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聂堆一中 方亚辉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        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资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第二篇:对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撰写的探究

龙源期刊网 .cn

对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撰写的探究

作者:王 焱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xx年第01期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而生物教学案例应当具备科学性,还应具有贴近实际,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便于学生接受的优点,但是案例决不可以简单地运用于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必须对案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使之符合教学的特点,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1. 去粗取精,突出重点

教学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或某些问题,是反映所研究的内容的概念和规律,还是说明处理具体问题时的分析讨论的方法,或是突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塑造等等。教学案例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在事实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撰写出来的,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有矛盾冲突、有问题情景,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里面包含了大量与教学无关的因素。如果是不加任何处理地用于教学,这些无关因素就会影响教学,不仅拖延教学时间,而且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因而教师要将案例中与教学无关的部分剔除,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简化和细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使之符合教学的要求。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叙述清楚,凸显教育内容,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在描写的过程中要注意隐含所要揭示的问题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层次性。

2. 融情于理,引起共鸣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善于挖掘教学案例中的人文因素,通过精练的语言和情感的渗透,创设课堂特殊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生态系统的保护”一节,教师向学生讲述中国环保第一名烈士许秀娟的事迹时,播放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意境优美的flash动画,如泣如诉的歌声深深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认同感,进而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3. 目的性强,符合教学

教学案例的选材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广泛的内涵,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总结和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案例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虽可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但并不面面

龙源期刊网 .cn

俱到,主要为达到教学目的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因而当教师选择案例时,要以教学目的的需要为依据进行筛选,而对于不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哪怕学生对其兴趣很浓,也要坚决摒弃。

4. 倡导教育,回归生活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所以教学案例的选择也应具生活性。生活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物学有联系,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生物事例或学生感到有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学新进展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整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使之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就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生物学感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有利于学习。如果是罗列出一大堆的数字,学生会比较麻木,认为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不会引起太多的共鸣。而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身边的同学身上,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就会引起他们格外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生命自觉。

5. 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各有其侧重面,体现出生物原理或规律某一方面的特点,如果将这些零散的案例加以整合处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教学,就能全面反映出教师想要体现的生物原理或规律,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案例的整合,突出教学重点,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环境污染与保护”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认识环境污染危害性的基础上,列举全球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关于垃圾分类、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限制汽车尾气排放、提倡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多用耐用品等举措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树立起爱护环境,控制污染,减少浪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收集、甄别、筛选出对自己教学有实际意义,对培养学生能力、科学素养、良好的情感态度有价值的案例,同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对案例进行处理后,精心撰写教学案例用于教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