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2007-2008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20xx年01月13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第三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包括两个报告,第一个是2007-2008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的主报告——“总部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第二个报告就是第三次发布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

主报告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国际服务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我们研究了一下在全球发展规律当中,发现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者是经济支柱,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在全球的服务业总体规模在28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68%,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1%以上。这是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家看到纽约、伦敦这些城市,已经占到90%左右。在这些服务业当中,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的支柱。比如20xx年美国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87%,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增加值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家看一下这是19xx年起到现在,美国这些主要行业服务业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PPT显示),大家看到,信息服务业从19xx年的3.55变化到现在的4.87,金融保险已经从4.9增长到7.7,专业商务服务从6.6增长到11.8,教育从0.6增长到0.9,合计这几个行业从15.75增长到24.8。

第二个趋势,现代服务业分化与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分工的深化,制造业内部越来越多的环节,比如设计、研发、测试、会计、物流等等,原来和制造业联系非常紧密的环节,逐步地分离出来,形成了专业化的服务部门,如现在说的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物流等等。在分化的同时,另外一种趋势我们必须关注,这就是融合。产业分化是为了分工,是为了经济成本,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融合,这就是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行业之间出现了交叉。比如说电子计算机与传统的印刷业结合,与现在的广播电视结合,产生新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最有活力的。再比如软件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它的发展和信息通讯的结合,出现了移动增值,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手机短信,这些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发展非常快。比如20xx年中国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一千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接近1/3。预计到20xx年,中国移动增值规模达到2080亿元,这些新产生的行业,是现代服务业非常活跃、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

第三个趋势,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过去谈创新,更多的是制造业,比如产品的开发等等,现在研发投入在服务业领域也是大规模的快速增长。技术创新的作用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比如仅微软一家,2005-20xx年这一年就获得了四千多项专利,而且还有三千三百多个专利正在申请,可以看到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是它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等等,它们取得成功,主要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比如 1

空中网为手机提供彩信、互动娱乐等等这样无线数据内容和运营服务,靠这种服务,空中网成为全国网站50强之一。

第四个特点,就是服务外包成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化转移的重要途径。20xx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是8600亿美元,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外包输出地,美国占到全球服务外包支出的2/3,发展中国家,比如我们中国是外包的主要承接地,亚洲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5%。在服务外包当中,尤其突出的是软件外包和金融外包,20xx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500亿美元,印度占到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70%。金融外包也非常明显,在北京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金融的后台服务,承接国际金融机构的趋势。

第五个趋势是品牌价值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价值之一。服务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但是要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关键是在品牌。英国《金融时报》20xx年全球最具价值的百强品牌排行榜当中,Google品牌价值已经达到了664亿美元,微软列第三,中国移动是第五,品牌是拓展市场的最有力的武器。

现在我国的城市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压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已有17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支撑了世界消费,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但是,从总体上说,“中国制造”附加价值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世界上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们完全是一个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低水平制造。基于这个原因,带来的第二个压力就是制造业空心化给我们的城市带来很多挑战,许多城市由于规模的扩大,土地价格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样就迫使很多的制造企业不得不迁出中心城市,这也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制造业空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个图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四个直辖市,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从19xx年-20xx年的变动趋势。第三个,产业结构低级化、低端化制约着城市集约化提高。我们国家的是三产比重占得比重比较低,我们现在是“二三一”结构,一产占11.8,二产占48.7,三产占39.5。而且在二产和三产中主要是低端化,我们很熟悉的微笑曲线,它表明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利润是最低的,这就造成了我们资源消耗很大,但是单一产出很大。第四个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造业消耗着大量的物质资源,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平均水平高出2.2倍,比美国、欧盟高出4.6倍和8倍,但是我们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是排在后位的。环境的压力,大家看看,对我们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第二个观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我认为它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个是要素需求高端化。现代服务业它的就业都是高素质的人才,本身它不需要太多的能源、资源的消耗,这是要素的高端化。第二个方面是它的附加价值很高,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从发达国家来看,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占主导地位,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等都占到85%以上。我们研究了一下服务业的发展它有阶段性,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可以齐头并进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大概人均GDP在1000美元的时候,它商业化的时期开始,这个时候运输、邮电等这些服务业比较活跃。人均GDP在2000-3000美元的时候,开始进入金融服务业时期。当人均GDP在5000-6000美 2

元的时候,这时候服务业呈加速时期。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时候,现代服务业进入成熟期。服务业是和它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它的产业结构之间紧密联系的。

研究了一下国际上服务发展的路径,我们怎么来发展服务业。第一个路径,制造业向生产型服务业的延伸,也就是我们的微笑曲线,大家看到,我们原来是制造业的发展,本身这些企业结构升级,面对土地、成本的压力,它向两端拓展。以创新、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这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以及行销、品牌、后续的客户服务等等向这两个领域来延伸,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水平。第二个路径,产业替代,这个对于一些小城市有可能做到,举个例子,巴尔地膜,原来这个城市是钢铁、化工,后来随着压力的不断提高,纷纷向服务业转移,转移投资到会展和旅游,纽约和华盛顿的会议都挪到这个城市来开,整个城市的产业基本上被新的产业替代。我到那里参观,很多电厂还保留着,但是里面变成了很多新的内容,文化产业。第三个路径,总部经济应该是一种比较可以操作的模式,也就是通过总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从一个制造基地走向总部基地的模式。最典型的比如新加坡,现在新加坡有六千多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但是实际上新加坡早期一直到80年代,它都是一个制造基地,石油加工、电子、炼油等都是它的主导产业。后来随着环境的压力加大,把不赚钱的环节转移出去,或者在新加坡赚钱不多的、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转移到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留下总部,而且金融向这个地方聚集。所以80年代中期就有116家银行在新加坡,这就完成了新加坡从制造型经济城市转变成一个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城市。这是在纽约拍的一个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在曼哈顿地区,这个CBD的地区,金融、保险、房地产占到90%以上,大银行、保险、贸易公司都聚在这儿,有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和交易所,有上百家的大公司总部,完全是一个新的总部经济的形态。

第三个观点,总部经济对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总部经济论坛已经开了三次,经过十年的探讨,从19xx年在山西的一个企业家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课题,经过十年的思考,20xx年把这个概念提出来,又经过四五年的时间,我们逐步的认识,应该从三个层面领域:过去经济学研究得比较粗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资源结构的变化,在大城市,人才信息、技术等等战略资源越来越密集,但是常规资源,土地、设备、能源、材料越来越稀缺,成本提升。这也迫使企业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的时候,不能在原来的把总部和制造放在一起这个笼统的、整体企业来配置,因为这样来配置,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不是合理的。在大城市,成本太高;在中小城市,缺乏人才,很难得到发展。由于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总部和制造基地分开配置,成本已经很低,所以这种配置方式是近十几年、二十年在中国越来越重要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二个理解,对于中心城市来讲,它可能是我们中心城市经济的一种存在形态,我们这种形态就是一个写字楼接一个写字楼,里面就是高级白领的就业,做的工作就是企业的研发、设计、营销等总部功能,不同于一个工厂接一个工厂那种车水马龙的生产,消耗的资源不同,产出的产品也不一样。第三个是企业的发展模式,越是规模的企业,按照这种模式来发展,它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满足规模化、快速扩张的要求,如果局限于原有的资源配置,无论你总部放在哪里,都不是你最快速扩张的配置方式。

3

第二个,总部经济对现代服务业有非常强劲的带动作用。因为总部的功能是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和外部公关等这么几个职能。我们看一下,有的是综合性职能,它把这几个职能集合在一起;有的是单一性的,可能是以研发为主要职能,还有可能以投资为主要职能或者以营销为主要职能。这些不同的职能可以独立地在不同的城市来设置,甚至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区来设置。比如在北京,很多企业把总部分解,商务性的、营销、公关等等这些活动总部往往选择在朝阳区的CBD,下午我们朝阳区的原常务副主任会给我们介绍这些情况,它把研发总部放在中关村,在同一个城市都这样来优化配置。这些职能,它的背后都是现代服务业的资产,比如战略决策,要进行信息传递,以信息这个职能来完成这个工作。营销活动,市场调查、广告、物流等等这些行业要支撑它。研发设计,这里面有新的科技上的支撑,还有运营活动,会计、法律中介等服务。

为了完成这次蓝皮书,对全国6个城市、9个城区,包括市南区、越秀区、建邺区、鼓楼区等等,我们进行了300份企业总部的问卷,这个带动是由企业自己填表,很实在的。发现服务业支出在两千万以上的企业总部占16.5%,也就是1/5的企业,年支出在两千万以上。24.7支出在一千万到两千万之间。36.1支出在一百万到一千万之间。同时发现总部的规模和服务业的关系,年销售收入在一千万到一亿的销售总部有16.7的年支出在一百万到一千万之间,大致估算,大概服务业支出占总销售额的1/10左右。比如在我们青岛,青啤,一年的广告、会展、会计、法律、咨询等等服务,1.2亿。所以年销售收入一亿元以上的总部企业,对各类服务业的支出都超过一千万,这个数字就不细说了。它们认为排在前五位的,对他们服务最迫切的,金融保险第一位,会计审计第二位,法律咨询第三,信息技术第四,广告服务是第五位。同时总部经济对本区域的服务业带动很大,有56.1的企业它的服务来自于本市服务机构的提供。除此之外,有28.3的企业认为它来自于本省的服务机构。这两项加起来,有80%多以上都是对于本省企业的服务。这个就说明总部经济对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第四个观点,提供城市集约化水平。比如金融街,大家看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它的三级税收达到360亿。上海陆家嘴,20xx年的税收是12亿元。

第四个,简单对未来总部经济的发展和未来总部经济的发展做一个思考。第一个是把握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取得最大的产出。第二个观点,围绕企业总部,发展商务服务和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中介,它们既有总部带动,同时有成为总部经济的条件,它们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完善这些服务业对总部经济是一种促进。第三个观点,要努力吸引全球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现在跨国公司它的经营的基本特点,就是经营的模块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举个例子,比如联合利华在上海的发展,这个企业老总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虽然生产成本提高了,在上海已经不具备优势,早期他打算把总部的生产制造全部转到安徽合肥,这个决策做出以后,联合利华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白领纷纷提出辞职,宁愿离开联合利华也不离开上海。这种情况下,董事会作出否决的决定,把总部留到上海,而把生产制造转到安徽。转过去以后,生产制造成本降低 4

了38%,利润空间一下子提高了38%。总部留下来,稳定高级白领、核心人员。同时它又把英国的研发任务拿到上海来做,他算了一笔账,在英国一个博士的工资是上海同水平博士的6倍,但是在英国两个博士的工作效率也赶不上一个上海的博士,因为高福利的国家各种假期非常多,真正的有效时间很少。算起来,从人工的研发成本,我们国家大概是它们的1/12。因为研发公司在中国主要是本土的研发,现在不是了,它把全球的研发任务拿到中国来,所以今天我们讲总部经济是非常有利的时机,我们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对我们发展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第四个,我们要依托城市特色总部经济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第五个我们要创新政府服务,为总部经济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在世界上应该是做得最好的国家,针对不同的总部,对本地区的贡献,制定了不同计划,来针对性地提供服务。现在北京、上海、南京以及深圳的福田、重庆的渝中,包括青岛,都已经出台了新的政策,有的正在出台。要创新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效率。因为总部有它的不稳定性,一个地区环境越好,特别是政府的服务环境越好,总部就可以在这个地方发展;反之,它就会迁移。迁移一个总部比迁移一个生产基地,成本要低得多。所以总部经济对区域的环境有更强的敏感性,对政府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因为总部经济提出以后,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积极反响。总部经济在去年获得两个奖,一个是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个是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在学术界获得了比较好的认可,已经写入研究生的教材,成为学术界经常不断深入研究的方向。在实践部门,已经有20个城市都已经写入“十一五”规划或者政府工作报告,还有很多城市也都提出发展总部经济,这个我们感觉到应该有必要对每一个城市是不是已经到达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总部经济上,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因为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它的经济形态不同。我们提倡发展总部经济,但是绝不提倡每一个城市,不论条件、发展阶段的差异,都发展总部经济。所以做这样的判断,能够帮助政府明确总部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这个评价也能让政府明确,这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助于政府今后工作重点的确定,同时也为总部优化配置提供一些参考。这个评价我们在理论上有数据支撑,同时我们由国家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评价,引入专家进行评估,专家打分。这个评价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是基础条件,第二是商务设施,第三是研发能力,第四是专业服务,第五是政府服务,第六是开放程度。从这六个方面确定评价方向,每一个方向进一步细化,比如基础条件里面分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人口与就业等等,而每一个方面再进一步细化,又细化出三级指标。这样总共有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来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我们分了四个能级:第一能级,北京第一名,上海第二,广州第三,深圳第四。因为这四个城市,确实它的分值比较高,北京和上海都是80多分,广州和深圳是70多分。第二能级有这么几个城市,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岛、武汉这样六个城市。再下来第三能级是大连、沈阳、宁波、重庆、厦门、济南、西安、长沙、郑州、长春、合肥、福州这么几个城市。第四能级是从哈尔滨开始,太原、海口、南京、石家庄等等,就不细说了。而且每一个能级 5

也分别进行了排队,看出每一个城市的优势和它应该努力的方向。

有的城市总分第一,但未必每一项都是第一的。比如北京总分第一,但是政府服务排第八。还有的城市,基础条件方面广州排第一,但是总分排第三。 6

 

第二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近日发布。报告指出,20xx年—20xx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19.1%,相当于节省标准煤6.3亿吨,换算成碳排放就是15亿吨。该报告主编、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认为,中国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但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碳减排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7%经济增长速度、20xx年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到20xx年,中国要削减70亿吨二氧化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宣晓伟指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三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非化石能源比重的上升,在核电当前遭遇发展阻碍、可再生能源比重基数又很低的条件下,要达到目标绝非易事。工业部门尤其是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强度的继续下降将是实现全国能耗强度目标的关键,但未来五年仍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继续推进的阶段,要继续保持各个部门能耗强度明显下降的态势,其难度也将明显增加。

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的影响评估,是该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邀请到的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的能源问题专家和直接参与震后赈灾复兴计划制定和能源战略调整的第一线专家学者的基本看法是:日本的能源政策可能从应对气候变化优先转向保证能源安全供给优先,从“核电立国”转向“不完全依赖也不完全放弃核电”的立场,在提高核电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减少核电的比重,并将加快新能源和节能产品开发的步伐。

薛进军认为,核电站的临时关闭和停运造成短期电力不足,迫使日本恢复和增加火力发电,这将可能增加日本的碳排放。与此同时,核泄露事件严重影响了日本核能发展计划,促使日本更加坚定反对京都议定书延长的立场,有可能在近期修正25%的减排目标。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美欧日的经济危机与政治社会危机使这些国家难以在近期的国际谈判和国内减排问题上有大的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承诺也难以兑现,《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岌岌可危。德班会议恐难达成实质协议。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