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各位领导亲临我县考察指导工作,这是对我县的高度重视与关怀。在此,我代表中共岳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杨副厅长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我县地处湘北,濒临洞庭,面积271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人口约69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3所,其中初中43所,在校学生18423人,专任教师1765人;小学59所,在校学生35034人,专任教师214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9人,专任教师21人。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定性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县在上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人人有学上、上好学”,作为加快富民强县、推进科学跨越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xx年11月,我县经省教育厅推荐上报,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下面,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就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主要作法与成效

一、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我县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大保障力度,科学规划,均衡配置,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将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教育强县的总目标,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和中心集镇建设规划,科学编制了《县建设教育强县“十一五”规划》、《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优先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比例”要求,落实建设教育强县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足额保障,教育投入逐年 2

增长。同时,不断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20xx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等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硬件均衡发展。我县是个财政弱县,但在教育投入上竭尽了全力。20xx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3.2亿元,全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3.17亿元,其中义务教育经费2.16亿元,县本级财政投入1.7亿元,全县新增可用财力1034万元全部用于教育。特别是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xx年新增支出4753万元,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今年又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预算提高到5600万元。全县6268万元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也全部化解。

三是扶困助弱。为保障困难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扶助力度,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残疾儿童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全免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按就近入学原则接纳入校。特别是按省委要求,在做好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工作的同时,“零拒绝”接纳渔民子女就近入学,并优先安排寄宿生活补助,全县220名上岸渔民子女全部入学,保障了教育公平。

四是加强督导。建立县级领导、县直部门联系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教育督导网络,把教育发展 3

水平纳入县乡党政和部门绩效管理评估体系,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评估结果在全县党政负责干部会上通报,督促乡镇党政和部门落实教育工作责任,形成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县人大、县政协对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情况开展经常性督导调研,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大统筹力度,助推区域内教育加速均衡

我们立足县情,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整合项目,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不断优化教育资源。

一是调优学校布局。我县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人口聚变趋势,按照“一个乡镇办1所初中、3-5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布局向集镇聚集”的思路,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指导方案,结合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改造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资源,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20xx年的178所调减至103所,教育资源进一步调优,配置更加均衡。20xx年,我县按照县城西扩战略,投入2000万元,在城区高标准新建了办学规模2000人的XX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城区小学学位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设合格学校。我县把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按照“农村学校优先、边远山区学校优先、薄弱学校优先”的原则,制订了《县20xx年-2011 4

年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规划方案》,计划用四年时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任务。采取以奖代投的方法给予资金支持,确保了合格学校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4所,今年又启动合格学校建设项目24个。

三是优质资源共享。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散、小、弱”等突出问题,我们采取城关城区学校、示范性学校“一带一”、“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强校际交流,在县域内逐步实现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发展同向、管理同制、课改同步、评价同标”。全县有20所学校结成了帮扶对子。同时完善片完初联校制度,在农村小学实行“一校多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由一所完全小学与周边的几个教学点实行集团办学,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带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迅速提升。

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投入1270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全县中小学校天网、地网覆盖率均达到100%,学生计算机人机比达到20:1,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行远程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三、坚持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均衡。

我们在加强教育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

一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全市率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创新素质教育载体,实施艺体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文化建设,推进勤工俭学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推行“2+1”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把新课程改革作为推进义务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建立以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师培训为内容的“三位一体”新课程改革推行机制,探索并推广以“二段四问”教学法为代表,让学生自主、互助、快乐学习的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了义务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三是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省属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的40%按学生比例分解到初中学校,通过调整“指挥棒”,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提升发展内涵。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教育教学工作决策、 6

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重视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小学校优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实施细则》,严格规定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和课业负担量,加大督查整治力度,有效规范了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全面消除了“择校风”,杜绝了办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的现象,保证了学生公平接受教育,轻松愉快成长。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均衡

教师队伍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县创新教育人力资源均衡机制,建构开放多元实效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一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和培养机制。在全县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情况下,每年新增70个左右的教师编制,补充义务教育阶段短缺学科教师。新任教师全部分配到相思、云山、张谷英等7个边远乡镇任教。开展第二轮教师继续教育,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强短缺学科教师培养培训,缓解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和短 7

缺学科教师差缺等矛盾。

二是推行教师走教、支教、援教。从20xx年春季开始,在全县小学全面推行“学校联管、教师走教”的片完初联校管理模式,通过短缺学科教师走教,有效解决农村边远小学和教学点上音、体、美、英语等学科师资缺乏问题。近几年,实行教师支教、援教制度,按照“工作关系不变、福利待遇提高、评优晋级优先”的原则,每年从城关学校、近城学校和县直高中挑选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实施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对口薄弱学校援教计划,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县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发放山区教师津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向农村和边远山区倾斜。教师培训、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评优评先,优先农村教师,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四是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以“校长竞聘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改革,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异地交流机制,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向薄弱学校有序流动。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教师结构更加优化,“普九”水平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小学生升初中升学率 8

100%,初中生巩固率99.1%,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3.2%,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89.4%以上。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在“以县为主” 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县本级要按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依法落实教育经费,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教育投入需不断加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及不发达地区来说,财政压力相当大。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很困难,尽管按经费保障机制要求依法落实了各项教育经费,但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如近两年全县有21.3万平方米的校舍需进行安全改造,按照预算,除争取上级支持外,有2亿元资金要自筹,筹资困难相当大。近两年我县还有51所合格学校的建设任务,上级的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没有涉及到学校的功能室建设和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添置,所需经费全部要由县本级来安排。在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后,全县19xx年至20xx年间因学校基本建设等造成的义务教育债务还有3200万元没有化解。同时,我省全面取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向住校学生收取的住宿费,但没有将住宿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寄宿制学校用于住校的水电费及学生宿舍管理、设施添置维护等费用生均一年130元左右,没有任何来源,形成了学校新的经费缺口,影响学校正常运转,挫伤了办农村 9

寄宿制学校的积极性,造成寄宿制学校难新建,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难推动,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严重障碍。

建议:中央、省财政在转移支付等方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化解教育债务。在教育投入项目上,安排一些项目用于学校功能室和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按照地方政府分级负责、按比例承担的原则,将已免除的农村住校学生住宿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弥补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因免除住宿费造成的经费缺口。

二是教师结构性“超”、“缺”矛盾突出,农村教师队伍难稳定。一方面,随着学生的减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超编现象日益凸现,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又相当紧缺。同时,由于地域差别,教师流动呈逐级向上流动的趋势,即农村向城市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农村教师流失,加剧了区域间师资配置的不均衡。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力度,扩大高校师范类中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的招生计划,确保短缺学科教师有稳定的来源。建立区域间教师交流机制,实施发达地区名优教师对口支援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学校,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定 10

期送教、到农村学校担任客座教师等制度,带动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中央、省政府在确定教师绩效工资标准时,要向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及农村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安心在农村任教,从而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均衡区域间、区域内师资配置。

各位领导,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作了较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还面临着较大困难,与先进地区相比、跟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把教育办得更让人民满意,为建设教育强省作出积极的贡献。

11

 

第二篇:葫芦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葫芦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葫芦岛市教育局: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和辽宁省《县(市、区)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辽宁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城区义务教育推进计划》,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xx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资金投入上解决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工资差距问题。

积极推行农村教育“以县为主”体制,促进“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过渡,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按“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

建立农村教师工资按国家统一规定项目和标准,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教师工资个人银行专户;实现县(市、区)域内条件好的学校教师与条件差的学校教师工资或实际经济待遇相对均衡,为引进教育人才创设氛围。

2、加快区域内学校布局调整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缩小城乡中小学之间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5年时间在每个乡(镇)(93个)兴建1所设备达标、功能齐全的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使农村中小学达到或接近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和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问题,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计划地撤并布局不合理的村办学校和教学点,特别是“微型”学校和“微型”班级,20xx年以来总计改造危房160318平米、投资9939万元、撤并学校194所,基本消灭D级危房;在偏远山区乡镇中心地区积极兴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在平原地区兴建一校三址或四址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集中的几个乡镇兴建联合学校等模式兴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现已完成27所、投资10092万元,逐渐改变“村村办小学”的办学格局。20xx年计划再建10所。二是认真执行《辽宁省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强化农村中小学科学化管理,创建品牌学校,通过创建过程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学校管理由松散粗放型向科学精细型转变,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缩小城乡中小学之间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如建昌县20xx年, 将城镇周边的三乡(忙牛营子乡、素珠营子乡、石佛乡)五所初中进行了合并,成立了联合中学,这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保证了大部分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原来大部分学生到校要用1—2小时的路程,而如今大部分学生能住校,且给予一部分补贴,保证部分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实现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有效利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辽宁省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建成并逐步完善“省、市级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宽带网、卫星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集教学、教师研训、教育资源库、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为一体,覆盖全省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按省政府和市政府要求,葫芦岛市三年内分三个阶段完成100%覆盖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建昌县20xx年完成设备安装,20xx年进入调试并使用;绥中县20xx年完成设备安装项目,并进入调试使用;“葫芦岛市教育信息网站”现已建成,并开通使用。现代化信息教育工程不仅解决农村适龄人口享受省、市乃至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广大教师培训问题。现代化信息教育体系的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通过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实现城区内教育均衡发展。 经过充分调研,20xx年年7月25日市政府决定对市教育局直属高中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将育才高中学校从一高中旧址搬出与一高中合并扩大了优质教育规模;市六高中整体搬迁到一高中旧址,解决了学生多校舍不足问题,有效利用了优质教育资源;市七高中在校学生数较少,整体搬迁到六高中旧址,既解决了生源地问题,又拓展了发展空间;市八高中整体搬迁到龙港区东苑小学,东苑小学整体搬出,市七高中、八高中校址与龙港区东苑小学校址产权置换,龙港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从新布局,既解决了市八高中与龙港区海华初中一个校园相互干扰的问题,又给市八高中以更大的办学资源。调整后的市三高中、六高中、七高中、八高中将基本处在一个平台上,市一高中、二高中处在一个平台上,城区内初中升高中择校问题将有所缓和,高中教育质量将会整体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市区薄弱学校9所,截止20xx年改造5所。城区内初中将按辽宁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实现市政府直接管理,重新进行“软”“硬”件等资源配置。通过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实现城区内教育均衡发展。

5、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校长和教师的合理交流。 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不仅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机制、硬件建设支持,更需要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支持,教师均衡是关键。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以及全员考核、聘任制度,实现中小学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和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逐渐实行校长任期制度,如绥中县在实行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校长竟聘上岗基础上,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副校长和村小学校长也要采取竟聘上岗的办法,让真正年富力强、有能力、有干劲、有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附加农村任教的经历条件,适当提高乡镇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鼓励城镇教师和具有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任教,如兴城市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两次面向农村中小学分配师范类毕业生近600人。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交流工作,先试点后推广(龙港区为城区试点,绥中县为农村县试点)。

6、通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新一轮“两类新三片”普九达标工作,解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差距。

以义务教育新一轮“两类新三片”普九达标为目标,推动农村中小学各项建设,以及城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域内内和城区内学校发展的相对均衡。按辽宁省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提高水平”和“双高水平”普九评估标准的各相关条款,地区(县、市、区)各学校对照完成 “软件”“硬件”条件建设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提供自检报告,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连山区20xx年完成省“提高”普九水平标准评估验收准备工作,20xx年进入“双高”目标普九阶段;20xx年兴城市、绥中县、南票区按“提高”普九水平标准,建昌县按“巩固”普九水平标准,龙港按“双高”普九水平标准完成“软”“硬”件的准备。

在达标工作中:一是创设浓厚的义务教育新一轮普九达标工作舆论氛围;二是按“两类新三片” 普九水平标准,逐乡逐校逐项检查,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三是抓好办学条件和普及程度普九达标的重点环节;四是“控辍保学”指标由原来统计到县级,改为统计到各乡(镇)、到各学校。通过普九达标,解决农村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差距。

7、不断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进程,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一是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全科目、开足课时。利用好地方课程、开发好校本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要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证书”教育体系;二是将20xx年定为中小学“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年。年初制定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过程有培训、指导和检查,年终进行总结表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教育教学系统优化,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发挥教师主导性主体与学生发展性主体的作用,培养会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办学效益;三是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各级教研人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第一线听课、上课,导课、导研。实现既均衡发展又形成学校各自特色的教育环境。

8、不断深化考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关于中小学学科知识监测及考试改革实施办法》(葫教发[2003]2号文件)要求对全市中小学定期实施质量监测,并形成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发至有

关部门。不论是监测试题,还是中考试题都严格遵循课程改革精神,降低难度,注重与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了一些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题目,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中小学招生制度:坚持小学向初中整体移交学生,使小学毕业生100%升学。小学毕业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初中招生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考试,逐渐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苗相对均衡。

全市初二地理和生物学科全市统一组织结业考试,成绩以卷面得分底50%计入初中升学考试文化总分。限制高中班额限制在56人。按省教育厅的要求,全市各省重点高中和示范性高中定向比例逐年增长,达到70%以上,其中县(市)达到80%以上。各省重点高中还在定向指标中抽出5%做为学业成绩优秀和综合素质评价优秀(双优)免试入学指标。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测试、信息技术测试和体育考试合格者,并按适当分数加入升学考试总成绩。

其中,市直高中录取分两个批次:省重点高中和示范性高中一个批次,其他一般高中为一个批次,创设均衡平台。录取依据是初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学业考试成绩、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信息技术测试成绩和体育考试成绩五项综合结果。

9、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改善薄弱学校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几省、市、县(市)区“城市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中小学工程”、“市内学校对口支援薄弱中小学工程”、“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贫困中小学工程”以及“送教下乡”等,工程运行过程中,本地区要相应地建立帮扶体系。 如连山区打破城乡界限,建立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一对一”的帮扶制度,把对薄弱学校帮扶情况列入对示范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修学校教研员承包点校,与示范校相关领导共同深入帮扶学校,开展每月一周的驻营式帮扶。教育局每位副局长包一个点校,负责具体协调安排帮扶工作。做到既注重“经济”扶贫,更注重“教学”扶贫和“精神”扶贫。

全面贯彻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收学杂费”、实行“两免一补”和高中助学等政策,省重点高中和示范性高中举办“宏志班”,确保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业成绩优秀的子女在享受“两免一补”基础上,顺利完成高中学业。20xx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资助贫困学生317000人、省市县投入资金55304万元,如20xx年资助农村(免杂费)254000人、省市县投入资金3940万元,城市(低保两免)8000人、省市县投入资金250万元。

关注弱势群体,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和建档跟踪管理。20xx年以来城市学校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小学15504人(其中小学9708人,初中5796人),仅20xx年城市学校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6765人(小学3934人,初中2831人)和农村留守儿童3239人。各地

区建立“以县为主”的帮扶管理运行机制,做到民心工程得民心,学生真受益,学校真发展。

在今后的几年里,我市将按省和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全市学前三年教育达80%,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1%;小学巩固率达99.9%,初中巩固率达99%”;并如期完成辽宁省新一轮普九“两类新三片”达标任务,使区域内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状态,使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均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使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