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把人看做组织必备的资源来看待的,对于人的管理与开发。一个是去掉了人的因素,只考虑资金、原料、设备等的投入,合理的配置和调度。

没有人力资源去哪赚取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因人而产生的,没有人,也就用不上物质,物质是人生存的根本。或许你更该问对方,没有了人,再多的物质有什么用?物质是让人来利用的,只见过有人才白手起家的,没见过钱能生孩子的。等等等等。

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新华网 (2003-12-05 08:38:26) 来源:市场报 人才理论发展的四大里程碑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已上升到第一资源的重要位置。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人力资源之所以为第一资源,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则需从人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5个里程碑谈起。 第一里程碑: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把工人技能的增长视为社会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源泉。他说:“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的有用才能。” ...

在当今人力和物力资源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那样都不能让一个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太过注重人力资源没有一定的物力资源做后盾也难以发展,反之也一样,要一个企业得到好的发展就要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相关问题

1)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4) 水和水桶哪个重要;

5) 我们是找停车位、还是停车场;

6)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工资、奖金),企业还会有人干活吗?

7) 有谁会去为了一个不能填饱肚子的“劳模”荣誉而争当劳模呢?

8) 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企业破产、倒闭,这难道不是人的问题吗?

9) 当前我们的企业里有大量的劳务外包,我们自己的正式员工干不了吗?

10) 我们从小到大都想读好的学校、进好的企业,难道不是看中他们的物质资源吗?

 

第二篇:辩论对抗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实现由单向传递灌输到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革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 《倒数的认识》中的辩论

辩论是源于讨论而又高于讨论的一种形式,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视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辩论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判断1和1互为倒数时,教室里响起两种不同的声音。

正方观点:1和1互为倒数。

反方观点:1和1不是互为倒数。

一场激烈而紧张的辩论开始了。

正方:请问对方同学什么是互为倒数?

反方: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正方:1和1乘积是不是等不等于1?

反方:是。

正方:1和1是不是两个数?

反方:是。

正方:既然1和1符合“乘积是1的两个数”,那你们为什么说1和1不是互为倒数? 反方:因为1和1不是分数。看不出怎么“倒”的。

正方:谁规定互为倒数一定得是分数的?教材上这样说的吗?

反方明显底气不足,陷入了沉思。

正方穷追不舍:教材上并没有硬性规定互为倒数是分数还是整数、小数,只要两个数符合“乘积是1”这个条件就可以了。所以我方认为1和1互为倒数。

反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正反双方握手言和。

一个偶然的分歧,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由于辩论双方都要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时要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反驳对方观点时要求角度新颖、论据有力,这对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 《轴对称图形》中的辩论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当课堂里出现分歧时,不轻易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将学生的分歧作为话题使之成为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引导学生随机展开辩论进行口语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请学生辨别: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说到平行四边形时,很多学生都认为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有两个小组抗议,我微笑着说:“抗议有效!”于是同学们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甲方: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乙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乙方: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甲方(迫不及待地):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拼成长方形不就能全部重合了

吗?瞧!我们的。(男生拿纸片着急地比划着)

乙方:谁让你剪拼的?对方同学请回答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甲方: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乙方(得意地):教材上说到剪拼了吗?

甲方同学摇头。

乙方(想了一下):再说了,剪拼过的图形变成了长方形。如果我们拿起这个平行四边形按照教材上说的那样直接折一折,它两边能完全重合吗?

甲方(据理力争):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乙方:剪拼后的长方形还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吗?轴对称图形概念里只是让我们将图形对折,请问对方辩友,教材上要求我们对图形剪拼了吗?

甲方同学一时语塞,沉默很久说不出话来。最后组长代表甲方同学同意乙方观点。 乙方代表走到甲方同学面前真诚地说:“你们的退让使我们接近了真理。”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辩论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课堂上,可随即现场“生成”辩论话题,也可教师故意“创设情境”,采用辩论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巧妙地穿插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答“错”。面对两派“群情激昂”的学生,我没有简单裁定,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和组内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大伙立即“围”在一起,投入到热烈地研讨交流,摆出一副非要把对方“扳”倒的气势。短暂的准备后,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对折平均分成两份,问:“我把长方形分成两份了吗?”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的。”正方举起其中的一半,问:“这份是不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是。”反方回答,正方咄咄逼人:“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反方同学心里“憋屈”得很,该到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的一个代表顺手从长方形纸片上撕下一角(分成的两块明显一大一小),激动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到正方的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这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吗?”正方低声嗫嚅道:“不是。”反方不依不饶:“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们说这道题对呢?”正方明显底气不足,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告一段落,就在正反双方唇枪舌战的激烈辩论中,“平均分”这一概念已悄然内化进学生的心底。

有效辩论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内容摘要: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面对学生发出的“不同 声音” 不同的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学生 违反课堂纪律、自由散漫的表现,从而加以遏止。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学生反应灵 活,有个性的表现,应而大加赞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言行没有绝 对的对错。我们不能用老师的好恶来要求他们,而应该为学生广开言路。让学生 在辩论中得到发展。

案例 1 在新课程二年级下册的《用 2—6 的口诀求商》中学习完例 1 后老师 又用课件出示“猴妈妈今天只摘到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4 个猴子。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生 1:每

只猴子分几个桃子?列式 4÷4=1。 师:你还会列出这样的算式吗? 生 2:4÷1=4 5÷5=1 5÷1=5……

其他同学都七嘴八舌的叫嚷起来,突然有一个男生大声叫道:“老师,4÷ 0=0,0÷4=0 吗?” 其他同学叫喊到 4÷0=4,0÷4=4。双方争吵了起来,面对这样乱糟糟的情 景,老师只说:“同学们停一下,这个内容我们以后再学,今天不讨论。”学生 问:“为什么?”老师:“到高年级你们会学到”学生:“噢”。本来利用今天 猴妈妈分桃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展开辩论,可以很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而此 时学生学习此知识的渴望也特别强,老师却非常遗憾的放弃了。 当一个数学问题在学生中出现: “是非” 两种答案时, 面对争执不下的学生, 我们不妨采用语文课中辩论会的形式,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直到说服对 方为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其中就起到一个“愤愤悱悱” 的作用。同时在辩论中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见解,这样也就不会出现“打乒乓 式的一问一答”了。从而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同提高。 一、 辩论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

案例 2

如在 《克与千克》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包装纸知道了

一粒糖重 3 克后,让学生估计一个 2 分硬币有多重?并掂一掂,想一想。 生 1:一个 2 分硬币重 2 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了一下。 生 2:一个 2 分硬币重 1 克,刚才我掂了一下,1 粒糖比一个 2 分硬币重了 很多。 师: 拿一个标准来比较这是一个好办法。几个 2 分硬币和 1 粒糖一样重?请 小朋友想办法。 (小组有的在想办法测量,有的在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汇报结 果) 生 1: 我们组认为 1 个硬币 1 克不到, 因为掂一掂 4 个硬币和 1 粒糖一样重。 生 2:3 个硬币。 生 3:1 个硬币。 生 4:2 个硬币。 (学生们纷纷抢着说,七嘴八舌的争论不休) 师:(指出生 4 提问)你们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我2002参加南通市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后,尝试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多采用了让学生讨论、相互辩论教学的方法,经过多年尝试,教学效率较好,这也算是我的经验总结罢了。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如何将辩论恰当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应变作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辩论会教学研究的对象: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

辩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是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辩、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默契为一体,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如将辩论恰当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应变作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进行课堂辩论时,教师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并改正学生在辩论进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辩论误区。通过这种课堂辩论式教

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课堂上会出现一种主动、积极地拓宽知识面的向上的学习风气。但这种课堂辩论不适合于经常应用,许多课题是无法在这种形式中施展的。如在复习课中,应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其效果很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并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过程,激发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找回自我,通过辩论活动夯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高屋建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够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办事能力,并且不断地体验到自身的能力,领悟到自身的价值。

五、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年级段的特点确立了高年级组进行研究。课堂是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力求把辩论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教学目标考虑辩论能力培养;

2、教学过程体现辩论能力培养;

3、学法指导重视辩论能力培养;

4、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

2.制订课题方案、实施计划。

3.课题实践操作办法:

本课题从06年的10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分别做了以下研究:

(1)、引导学生课内开展辩论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我引导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相互辩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

(2).课题组成员相互听随堂课,每月上好一堂公开实验课,写好课堂教学诊断、案例反思,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实验情况。

(3)、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组织学生作好辩论会的记录,记好辩论会的日记。学期期末对实验的学生进行一次访谈和检测,从学生的反馈中把握课题落实的真正效果,进行课题实验总结。

(4).认真反思总结,所有参与研究的老师交流研究的体会,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5)、建立实验资料档案,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检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

八、实施过程及一些成效

本课题从06年的10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我们根据年级段的特点确立了高年级组进行研究。课堂是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

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力求把辩论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教学目标考虑辩论能力培养

我在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辩论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主要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目的。

2、教学过程体现辩论能力培养

辩论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一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地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创造。二要提供辩论活动的空间。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意并善于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是精心设计培养辩论能力的载体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法指导重视辩论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创新地使用了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辩论会研究,重在培养学生喜欢、热爱数学的学科之情;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解疑的精神;由枯燥的数字课堂转化为生动的情、理、趣交融的数学课堂。我们逐渐摸索了一些有利于开放性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数学课中的“辩论式”:出现辩论内容——分组谈见解——小组代表发言辩论——师生共同评点。实践中,开放性教学的模式的运用同样是开放的,这些基本模式的运用并非程式化,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操作。

(1)、辩中论理,发展思维

教学中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我并没有独裁式地制止学生争议,而是提出了另一种学习的方案——辩论。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

“分数、小数互化”一课,学生对于“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中的“最简”两字存有异议。如何在学生迷失方向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自主纠正思维航向?我在课堂上引入了“辩论”。

先是让学生经过短暂的辩前准备(学生按正方、反方分组讨论),然后辩论正式开始:

正方:“如果它不是最简分数,那么它的分母中可能会含有其它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正方紧紧抓住“最简分数“这个关键词。

反方立即反驳:“比如3/6,它的分母中含有其它质因数了,但它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该怎么解释?”反方巧妙地以具体数据为突破口。

一个回合下来,未见胜负,于是进入下一轮。这次先有反方发言:“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只要它的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局势似乎已经明朗,但正方依然提出了问题:“既然加不加最简无所谓,那么为什么还要加呢?”……

我想: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应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这样会使学生在问题的不同答案间自由寻觅真理,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对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创新思维地培养都是很有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辩论技巧,攻其要害

封闭的课堂教学中,“皇上”(教师)主宰课堂、金口玉言、不容侵犯;“臣民”(学生)鸦雀无声、“沉默是金”。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崇尚个性,孩子们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常言道:“道理不说不明,知识不辩不清。”辩论是思维活动的好形式,通过辩论,学生不但能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还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难题,纠正一些错误,更重要的是在不断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认识。

要让孩子们学会辩论,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辩论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陈词时,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逻辑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因此,我在正方一辩发言后,再次重复了他们的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这也是辩论的一种重要技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决,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创设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势必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揭露对方的矛盾。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活动中实现了共享,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相互辩论的过程也激活了思维的火花,达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境地。

在教学最小的一位数是“1”还是“0”?一课时“最小的一位数是0。”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脱口而出。 正当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的时候,生1眼睛一亮,大声说: 因为,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在记数法中是表示空位的一个符号,如3005里“0”就分别表示这个数的十位、百位、都是空位。这次调整虽然将“0”划归自然数,然而对几位数的概念并没改变。关于“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有效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是有效数字来表示的数就叫做两位数……”假设0也算作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还是“00”呢?那么最小的三位数、四位数……又是多少呢? 我打开《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

几位数”是这样叙述的:“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教师:多好的想法呀……(没等我说完,有学生又开始辩论)

生3说 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也是在非零自然数有范围来说。所以,最大一位数是9,最小一位数是1;最大两位数是99,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三位数是999,最小三位数是100……”。

学生的辩论更热烈了,不一会儿,生4理直气壮地发表意见:,“0”虽然是最小的自然数,但仍然不能称为“一位数”,更不能称为最小的一位数。

生5说我认为最小的一位数应该是1,否则那最小的两位数就是00,最小的三位数就是000

最后我总结:关于最小的一位数是几,以前争议较多,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最小的一位数是1。0不能占最高位,但0能占个位,那么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吗?

生6说:0不能占最高位,但0能占个位,那么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吗?我认为0能占个位,必须是个位不是最高位时,但一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所以我坚持认为最小的一位数是1。

我知道,孩子应该享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我也知道此刻应重点保护的不是自己的师道尊严,不是一锤定音的最终结果,而是孩子们质疑他人观点、针对现实情况的那种批判性思维的声音。

(3)、辩论算法 一题多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但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是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方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变得宽广、深刻、灵活。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而一题多解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一题多解”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实践证明:“一题多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的约束,给以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面、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展现出来,教师才能对其种种思维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从而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通过这一练习题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对这类题的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数量关系,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拘泥、不守旧,乐于打破一般的框框去进行广阔的思维,十分用心地去探求各种解题方法,就越有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创造能力。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使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4)辩论实践 养成乐学

陶行知先生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社会取得丰富的知识,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一点,他想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自己爱做的事。”静下心来进一步近期的几节课,如果问一位教师:学生最大的需求是什么?相信会得到很多的答案。在我看来,作为学生最根本的需求是——成功的需求、展示自我的需求和安全(身心不受伤害)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成功机会并且善于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是一位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方面。课之所以取得些许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上述情感需求。首先,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展示自我和成功的机会,辩论赛这种形式满足了学生希望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同时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与此相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尊重和安全的需求,台上的学生可以围绕辩题自由辩论,台下学生可以积极出谋划策或耐心倾听学习(特别是内向学生),所有这些孩子都能够得到教师足够的、无形的关心和尊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进行课堂辩论时,教师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并改正学生在辩论进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辩论误区。通过这种课堂辩论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课堂上会出现一种主动、积极地拓宽知识面的向上的学习风气。但这种课堂辩论不适合于经常应用,许多课题是无法在这种形式中施展的。如在复习课中,应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其效果很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并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向思维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行知先生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

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社会取得丰富的知识,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一点,他想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自己爱做的事。”静下心来研讨近期的几节课,如果问一位教师:学生最大的需求是什么?相信会得到很多的答案。在我看来,作为学生最根本的需求是——成功的需求、展示自我的需求和安全(身心不受伤害)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成功机会并且善于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是一位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方面。课之所以取得些许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上述情感需求。首先,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展示自我和成功的机会,辩论赛这种形式满足了学生希望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同时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与此相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尊重和安全的需求,台上的学生可以围绕辩题自由辩论,台下学生可以积极出谋划策或耐心倾听学习(特别是内向学生),所有这些孩子都能够得到教师足够的、无形的关心和尊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进行课堂辩论时,教师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并改正学生在辩论进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辩论误区。通过这种课堂辩论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课堂上会出现一种主动、积极地拓宽知识面的向上的学习风气。但这种课堂辩论不适合于经常应用,许多课题是无法在这种形式中施展的。如在复习课中,应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其效果很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并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题组成员相互听随堂课,每月上好一堂公开实验课,写好课堂教学诊断、案例反思,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实验情况。

6、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组织学生作好辩论会的记录,记好辩论会的日记。学期期末对实验的学生进行一次访谈和检测,从学生的反馈中把握课题落实的真正效果,进行课题实验总结。

7.认真反思总结,所有参与研究的老师交流研究的体会,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8、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总之,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总结,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培养学生辩论能力的教学体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十分注重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九、初步成果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且实验效果明显。

1、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近一年来,有近三十篇教师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几经磨练,我的努力和实践终于获得了同行和专家的广泛认可,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一年来,我注重将自己在

实践探索中的一些体会记录下来,撰写的《也谈“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获得蓝天杯论文江苏省三等奖,《我还想当个班主任》获得教育创新"专题研讨论文南通市二等奖,《“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获得07.2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三等奖。本人也有三篇论文获奖。课题研究性论文《“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辩论会研究”所得》已选送教科室参加评比。

2、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解疑,枯燥的数字课堂转化为生动的情、理、趣交融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课后讨论、争论现象普遍了,形成了有问必提、有疑必思、有异必争的数学学习氛围。有4位同学代表搬经镇参加小数报举行的“实践与探索应用能力比赛”并获奖。2006-20xx年度小学毕业素质测试数学115分有10人。

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常常为他们的研究成功鼓掌喝彩。学生们也欣然接受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们之间有一种无形的默契感!所以有时候课堂辩论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无须过多的提示与过度的装饰,便有很好的效果。我没有因为追求表面热闹而脱离研究本质,学生也是热情投入没有丝毫凌乱,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由于我的研究刚刚起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着手,力求整体改革,但由于我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

1、数学辩论与普通的语言辩论有区别,区别在于:普通的语言辩论它的辩论范围、话题都比较广泛。而数学辩论的范围、话题都必须围绕着有关数学问题而进行。应指导学生在辩论的内容上多涉及一些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辩论的“数学味”。

2、辩题的选择:应有一定的难度、伴有挑战性、学生有争议的或者感兴趣的、知识性探究性较强的都可以列入辩题的选择范围,通过辩论达成共识。真理不辩不明。只有在思辨中才能获取更有效的数学知识,才能得到更好的数学体验。例如,可以将“估算好还是精确计算好”、“24时计时法好还是12计时法好” “方砖的面为什么是长方形的”等作为辩论的课题,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

3、课堂吵闹:有人把课堂辩论看成是课堂吵闹,是因为课堂吵闹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新课程实施以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吵闹问题会更加突出。

我的听课经历:一位社会老师说,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开放,但是,在收和放之间如何把握,却掌握不好。在学人口一课时,她采取了小组辩论的方式,对人口多和少的利弊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一方说人口省可以节约资源,另一方却说人多力量大,比如说打仗,5个人打1个人就是打得赢。这位教师觉得,类似的辩论有时会演变成像是不择言语的吵架,她不知该如何引导。我认为:传统的评价标准根深蒂固。尽管她们已有改革的意识和行动,在潜意识中,她还是认为自己脱离常规,也直觉地认为别人会用过去固有的那一套标准评课。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对类似问题进行研究,逐步从事务型的教书匠转变成为能动的研

究者。这个转变是被迫的,但它却会给教师的职业价值带来根本性的转变,推动教师职业更加趋向于专业化,

4、如何提高课堂辩论的时效性:量少而质精,肯定辩论、提倡辩论,并不是夸大辩论的价值,号召数学课大搞辩论。课堂辩论只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补充,视时机而进行。既不能刻意寻求,又能不滥用乱用,要体现一种艺术及一定的高度。

5、如何使课堂辩论延续至课后讨论:课内外结合进行,意犹未尽地可让学生主动将学习的意识延伸到课外,成立辩论组,在广阔的大环境中,继续探究。有时也可事先布置辩题,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以及各种信息,充实自己,再到课堂上展示。

6:语言明显差于思维:不难看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明显差于思维,心里想的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不准确,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外在形式,二者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同步发展的,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语言能力不可能由一门学科教师负责承担,它需要所有老师的重视和努力,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这样学生才能把所思所想表达准确到位,便于有效的交流。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下面就以其中的精彩片断谈谈自己的感悟。

【精彩片断】

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知道干什么吗?

生1:摆角。

师:不,是用来摆三角形的。你们会摆吗?

生:不行,不行!要3根小棒才能摆三角形。

师:那好,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是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你会再配一根小棒,使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小棒,也有学生在纸上画)

生汇报结论:6厘米、4厘米、2厘米、7厘米、8厘米、3厘米、1厘米、0.5厘米。

师:上面的结论你们同意吗?

生2:不全对。2厘米到8厘米都行,0.5厘米和1厘米不符合要求。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大多数学生举手,3人不同意)

师:那么就少数服从多数了!(学生集体反对)

师:这样吧,请两名代表来叙述你们各自的想法。

生甲:我认为2厘米不行,5厘米和3厘米已经相差2厘米了。 生乙:我认为可以,我们摆出来了。

生甲:那你摆给我们看看!(生乙到实物投影仪前操作)

生甲:这样摆不对,你只用了5厘米小棒的一部分。(生乙继续调整,真的勉强摆成了)

生甲(感到不可思议,继而又与同桌讨论,最后好像悟出了什么):我知道了。小棒比较粗,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换成线段就摆不成了,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是不行的。

(此时,其他学生也表示同意)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确实不可以摆成。

师:将2厘米排除了,还要将谁排除。

生3:8厘米也要排除,只有大于2厘米并且小于8厘米的小棒才行。 师:感谢大家的争论,正是由于大家的争论,我们才学到了知识。 ??

【感悟】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常常选几根特定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去摆三角形,从摆得出的三根小棒和摆不出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去讨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这样设计,看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缺少了自己的思维。潘老师独具匠心,给出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大胆地让学生去寻找第三根小棒,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而变得生动与富有挑战性。学生的发现是多样的,潘老师没有直接评价这些结果的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思维,这也是这节课的精彩之处。笔者认为,潘老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构建辩论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潘老师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辩论的平台:他给出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去配第3根小棒。这样,学生的生成是多样的,其中的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学生容易判断的,也有学生认识模糊的,这些教师心中都有数。潘老师并不轻易地去评价学生的对与错、优与劣,而是以一句话“上面的结论你们同意吗”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争论很自然地开始了。

二、给学生提供辩论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当预设与生成产生距离时,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很快判断出0.5厘米、1厘米的小棒不符合要求和对2厘米、8厘米的小棒是否可用还认识不清时,潘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以“解惑者”的身份告诉学生或用多媒体直接演示,不是吝啬时间地对学生说“请两名代表来叙述你们各自的想法”。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更

加珍惜每一次机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辩论的成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节课上,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在争论中发展思维,并因此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且意见趋于一致时,潘老师相机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所有学生的认识马上变得明朗起来。最后,潘老师还及时表扬学生:“感谢大家的争论,正是由于大家的争论,我们才学到了知识。”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因为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说”在现代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训练小学生的?说?”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为何要“说”、“说”些什么、怎样来“说”都非常关键。围绕这几点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示范,积极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说,并反复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为什么要“说”

语言是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没有语言,思维就很难表现。语言也是正常交流的必须,数学语言除了交流以外,还有逻辑性、思维性等特点,对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内化,还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纠正错误,明确思路,培养正确的数学思考方法。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敢说、多说,还要说得明了,说得精彩。

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要“说”些什么

那么,训练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可以说些什么内容呢?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说“心中疑惑”

在学生进入一堂新知识的学习课堂中时,会发现许多新内容与自己之前学的发生矛盾,怎么想也想不出,心中产生疑惑。这时,学生就需把认为矛盾的知识点叙

述出来,经过老师的解说,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几时几分”时,发现与之前学到的“整点”有不同的地方,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避免思维的误区。

(二)说“脑中所想”

在“新授”课堂上,遇到新题目时,要求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有创造性的思考,思考该题该如何解答,再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这样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如:做计算题16×25,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16×25=4×(4×25)=400;

16×25=8×(2×25)=400;

16×25=(16×5)×5=400等等。

做完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思考、说练、判断、比较,学生所学

习的不仅是一道题目的解答方法,而是这一类型题目的计算原理。

(三)说“解题思路”

新知产生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说清分析过程就能把旧知识再次抽象概括,使之成为包容新旧知识的共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比如我在上二年级的加法(进位加)时,学生就会模仿上节课学习的不进位加法进行计算,叫他们说解题思路,他们就会很清晰的说: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满十了要向百位进1;最后算百位。只是还有很多人计算错误,问题出在:忘了写小1,或者忘了加进过来的小1。这就需要着重强调,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说“课堂小结”

一堂新课结束前,需要学生归纳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将内容总结、概括、归纳,用准确的语言加以展示。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绝好机会,此时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而应让学生自己来说。

三.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怎样“说”

学生们了解了在数学课堂中需“说”些什么之后,就要知道该怎样来“说”,以什么方式来“说”。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给他们勇气,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需要不断训练,达到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语言模式。留下深刻印象,遇到题目才会解答。

我归纳了下面几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学生“说”的方式,给学生们训练的机会。

(一)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进行课堂教育时,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

(二)教师充分提供给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教师点名说、学生自由说、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来“说”。

1.教师点名说 教师在出示一个新问题后,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指明要某个学生说一说。

2.学生自由说 教师给定范围,学生举手发言,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能够大胆“说”的同学给予肯定。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出正确总结。

3.小组讨论 在数学课堂中,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讨论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全身心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在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单位换算: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

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以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的解答。

(三)注意学生“说”的完整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不完整,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根据学生们的这种弱点,训练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训练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次数多 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发问,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训练

每次都要强调语言的完整性。以此来增强学生说完整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2.方式新 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同一问题,并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求异精神。这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求导性和灵活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发展。

总之,儿童的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数学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说”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