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一 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

2.

3.

4.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 空间结构)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 城市化研究

三 .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

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xx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

资本积累;集体消费。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

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

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

四 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不能设想没有个人的社会。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他的系统包括国家、民族、社区、集体、组织、家庭等等子项。所有这些子系统都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社会具有生产再生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的一切功能都要通过个人的活动才能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最终承担者都是个人,、离开个人就谈不到任何社会实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又都是社会的个人,个人离不开社会。前文已经叙述过,单个人在自然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如果不通过社会这个中介,个人就没有力量和资格与自然力相抗衡,更谈不到改造自然了。不能改造自然的生命体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它也就不再是人,而沦为一般的动物了。所以,凡是已经能够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个人,都已经取得了社会的通行证,都已经在自己的身上盖上了社会的印鉴,都已经罩上了一定形式的社会背影,加入了某种社会关系,变成了社会成员。在生物体与自然之间插入一道社会的屏障,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大特征。所以,个人都带有社会性,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人。 第二,社会决定个人。个人与社会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首要一点,不是个人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对个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个人的本

质决定与他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属性决定于他的设关系的各个方面,个人的历史作用或价值决定于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培养造就,个人的际遇(或命运)决定于个人所承受的由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所形成的社会合力,个人的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社会意识的表现,个人的发展亦决定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在社会与个人这一对矛盾中,社会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指为转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不能从任何个人的头脑或行为中去寻找,相反的却是,个人的本质、属性、发展等等只能从他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找到解释。

第三,个人能动地作用于社会。这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另一方面。在社会面前,个人并不是完全被动、消极和无所作为的。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和历史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个人本身是由社会决定的。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只能是促进或者阻碍其发展的作用,是对社会作出贡献或者造成损害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或短时或久远,任何个人都会起到的。不过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的作用比平凡个人要大,平凡个人的作用比杰出人物要小。但是再平凡者也有作用,再杰出者也不能决定历史。当然,个人对整个社会、对人类历史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并不是说个人没有决定性作用,个人对某些具体的社会事件和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的作用可以是决定性的。此点我们以后有专章讨论。

第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同步性。社会是怎样的,个人也就是怎样的;个人是怎样的,社会也就是怎样的。凡是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不一致的时期或国度,其不一致的状况都不会持久。不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改变个人,就是因个人发展的落后而影响社会。只有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大体同步,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正常的。当然,这种一致性的要求是通过不一致的斗争而实现的。

第五,个人与社会相互转化。在任何情况下,个人不会转化为社会,社会也不会转化为个人,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所说的相互转化,是指另一种情形。个人与社会作为对立统一体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部分或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个人的活动转化为社会面貌的改变,所谓“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社会的制约和限定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或行为规范;个人意识为社会大多数人接受转化为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通过灌输、宣传、教育转化为个人意识等等。这些都属于个人与社会相互转化的情形。

总之,从大的方面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便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必须以对这种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五 谈谈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和不断地适应,认识社会以达到改造社会的过程。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社会知识:对社会存在以及社会改造的种种知识,还包括作用于社会的具体方法和实际内容。人类个体要成为一个社会成员,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即衣、食、住、行等自理生活的知识,以取得进入社会后的谋生手段,建立发展自己智慧和才干的广阔场所。

(2)行为规范:指个人行动从社会获得规定性,获得与他人形成和谐关系的方法。个人行为规范化,是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途径。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要求和约束凝结成一系列规范,即道德与法律,其内容主要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定社会的基本共同规范,即道德与法律。第二层是社会组织与集体的章程、守则与纪律。第三层是一定社会的一般公共活动规则,包括社会内部与社会之间的礼仪灯若干共同规定。第四层次是社会习俗。社会通过奖励和惩罚个体或团体行为而达到一定的控制目的。

(3)价值观念:价值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价值观念就是个人或团体对这种存在意义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利于害、对与错等得思想观念。

(4)理想目标:人都有理想,理想和希望是人生的目标与精神支柱,是社会生活的定向因素。理想目标的树立是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总体上来看,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复杂的、长期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六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基本特点

少儿期的社会化(0~15岁):a、婴儿期(0~3岁)

b、幼儿期(3~6岁)

c、学年初期(6~12岁)

d、学年中期(12~15岁)

初始社会化,也是社会化的基础。具象思维认知方式,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世界。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青年期的社会化(16~30岁)

独立逐步实现社会生活的过程。角色转变、环境转变、文化转变。

中年期的社会化(31~55岁)

承上启下,过渡阶段。完成初始社会化,自我形象基本确定,人格基本定型。较强的自主选择和创新能力。

老年期的社会化

面对身体机能、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下降、疾病和死亡,角色转变能力、接受能力差,心里脆弱。较多社会问题

七 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主体是家庭。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种族,阶层,宗教,父母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会对儿童观念,心里,行为发生影响。

2家庭中父母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巨大影响。由于儿童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全知全能的权威。父母借助这种形象和儿童交流。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1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有组织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条件,使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学习,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

2学生面临家庭以外广大社会,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老师调整其价值观,而同学和他人则调整其行为。

3学校对非个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培养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性和独立性,是个人更好的适应社会化。

1社会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大众传播媒体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因素。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书报、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些媒介,个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的学习方面开始出现“无师自通”的情况。

八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有何关系?

社会化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一方面,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化

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九 各角色区分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就属于这一类。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等。

十 社会角色失调有何表现?如何进行调试

社会角色失调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这些会引起角色紧角色错位。

如果是体制问题,那就要进行改革,制定一个能够减少矛盾、减少冲突、提高效率的好体制;如果是个人问题,则要通过提高个人修养和加强学习来解决,加强学习,其中一条就是要学点社会角色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履行社会角色。

十一 什么是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也叫角色认知,它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十二 社会群体的类型

a.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

b.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c.所属群体、参照群体

d.基本群体、社会组织

十三 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它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所用?

特征:一、规模较小;二、面对面的互动;三、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四、非正式控制;五、聚合力和持久性强。

作用:一、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单位;二、基本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三、基本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力量。

十四 .家庭的概念 普那路亚家庭 核心 主干 空巢家庭

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

家庭与户不是同一概念。

普那路亚家庭:

普纳路亚是夏威夷语,以为“亲密的伙伴”,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而来,共妻的一群丈夫货共夫的一群妻子均互成为“普纳路亚”,这是群婚制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团族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联系,实行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

核心家庭:有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又称为扩大的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

空巢家庭:

十五 .家庭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能,变化趋势如何?

功能:a.经济功能。(组织生产与消费)b.人口再生产的功能c.满足性需要的功能d.教育功能 e.赡养与抚养功能f.感情交流功能

变化趋势: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等国的家庭状况来看,主要有“五多二少”现象,然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更多的人似乎越来越向往忠实的爱情和比较稳定的婚姻家庭生活,家庭生活中,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开始有所沟通,妇女的地位也在上升,但还是有各种形式的家庭存在,这样的家庭结构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结构,以致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更是如此。我国的家庭主要的家庭关系由家长制向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家庭的某些功能进一步趋向社会化。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及家庭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妇女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因素等等方面。

十六 现阶段我国家庭发展有哪些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发展特征:第一,婚姻从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逐渐向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自主的婚姻发展;

第二,家庭关系由家长制、男尊女卑向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 第三,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第四,家庭的某些功能进一步趋向社会化。

影响因素: 1 家庭结构的变化 2 社会各面进步的影响 3 家庭功能的变化

十七 简述邻里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及变化趋势

邻里是一个互动的社会群体,它的特征性表现在1.地缘性。邻里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基

本群体。邻里间的互动首先需要有住在左邻右舍的地缘条件。离开地缘上的联系,不可能形成

邻里的群体。2.情感性。邻里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政治实体,而是以感情为基础结合起来的

基本群体,没有相互之间的友好往来,没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有人情味情感交流,即使

地域相近也行不成邻里。3.非正式性。邻里不是按照正式规范及要求建立起来的,而是受风俗

习惯,伦理道德制约的,因而它具有一般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邻里同其他社会群体

一样,其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邻里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1.相互支持的功能,

主要指邻里之间相互提供保护和支持,使邻里之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2.社会化的功能。指邻

里间能形成一种价值氛围,并以此教化邻里中得居民儿童。3.社会控制的功能。指通过有关活

动与规范约束居民行为,调整居民的关系,维持社区的一致性。4.交流的功能。在邻里间,人

们一般能找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对象。人们业余时间有事无事走门串户,就是在不自觉的实现

者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从而带来精神上的平衡和满足,并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邻里关系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其之间原因,无疑与邻里中社会交往的减少有关。

而导致邻里交往减少的因素却是多反面的。主要有:1.邻里结构的变化。2、现代高层住宅的兴

起。3.社会流动和迁徙的频繁。4.家庭成员的高节奏,非群体化生活。

十八 简述初级群体在近现代社会中衰落的表现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衰落的表现:

在传统社会中:

①人类自身再生产②基本经济活动③儿童社会化④文、体、娱乐宗教等⑤亲密的情感关系

这些活动均在初级群体里

而在近现代社会中:①功能外移②成员关系日趋松懈③一些初级群体解体

影响:

消极影响:①基本群体功能削弱②非正式控制作用减小③人与人关系疏远、冷漠

积极影响:①自由空间多了②有利于全社会整合③提高了效率

十九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特征:1、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社会目标) 2、有具体目标 3、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4、有

一组不依附于任何特定个人的组织角色。

功能:1、使人类社会需求得到全面满足。2、把分散的社会力量结合为整体的社会力量。3、

提高人类社会活动效率。4、发挥社会控制能力。

二十 科层制特征

1、有一套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履行的活动原则2、职能分工明确3、管理权力分层

4、职务规则是专门性的5、科室之间以及职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关系

6、组织的资源必须根据组织的需要分配使用,任何人都不能垄断7、在组织中个人财产与

组织财产严格划分,不能混淆8、管理权力来源于职务,而不依附与具体个人

二十一 社会组织的冲突主要有哪些表现?如何进行组织协调?

从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分类来分析冲突,然后基于这个基础分析组织协调(个人建议,

然后这道题大家也看看角色冲突这个概念吧)

二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划分阶层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社会阶层按职业划分为工农兵学商。那时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19xx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出现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新的雇佣关系和被雇佣关系产生。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度提高,社会收入的差异开始拉开,收入上的分层逐渐出现,随之而来的收入差别也带来了机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进一步明显,社会不同阶层流动加大,开始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二十三 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有哪些变化?

答:城市社区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功能与农村社区相比都有很大差异主要在城市社区: a.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

b.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

c.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性大。

d.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e.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二十四 城市社区的区位结构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所谓区位结构,是指一个社区整体及其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区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正常发展。以一个城市为例,如果他的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位置不当,城市道路、输电网络、地下管线布置紊乱,那就会造成“城市病”,会严重地削弱城市功能的发挥,阻碍社区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建设一个新社区,还是改造一个老社区、优化社区的区位结构,使之布局合理科学,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中,对每个地块的规划都应该考虑得十分谨慎,并尽量提高其使用价值,合理的社区区位结构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的便利,更是在城市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十五 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 空间结构)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

城市化研究

城市社区的区位结构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社区服务的主要特征

1.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2.社区服务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它与经营性的社会服务业是有区别的;

3.社区服务不是仅由少数人参与的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

二十六 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

1收入源泉论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其认为“土地,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因此工人,资本家,地主是三个自生自灭的阶级,谈不到谁是更高或更低的阶段。

缺陷 抹杀了劳动关系中支配与雇佣的色彩,否认了社会分层中客观存在高低的事实。

2 市场决定论 代表人物 马克斯韦伯

其认为“当一些人在生活方面有共同的,特定的因果构成时,只要这种构成完全是变现为占有财物的经济利益和获得收入的机会而且是在商品或劳动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说是一个‘阶级’。”

按照其理论,社会阶层的划分取决于一个人在市场中的地位如何。

3 社会职业论 代表人物 威廉享特和艾尔巴爱德华

有收入的工人划分的“阶级” 威廉(4个阶级):有产阶级/办事员阶级/熟练工人/劳动阶级 艾尔巴(6个阶级):专业人员/有产者,经理,官员,农民,批发商和零售商,其他/办事员及其有关其他人员/熟练工人和工头/半熟练工人/粗工(农业工人,建筑工人,其他壮工,服务业工人)

这一理论反映了美国进入资本垄断阶段后期与行业的部分分离和脑力劳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现实,这一理论也为“中产阶级理论”提供了基础。它的局限性在于,他模糊了同一职业中存在的获得报酬的多寡,方式,机会等的差别。

4白领工人—中产阶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所有不从事纯粹体力工作的雇员”都可以算作白领,于是白领就成了中产阶级的代名词。但依据这一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白领势必成为大多数,他们与蓝领工人除了有脑力和体力的明显区别外,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却未必扩大,而是日益缩小,所谓中产阶级已很难自圆其说。

5个别收入水平论 代表人物 韦伯 划分方法:将收入水平分为几个等级,收入在中间水平的即中产阶级 缺点:划分多少等级,从低级到底几个等级算作中产阶级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等级之间的差距将被掩盖。

6 社会流动论 其认为: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蓝领工人势必会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级。

二十七 社会分层标准

a.经济标准b.社会标准c.政治标准

二十八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将城市社会划分成新富裕阶层,中产阶层,贫困阶层三个层次.

二十九 现阶段中国城市中产阶级有哪些特征、基本构成及社会地位、作用?

特征:首先,中产阶级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在社会收入层次分布中处于中间为位置

其次,中产阶层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在社会权力分布的层次中处于中间位置

第三,中产阶层的另一个标志是他们都是非体力劳动者

第四,受教育程度问题。在具体划分时不必过分强调受教育程度在划分中产层时的重要性 构成:私营企业主、知识分子、专业经营者

地位、作用:近年来,由于中国处于快速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在这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显著增强。中产阶层正在形成社会结构的主体,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以负责任的心态参与政治活动,以关心自我的心境实现

公共参与,不久的将来将是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中坚力量,城市的公共政策走向,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态度。

三十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

各层次的关系

基本需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其满足的程度与健康状况成正比。

(2)越是底层的需要对个体越重要,一般情况下,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然后再考虑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3)通常是在一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并逐渐明显和强烈。但有时不同层次的需要会重叠,甚至颠倒。

(4)维持生存的低层次需要,往往要求立即和持续予以满足,越高层次的需要越可以暂缓满足,但这种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始终存在,不可忽视。

(5)随着需要层次的上移,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意义及满足的方式越具有差异性

三十一 个人空间距离划分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 这个地带包括发生在(0~0.46米)内的行为。霍尔指出,这些行为从抚摸一直到能够观察个人的面部表情。霍尔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自己与不亲密的人处于亲密距离时,许多人花了很大的力气,让自己从亲密距离中转移出来。可以想想在电梯里的人们,人们经常把眼睛盯着天花板、按钮或者电梯门。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这个地带包括的行为发生在(0.46米~1.2米)的范围内。根据霍尔的研究,在个人距离允许的行为中,近到可以握住他人的手,远到与他们保持一臂的距离。个人距离一般适用于家人和朋友。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社会距离的空间关系在(1.2米~3.7米)的范围内,这一距离内的行为包括许多交谈行为,比如同事之间的交谈。远一点的距离比近距离更正式。社会距离中最远的距离可以允许人们一心二。比如接待员可以一边做自己的工作,一边与近来的陌生人进行交谈。

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3.7米范围外的区域被称为公共距离

三十二 个人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

三十三 谈谈个人空间研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

个人空间泛指私人空间。具体是指,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私人的一些隐私,不能让公众知道的一些事情。

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文化与种族、年龄与性别、亲近关系、社会地位、个性、环境、个人状况。

三十四 谈谈家的空间意义。

答:家的空间意义是:

一、经济功能;

二、人口在生产功能;

三、满足夫妻性需要的功能;

四、教育功能;

五、赡养与扶养功能 ;

六、感情交流功能。

三十五 城市意象内容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主要理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三十六 结合和网络特色谈谈你对城市拓宽道路改造的看法”

“按照道路联系性特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会对城市原有道路的联系性和网络结构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首先,拓宽道路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堵塞等问题,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而且拓宽道路会对原有历史街区,老城区的面貌产生根本性变化。其次,原有道路在联系性和网络结构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拓宽道路并不能全面的拓宽所有街道,这就会影响整个城市交通的顺畅性,出现道路出入口宽度不同等极其忌讳事情。最后,道路的拓宽影响居民在城市中的步行环境舒适性。

三十七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1景观学派——最初通过外部观察对城市地域开始研究,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空间配置类型已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城市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通过比较研究可认识不同城市间的异同,另外,建筑高度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影响较大,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活动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3区位论学派——屠能农业区位论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形成机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核心是认为消费者(合理购物)和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两者的行为其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该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后快速发展,这与计量地理学兴起直接相关。

4行为学派——注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在进行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时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

5结构主义学派——可分为制度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前者认为人类行为受社会制度制约而非绝对自由,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后者则注重社会各阶层间的力量关系,重点研究城市中产生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等。

6时间地理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提出并由以他为首的伦德学派发展而成。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并连续地研空人类活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三十八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经典与现在模式?

答:经典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现代模式有迪肯森三地带模式,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麦吉的殖民化城市模式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

(PS:个别题目属于论述题型,无标准答案,大家根据所给关键词作答;部分同学总结答案较长可适当删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