国朋友,想给外国朋友留下自己的地址,以便以后联系。你的地址该怎么写呢?通过讲述联系地址,让学生认识维恩图所包含的大小关系。

2、幻灯片展示多种动物的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谈认识和区分这些动物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

任务一:学生阅读教材,各小组思考与讨论下列问题:                   

1、分类单位中最大的单位是什么?                             

2、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

3、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

4、课本上是怎样描述种的?

5、通过对种的描述,总结分类单位的大小与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之间的规律。

任务二:

 1、请以马为例将马和下列动物(斑马、驴、犀牛、牛、羊、虎、狗、猪、兔、鼠、蝙蝠、蛇、企鹅、鲨鱼、龟、蛙、蚯蚓、蝗虫、瓢虫、虾、蟹)列入韦恩图中。请学生总结:

(1)分类单位的大小与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分类单位的大小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任务三:

生物学家划分七个分类等级来对生物进行分类,他们主要根据什么来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三、总结与归纳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基因多样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2、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讲述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

袁隆顾通过杂交水稻品咱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列举事例:20##年某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小虎,眼睛是瞎的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引导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动的遗传事例介绍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这家之一。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题: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2、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难点: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培养多种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

2、有很多离我们生活很远的野外生物已经灭绝了,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没什么影响,对吧?生物多样性的减弱,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请同学快速阅读P93第一段小字部分,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借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当今,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如何呢?

二、探究新知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图片展示:北京南海子麋鹿园中动物灭绝墓地。同时做相关介绍。(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

2、图片展示: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数量的座标图,请学生观察,问: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信息?和学生一起解读,得出结论:当今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的艰巨性)

3、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如何呢?在预习作业中布置同学们查找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请几个学生读出他们查找的资料。

图片展示: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珙桐,并做相应介绍。

得出结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得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导入“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1、课本资料学生课前已经阅读过,小结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2、屏幕出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小结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等。

三、课堂小结:

1、知识小结: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等。

2、情感升华:图片展示:影片《可可西里》相关剧照,简介剧情。

音乐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介绍歌曲中的故事。(再次激发学生保护生物的责任感)

四、作业

基础训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