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心得

这学期我们开了社会学这门课,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觉得社会学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完全对其不了解。但是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社会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因为滕国玲老师清晰生动的授课方式,使我对这门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过程中,更加加深了我对社会学的了解和兴趣。

在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这门学科,社会学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就社会学的学习而言,其意义之一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学会利用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根据,以及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社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可以利用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与之联系的客体,我们每天都要与许多人打交道,也要同一些制度,文化,团体等产生交集。所以我们学习社会学是非常有必要地。

我们学习的社会学主要研究了社会的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等诸多问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这一章的一些知识。因为这两个问题联系到当今的社会上引人关注的农民工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所以我对其加深了了解。

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也就是说,将人类划分为三六九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

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阶级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我在阅读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的资料时,着重阅读了有关农村社会分层和流动和由于农村人口流动造成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的文章。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生,结合我的专业,通过阅读专家学者的文章,有以下几点分析和感触。

一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状况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阶级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的变化最为巨大、深刻。其中 ,社会成员结构的变化引人注目。农民群体逐渐分化成各种各样的劳动者、社会成员 ,由此引出了对农村社会成员进行分层的必要。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主要是倾向于按照多元社会分层理论来架构其分层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在不断深入,而这种分化主要是以职业为基础。由于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社会地位、权力大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的学者大多是以职业分化为主的多元标准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划分方法。我认为最简单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划分是按照收入的标准将农村阶层分为贫困户阶层、温饱户阶层、宽裕户阶层以及小康户阶层。

而农民阶级分化出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农民工阶层,20xx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26个城市的2000多家企业所作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9.8%。此次调查涉及企业的平均规模为612人,平均每个企业用外地员工366人。据统计农民工的数量已达1亿人,加上“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工人,我国农村户口的工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农民工阶层是一个处境尴尬的社会阶层,对于他们的身份认定存在一个悖论: 说是农民,他们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 说是工人,他们却往往不能享受城镇户口工人所拥有的待遇。他们离开了农业、农村,却无法融进为之付出劳动的城市,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社会流动的趋势开始加速,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了从无序到有序的社会流动。可以说农村的社会流动

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产物,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前提。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行业间的向上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通过工作的顶替、婚嫁流动、参军或是通过高考来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 二是行业间的水平流动,由于现代化、机械化的农业发展,农村产生了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当今的农民不在仅仅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慢慢地开始向乡镇企业、手工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流动; 三是混合型流动,这种流动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即农民工大量的涌向城市。出现这些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除此,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户籍制度的逐渐消除,还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打破,城乡收入的差距,比较利益的驱使等,都促使了我国农村成员的社会流动。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主要是呈一种上升流动的趋势。这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我国社会变迁的过程。

三 农村教育与社会分层和流动

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划分标准中,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 正规教育程度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征。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复杂劳动的职业需要教育较高的人来承担, 由此提高了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由于农村人多地少,许多农民进城打工,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成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两地相隔。还有一部分农民工选择让子女随他们一起进城。这就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 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 失学率高达9. 3%。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2OO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 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中国有13亿多人口, 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国家在不断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断从农村涌向城市, 而他们的子女则成了城市的第二代移民。城市的未来需要他们,国家的未来也要靠他们。如果他们这一代的素质不能得到保障, 这势必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 ﹙1﹚由社会流动引起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就学主要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就学渠道。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民办学校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实力雄厚,吸引了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农民工子弟学校

由于收费相对较低、入学手续简化等优势也成为农民工子女人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接受教育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抽样调查显示有65% 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 .资金短缺问题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迫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全面的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不但不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等不合规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3.失学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依然严重。很多农民工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扣除每月的租房费、衣食花费、水电暖费、医疗保障费等生活必须花费,所剩无几。凭这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已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农民工的这种考虑加剧了其子女辍学的态势。

﹙2﹚对策与建议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政府应该在制定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体制的框架下,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城乡一体化。

2.改革户籍制度, 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进城谋生, 但其边缘身份并没有变化, 至今尚无一项特别的法规承认他们的社会地

位并保障他们的权利, 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的障碍。实行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户籍制度, 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消除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

3.规范课堂内部及外部的平等原则。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给予关注, 教学过程要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待遇。不仅要在接受知识和智力发展上使他们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而且要在情感和态度上平等地对待他们。

除此之外,我们整个社会要包容他们,国家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在这几年也特别关注这个问题,“阳光工程”就是关爱农民工子女而特别设立的。此外,社会上的一些慈善团体和爱心人士也应该关爱这些孩子。只有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才能让他们茁壮健康的成长,成为日后建设祖国的栋梁。

总结

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我犹如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个人感到收获颇丰。此外,还要感谢滕老师让我们完成的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不是单靠网络来完成作业,而是通过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结合所学的知识所完成的,我认为这对以后的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虽然社会学只有34课时,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锻炼了学习的能力,希望自己能将这种学习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且以这种态度去面对学习工作,以后继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素养。我相信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继续完善和坚持这些学习方法,用知识和实践武装自己,我会朝着我的理想迈进。

 

第二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考研心得及资料

本文由zhhojun111贡献

rt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考研心得及资料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立于19xx年x月。前身是创办于19xx年的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目前,学院由办公室、体育学系、运动与休 闲学系、运动训练学系、公体部、体育科研所、继续教育部、运动训练中心、游泳中心和《体育学刊》编辑部等机构组成,是集体育教学、 科研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9名,在85名专职教师中,有正、副教授4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23名,博士后2名、博士5 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6名。教师队伍中,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2名,教育部全国高校 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名。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我院在全国体育界的学术地位。 体育科学学院是全国惟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体育院系。现有博士后流动站、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授权 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体育 与艺术师资培养基地,以及广东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体育教育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体育科学学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出版专著、教材共74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 篇,并有多篇被SCI、EI、ISTP、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5项。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学院有10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8次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 邀请了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提高了学院在国内外学 术界的知名度。 由杨文轩教授担任主编的《体育学刊》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学术刊物、全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近年分别被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和美国 《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体育索引》(CSA:PEI)列为刊源,20xx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211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 20xx年我院成功地通过了国家“211工程”建设一期验收,并顺利地进入“211工程”的 二期建设。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为早日实现把我院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体育科学学院这一既定目标而努 力奋斗。 20xx年x月通过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初评,及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可招收博士生,对体科院在全国体育院系整体地位提升有 重要意义。

体育人文社会学导师及专业简介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01.体育原理 02.学校体育学 03运动休闲经营 04.体育文化与传播 谭华 杨文轩 杨文轩 胡小明 周爱光(体育法学) 陈琦 谭华 邓星华

杨晓生(体育产业) 邓星华

程大力(民族传统体育) 卢元镇 李巍

05.体育社会学 06.体育心理学

关于专业课复习的一点体会: 对于每一个考研者来说都是勇敢追求生活的人,考研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慢慢体验过程的乐趣,才是考研的真谛!想考华南师范大学体 育人文社会学必须要有务实的心态,用老师们常说的话就是不能急功近利。注重读书是这里的传统,所以在复习阶段最好把华南师范大学硕 士生导师的文章都看一下,整理一下思路。可能开始会毫无头绪,不要忘记质变发生在量变基础之上,有了量的积累质变就会水到渠成。专 业课看过一些书和期刊之后就可以背了,多记一些书本上的概念。建议你把最后的大题自己组织一下思路,因为这种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 的,是考察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表达意思的层次性,以及你是否有创新,其实就是看你是否具备人文社会学的思维能力。做了读书和看期 刊的工

作之后专业课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教育学考的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认真背书并关注一些教育热点就可以了。谭老师做过相关考试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