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高手谈怎么写好领导讲话稿?

公文写作高手谈怎么写好领导讲话稿?

一、切实吃透上级精神

领导讲话一般都是传达落实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的,本单位开展的工作也必须和上级精神保持一致。所以,一定要明确上级精神,弄清楚总体上讲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当前做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等,都要反复学习、紧紧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为写出高质量的讲话稿打下基础。

如何吃透上级精神呢?要注意准确归纳。因为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往往博大精深,要善于抓住中心、把握主题、突出重点。否则就会觉得句句都重要,难以取舍,不得要领。一方面不能照搬照抄。但同时对基本精神、关键论述等也必须适当学用,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个“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在起草讲话稿时,着力研究上级精神。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把握政策要准确全面,引用政策要原汁原味,落实政策要不折不扣,确保上级精神在讲话稿中得到切实体现。二是在审读、核对讲话稿时,看其内容是否符合上级精神,所提措施、办法是否与现行政策相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做到贯彻上级精神全面不变形,体现上级政策规定具体不走样。

二、准确领会领导意图

撰写领导讲话稿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属于一种被动型写作。要想以己之笔写出领导心中所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把领导的意图

吃透、弄准。常言道,“定位不准,累死三军”,“理定而辞畅”,“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讲话稿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把握领导思想,表现领导主张,体现领导要求。认真按照领导思路去打磨讲话稿,做到领导的思考深入到什么层次,讲话稿就准确表达到什么层次;领导的指向触及什么方位,讲话稿就准确跟到什么方位;领导的要求具体到什么程度,讲话稿就准确反映到什么程度。

1.要进一步明确讲话稿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

讲话稿一般是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讲话稿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就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行得通。绝不能固执己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写进讲话稿之中。

2.明白领会领导意图的主要途径

明白、领会领导意图的主要途径有:

(1)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定,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只要把握住这方面就能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

(2)主动捕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

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3)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留意领导常谈论的一些问题,了解领导思考的热点问题。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进行连贯思考,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就会有系统、整体的了解。

(4)直接具体地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与其他文章写作相比,领导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要点,甚至连要点都没有。领导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不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领导的要点式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领导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领导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文秘人员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及时请示领导,征求各方意见。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浪费了深入了解领导意图的良机。否则,写出的讲话稿就会作大的改动,甚至须推倒重来。

3.要熟悉领导的领导习惯

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这里所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而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由领导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来写作。使讲话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的讲话中了解其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讲话

稿中去。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讲话稿的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看中和接受的话,也很难完成任务,对撰写者的影响也不好。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细听几次领导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其基本特征了,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其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总之,讲话稿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领会领导意图对写好讲话稿至关重要。撰稿人要不断了解领导、适应领导、学习领导。了解领导就要了解其理论素养、思想内涵、决策取向。适应领导就要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学习领导就要学习其领导艺术、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在讲话稿中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

要把握好9个字:知意图,看对象,分轻重。知意图就是把领导提出的重要观点、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场合的讲话精神领会好,把领导还未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明确表述出来,并顺藤摸瓜,完善领导意图,把领导尚未谈到且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到讲话稿中来。看对象就是根据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对象来设计讲话内容,使讲话紧扣会议的中心议题。分轻重就是对一篇讲话稿的各个部分作深入分析,把应当突出的重点找出来,下大力气写深写透。

三、大量搜集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一样。撰写讲话稿绝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掌握充分的素材的基础上,这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搜集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足够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要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1.平时注意搜集分析材料

搜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备料”一定要充裕。有人觉得搜集材料并不重要,不把它当一回事,但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觉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已经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

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就没有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

(1)收集材料途径有:一是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道:“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见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二是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的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本文由老秘网推荐,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就会非常方便。三是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积累一些与讲话稿写作有关的材料,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搜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讲话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作为直接所用。

(2)调查、搜集、积累材料有三忌。一忌凭兴趣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有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因此调查、搜集、积累材料要从工作需要、从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搜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读、看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背诵。这样可使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人脑不怕用,就怕空,其记忆的容量是无比巨大的。一个人的大脑相当于8000万册图书的信息。只要用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丝毫没有问题。

2.注重系统思索和储备观点

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这只有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有可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上,经过提炼加工完成的。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

书便再写不出新东西了,这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空洞无据,不能服人,就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就事论事,就没有深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精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可能搞好文秘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秘工作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文秘工作者。

储备观点的关键是要抓准问题。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内有反映价值的情况。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得看问题抓得准不准。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的问题。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再精雕细刻,也不能用。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要害上,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抓在火候上,就是说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

抓问题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别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衡量一个文秘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的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才说出来的,为下。

四、认真细致地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如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写讲话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但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讲话稿来。构思谋篇的关键是要做好两点,即设计好讲话稿结构和深化讲话主题。

1.设计好讲话稿结构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讲话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稿人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工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

起草讲话稿,首先要从宏观上考虑,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的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工夫,房子的质量就没有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讲话稿常见的大返工,问题往往就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稿人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讲话稿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点: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款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根据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人们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2.深化讲话主题

讲话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的具体体现。所谓讲话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方向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主题不存,讲话稿无魂;主题突出,讲话稿有神。

《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深含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他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被载人史册,关键在于通过阐述各个战场的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真理。

党的十六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确定了我们党在2l世纪的历史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根本走向。可见,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讲话稿的生命力就越强。

深化讲话主题要把握以下重点:

(1)细化领导要求。领导意图与要求最初表现的形式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还有意见分歧的态势。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领导集团(班子)的旨意。

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补充完善。领导的新思想刚刚产生时,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很难做到完全正确,这就要使用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实际出发,把它系统化,使之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领导思想。其次是浓缩提高。要经过智囊组织的熔炉加工、优化、磨砺,再融到领导思想体系中。

再次是延伸挖掘。要善于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按照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这种延伸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使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

(2)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讲话稿的主题是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支持、丰富和完善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关联度的高低,对表现主题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常常是蕴含在深层次里的。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题。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注意向深处开掘,尽量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对事物要着力探求其思想意义,要在事物所显示的多方面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对主题的深化的处理。

(3)政策策略的具体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策略思想等,一般通过会议或纲领性文件下发,贯彻到各级组织和各地区。但路线的贯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具体政策。深化主题,必须紧紧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其在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上的意义。对具体事项要有现实、明确、具体的体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明确地表达出来。

(4)要量体裁衣。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书记与副书记讲可能不一样,市长与副市长讲也可能不一样,分管领导讲与部门领导讲就更不一样了。有些话在私下讲可以,但在正式场合讲就不行;有些事口头讲可以,书面讲就不行;有的话局长讲可以,书记、乡长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

写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见、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首先要了解清楚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更要慎重。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

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因此,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当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部门在为党委、政府领导起草讲话稿时,往往站得较低,把本该由部门领导讲的话改由党委、政府领导去讲。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而是站在部门的角度想问题,怎么痛快就怎么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明显场合不妥、语言不妥、对象不妥,与领导的身份不相称。这是撰稿人在工作中应当避免的。)

五、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讲话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做好修改工作。因为第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

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的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时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八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是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人”、“满”等10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其妙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画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他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本文由材夜思文秘网推荐,但也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对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河,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四百旋”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将它改为“旋”字,这既与出句“飞”相呼应,又突出了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中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绝妙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