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教育督导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话题。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这项研究,基于解决中国教育现实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产生的问题。面对一个崭新的教育时代,加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了现代学校行政制度、现代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现代学校人事制度、现代学校财务制度、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现代学校教研和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简而言之,现代学校制度“是如何促进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的学的制度。”(褚宏启)

在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中有两种方法论取向。一种是制度取向的方法论,强调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保障,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问题。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一个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学校会自发的、持续的开展创新活动提升教学和管理的水平,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并存、多样化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另一种是管理取向的方法论,强调学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不论在什么制度环境下,有效的管理都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因此,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包括传统的学校管理主题和目前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与法人治理结构有关的主题。

二、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与学校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紧;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能做到均衡、协调分配,也不能激励学校提高效能。学校内部关系:校长负责制缺乏坚实的民主制基础。任命的校长,对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服务意识相对较弱;部分校长缺乏民

主意识和民主作风,教代会、教育工会形同虚设;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难以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人事制度、学校内部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校与社区、学生家庭关系:条块分割的体制和发育不全的社区功能,导致大部分社区的人士和学生家长难以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

三、加强督导,有效促进学校制度建设

构建一整套现代学校制度,学校能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重要制度,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可以促进学校内部及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督导部门发挥监督和指导两大职能,对于推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满足本地区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需要。

(一) 督、导结合,注重规划领先,建立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1、建立学校自主发展运行模式。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指在符合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有权自主确定办学目标,有权自主决定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自主形成办学特色,自主进行旨在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学校自主办学还包括学校在教职工聘用、招生、国拨经费的使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教育督导部门要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帮助学校明晰校情、找准学校发展的起点、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注重总结经验,提出中肯建议。学校层面的自主发展要在对学校现状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设立学校自主发展目标,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发展保障体系,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自评制、审议制。以我校为例,教育督导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切实尊重学校的法人地位,努力创新学校管理方式,让学校实行自主管理,采用适用现代学校发展的手段来实施管理,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首先,学校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内容包括“总则、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附则”共60条,学校按《章程》依法办学。其次,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后,实行了校本管理,凸显学校的主体性,增进学校办学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校“自我发

展、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良好局面。实行了办学“五自主”,即自主筹集资金、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经费支配、自主教育改革,自觉规范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招生、考试、收费等办学行为,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让学校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和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

2、建立教育督导管理服务模式。教育督导部门要突出责任意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创造宽松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首先要政校分离,教育局要从政府角度,更新观念,遵循规律,按科学发展观,打造一个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认真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着眼于办教育而非办学校,行政部门将以过去对学校发布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包揽一切,转变为运用法规、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把学校该拥有的自主权放给学校,同时主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为学校的自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按照“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教育督导部门要积极促进两个转变:一是区教育局要从指令性管理办学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指导学校制定自主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评审“规划”及“规划”批准后通过指导、协调、服务促进“规划”的实施为主上来,突出为基层实施规划服务;二是区政府督导室要从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转变到以跟踪督导、过程督导、指导检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度为主上来。学校层面和区级层面运行模式的结合,形成了“以学校发展为本”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3、建立学校自主发展的评价模式。学校自主发展中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和基础思想,因而,可以依据“学校自主发展”中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创建和发展一种新型的学校评价模式。新型的学校评价模式,坚持用不同“尺子”考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谓“多把尺子”是由学校自身的发展状态所规定的,而不是从学校外部赋予其统一标准,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将更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而不侧重对学校进行横向的群体比较。这样可以以学校发展为本,鼓励学校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教育特色和学校文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高教育质量。当教育行政把“多把尺子”的评价方法用活的时候,教育督导也对原来的“一把尺子”的评价表进行改革,将其变成学校必须遵循的基础性、法规性指标,使

它既简练,又具有方向性、导向性。这样组成“一把尺子”与“多把尺子”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前者是学校必须遵守的基础性指标,后者则是各个学校不同的发展性指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运用这种评估体系,使那些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劣势的学校变被动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充分调动了他们办学的积极性。近年来,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评价上作了很大的尝试,相继实施了若干政策:改变小学毕业考试统考的模式为学校自主命题,区级教研部门统筹协调;对不同层次学校实行分级别年终考核;引导学校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等等,有效地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全区的教育质量。

(二)督、学结合,注重内涵发展,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既能督政又能督学的独特优势,为学校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保驾护航,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权威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是人事制度的改变。督导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校推行民主管理,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以高度的责任感激发其创造活力;其次,管理者要确立服务意识,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为教师办实事,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此外,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以宽容的精神理解、相信教师也是教育创新得以发展的前提。我校人事制度改革在教育督导部门的监督下经历三个阶段:20xx年8月,建立了以激励为核心的双向选择、聘拒自由、按需择优的人员聘用制度,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在校级干部的选拔上,我们形成了“自我推荐——竞聘述职——民主选举”的新机制,20xx年8月起学校连续三届推行中层干部岗位竞聘制,20xx年8月学校连续2次推行年级组长竞聘制,以民主推选的方式实现学校校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化,建立了按需设岗、自主用人、竞争优先聘用的机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确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科学用人制度;20xx年,学校全面实行合同聘用的制度, 有效地采取了依法聘用、双向选择、评聘分开等措施,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订了全员岗位职责,即从校长到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并要求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如“校长工作条例”、“教育教学考评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等多项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了现代学校的有效管理。

2、树立学校管理目标的人本和校本观念,实现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当教育的本质确认为人的主体发展时,学校职能必须要发生改变,应从筛选转移

到发展的轨道,把学校办成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校。由此,必须重新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份富有个性的课程,为每个学生创造一片充分发展的时空,使每个学生获得一个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实质是环境的创造,情境的创设,氛围的创立,课堂存在形式应变被动为主动,互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变传统的听、读、背、练为现代的参与、互动、探究和体验。

校长要牢固树立校本观念。为了学校,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由校长、教师、学生自己探讨解决学校问题的方案并在学校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活力,求得学校发展。校本的实施,校本课程是核心。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自然、信息化和校内课程资源,同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构建“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建设学校与社会双向互动机制。建设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互动发展的机制,是开展现代学校制度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整合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注重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在督导部门的指导下,我校积极探索理事会等学校法人治理模式,努力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校本运作机制,成立了由学校代表、优秀家长代表、企业和社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的理事会,筹备建立“一个中心”、“三个系统”的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一个中心”即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决策中心,“三个系统”即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学校的整体工作就能做到决策正确、执行到位、监督有力、反馈及时, 形成了一个精简、灵活、高效并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学校的顺利发展。首先,实现学校与所在社区家庭双向开放,坚持“平等双赢、教育共识、资源共享、法制规范、适时适度”等原则开展与社区的互动合作的关系。让学校主动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和资源服务;让社区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办学。我校与南尖社区、崇安社区等保持了良好的协作关系。3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了“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队”,服务于居民培训、联谊、专题家长会、与孩子结成帮困助学对子。其次,学校要不断丰富与社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我校60个德育实践基地先后挂牌,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最后,学校要拓展与社会合作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与社会合作共赢的意识,如可以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合作制度,以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我校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韩国、日本等国的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我校将通过学校理

事会,不断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继续做好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工作,努力凝聚推动学校发展改革的强大合力。

现代学校制度不能靠简单的移植,而是要在教育自己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开花、结果。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教育督导要始终注意教育管理的个性——教育性,只有如此,才能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血液。

 

第二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背景与视角

体制转轨的视角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会改变学校和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下,学校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市场经济下,学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下,学校和社会是通过政府发生关系;在市场经济下,学校是直接和社会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加上市场机制对教育运行的影响,会引起学校智能结构的变化。所有这些体制、机制的变化,必将要求或早或迟地引起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变革。

教育体系变化的视角

教育体系的变化主要是我们正在由单一的学校系统转变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正在演变为终身教育制度,也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必将要经历一种制度性的变革。

技术变革的视角

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也将会改变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教育各种要素的组合和运行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学校制度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21世纪教育的影响现在还刚刚开始,不仅教育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对教育的影响特别关注,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对教育的影响也很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且深入到教与学的方式,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深入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至于深入到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所以,技术变革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制度性变革。

教育模式转换的视角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由标准化、学历型向个性化、能力型的模式转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学校制度也将会由封闭型科层制向开放型网络状的制度变化。

学校制度正面临着变革的挑战与压力

学校是一种组织形式,相对来讲是比较传统、保守的。19xx年,华裔学者中惟一一位担任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钱唐民教授讲到,21世纪教育发展的几个变化中,有一个组织机动化的问题。企业组织变化很快,而学校组织机动化比较慢,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动的主动适应性比较差,惯性力量容易使学校变化速度变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种学校消亡论、反学校运动的思潮,认为随着未来的变化,学校 组织机构会逐渐消亡。针对这种思潮,OECD鹿特丹会议主席、荷兰教育部长Yiva Johansson肯定了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他说:“总体上看,学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机构。它们从在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在我们的国家进一步从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向今天或明天的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体现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投资。但是,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又必须具有新的活力和动力。”

学校制度的六种方案,法国“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

OECD提出学校制度的六种方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状的,二是现在正在改变的,三是反学校运动的。现状有两种:一种叫强大的课程学习系统,即课程制是很严重的、成绩是很明显的学校,另一种叫拓展市场模式。加强学校教育有两种:一种是作为重要社会中心的学校,另一种是作为学习组织中心的学校。第五种是学制型网络和网络社会,也就是用网络代替学校。第六种是教师流失解体方案。中国应向第三、第四种方向努力。

20xx年11月份到20xx年5、6月份,法国要用将近两年时间在全国进行一场关于“学校未来”的整个社会大讨论。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确定学校的使命。包括学校具有哪些价值?如何使社会认识这些价值?欧洲时代,学校在未来几十年中要肩负哪些使命?学校要为哪一种平等而努力?是否应该以其他方式使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分享教育,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学校应如何适应学生的多样化?

第二个方面,让学生成功。包括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努力学习?如何改进评价考试的功能和方式?教育共同体之间,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师生之间应建立何种关系?如何改善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第三个方面,学校运行的改进。包括如何明确国家和地方在教育各方面各自的角色和作用?是否应该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和评估的权利?学校如何更好地使用其拥有的资金?是否重新明确学校职责?如何培养、聘任和评估教师,更好地安排其职业生涯?

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学校制度

体制转轨对学校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到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学校与市场的关系。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学校的性质定位和分类。学校的定位首先涉及到要区分政府是行政机构,学校是教学机构。因为,过去学校是作为行政机构、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机构来对待的,把学校等同于政府机关,就是官本位。把行政机构和教学机构、学术机构,与政府加以区分,就要确立学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校就要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的实体。与此相联系,要明确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要明确提供者和生产者的区别,要明确政府不是服务提供者,政府要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监管者。这是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我们过去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那么,既然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它必须建立一些相应的服务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我们过去认为公共服务必须通过公共机构来提供。现在国际上实现公共服务民营化,政府可以采购,政府可以委托,而不是政府通过公共机构来提供。所以,学校不是单一的公办学校,应该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混合型学校。

政府如何管理教育?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应如何区别,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政府是举办者,但学校管理经营应由学校自己管理。政府作为宏观的管理者,对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应是一视同仁的。政府管理的实现形式,多数是行政管理。过去的行政管理,政府通过拨款(一般是公办)来提供公共服务。过去是供给型的财政拨款,政府直接把钱拨给学校;现在是通过教育券合作需求型的财政拨款制度,政府把给教育的钱给受教育者,然后由受教育者来选择学校。这样就打破了公办与民办的界限。有了这种选择,学校就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得到这笔拨款经费,收入怎么样。另一种学校管理方式是委托管理。政府对公办学校不是直接

管理而是委托民营公司管理,改变公办学校效率低下的现象。学校宏观管理制度下办学,要制定学校法、教育投资法,使学校和政府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而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政府意志的权利基础之上的,主导权完全在政府手里。因此,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应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通过法律程序来保证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学校和政府关系的第三点就是学校的经营问题。既然在市场经济下,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变化,那么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就成为新关系。首先,原则上教育不能市场化,不能把学校笼统地推向市场,学校和企业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把学校办成企业。但是,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受市场的影响和调节,可以也应当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的供求关系和提高办学效益;学校也可以合理地借鉴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经验,提高学校运行和管理效率。两者的界限在于企业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学校遵循的是教学规律。 学校经营中的几个问题:公办学校中间的民办机制、名校办民校、改制问题(国有民办型改制、产权转移型改制)、中外合作办学,由市场供求调节的收费行为,学校发展中的产业运作,比如校办产业、后勤企业化,用人制度的市场机制等等。总之,在现代的公办学校中间有经营问题、民办技术的应用问题等。

三、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

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既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具体体现,又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学校制度变革和创新的一种组织形态。按照世界银行有关基本内涵的表述,内部治理结构,大体上包含组织、规章、文化这三个层面。

组织层面

学校组织机构以及其他相互关系,要建立在学校运行中几种力量和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制衡的基础上。在学校运行中大致有三种力量: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目前,从中国来看,行政力量是主导的。不仅政府对学校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学校内部组织中间也起着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对学校中的运行正在增强。现在在学校力量中最弱的是学术力量。所以,如何加强学术力量,实现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制衡,这就是我们要在组织层面上做出制度安排。

制度(规章)层面

规章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办事规则。有了规则,才能有秩序。学校规章既包括基本组织,也包括实施的程序。民主制度必然要讲程序。没有程序,就没有民主。程序在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要,学校必须具有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责任、执行的权限和责任(校长和教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问责制,以及财务、人事、学生与物资方面的管理。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精神体现,也是学校现代转型的必要条件。制度渗透着文化,制度的形成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更应该注意文化层面的建设。学校的文化层面既包括教育制度,宏观层面上的文化转变——学生观、质量观、竞争观、服务观,也包括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学校制度建设中要注意文化层面,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

四、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社会学习中心

“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考虑到未来的教育是在一个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设计未来的学校制度。这里包括一个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制度,它包括学校教育系统、 在职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系统更多的是承担学历教育,在职教育系统广泛地分布在各个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社会教育系统包括社区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我们现在的培训市场很不完善。美国国家培训的经费相当于高等教育的经费。因此,现在学习和教育决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制度考虑不仅要为对应的适龄人口提供教育服务,而且要尽可能多地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

我国的学校开放制度不够。在国外,大学图书馆和体育中心都向社会开放,因为这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纳税人是有权利的。国外的纳税人观念很强。另外,整个学校教育更要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很封闭。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学校要成为社会学习的中心;教育服务与学校制度里,学校教育环境中要有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学校要成为学习组织的中心;网络社会中的学校制度、学校技术基础的变革涉及到网络社会中的学校和虚拟的学习两者之间怎么建立合作关系。

五、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性变革,应面对这么几个问题,包括:1.学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的问题。学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如果学历离开了能力,这样的学历对于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见效是不明显的。2.培养公民和精英的问题。我们应该培养合格的公民,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我们更要精英。3.教育公平和追求卓越的问题。这里涉及到教育制度问题,OECD在《教育政策分析报告》中指出:“如果能在学校之外有普遍的机会去获得继续教育和各种能力证书,那么,这对于将学校从沉重的学历主义负担中解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现在我们的学校受到学历主义的沉重压力,但是这种问题没有制度安排,学校很难从学历负担中解放出来。

革命

人才培养模式中,面临着知识革命。知识革命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其广度与影响超过了前几次革命。正是由于知识革命才产生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知识社会。从总体上讲,发达国家在知识革命中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国家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抢占制高点,因此,教育要关注这场革命对我们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我们的教育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那么学校就很难适应这种需要,因此要强调能力。

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上的变革有几点:一是学生素质评价制度,二是学校效能考核制度。在学校效能考核制度方面,对学校的评价,现在只是最终结果的评价,仅仅是产出评价而没有考虑投入。效能评价就是把产出和投入结合起来,政府要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一个对中小学来说非常重要的导向制度。高考选才制度的改革,不仅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关键,而且对我们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真正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和创造性的人才非常重要。四是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我们要在制度上探索出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的有利制度,学校制度建设最终要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最后,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也是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教师队伍建设,应在

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的主要内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方面,做出不断努力和实践探索。这样,学校才有出路,才能在新形势下长久立足和发展。【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摘自《现代教育科学》20xx年第3期,原文约6500字)

摘自:《新华文摘》20xx年13期 作者:谈松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