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范例1)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国家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 案 例 报 告 论文题目:面对现实,走出困惑 ——一例高校教师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1

面对现实,走出困惑

——一例高校教师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单位:

【摘 要】本文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分析报告。结合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的心理测试的结果,从社会原因、心理原因、生物原因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心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然后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方法做了有效的干预,根据心理测试前后对照的结果,结合求助者本人的报告证明本咨询较为有效。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焦虑、压力

一、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陈某,女,30岁,已婚,硕士研究生毕业,某大学教师。

2、来访者成长史:出生于干部家庭,家教比较严格,父母一直要求孩子上进、优秀,因此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一直是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佼佼者,自我感觉也很好。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了一年,因不喜欢其工作性质,辞职考研,三年前研究生毕业,做了大学老师。

3、健康状况史: 身体素质尚可,但容易头疼、容易疲劳。

4、精神状态:情绪较为低落,对工作没有信心,觉得没有出路,看不到希望,可能会下岗,表现较为紧张,焦虑。并报告说有失眠现象,难以入睡,多梦易醒。

5、社会功能:最近心情很不好,经常对老公发脾气。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讲话,感觉整天头昏脑胀,看不进书,喜欢在网上打牌(以前不怎么喜欢上网的),睡眠也很差,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较低。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1个多月来情绪低落,紧张,失眠,工作效率较低。

2、个人陈述:因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所在的专业去年被学校停招 2

了。加之以前的系主任对我的印象不好,采用一些方法把我的课砍掉了一些,所以,现在的课非常少。而我本身是喜欢上课的(自认为课上得不错)。进校工作后,虽然也比较努力,但是从没评上什么先进。

我是教师岗,不用坐班,不用每天去学校,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很轻松,但是我觉得压力很大。主要是来自科研、评职称、定岗定级,都要有科研。学院上次开会甚至下达了硬性指标,必须要搞科研,不搞科研就有可能下岗。加上进校时,签了一个9年的合同,合同上写着“如果9年内未评上副高,学校可不与之续签”。所以最近觉得压力特别大,怕自己将来在9年之内真的不能评上副教授的话,就要下岗。虽然有人说学校也就是这么说说的,但心里还是始终放心不下。要是真的下岗了,觉得很丢人。别人肯定认为我是能力很差才下岗的。虽然我也相信自己也可以再找到工作。

去年一不小心怀孕了,但因为忙着装修,加上老公工作很忙,觉得双方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和老公商量后选择了流产。流产后身体不太好,动不动就出虚汗,持续了几个月,严重影响了复习(我本来是准备今年3月份参加博士生考试的)。后来觉得复习得不好,在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半月的时候,选择了放弃。但是内心很痛苦,觉得自己离目标更远了。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我内心并不是很想考,我只想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好,把日子过好,但是又觉得在高校这一块压力特别大,感觉不考又不行。很烦!很烦!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齐,举止得体,但愁眉苦脸,情绪低落。说话时思维条理清晰,但说到伤心处时,不时落泪。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5,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

2.3,抑郁2.4,焦虑2.5,敌对1.2,恐怖1.4,偏执1.2,精神病性1.5,其他1.9;总分163,超过分界值160分;阳性项目数43个。

SDS测试粗分44,标准分55,超过分界值53分

3

SAS测试粗分42,标准分52,超过分界值50分。

分析:

从SCL-90测试看,陈某的测试结果呈现阳性,集中表现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SDS测试和SAS测试也表明被试存在轻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2、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属于心理咨询范畴。

(2)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3)不良情绪持续近2个月,不能自行消除。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没有泛化。

(5)心理测验结果

4、鉴别诊断

(2)与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相鉴别:神经症会有持久的精神痛苦,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久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来访者精神痛苦程度并不持久,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也不十分严重,还能参与工作,正常生活,并有较好的自知力,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2)与躯体障碍相鉴别:虽然来访者出现了一些列躯体症状,但检查无特殊,而是以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为主,而且症状持续时间不是太长,因此,应排除躯体化障碍。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有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持续的时间一般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且伴有人格方面的缺陷,该例来访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不到2个月,内容尚未泛化,强度也不是特别强,人格方面没有异常,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

五、资料分析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性因素:就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找工作难,找一个好工作更难。而具体到高校这一块,教育改革,教育整合是大势所趋,竞争也日渐强烈,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加之中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本身固有的顽疾,高校教师也成了压力较大的高危人群之一,广大教师承受教育主管部门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严重到发生自杀现象。而这类问题目前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注重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只一味的向他们要成绩,各级各类学校的排名,势必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认知错误:如果学校不续签下岗了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是很丢人的事;(2)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己解决。(3)个性原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较高,却又缺乏执行力。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来访者情况,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

1、短期或近期目标:消除不良情绪,能够正常工作、生活;

2、长远或最终目标:矫正不合理观念,形成恰当的自我观念,从整体上促进来访者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成长。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 5

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3、双方责任与义务

将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给来访者,并告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

来访者的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了解咨询具体方案、过程和原理;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不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任何关系;遵守咨询机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

咨询师的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个人资料;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介绍自己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证件;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

4.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会谈约50分钟,共咨询7次。

5.咨询收费: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室免费服务。

八、咨询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心理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此阶段的内容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了解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

第1次咨询 (20xx年10月23日)

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病史资料,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指导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2次咨询 (20xx年10月30日)

6

巩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举例说明ABC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回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如“考不上博士就评不上副教授,评不了副教授就会下岗,下岗了就没脸见人;”“年终考评没评上先进就是工作能力不强”,“我应该像各方面都很强,应倍受关注”等。

布置作业:回去后继续寻找自身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并记录下来,下次咨询时一起分析。

(二)领悟阶段(第3-4次咨询)

第3次咨询 (20xx年11月6日)

根据ABC理论进一步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交谈,对求助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如“考不上博士就会下岗,下岗了就没脸见人;”属于“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观念,“年终考评没评上先进就是工作能力不强,就会下岗”属于“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观念,“我应该各方面都很强,而且应倍受关注”属于“绝对化要求”等。

第4次咨询 (20xx年11月13日)

使来访者进一步领悟到:正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家后继续思考咨询师所说的,分析自己问题的根源,并记录。

(三)修通阶段(第5-6次咨询)

第5、6次 (分别为20xx年11月20日和27日)

咨询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领悟的比较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咨询的主要部分。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使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和让求助者写合理自我分析报告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如针对“课时比较少就是工作 7

能力不强”这种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的提问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先进得指标有多少?有多少人能评上先进?”“你的这种说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臆断还是事实?”“如果象你认为的这样,那么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人又如何解释?”让求助者写合理自我分析报告,报告的重点以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并找到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达成行为的转变。

布置作业:回去后继续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四)再教育阶段(第7次咨询)

这一阶段是咨询的总结、提高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7次咨询 (20xx年12月4日)

除了继续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写合理自我分析报告以外,咨询师还和求助者一起制定积极应对模式,求助者自述情绪好多了,睡眠也有明显改善。

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开始时的测验结果,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1、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32,各因子分均小于2。与咨询前相比,总分下降53分,为有效。各因子分均在正常范围。

SDS:40(标准分)。与咨询前相比,分数下降到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已缓解。

SAS:37(标准分)。与咨询前相比,分数下降到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缓解。

2、求助者的自我评估:求助者说到,原来的一些想法的确不合理、 8

不现实,自述近来情绪好多了,睡眠也觉得香,能睡6、7个小时。

3、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咨询师注意到,求助者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自我评价更可观。

十、总结:

由于咨询师个人能力的局限(以及身份的特殊性),本次咨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缺陷。不过从个体的反应来说,咨询的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来访者反映对工作的感受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工作价值有了更多的认可,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生活上,情绪也表现得较为稳定,不再那么焦虑了,失眠现象也明显改善了。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王登峰、谢东编著,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

[3] 钱茗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 (美)Gerald Corey著,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9

 

第二篇: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案例1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兰州方舟心理咨询中心上 张祖花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丧夫女人命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8岁,某公司职员,初中文化,丧夫,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孩子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老四,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二哥一姐,父母没有文化,有时会吵架,促成求助者自卑、固执,脾气急躁。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经常听母亲说起一些女人命硬克夫的话题,自此对丧夫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丧夫不光彩。与丈夫结婚七年后丈夫突然去逝,自己就觉得正如母亲据说,加上婆家也有微辞,求助者就觉得自己没脸见人。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丧夫后,求助者认为丧夫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丧夫一事。求助者总是觉得别人是在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脾气急躁,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工作上的一些差错与她的离异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呆不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丧夫已有二年了”;“从小就认为丧夫对女人来说是可耻的事”;“社会对于丧夫的女人,总是有偏见”;“我现在有点怕出门,怕别人问我丧夫的事”。

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人家也不会说三道四了;“不敢再结婚,形象太受影响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有1个多月了,我女儿感到累,认为在现在的单位上班没劲,想换单位。问她为什么,她也不愿说。我也在想这情况是不是跟她丧夫有关。丧夫后,她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说是命不好遭丧夫。以前她下班后喜欢到朋友那里去,但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总是看书听音乐,她那些朋友也都不来了。人家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也不感兴趣。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婚姻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女人丧夫不光彩,是丢人的事情。谈及前夫时,情绪激动,泣不成声。同事过去对自己很友善,工作上有点小差错也不计较;但现在他们总是说话时看她来了就不说了,自己觉得在单位里成了“坏人”。要好女友的同样经历和观点,加强了其对离异问题的负性评价。只想离开目前的单位,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被同事知道离婚以后)发生的,内容只局限在公司,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丧夫)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女人丧夫不光彩);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女人丧夫不光彩”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

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婚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丧夫形象不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丧夫、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具有同样经历的女友的感受,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0元 心理测验收费:SAS,SDS 0元/次; SCL-90 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与第二次咨询);

2、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与第三次咨询);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四次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xx年6月10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先容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摄入性会谈,向求助者收集临床资料,探求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及改变意愿。

(3)对求助者进行SCL—90量表测验。

(4)分析资料及丈量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5)向来访者反馈测验结果和初步诊断;

(6)商定咨询目标:第一次主要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和收集更多的来访者信息,并让来访者了解咨询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第二次:20xx年6月15日

目的:

(1) 继续营造咨询情境;

(2) 提高来访者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能力。

方法:利用认知疗法进行摄入性谈话。

【主要细节步骤】

咨询师:在第一次来这里做咨询的时候,我们相互间已经有了一份信任和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要了解一下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人。(咨询师打开电脑,找到相关的实例做对比。)

咨询师:其实,这样的人是很多的。

来访者:是的。(来访者低下头,有些不好意思。)

咨询师:我的一位朋友叫李某,她是刚结婚老公就没了。可她现在又结婚了,生活的很好。

来访者:是吗?

咨询师:你看这些人,她们都是作你一样,她们都生活的很好,没人说她们。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这个事件只能是偶发的,它对你来说是人生的财富,它增加了你的人生阅历,

使你能更加珍惜生活。

来访者:是的。您说得很有道理。我现在想象,是这么回事。

咨询师:这几天我要给你布置家庭作业,去上网找一些和你经历相同的人,看看她们的生活,好吗?

来访者:好的。谢谢老师。

第三次20xx年6月20日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女人丧夫并不丢人”,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早年母亲据说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模式,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观察其情绪反应,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布置咨询作业。

【主要细节步骤】

咨询师:你知道居立夫人吗?小刘在学习生活中有过你很崇拜的人吗?他们是很有力量和自信的人。

来访者:知道。我很崇拜她的。

咨询师:你知道她的老公也是先她而去的。

来访者:是吗?(来访者陷入了深思)

来访者:我回去好好想想,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咨询师:很好。。

第四次20xx年6月25日

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同事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由求助者扮演同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我形象(丧夫女人);

4)布置咨询作业。

过程:

(1)利用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使来访者更有信心去面对。

【主要细节步骤】

咨询师:可以闭上眼睛,慢慢地呼吸。当你把一些慌乱、烦躁都随着气流呼出体外的时候,你会觉得胸口越来越舒适、温热??当你感觉胸口很舒适、很温暖、很平静的时候继续慢慢地深呼吸??慢慢地呼吸??你的心灵在这一呼一吸间慢慢地飞到了单位,你对他们微笑,??为了内心的渴望??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努力着??快乐着??努力着??快乐着??和这种舒适、自信的感觉多呆一会儿??多呆一会儿??(停顿十分钟)

很好。现在你带着那份自信、快乐回到你坐的沙发上来??我会从一数到三,当我数到三的时候,你就会睁开眼睛,带着那份自豪感睁开眼睛。一、二,当我数到三的时候你就睁开眼睛,带着自信和快乐的心情睁开眼睛??三。(来访者睁开眼睛。)

(2)基本结束咨询,解除咨询关系。略。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敏感了;觉得丧夫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重新和朋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同事认为刘某变得开朗了;刘某的母亲也说刘某下班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提换工作的事情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48,2)SDS标准分51,3)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丧夫女人形象不好”所至,因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xx年7月初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xx年7月初版

3、心理咨询师(理论基础)。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