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江苏高考作文解析

20xx年江苏高考作文解析

—— 穆家靖

20xx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为“言论类材料作文”,材料大致如下:“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近年来,“哲理思辨类”的作文受到命题专家们的热捧,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当然不会错过这类命题形式,20xx年就是以“青春朽与不朽”展开讨论,写作空间大,只要考生能从某一角度入手,展开论述或记叙便可。

今年是关于智慧的思辨题,前半句说“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强调智慧的不可捉摸性,是一种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后半句说:“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着重强调“智慧”的可“视”性。前者无形,后者有形,智慧本身就是一组带有思辨性的词语。

此处也是一种暗示,考查学生“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因此,只要考生能够将“智慧”以具体物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便可,记叙文、议论文都比较好些。本人觉得记叙文更好写,只要你能够写出一件富有智慧的小故事便可。而且江苏阅卷人也一再强调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性。议论文写作强调说理,很多考生把握不准,议论泛泛,缺乏具体内容,往往不受阅卷人的青睐。

标题范例:

1、微笑是一种智慧

2、智慧树下好乘凉

3、扬智慧之风帆

4、着智慧之华裳

5、漫卷智慧之书

6、舌尖上的智慧

 

第二篇:对江苏高考作文“探险者与蝴蝶”的解析

对江苏高考作文“探险者与蝴蝶”的解析

许 珂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20xx年江苏高考在作文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题型上由命题式转向了根据材料自定立意式,新题型的出现给整张试卷增加了一定难度,也给考生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新材料作文也有有利的一面,它的写作角度更宽更广,更利于考生发挥。当然,也有一部分考生会在审题上栽跟头,有的理解偏差,找不准切入点,有的压根儿就看不懂材料的意思。

现在我们看看今年的高考题“探险者与蝴蝶”: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既是写作的依据,又是写作的范畴。它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限制性。因此,只有在读懂材料,理清材料所指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写作。在审读材料的时候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倾向,这则材料的主要倾向体现在一个变化上,即蝴蝶所处的位置前后发生了变化,从洞口转移到了洞的深处。探究这个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探险者惊扰了蝴蝶;二、蜡烛的光热。有很多人都抓住了第二点原因,他们认为“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句话是整个材料的关键句。于是就有了小大之辩,细节的重要性等等立意。这样的立意并无不可,但我觉得这句话里“也许”这个词值得注意。“也许”表示猜测,不表示肯定。所以这一点原因分析会出现肯定与否定两种可能,既然归因不能确定,怎么可以作为关键句来推导出最佳立意呢?所以关于小大之辩,细节的重要性等就不能作为最佳立意。

这样看来,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变化两点原因共同的整体的角度来立意。不管是脚步声的惊扰还是蜡烛的干扰,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是探险者的进入或者侵入,才导致蝴蝶的移居。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这个细小的变化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整个材料的重点,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它给我们的启示其实不难得出: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探索精神,但不要过多地入侵自然,入侵圣洁之地,否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一点上它是带给我们思考的,所以我觉得从“人与自然”以及“探寻与守护”的角度立意比较好。人与自然主要写两者的和谐关系,这是个老话题了,学生要写出新意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探寻与守护主要写出两者的辩证关系,这一点有深度也有难度。

当然,除了这两个写作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蝴蝶的角度立意,蝴蝶的移居表示它们

在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所以,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寻找自我灵魂的栖息地等也切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次高考作文题的最佳立意角度可以是人与自然,探寻和守护。其他立意,如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寻找自我灵魂的栖息地,细节的重要性,小大之辩,人类活动无小事等都算切题。

以上所述,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