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对 于 巴 金《 忆 鲁 迅 先 生》

的  研  究  报  告

 

巴金,和他生平最崇敬的伟大导师——鲁迅先生之间,可以说有着一种深远的不解之缘。

    1926年8月,巴金第一次到北京考大学,住在北河沿一家同兴公寓。他在北京患了病,没有进考场,在公寓住了半个月就走了。在这半个月内,始终陪伴着巴金度过那段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的,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以后的几年里,巴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他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巴金又得到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地读熟了它.
     巴金在《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感触颇深地说:“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我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拿我这点微小不足道的成绩来说,我实在不能称为他的学生。但是墙边一棵小草的生长,也靠着太阳的恩泽。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在繁忙的编辑事务中,巴金和他早就心向往之的鲁迅先生有了直接的交往,尽管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相距也并不远,巴金却从未主动拜访过鲁迅先生。这或许是由于不习惯、不善于在先生面前表露自己的感情,或许是怕打扰了先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巴金对鲁迅是怀着敬重和信任的,他也期望自己能让鲁迅了解。

    他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和鲁迅先生熟悉的友人黄源、黎烈文,向鲁迅转赠自己的作品,也从他们那里听取鲁迅先生对于编辑工作的意见。对于巴金这位并不参加左联,然而才华出众、在读者中间有广泛影响的青年作家,鲁迅与某些左翼评论家不同的是,他更多地采取了理解和爱护的态度。

   

10月19日凌晨,鲁迅逝世,震动全国,也震动了巴金的心。虽然直接的交往有限,巴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感佩与亲近之感是极深的,何况先生给了他的事业以重要的支持,给他的精神以巨大的鼓舞,给了他理解。这些也使他对先生充满了感情。

    对先生逝世,巴金不胜悲痛,他赶着为《文季月刊》第6期编一个纪念特辑,他在卷头语《悼鲁迅先生》中说: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虽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很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在几乎所有的巴金所写的追忆鲁迅先生的文字中,他都强调了先生的伟大的人格风范,经常出现如“良心”、“人格”等字眼,我们知道,它们也是理解巴金一生写作品格的关键词。可见,巴金从鲁迅先生那里是自觉汲取了人格力量的。
     同是在这一篇文章中,他还说: “鲁迅先生的人格是比他的作品更伟大的,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执着思想的火把,领寻着无数的青年向远远的一线光明前进”。而巴金,无疑正是这无数青年中的一位。
     22日,为鲁迅先生举行葬礼,巴金亲自参加扶柩,和其他几位青年作家一起,抬着覆盖着“民族魂”旗帜的棺木,亲手把他生平最崇拜的伟大导师的遗体送入墓穴之中。巴金不仅在葬礼上为鲁迅抬棺,更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十数次撰文悼念鲁迅。在他的心目中,“鲁迅是永远的老师”。

    13年后,巴金在《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依然满怀深情地谈起他当时在殡仪馆中为先生守灵的情景——

    “我站在灵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我想着我个人从他那里得过的帮助和鼓励,我想着他那充满困苦和斗争的一生,我想着他对青年的热爱,我想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我想着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华北、阴云在中国天空扩大的时候离开我们,我不能够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死。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像立誓似地对着那慈祥的面颜说:
    ‘你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殒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
    巴金曾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坦言,自己不配称作鲁迅的朋友或学生,只是一名鲁迅的忠实的读者,是“靠着太阳的恩泽”成长起来的“墙边的一棵小草”。可见鲁迅的思想、人格和著作对青年巴金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

    鲁迅与巴金,一位是横眉冷对的斗士,一位是在忏悔中挽回生命尊严的勇者。他们性格迥异,命运多舛,都曾作为政治符号被供上神坛,也曾因时代的变迁而饱受非难。

  鲁迅与巴金,作为中国近百年文学史中最受人瞩目又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生命历程是中国人文化探索的一个缩影。

    鲁迅——巴金心中永不殒落的辉煌太阳!

  

                  

 

第二篇: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xiaobai | 20##-5-7 10:28:00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一种新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体验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亲自体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和经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体验,感悟语言、欣赏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让这一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与发展过程趋于一致,从而享受到生命活动带来的震撼和愉悦。

    2、“体验”是一条提升文本价值的必由之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学虽然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它更要求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过程、生命过程、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教学要丰富师生双方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要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途径反复触摸文本,感知其中的内容,体验丰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依靠文本,给师生提供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经历、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人生。如果没有学生在读、思过程中对文本情感的深入、有效的体验,文本内含的思想、情感价值是无法充分实现的。

    3、“体验”是一条锻炼学生才干的中枢纽带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只有亲历“做”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所用。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类情境,学生在读、思、品、演、写、做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实践活动中,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活动能力,促进了他们“学中做”、“做中学”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这条纽带上“立体”的学语文、用语文,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皮亚杰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 

    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体验性教育。体验性教育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2、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创建识字环境,拓宽识字途径,学会自主识字。

    3、遵循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的发展和培养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它倡导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情景下,考查、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4、遵循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重视人的意识所具的有主动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正是基与上述这些理论观点的学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在我们的课题中,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的潜能,为激发学生的潜能服务。  

    5、根据《课程标准》得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四、研究目标和操作措施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从而“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

   (二)操作措施

    1、引进角色体验,有效促进感悟

    小语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杨再隋教授也说:“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简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读读、评评、说说、演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老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如珠,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2、密切联系生活,注入感悟源头活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

    3、活动交往,为 “感悟——创造” 搭建桥梁

    在课堂上积极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2、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年9月至20##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2、确定研究对象。

   3、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撰写研究方案,请专家论证,进行课题申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至20##年5月)

   1、制订研究课题计划,学期研究计划。

   2、定期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研讨。

   3、撰写阶段性总结、论文。

   4、完善实施方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年6月至20##年8月)

   1、总结研究成果。

   2、做好已毕业的研究班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

   3、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七、成果形式

   1、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和研究报告。

   2、研究活动的记录、照片、资料。

   3、组织上研究课。

   4、请上级领导与专家调研及评价。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当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举国上下的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   课题的界定

(1)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表达的语言、行为、操作、情感、程序等的自身体验过程。

(2)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

三、研究目标和操作措施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从而“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

  (二)操作措施

1、       引进角色体验,有效促进感悟

小语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杨再隋教授也说:“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简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读读、评评、说说、演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老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如珠,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2、密切联系生活,注入感悟源头活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

3、活动交往,为 “感悟——创造” 搭建桥梁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茨基)因此,仅仅注重学生个体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整个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积极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

(1)给学生提供参与和选择的空间。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演一演的环节,给每一个学生参与、选择的机会。比如: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给表演的同学提出好的建议。在课外搜集资料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精心准备等,这样,可以给孩子们的“感悟——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开掘渠道,营造浓厚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搭建“内化——创造”的舞台。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文课本应该成为一种凭借,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学生创设的语文生活环境。学生有70%的语言得自课外的语文学习。因此,语文课堂,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课外学习和课内创造的舞台。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更使他们在创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二(7)班、四(1)班、四(2)班、五(4)班。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8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年1月到20##年11月

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年1月至20##年6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20##年7月至20##年6月

(1)撰写子课题方案,召集课题成员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撰写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年7月至20##年12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年1月至20##年1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3)汇编子课题案例、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子课题论文集

(2) 子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   学生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中的成果展示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组长:全柳芳

副组长:陆丽琴

组员:杨闻艳  俞云芳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法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育一度走进科学化自然学科教学的模式,工具性过强,刻意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缺少情感的个体表白,缺少价值观的自主评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流于形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缺乏信心和创新精神,语文教育成了少有灵魂的教育。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

第一,远离情感世界,偏重科学世界。中小学课堂教学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在教学目标上,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在教学方法上,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法被庸俗化、绝对化。在教学内容上,教材被顶礼膜拜,师生视教材为“圣经”,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的丰富内含仅仅剩下单一的认知关系。种种迹象表明,中小学课堂教学关注的是科学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科学世界的独尊,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第二,脱离生活体验,偏重认知活动。缺乏对儿童生活体验的合理构建,脱离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通病。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当前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来看,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完满的可能生活的构建。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的多是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学生在课堂这一生活空间中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能得到体验和满足。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学生的生成部分,日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教学内容的传递基本上是从书本或教材到课堂,缺乏对教材静态情景的动态拓展。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看,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在教学方法上,事无巨细的直观教学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知识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语文课程引向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理论基础

(1)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走向体验,面对生活。

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就与情感和体验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依托。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达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真诚对话,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就目前而言,体验式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更有收获。

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直接的社会性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语文教育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关注体验,联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交际作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而生活又需要丰富的情感作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体验是一种多水平(感觉水平、认知水平、意志水平)要素的整合。”“内心体验具有加工、扩展和升华的功能”。教育专家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 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

由上述可见:体验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和“三维目标”是吻合的。

三、研究目的

体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预期目标:建立民主的、开放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教材中的有效因素,探索出具有生活情趣、可操作的符合各种课型特点的教学模式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探索出校内语文实践活动新形式,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如:开辟阅览室,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和语文有关的活动等。引导并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

四、研究内容

1.加强语文识字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习作课等各课型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2.深入理解和挖掘小语课本生活化可体验的因素,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沟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联系。

3.加强对学校、社会、书本的教育功能研究,构建小(教室)、中(学校)、大(社会)三个课堂教育体系。拟定改革小课堂、拓展中课堂、开辟大课堂基本策略。

四.研究方法、对象和人员

研究方法:以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教育测量法等。

研究对象:新生小学全体学生

研究人员:新生小学语文教师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总体研究框架:

1、建立既有垂直又是网状的研究体系。

在教研室  级课题的统领下,设子课题组:子课题组成员有相关市、县小语教研员和实验学校人员。课题组起着调控作用,成员分工负责,以理论研究为主,并参与实践研究,有着指导实验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任务。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确定亚子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这样建立起宏观上既有垂直的管理体系,又形成网络的研究格局。

2、母课题带动子课题的研究框架。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法研究作为教研室的子课题,应在母课题的引领和带动下,在教研室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的前提下,课题组成员应定期完成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并指导实验学校完成亚子课题研究目标,拿出成果,亚子课题定位要低,选题要小,研究更具体,操作性要强,完成时间可长可短。这样,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些亚子课题,以丰富和弥补子课题研究中的不足,使子课题与亚子课题的研究相得益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互补。

3、注入生活体验的研究内容。

依托三个课堂,注入生活体验的研究内容:小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引进生活内容为主;中课堂则以开展校园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活动为主;大课堂则以开展校外阅读、习作及社会交际活动为主,大中小课堂既独立又联系,强调树立把生活引进课堂的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体验式。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构建

1、课题研究措施:

本课题拟从下面几大块进行研究,由各实验学校根据本校情况有重点的选择进行课题研究。

(1)识字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2)阅读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3)口语交际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4)习作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2、课题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各成员要从全局出发,全面改革,既要突出重点,做好亚子课题研究,又要联合攻关,及时交流。研究中始终贯彻如下几点:

(1)、营造体验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只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使得“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口”、“动脑”,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语文文字的内在美与表现力,“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有可能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另外,还要努力创设富有生活体验、情感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挖掘体验因素,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再加上小语教材中丰富的文化资源、灿烂的人类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以及符合儿童生活情趣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生活的广阔背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构建三个课堂,促进和谐发展。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实践能力

在对教学过程的建议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成为能力。因此,课题组教师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如:学习了写通知,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可以让学生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工厂出了新产品,可以让学生编广告词;元旦春节,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一泓不绝的活水,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体验式、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3、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现状调查、选题,拟定课题实施方案,作好资料准备,着手建立含资料和材料为一体的课题档案。搭建班子,确定人员。(20##年9月—20##年12月)

第二阶段:形成各课型体验式教学法理论基础和操作要领,构建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形成大、中、小三个课堂教学体系。(20##年1月—20##年10月)期间不断出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题验收。(20##年10月—20##年8月)

4、研究成果的形式和成员分工。

研究成果的形式:

理论篇:论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论文集)、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

实践篇: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案例等

研究人员及分工: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