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总结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他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3.社会动力学是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同时,社会学的研究还要运用第四方法,即历史法。

5.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眼界的开拓者。两大缺陷,一是唯心主义,二是形而上学即反辩证法。

6.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

7.斯宾塞主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8.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或杜尔克姆,他的思想有以下三点: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个人与社会(失范理论的提出者);三,功能分析;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自杀论》一书,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的范例。

9.马克斯.韦伯是对社会学思想形成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观点:一,理解社会学,二,社会行动类型;三是理想类型(理想类型并不是道德理想,也不是指平均状态。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四,科层制(官僚制),即把所有权威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即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不是在最先在欧洲形成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它传到美国之后。

11.最早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

12.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它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13.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14.哈佛大学教授帕森斯为核心的现代结构功能学派,成为二战以后取代芝加哥学派的美国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学派。

15.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以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恢复重建等四个时期。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是京师政学堂和上海圣约翰大学(19xx年)

16.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xx年,是陈达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17.1930-19xx年期间共召开了8届年会,许2多社会学工作者已能独立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研究,如许仕廉、张鸿钧主持的清河镇实验区调查;晏阳初,李景汉主持的河北定县调查;费孝通的江村调查,陈达的人口问题和华侨问题的调查。

18.19xx年,巴西社会学家阿尔韦托.格雷罗.拉莫斯,首先提出了社会学的“本土化”概念

19.孙本文在中国社会学理论和应用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他写的《社会学原理》和《社会心理学》是两本社会学基本用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

20.吴文藻认为社区研究最适合中国国情,也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步骤。

21.费孝通作为社会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

2.本书赞同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3.齐美尔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的命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中国社会学界关注。

4.社会学的特征:(一)整体性。社会学是从整体角度考察,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二)综合性 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三)实证性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

(四)应用性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1

5.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 1)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4)规范性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二)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三)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提供模式

3)反馈模式

(四)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6.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7.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实地研究 3)社会实践方法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8.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9.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理论是现代结构功能论。帕森斯把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他建构功能理论的出发点。他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目标、情境和规范。

10.帕森斯从宏观的角度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来看待,社会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为文化、社会、人格、行动有机体四大系统(A—G—I—L框架),1)适应环境(A)2)实现目标(G) 3)统一内部(I) 4)维持价值(L)

11.冲突理论,冲突论是与结构功能论相反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另一派冲突论叫辩证冲突论,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提出来的。

12.交换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1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2)结构功能理论 3)冲突理论 4)交换理论 5)符号互动论 6)其他理论

第三章 社会

1.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2.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1)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马克斯韦伯是主要的代表人物.

2)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涂尔干是主要代表人物.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4.个人与社会:社会是俱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关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 3)权力制度体系. 4)行为交换体系.

5.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初级社会关系表现为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等.次级社会关系与初级社会关系的特点正好相反,它是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结合关系可以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和敌对关系四种.

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6.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7.生产关系的结构:

1)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2)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

3)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8.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1)人口资源2)自然资源 3)文化资源.

9.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0.人口资源:1)什么是人口资源 2)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3)人口质量

11.自然资源:1)环境资源 2)生物资源 3)矿产资源

12.自然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在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潜力的无限性.

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4)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3.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1)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部分,人类的产生,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关系,改造关系,价值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利用和改造,又严格地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危害,破坏,因而或早或迟会受到自然的处罚和报复,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

2)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与人的矛盾,比之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和复杂.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2) 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 2)习得性 3)共享性 4)累积性 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 2)文化集丛 3)文化模式

4.文化的功能:1)社会整合功能 2)社会导向功能 3)反功能

5.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1)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2)习俗还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

3)习俗,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4)习俗虽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习俗也在变.

6.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特征:1)公正性 2)强制性

7.法律的社会功能: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

8.宗教的正向功能:

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9.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10.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与显示阶段 2)选择阶段 3)采纳融合阶段.

11.文化传播要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体.

12.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13.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19xx年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才使中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一些国家对中国还不了解,还有偏见.

3)进入90年代,中国宣布实行市场经济,直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使中西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面展开,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这次文化交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

5)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

6)要改变这种不对等交流,中国只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中国民富国强,这样才能实现对等的中西文化交流.

7)中西文化交流要立足于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节的吸引感召力,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章 社会化

1.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2)社会稳定功能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 4

系的认识.)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 2)价值观念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4)行为社会化 5)角色社会化

3.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4.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为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5.社会化的条件: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

3)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

6.我国的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7.人的全面发展:

1)我国的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2)培养社会合格成员作为社会化的目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群体乃至个人中,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化的目标也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7)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第六章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2)拟剧论戈夫曼 3)常人方法学

3.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4.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5.交换的四要素:1)目标 2)付出 3)回报 4)效益

6.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 2)非物质的交换

7.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 4)契约式合作

8.竞争的类型: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和群体之间竞争

9.冲突的类型:1)争论 2)拳斗和械斗 3)仇斗 4)战争 5)其他

10.根据霍尔对美国东北部中产阶级成年人的研究,他提出四种空间:

1)亲密距离 2)个人距离 3)社会距离 4)公众距离

11.社会网络的特征:

1)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2)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3)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4)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5)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12.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5

13.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第七章 群体

1.群体大致有以下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3)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5)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3.初级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具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初级群体的类型:

1)家庭 2)邻里 3)伙伴群体

5.家庭的结构类型: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

6.家庭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抚养,赡养功能

7.我国家庭的现状:1)家庭规模趋于缩小.2)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3)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8利益群体:1)它的产生源于经济基础的变革,生产方式 的发展和变化是形成利益群体的根本条件.

2)社会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利益群体发展的基本条件.

3)不同的利益地位是利益群体形成的客观条件.

4)个人的社会特质则是利益群体成员构成的主观条件.

9.利益群体的特征:

1)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10.社会心理学家K.巴克也曾把群体分为家庭群体,工作群体,社区群体和利益群体四类.

11.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1)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利益群体互动的实质.

2)有效地协调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生产资料与政治权力的使用.以及利益的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应该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来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6

12.既得利益集团的特征:

1)具有自利动机.

2)他们作为分利集团,借助政治资源并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经济资源的瓜分和占有.

3)具有排他性.

4)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第八章 组织

1.组织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方向的基础,是衡量组织活力和效率的标准.

2)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权力的划分是组织的核心.协作和管理是组织分工的内在要求.

3)组织成员的角色化.角色化意识着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员,组织首要考虑的不是个性张扬,而是符合组织提出的角色要求.

4)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活动经及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有明文规定.

2.组织过程:

1)组织决策.(第一是情报阶段;第二是设计阶段;第三是抉择阶段;第四是审查阶段)

2)组织沟通 (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

3)组织控制(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4)决策,沟通,控制这三个组织过程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现实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的,任何的组织行动都包含了这三种过程.

3.科层制:又译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他认为,几乎在所有的人类团体和组织中间,都可以找到命令和服从关系,即存在着统治.他把统治归纳为三种: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4.科层制的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5.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1).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2)科层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一形式主义; 二繁文缛节; 三用人困境 ; 四人情味欠缺 ; 五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6.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把人看作经济人

(二)人际关系理论 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这个理论是由梅约和罗伊斯伯格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三)组织行为理论 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麦克雷戈。巴纳德提出了“组织平衡论”观点,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在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所维护的平衡。麦克雷戈则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四)权变理论 又称情势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提出的“超Y理论”,这种理论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发展。其基本观点: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超Y理论强调组织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其 7

不同的情境而采取的管理方法。

7.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1)公共部门 2)私人部门 3)第三部门如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等。

8.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1)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

2)市场失灵:A,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B,私人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常常不考虑生产的外部成本。

C,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D,虽然一般认为市场是提供私人物品的最好机制.

9.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1)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2)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3)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4)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5)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10.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优势:

1)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需的公共物品.

2)向社会的弱势人群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3)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4)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为减少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缺陷:政府失灵

11.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1)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第三部门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3)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

4)第三部门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5)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12.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1)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2)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3)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4)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5)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6)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第九章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要素. 2)规范要素. 3)组织要素. 4)设备要素 (一类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如厂徽;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物质设备,如法律制度得以运行的法庭,监狱

2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1)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 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 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 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8

3.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4.社会制度: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

5.教育制度的功能:

1)是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2)是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3)是文凭功能

4)社会选择功能

5)还有许多间接功能,即潜功能,一是社会控制功能;二是调整,协调社会职业体系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功能.三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四是吸引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第十章 社区

1社区的内涵:

1) 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 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 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

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构成要素:

1)人口 2)区位 3)经济 4)文化 5)组织

3.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的功能 4)社会参与的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4.社区研究的发展:

1)类型学研究 2)区位学理论 3)社区全貌研究 4)中国的社区研究

5.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

2)城市社区

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的特点:

A,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B,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C,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D,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3)集镇社区.

第十一章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 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

(一)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二)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三)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四) 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J.H.特纳提出的)

(五) 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2. 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1) 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

2) 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

3)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9

3.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1) 人口因素 2)自然因素 3)地区发展因素 4)制度因素 5)政策因素 6)个人因素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 偏差行为的类型:

1) 偏差行动 2)偏差习惯 3)偏差心理 4)偏差文化

2. 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分为三种类型:

1)违法行为 2)违章行为 3)违规行为

3.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一是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二是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三是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四是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 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三,有助于社会预警

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4.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

5.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6.社会控制的方式

1)法律控制 2)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宗教控制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1.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 普遍性 2)特殊性 3)复杂性 4)群体性

2. 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 社会病理学 2)社会解组理论 3)价值冲突理论 4)行为偏差理论 5)社会建构理论

3. 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

1)腐败问题 2)恐怖主义

二,偏差性社会问题

1)毒品问题 2)家庭暴力问题

三,自然性社会问题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1)全球性思想 2)全局性思想 3)长期性思想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