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桐城市金神镇钱塘小学 赵两为 校长 189xxxxxxxx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的制约,难以开展品位高、声势浓的校园文化建设。针对农村小学的特点,我校因地制宜,确立了“小处着眼,细微入手,立足长远,重视养成”的思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逐渐形成和谐、团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气息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操陶冶,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绿化美化校园。我校以构建 “和谐校园”为契机,确立“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目标,对学校的绿化进行合理布局,精心栽培了以常青为主调的绿色植物,辅之以四季花草,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整洁得体的校舍建筑,相得益彰。对校园卫生死角彻底清理,在卫生区立有“弯下腰即是美丽”、“脚下留情,呵护花草”的温馨提示牌,时时鞭策着学生的言行。学生置身于干净整洁的校园,漫步于绿荫掩映的小道,在细微中感受到芳香久远、协调和谐的校园文化熏陶。

2、创设文化长廊。为精心创设良好的文化气息,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我校将一处醒目的校内围墙打造成格调高雅、样式新颖、栏目众多的文化墙,得体的布局,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版面内容,成了学生课余学习、休憩的必到之地,学生习作、书画作品、科技制作、校园之星等,都能在文化长廊中一一展现。学生流连于文化墙,既增长知识,又为自己确立奋斗的目标,从而激发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热情。

3、装点教学场所。我校在教学楼墙壁上张贴有名人名言名句,激励学生认真阅读;楼梯过道处贴有“你谦我让上楼梯”、“ 上下互让,楼梯宽敞”等警示语,为学生言行示范引路;教室黑板正上方张贴“勤奋诚实,活泼向上”、“努力创新,拼搏进取”等班训,体现严谨治学的文化主题;内墙上设立名人名言、 1

荣誉栏,让学生在警言中自律自悟;教室后壁设立学习园地,展示栏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进行解惑,张贴学生自编小报、绘画作品、小制作等,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放飞心智,促其发展。

二、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的灵魂,是学校重要的生命根基。我校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增长知识,获得成长。

1、广泛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向来重视校园读书文化建设,经常性参加上级举行的各类读书征文比赛,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书香校园。一是定期开放校图书室,让学生尽情的遨游在图书的浩瀚海洋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童话故事、儿童文学,让学生初识文学的魅力;经典名著、优秀作品,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学生常为所读的书籍津津乐道,乐在其中。二是精心抓好课外阅读,由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读物、传授方法,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从中感受博览群书的乐趣。三是做到读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师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讲读书故事。班级之间、小组之组开展读后感交流,并将好的心得体会张贴在学习园地。我校学生多次参加了全市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小学生讲故事比赛,参与“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演讲等,并获得了奖励。

2、创建班级图书角。为让书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芬芳的书香溢满校园。学校为各班配备了一个书柜,上写“热爱书吧,这是生命的源泉”。发动学生将自己家中收藏的书籍拿到学校,充实班级图书角,既丰富了班级藏书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各班选一名图书管理员,利用中午时间开放,有序借阅、互换,学生在读书中汲取知识,自觉养成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习惯。

3、依托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校注重在活动中让学生思想受到教育,心灵受到洗礼。如元旦开展迎新年庆新春活动,三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植树绿化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等、四月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施从戎烈士墓前祭扫,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庆祝活动、国庆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激励着每一个学生自信地走向成功。

三、加强思想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我校重视师生的思想建设,塑造师生高尚的灵魂。

1、打造读书型的教师队伍。“没有教师的阅读就不会有学生的阅读,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我校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写一篇学习心得,撰写一份家访札记,设计一份有价值的教案,总结一篇教学经验。学校利用间周一下午的业务学习日,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教育刊物,让教师及时了解教育的新理念,捕捉新信息,紧跟新形势。

2、培养读书型的学生。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校开展了各类读书活动。举办了“辉煌六十年”、“文明礼仪伴我行”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读经典名著”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写读书感言、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阅读成为学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书香溢满校园,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浓浓的书香中得到熏陶。

3、构建读书型的校园与班级。“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校坚持文化立校、读书兴校意识,不断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完善人格魅力,通过读名著诵经典谈感受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共享书墨书香书韵,在阅读中体验心灵的快乐和精神的富有。

4、延伸校园文化网络。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校在注重校内阅读的同时,还让家庭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把校园文化的内涵、理念带给家长,促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典范,家长的阅读既成了学生的引路人,又为科学的教育子女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将书香家庭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了互溶的校园文化网络。

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陶冶师生的情操,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健康、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吮吸着翰墨书香,在快乐中成长,在愉悦中发展,让校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彰显出学校永恒的教育魅力。

3

 

第二篇:构建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

蓬 生 麻 中,不 扶 自 直

——构建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

于东航

摘要:校长个人的角色转型,正值教育变革向学校层面上转移。面对这一背景,校长的使命与职责应有怎样的变化?校长个人的专业发展应有怎样的规划与取向?使命与职责,对所有学校与校长,应具有共性;而专业发展的取向与规划,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长,应各自不同。从本校与个人的现状分析出发,现提出以构建学校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构想,作为个人专业发展与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取向。 关键词:学校文化 全纳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专业发展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社会进入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现代学校必须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必然是现代化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这就使得现代学校的目标系统(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运行系统(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与方法、教学组织形成、学生学习方法、教育评价等)和保障系统(办学策略、条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均需进行相应的变革。在这个教育变革大背景下,校长的职能,必然从原先侧重于执行、调控与管理,转向决策、经营、促进与服务,校长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必然从原先的学科专家向教育管理专家转变,实现以学校的发展、校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华育中学是一所创办才六年的民办学校,经过全校师生员工六年的艰辛拼搏,初步实现了“徐汇区一流、上海市知名”的办学目标,但我们仍清醒认识到,这里的“一流”与“知名”,可能更侧重于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真正意义的“一流”与“知名”,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对一所学校而言,其办学目标应当兼顾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不同需求。未来社会的根本和谐在于国力提升、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就需要教育的支撑,尤其关注未来领军人才的民族精神、献身精神、攀登精神的人品与人格塑造。这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也是“一流”学校追求的教育前瞻性的战略定位。

六年多的办学实践,经历初期的摸索探寻,三年前,学校确立了“全纳教育”(1)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千教万教教做人,千学万学学做人”,致力于学生人品与人格的塑造,设计与开发了涵盖课堂主渠道教育、节庆专题教育、系列讲座教育、行为规范教 1

育、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等五个板块组成的德育教育新模式;设计与开发了涵盖学力培养、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创新舞台等四个板块的学科教育模式;设计与开发了以激发全体教职工个体活力并凝聚为整体优化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建立职责分明、运转灵活的精干小机关,实施目标管理,追求质量第一,同时在机制上注入了凝聚与流动两大要素。所有这些努力与积累,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要把这些理念、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真正内化为每个师生员工自觉的行动,需要注入人文精神,需要构建学校文化系统,以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文化建设,就在于铸就学校的灵魂,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催发持续发展、蓬勃进取的精神源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应是不言自明。

二、学校文化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亚文化现象⑵。它是在一所学校内,经过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的建设发展积淀而成的、具有自身特色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是学校人文精神与校园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培育,是高尚健康的人品与人格的塑造;学校文化的建设,在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使得学校教育和管理浑为一体,在思想理念、价值规范、人文素养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校园环境、设施建设上,形成和谐的统一,体现出学校独有的特色。

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社会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反映,也是学校风貌和人文素养的总和。一般说来,学校文化由观念系统、制度系统、物化环境系统和文化活动系统等构成,其中的观念文化,涵盖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及校训、校风、校歌等,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制度文化指的是学校发展的规划、学校管理、育人途径与方法等,是确保学校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规章与制度;环境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布局、绿化、洁化、美化,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渲染;文化活动指的是有助于提升师生员工文化素养的艺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文艺会演、文学沙龙、体艺社团、社区实践等。

现代学校制度是现代教育改革重心向学校层面转移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学校的实际为依据,集中于校本管理,形成以人为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正高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实 2

现依法办学、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主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一度全盘接受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制约,以致学校制度具有权力化、非制度化、经验化特征,教育管理政校不分,学校主体地位不明,法规制度不全,依法治校不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难以充分体现,形成“千校一面”、人才规格雷同,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特征形成极大反差。虽经多年的教育改革,力度不大,进展不快,收效不甚明显。这里,既有观念转变的迟缓,也有体制机制上的梗阻,更有管理者专业发展的滞后。

作为一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现代学校的校长,着眼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在思想理念上确立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真正到位的服务,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致力于学生的人品与人格的培养教育,奠定他们终身发展的扎实基础。构建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构想,应是每一个管理者苦心孤诣求索的崇高境界。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长的专业发展

传统教育在目标设臵上,以社会为本、学生作为“工具”接受教育培养;教育教学奉行学科中心主义,从学科视角及规律设臵课程,规定教学内容;在人才评价上,采取选拔与淘汰。与之不同,现代教育在目标设臵上,以人为本,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多元发展、个性化发展、终身发展;在教育教学上,课程设臵力求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与个性发展;在人才评价上,“是人都有才”,教育的作用,帮助与促进自我完善。现代教育的鲜明特征,都需要通过学校层面教育予以贯彻实施,这就构成现代教育改革“聚焦”学校、“聚焦”校长。为此,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长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最终实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发展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就要使每个教师得到终身的专业发展。学校和校长,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创造多样的平台,引领与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没有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改革“聚焦”学校,校长的职能与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角色上转型,由执行者、管理者转向决策者、经营者;职能上转型,从学校(组织)的控制、管理者转向学校(组织)的服务、促进、协调者;专业上转型,从学科专家转向教育管理与服务专家。笔者认定了“服务”为其核心,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在这样的服务实践过程 3

中,校长个人也得以提升,实践专业发展。

四、“服务”的实践

基于上述的认识,提出了以构建学校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构想,以体现“服务”、实践“服务”。而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又提出了构建“人文华育”德育教育新体系的实施方案,具体做法是立足校本研究、校本实践,把构建“人文华育”德育教育新体系作为一项重点科研课题立项,主课题下分设8个分课题,30多名中青年教师踊跃报名参加研究实践。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基于学校原先形成了由课堂主渠道教育、节庆专题教育、文化讲座教育、常规文明规范教育、家校教育结合等五个板块组成的德育教育模式所奠定的良好基础;基于学校六年办学实践中已取得了学业成绩具备全区领先优势、但学生的人品、人格培养方面的优势,远不如学业成绩方面令人折服;更基于现行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较多侧重于机械地按照规章制度“说教”甚至是“压服”,未能真正做到口服心服、入心入脑;凸现欠缺人文关怀的明显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外来文化的日渐交融、网络信息的迅捷传播,社会呈现出极其多元价值观共存的局面,这种多元价值观也必然反映出学校的师生群体中,其中不乏只求个性发展、无视社会责任与群体利益的;不乏唯财至上、放弃人格尊严的;不乏崇洋媚外、漠视民族文化的;也不乏贪图个人享受、臵忠孝礼仪于不顾的……面对林林总总的价值观误区,教育当然应该予以积极的引导,人文教育,人文素养的提升,显然是比较妥贴的教育措施。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硕资源,致力学校的文化建设,致力于人文精神培育、人性关怀氛围塑造,期盼于形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一种校园文化向善致美的境界,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何愁矣!

笔者长期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历经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教导副主任、分工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以及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对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亲切的同感;本人坚持一线教学,与学生亲密接触、情感互动,对学生的情感、思绪基本上了然在胸。因此,十分乐意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在“人文华育”德育教育体系构建中、在校本研究、校本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升华自己的专业发展。

附录:⑴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思潮, 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 4

纪90年代。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中,尤其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兴起和发展的,其中有两个国际教育大会所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一个是19xx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次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的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另一个是19xx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这次大会再次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这次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

如果说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全纳教育搭好了舞台,那么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则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

我们在实践中给予“全纳教育的华育版本”以特殊界定——即全纳已经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能力、兴趣,给予最大的关怀与教育,使他们在各自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飞跃。

(2)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督导团顾问陶西平《坚持教育创新加强与改进基础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网)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