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项复习课教案

议论文专项复习课教案

授课人 余卫兵

教学目的

1.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

2.能运用议论文的重要知识点来指导阅读,解决议论文阅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的考查要点

教学难点

运用议论文的重要知识点来解决议论文阅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形式

小组讨论质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主持语文百花园,进行作文训练和知识能力积累

二.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运用电脑快速复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整体把握议论文阅读常识:

1.议论文三要素

2.议论文的论点和分论点

3.议论文论点出现的五种形式

4.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

5.议论文的论证及常见的五种论证方法

6.议论文的结构三部分

7.议论文的内在逻辑联系

8.议论文的结构的两大类型

9.议论文的“横”式结构及“纵”式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

10.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11.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感情色彩

三.要点考察,当场训练

通过三分钟口头测试,轮流完成议论文相关的知识点归纳和考查要点的掌握(当场下发书面测试卷,具体内容略)

四.文段复习,归纳考点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期中考试试卷中涉及到的课内议论文《从三到万》的阅读文段,让学生根据试题来总结文段中考查的议论文的有关要点,了解命题人出题意向和考查目的。(教师注意到学生中间进行现场指导,实现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五.阅读文段,培养能力

下发阅读材料《享受生活》(初三期中考试的语文试卷中议论文考查文段),学生先单独阅读和思考,根据考查问题,思考考查要点,理清答题思路,寻找答题方向。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讨论,解决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疑难和不足之处。最后请学生主持来解决文段中的相关问题。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和指点。(学生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进行个别化的指点和答疑。)

六.知识迁移,能力检测

当场完成相关的文段阅读,运用书面阅读答题和口头快速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两个左右的文段,(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当扩大阅读的知识面和阅读的难度。阅读材料略)

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来归纳议论文阅读要注意的有关事项

八.布置作业,反馈了解

完成一到两个课外的议论文的阅读文段,了解学生对议论文阅读的整体把握情况

 

第二篇: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 (答案)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回顾课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 理清论证思路:

第1-3节:以一组图画的分析为引子,揭示了“的道理; 并分析“事物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错误,通过正反论证(填论证方法)表达看法; 第4-8节:论述创造性思维,表达“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 第9-12节: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引述专家“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

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表达“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

2、理解创新的要素:拥有知识是基础;

3、分析论据的性质与作用。

第7节和第8节运用如何运用知识

4、 明确中心论点: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不求甚解》

1、 理清论证思路:

(1)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通过 正反论证(填论证方法)阐释人们曲解“不求甚解”的原因及 应虚心学习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

(3)全面分析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4)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虚心的读书态度 ; 前后贯通会意的读书方法

(5)通过列举 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列著作,其实作了许多曲解 的事例证明 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6)通过列举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的事例证明 应学习古人前后贯通会意的读书方法 ;

(7)进一步论述 “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 ;

(8)强调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

2、 明确作者的观点:主张读书要虚心,要抓本质,要“活”读,要理解“精神实质”,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反对不顾其余的咬文嚼字和拘泥于细枝末节而缺乏大局。

3、 理解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甚解”是一个求索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陶渊明爱好读书,其“不求甚解”是虚心的读书态度;是不固执一点而前后贯通的读书方法。

二、归纳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论点

(1) 区分“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论点”是对论题所持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是明确的判断句。

(2) 明确“论点”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表现于文章中,可以在文章中(包括标题)直接找到明确表现论点的语句;另一种是需要读者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炼出论点。

(3) 明确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但有的文章在提出一个中心论点的同时,又围绕它提出若干个分论点,有的文章只有若干分论点。

(4) 要正确把握论点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抓文章的标题;关注文章首尾段落;捕捉段落中心句;把握段落关系;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2、 理清论证过程

(1)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

(3) 分析论证过程需关注以下方面:理清写作思路,弄清议论的顺序;把握结构层次;

(4)理解常用的议论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3、 分析论据的性质与作用

(1) 明确论据依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分为:事实论据(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史实和统计数据)和理论论据(前人的经典论述、至理名言、民间熟语、科学定律)。

(2) 概括事实论据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归纳事实论据中的人物事件,一般可以用“谁做了什么”的格式。

(3) 理解理论论据的意义: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把握语段所议论的内容,理解理论论据的意义。

(4) 分析论据在议论过程中的作用:弄懂论据是从什么角度来支撑论点的;是否有代表性;运用的逻辑关系怎样。从行文中安插论据的位置来看,论据的作用一般可以归纳为: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

(5) 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必须要与文章论述的内容保持一致,并要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4、 感受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 用词的分寸、语气、范围、程度,尤其是副词的选用。

(2) 语序的安排。

(3) 句式的选用,复句的运用。

三、分层演练

(一)学会赏识

(1)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开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

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2)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3)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4)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涵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5)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

(6)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1、本文第1段议论“赏识”的2段提出;

第3段到第5段分别从赏识的 心态 、 角度 、 标准 三方面阐述怎样进行赏识;第6段照应全文。

2、本文的论点是

(二)水的感悟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那恐怕要数“空气”和“水”了。因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无从把握和感受,所以很难去说它;而“水”则不同,它随时随处可见、可用、可感。正因为有水,我们的地球才区别于其它星球,也正因为有水,人类才能绵延不绝 。

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中,却对它理解很少,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水就像人的血液。它如此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

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④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尽管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水并不是任意随人随物

摆布的,一直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一旦外力无视它的个性,水就会表现出率性而为和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当一盆水倒在地上,它就会随意而流;当江河被束缚过分,它就会冲破堤坝;当雨水自高天飘落,它就会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所以,水又是自由的,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受制于人和物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⑤水,流淌不息,但它不懈追求宁静。一条河流的长途跋涉,一挂瀑布的痛苦轰鸣,甚至是大海的汹涌澎湃,都是为了归于平静。水平如镜时,它才能照出万物的容颜,才能显示出宁静致远的内心。因此,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⑥水,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陆地仅占五分之一,而水却占了五分之

四。如果说,陆地是边框,那么水面就是镜子。有了这面镜子,云彩、飞鸟、高山可以映照自己,而人类更可鉴别身心,包括容貌、品行、感情和思想。

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

(1) 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

(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

(3) 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4) 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三)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

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本文的论点是2、 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1) 阐述学习要先会疑的原因(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就信)

(3) 论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 论述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本题的题干与参考答案有值得商榷处,我认为本文是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四)华山并非一条路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

③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④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缝隙”,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1、本文为了证明论点而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简要概括其大意。

(1) 叶世祥对鲁迅作品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 (2) 冯小刚谈导演之路

2、在第③段中,作者谈到契诃夫“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理论的目的是:

鼓励我们阅读时不要受前人或名家观点的约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综合检测

(一)谈自制力

①所谓自制力,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②有一本专门描写打猎的书,其中写到有一只红狐狸,它为了捕获野鸭子,常常可以连续几天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地,它是那样顽强有耐心,慢慢地毫无声息地贴在地上接近野鸭子。当野鸭子无意中游开了,红狐狸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处等候着。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红狐狸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直到几天之后,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逮住为止。这只红狐狸不是很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吗?实际上,这只是狐狸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猎获食物的本能。

③然而,反过来说,如果连动物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能控制自己,对于有思想感情的人类来说不更应该要善于驾驭自己吗?

④自制的反面是放任。比如抽烟,在开始不过是抽抽玩玩的,但有的人却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而只是盲目的听凭自己抽下去。于是一根两根,一包两包,直至成为嗜好,积习难改。这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⑤但是,如果说盲目纵欲是自制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制力又是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描写的保尔·柯察金戒烟的故事。有一次,青年们就习惯能不能改掉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习惯比人厉害,养成了就改不掉,抽烟就是一例。保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不然的话,岂不要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吗?这时,有人挖苦保尔,说他吹牛皮,因为他明知抽烟不好但并没有戒掉。保尔沉默了一会儿,从嘴角拿下烟卷,把它揉碎,斩钉截铁地说:“我决不再抽烟了,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从此,保尔果然不抽烟了。每一个不想使自己变得“毫无价值”的青年,都应该像保尔一样,下决心依靠自制力跟自己的坏习惯作斗争。

⑥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控制自己需要意志,意志和思想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要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就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磨炼。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青年时代曾经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诱惑”。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13个名目在内的道德计划,逐条实行。比如,为了矫正空谈和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除非于人于己有利之言谈,避免琐屑的谈话。后来有一位朋友说他常常显露骄傲,于是又把“谦逊”加入表中。到晚年,他撰写自传时,曾经谈起青年时代锻炼自制力的计划,认为他的成绩应归功于节制。

1、 在议论文中,有时说话留有余地能使论述更严密,“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

一句中,“往往”就起到了这种作用。请在第1段中再找出两个起同样作用的词

(1) 根本 (2) 之一

2、第2段为什么举了一个动物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自制力的观点

3、依据第5段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例1:越王勾践为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例2:陈毅因工作辛劳烟瘾很大,但在接受医生劝告后说到做到,毅然戒烟。(19xx年,担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患了支气管炎,医生郑重地提出请他不要再吸烟,他立即表示接受,但是贴身的司机老常却怀疑地笑了:因为陈老总几度戒烟,都因为工作辛劳烟瘾太大而失败。陈毅认真地说:“我小时候的名字叫世俊,长大了大号叫仲弘。后来改名为陈毅是寓意万事成功都得有毅力。我这回戒烟,拿出点毅力给你们看看!”陈毅不愧是陈毅,说到做到,戒烟一举成功。)

4、第6段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意在表明加强磨练

5、上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什么是自制力

(2) 自制与放任的关系

(3) 怎样培养自制力

(二)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

①我们常常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里的“铁”,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也可以说是你创业的本领。

②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难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③美国人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在文学领域和演说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尊敬的文学和演说大师。但是,在他选择文学和演说之前,他曾经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资开发打印机,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最后把千辛万苦借来的5万美元全部赔光了。他又发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著作而赚了大钱。他很不服气,心想,我自己写了文章自己出版发行,所有的利润不都是自己的吗?为何不自己开一个出版公司呢?他于是又投资开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写作与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很快就因为债务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产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债务危机当中。

④经过两次经商失败的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彻底断绝了经商的念头。痛定思痛,他发现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有写作和演讲的才能,而自己却没有很好地使用。到全国巡回演讲,在演讲的间隙里埋头写作。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声名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红。

⑤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马克·吐温开始经商的经历就是把宝贝放错了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长处中,总是有你的强项。成功者的原则是:去选择最能够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因为,唯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总是选择自己的短处,你的人生就只能贬值了。

⑥很显然,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优势的发现,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来自于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而这些,正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 ⑦当你发现培养了自己的手中之“铁”的时候,等待你去采摘的,定是人生甘甜的果实。

1、 作者在文中阐释了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是

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

2、第5段划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的长处,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的道理

3、议论文的语言要严密,第7段在语言表达上不够严密,试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是为收获人生“甘甜的果实‘提供了可能,而非”一定“。

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举了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印机失败的事例之后,又举了他投资出版公司失败的事例,这看似多余,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

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的道理;举他第二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把论证引向深入。二者论述的重点不同(或:举第一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想要成功先要善于发现优势的道理;举第二次失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充分发挥优势才能成功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