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主要项目的名称、代码、标识、结构和编排格式,提出了各类文献的选用项目及其在印刷版期刊上排印位置的建议。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其入编期刊,也可供其他期刊及文献检索与评价系统参考。

引用标准及参考规范文件

3  刊名与刊号

文献标识码

4.1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本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4.2  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略

题名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的文章还应有英文题名。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7.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

7.2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如

ZHANG Ying(张  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7.3  文献标识码为A、B、C的文章,应标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用圆括号括起。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力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0)

作者工作单位宜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如:

    (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7.4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以便于建立作者与其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以分号隔开。如:

韩英铎1, 王仲鸿1, 林孔兴2, 相永康2, 黄其励3, 蒋建民3

(1.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北京100084;2.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汉430027;3.东北电力集团公司,辽宁 沈阳110006)

作者简介

8.1  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识。如: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8.2  同一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结束。

摘要

9.1  凡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的期刊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其中A类文章还应附英文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

9.2  中文摘要编写篇幅为100~300字。

9.3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9.4  中文摘要前要加“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识。

10  关键词

10.1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凡期刊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者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有英文摘要者应同时给出英文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

10.2  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

10.3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作为标识。

11  分类号

11.1  为从期刊文献的学科属性实现族性检索并为文章的分类统计创造条件,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识分类号。

11.2  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

11.3  文章一般标识一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个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11.4  分类号前应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如:

    中图分类号:TK730.2;O357.5

12  收稿日期

13  基金项目

13.1  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属于文章题名注释的一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

13.2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13.3  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27050);“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20-74)

14  参考文献

14.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即在正文中引文处右上角以数字加方括号标识,如[1]、[2]……)。

14.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论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14.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4.3.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4.3.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14.3.3  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14.3.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注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14.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章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

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12]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4.5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在正文引用处右上角标注序号,文献具体信息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在需要注释处右上角标注序号,在该页地脚排印具体内容;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序号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并且每一页重新编号。

15  期刊基本参数

    略

16  电子邮件与网络地址

    略

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版式范例

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的判定条件*

宋   宣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摘  要]  复合词词内语素义的明显与否以及它与整体词义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决定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关键;就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而言,其内部语素达到“常素/常义”标准,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其核心成分由表“类属”义的语素充当,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词汇化的不同类型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语义透明度。

[关键词]  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词内语素义;明显义与隐晦义;范畴义语素;词汇化

引  言

索绪尔[1][p.184](1982)对“词汇型/语法型语言”的论述以及传统词汇学(张永言1982[2][p.29];王艾录、司富珍2001[3][p.3])对复合词的理据和内部形式的研究等等,都充分显示,内部语义可以分解的分析型符号在识别、记忆等方面的认知优势要远远大于内部语义不能分解的综合型符号。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这是一个“语义透明度”的问题,所谓“语义透明度”是指在人类心理词典中合成词的整体意义能够通过分析其语素义来推知的难易程度,它体现为母语及外语学习中词汇的理解、记忆的难易程度。王春茂、彭聃龄(2000)[4]通过实验显示,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在合成词的心理表征中有显著区别:语义透明词的语素与整体词之间是一种兴奋性的连接;非语义透明词的语素与整体词之间则是一种抑制性的连接。Libben(1998)[5]认为,语言系统中“运算”机制与“存储”机制之间存在着平衡性:以运算机制(即通过内部句段分析来推知整体词义)为代价,往往能够显著增强存储机制(即增加词语的记忆量),复合词正是以运算为代价来达到储存记忆的最佳效果的。

我们据此推测,语义透明词的加工方式是“双通道”的:既能从整词角度把握词义,又能从词的内部语素义角度推测词义;而语义不透明词的加工方式是“单通道”的:只能从整词角度把握词义,无法从内部语素义角度来推测词义。因此,在母语及外语学习中掌握生词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着第二条加工“通道”,即整体词义是否可以从其构成语素义来推测。

但是,即使同为语义分析型符号的复合词,在语义透明度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时下主流的心理实验模式过度倚重“刺激——反应”速度等外部指标,但并未揭示隐藏在这些外部指标背后的机制。本文以汉语偏正复合名词的语义透明度为考察对象,初步提出这样的看法:整词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受到内部语素语义“显/隐”程度以及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间关系亲疏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讨论判定内部语素义的“显/隐”程度和判定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间关系“亲/疏”程度的标准,并将其作为汉语偏正复合名词高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然后提出偏正复合名词高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最后分析词汇化过程导致其语义透明度降低的情况。

一、汉语偏正复合名词高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

(一)复合词内部语素义“明显/隐晦”的判定标准

如前所述,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高低主要是看其加工方式是“双通道”还是“单通道”的,具体来说,是看其内部语素义是“明显”的还是“隐晦”的。“明显”语素义表达的是说话大众理解和掌握的常用义或基本义,它能够通过大众语感来判定,并为通用语言词典所记载;但有的语素义停留在词义发展的历史层次,通常不为说话大众理解和掌握,因而属于“隐晦”语素义。因此判定内部语素义是“明显”还是“隐晦”,说话大众语感和通用语言词典都是权威标准。本文着重以语言词典中的“常素/常义”条件作为判定“明显”语素义(下文称为“显义”语素)的标准:A.“显义”语素应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即所谓“常素”标准;B.“显义”语素在构词组合中仍然保持常用义,即所谓“常义”标准。针对汉语中语素与汉字紧密关联的特殊情况,我们参考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表》[1]和《新编汉语词典》②中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复合词中的“显义”语素几乎由2500个常用字中构词能力强的字来表达(即“常素”);(2)这些“显义”语素在构词组合中通常表达的是通用语言词典中记载的首条义项(即“常义”)。限于篇幅,这里仅以“人”字为例:在《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表》中,“人”字的出现频度是0.6821,排序第9位,完全符合“常素”标准,构词语素“人”在《新编汉语词典》构成260多个复合词(不包括固定词组):作为前置语素构词60余个(如“人口/人马/人群……”),作为后置语素构词190余个(如“男人/爱人/商人……”);所表达的意义均为“会使用语言制造工具的社会动物”这一基本义项,完全符合“常义”标准。因此可以判定,“人”在260多个复合词中都是以“显义”语素的身份出现的。

(二)复合词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之间联系“亲密/疏远”的判定标准

我们认为,内部语素义“显/隐”程度的判定标准,是判定复合词内部语素义与整词交际义之间联系“亲密”与“疏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当复合词中所有内部语素均为“显义”语素时,它与整词交际义之间的联系才有可能亲密;如果内部语素中含有“隐义”语素,则它与整词交际义之间的联系就会疏远。

但是,即便复合词内所有语素均为“显义”语素时,也不一定能保证它与整体词义之间的联系就是亲密的。这是因为,有些“显义”语素孤立来看似乎符合“常素常义”标准,但在组合构词后可能出现意义融合,使复合词产生全新整体义,导致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的疏远。一般来说,意义融合分两种情况:(1)语素义组合后发生“转喻”而产生全新整体义,像“白领、长毛”这样的偏正复合名词,其组成成分“白”和“领”、“长”和“毛”孤立起来看符合“常素常义”标准,但由它们组成的复合词却通过“转喻”方式产生了新的整体义(“高级管理人员”的显著标记是“白领”,“太平军”的显著标记是“长毛”)。(2)语素义组合发生“隐喻”而产生全新整体义,像“龙眼、草包”这样的复合词,其组成成分“龙”和“眼”、“草”和“包”孤立起来看也符合“常素常义”标准,但由它们组成的复合词却通过“隐喻”方式产生了新的整体义(有一种果实“桂圆”的形状很像“龙眼”,“无能的人”因胸中没有能耐被喻为“草包”)。因此,在鉴别复合词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之间的亲密程度时,除“常素常义”标准以外,还要考虑语素义在组合后是否发生意义融合、产生全新整体义的因素。

(三)汉语偏正式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高/低”的必要条件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

内部语素义“显/隐”+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联系“亲/疏”→整词语义透明度“高/低”

汉语偏正式复合名词属于复合词的一个小类,因此判定语义透明度高低的诸条件(内部语素义的“显/隐”、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间的“亲/疏”)也完全可以用于鉴别其语义透明程度。不过,偏正式复合名词毕竟在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故在具备上述条件之外,还需补充其它条件。

Libben等(2003)[6]根据内部语素义的“显/隐”以及语素排列次序为英语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划分了4个等级,“显义”语素记为“T”(“transparency[透明]”);“隐义”语素记为“O”(“opaque[隐晦]”)。见表1:

表1  Libben的英语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等级表

因为Libben没有预先确立内部语素义的“显/隐”的判定标准,因此他将内部语素义的“显/隐”作为复合词语义透明度“高/低”的判定标准,缺乏必要的基础。但Libben将语素的词内排列次序也作为判定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标准之一(如表1中“二级”与“三级”的区别),这对于我们鉴别汉语偏正复合名词的语义透明度很有启发。从表1中所列例子的结构关系类型均为“偏正”关系这一点可以看出,“显义”语素在词内所处位置不同,会对偏正复合词的语义透明程度发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偏正关系内部成分的表达功能通常有如下分工:处于修饰位置的成分多具有表“属性”义的倾向;处于核心位置的成分则具有表“实体”义的倾向。表“实体”成分对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影响要大于表“属性”成分。具体来说,核心成分所表的“实体”义与偏正复合词整词所表的实体”范围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决定整词语义透明度高低的关键(下一部分将作详细分析)。

综上分析,我们提出判定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的标准:首先,其内部语素(尤其处于核心位置的语素)必须是“显义”语素;其次,语素的组合不能发生意义融合。以下表2是针对汉语偏正复合名词的特点在表1基础上所作的改进,即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等级表:

表2  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等级表

二、偏正复合名词高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

如前所述,偏正关系内部成分表达功能的分工是:修饰成分往往具有表“属性”义的倾向,核心成分则具有表“实体”义的倾向。其中,核心成分是否为“显义”语素、核心成分所表的“实体”义同整词所表的“实体”义是否具有同一性,对偏正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影响极大。基于范畴概念的认知优势,我们提出这样的观点:由具有“范畴”义(往往表达基本层次范畴)的语素来表达“实体”义,是提高汉语偏正复合名词整词语义透明度的最佳模式。这是因为:(1)“范畴”义语素本身就具有范畴概念的认知优势;(2)“范畴”义语素所表示的“实体”范围往往能够与偏正复合词整词表示的“实体”范围保持同一性。下面将从认知、借词、历时、共时等角度来加以分析。

(一)“范畴”义语素所具有的认知优势

亚里士多德(1997)[7][p.12-14]在论述“实体”概念时,将其分为“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前者相当于“专名(proper name)”,它既不能用于表述主体,又不能作为依附于主体的属性,往往指称客观世界中一个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后者相当于“通名(common name)”,它既能用于表述主体,又能作为依附于主体的属性,往往指称客观世界中由具备某些共同属性的具体对象概括而成的“属种”也即“范畴”,比如“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作为“第二性实体”的“范畴”概念才能说明“第一性实体”的身份和地位。比如要说明“张三”是什么人、其身份是什么,只有通过“学生”这样的“第二性实体”才能得到说明。由此建立了古典逻辑的概念定义模式,见例1):

1)下位概念  =  种差+ 上位概念

          张三  是  大[学]    学生

以上古典逻辑定义的关键在于明确被定义概念(下位概念)的类属定位,也即明确它隶属于什么上位概念。由于上位概念能够表达一定范畴义,能够准确揭示被定义概念的类属定位,因此说,它具有相当的认知优势。

此外,上位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揭示下位概念类属定位的坐标,是因为它所表示的“实体”义同下位概念所表示的“实体”义之间存在着类属的包含关系:下位概念所表示的“实体”是上位概念所表示的“实体”中的一个小类。在以下定义2)中,通过给上位概念(“学生”)所表的“实体”添加一定的限定属性(“在高等学校学习”)后,“定义”部分实际表示的“实体”范围(“在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恰好与“被定义”部分表示的“实体”范围(“大学生”)相等。这样就实现了“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在所表“实体”范围方面的同一性:

2)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

从汉语偏正复合名词的角度来看,处于词内核心位置的“范畴”义语素表示一个上位概念,而复合词整词表示该“范畴”义语素的下位概念。这样一来,整个复合词的类属定位就能够依靠词内“范畴”义语素来确定:复合词整词所表示的实体”范围同添加了限定属性的范畴”义语素所表示的“实体”范围恰好保持着同一性。因此,提高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是,其核心成分由表“范畴”义的语素来充当。我们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加以证明这一点,在限定属性相同的偏正复合名词对子中(表3),B组由“范畴”义语素表示“实体”义,A组则由“非范畴”义语素表示“实体”义。显而易见,B组的语义透明度要高于A组:

表3  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对照表

(二)借词方式中突出“范畴”表达的倾向

汉语外来词的更替过程证明,语义透明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早期的音译词“赛因斯”被本土成分“科学”所替代就是例子)。即使同为“音译加注”的外来词,绝大部分都是“范畴”义充当注释成分的,如例3),注释成分不表示“范畴”义的数量极少,如例4)。这是因为,借词方式例3)的语义透明度要显著高于4),故更加能产:

4)啤[英语beer]、沙丁[英语sardine]、爱滋[英语AIDs]、拉力[英语rally]、哈叭[蒙古语xaba]、芭蕾[法语ballet]、卡车[英语car]、沙[俄语царь]……

5)吧、巴、的……

同样,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方式也有类似情况:以下例6)是侗语“音译加注”的汉语词,[8]例7)是苗语黔东方言“音译加注”的汉语词(见曹翠云2001[9][p.53])。从中可以看出,它们都不约而同的利用本民族语言中的“范畴”义成分来注释汉语外来词,目的是提高其语义透明度:

6)mal beec caip[白菜]、mal boh caip[菠菜]、magx huc nyic[淤泥]、duc sax guax hup[寡妇]……

菜 + 音译         菜 + 音译         泥 + 音译            女人 +  音译

7)wilsab gob[沙锅]、vob bob caid[菠菜]、ud waid tod[外套]、zaid xof tangf[学堂]、zend haif tof[核桃] ……

锅 + 音译     菜 + 音译        衣 + 音译       房 + 音译        果 + 音译

(三)汉语史造字、构词平面突出“范畴”表达的倾向

《周易》说:“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中国古人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始终秉承“类”这一朴素而合理的范畴观,并将它作为语言表达的能产方式,以提高词语的语义透明度。汉语曾先后使用两种能产的“范畴”表达方式:

一种是在文字造字层面上通过“形旁”来体现“范畴”概念。《说文解字》按照“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原则把汉字划分为540部,所谓“部首”便是一整部汉字所共有的表意形旁,也就是表示同一个“范畴”的概念。如所有含有形旁“鱼”的“字”往往表示“鱼”类范畴中的下级成员,本范畴内各成员通过添加不同的声旁来彼此区别:

8)鲑:“(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山海经·北山经》)/ 鲤:“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诗·陈·卫门》)/ 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鲂?”(《诗·陈·卫门》)/ 鲫:“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鳡:“(番条之山)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山海经·东山经》)/ 鲟:“《燕北録》云:‘牛鱼,嘴长,鳞硬,头有脆骨,重百斤,即南方之鱏鱼也。’”(宋·程大昌《演繁露·牛鱼》)/ 鲵:“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尔雅》郭璞注)/ 鰕:“鲵大者谓之鰕。”(《尔雅·释鱼》)/ 鲇:“鼋鼍兮欣欣,鳣鲇兮延延。”(汉·王逸《九思·哀岁》)/ 鲸:“于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文选·左思·吴都赋》)

另一种是在复合词构词层面上通过添加“范畴”义语素来表示“范畴”概念。含有相同“范畴”义语素的复合词都表示该“范畴”中的下级成员,如例8)在构词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就是:

9)鲑鱼 / 鲤鱼 / 鲂鱼 / 鲫鱼 / 鳡鱼 / 鲟鱼 / 鲵鱼/ 鰕鱼 / 鲇鱼 / 鲸鱼……

(四)现代汉语构词平面突出“范畴”表达的初步统计

笔者(2008)[10]以《新编汉语词典》为统计范围制成表4,表中初步列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范畴”义语素102个,每个语素右下方的数字表示它在词典中构成的偏正复合名词数目,共计2358个,平均每个“范畴”义语素所构造的词数约为23.11个。这就从能产性角度证明,“范畴”义语素表达“实体”义是提高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的最佳模式。见表4:

表4  现代汉语常见“范畴”义语素分布及构词情况初步统计

三、词汇化导致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降低的情况

(一)词汇化过程与复合词语义透明度之间的关联

李宇明、李晋霞(2008)[11]指出,词汇化过程会显著降低词语的语义透明度。笔者(2009)[12]也指出,词汇化会使得原先可分析的“分析型”符号融合成不可分析的“综合型”符号,从而使符号丧失原先的认知优势,降低语义透明度。本节将首先对词汇化过程及类型加以定位,然后再来分析词汇化类型导致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降低的情况。

语言系统中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理当具有不同的语法——语义特征。具体来说,属于“词法”和“句法”两个不同层级上的语言单位在语法-语义特征方面应当各不相同。因此,一个语言单位从“词组”降级为“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既包括它在语法方面舍弃“句法”特征、获得“词法”特征的过程,也包括它在语义方面舍弃“句法”特征、获得“词法”特征的过程:前者体现为内部成分结合程度由松散变得紧密;后者表现为其内部成分义同整体义之间出现了差距。我们认为,差距的存在与否以及差距的大小往往能影响整词的语义透明度。就汉语偏正复合名词来说,其内部语素义与整体词义之间出现差距,往往意味着其核心成分所表示的“实体”义与整词所表示的“实体”义之间不再具有同一性,从而导致整词语义透明度的降低。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二)词汇化过程导致“常素/常义”条件的丧失

从前述可知,具备“常素/常义”标准是高语义度透明复合词的必要条件,其内部语素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以及它们在复合词内不发生语义变化。而词汇化过程中“常素”、“常义”条件的丧失都会造成偏正复合词内部语素义同整体词义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整词语义透明度的降低。

1.“常素”条件的丧失情况:汉语词汇演变的一种现象是“同义成分替换”,即通过同义更替的方式来实现词语更新。被替换成分会逐渐丧失“词”的身份,仅以语素身份残留在复合词中,变成冷僻语素。比如“多”替换“绰”,“绰”当初能以“词”的身份自由地同其它成分相结合(如“绰号”),但在被“多”替换后,“绰”就降级为化石型的构词语素,残留在复合词“绰号”中,成了意义隐晦的冷僻语素。

2.“常义”条件的丧失情况:汉语词汇演变的另一种现象是“词义变迁”,即一个成分本有其常用义,但在复合词组合中另有不同的组合义。比如“毛利”中“毛”的常用义是“人或动物皮肤表面生长的组织”,但在复合词“毛利”中“毛”却具有“不纯、含有杂质”的组合义。丧失“常素”条件的结果是人们因不识冷僻语素而不明其义;而丧失“常义”条件的结果却是人们熟识其素却难解其义,甚至会望文生义。比如有的人可能将“春画”误解为“以春天为内容的绘画”。

就汉语偏正式复合名词来说,“常素/常义”条件的丧失可能发生在两种位置:(1)核心位置,核心成分语义的隐晦必然导致它不能明确指出复合词所指事物的类别归属,这就极大降低了整词的语义透明度(如许多人可能只知道“水”同“水”有关,但未必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事物,属于哪种类别),因此我们将其语义透明度等级定为表II中的第3级;(2)非核心位置,非核心成分语义隐晦不会影响复合词所指事物归属的确定,只是造成其所指事物的特征不明确,因而只能部分影响该词的语义透明度(比如虽然“蚺蛇”中“蚺”的意义不明,但人们还是能猜到“蚺蛇”毕竟属于一种特征不明的“蛇”),因此我们将其语义透明度等级定为表2中的第2级。

(三)词汇化过程导致语素义在组合中发生意义融合

前面提到,孤立来看内部语素具备了“常素/常义”条件,但由它们组成的复合词发生语义融合(隐喻、转喻等):一种情况是发生语义融合后的复合词义是内部语素义的隐喻投射,比如“虎口”的语素义是“老虎的口”,但整体词义却指“拇指与食指的交叉”,两者基于“相似性”的联系。另一种情况是发生语义融合后的复合词义是内部语素义的转喻投射,比如“八角”的语素义是“8个棱角”,但整体词义却指“一种具有8个角的调味大料”,两者基于“相关性”的联系。我们认为,语素组合中发生的语义融合无论是基于隐喻方式还是转喻方式,它对整词语义透明度的消极影响都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常素/常义”条件丧失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最多也就是整词所表实体的归属不明或所表实体的特征不明;而本节中的语素义融合情况则使得整体词义所表的实体义严重背离其核心语素所表的实体义。前者至多是因意义不明而降低语义透明度,后者则因意义扭曲而降低语义透明度。因此我们将发生语义融合的情况定为表2中语义透明度等级第4级。

四、结  论

    复合词整词的语义透明度建立在其内部成分的语义明显度的基础上,这已经被丰富的实验数据证实了。但是,其内部成分语义明显度的判定标准的问题,当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以汉语偏正复合名词为例初步提出,“常素/常义”条件既是其内部成分语义明显度的判定标准,也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核心成分表达一定的“类属”义则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Libben(1998)[5]指出,内部结构关系是决定合成词整词语义透明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该论断对于判定汉语复合词语义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大致断定,“向心(endocentric)”关系类别(如“偏正”、“述宾”、“述补”等关系)的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要明显高于“离心(exocentric)”关系类别(如“主谓”关系)的复合词,因为“向心”关系复合词的整词语义透明度可以由其核心成分的语义明显度来决定,而“离心”关系复合词则不能。当然,即使同为“向心”关系类型,“偏正”、“述宾”、“述补”等复合词也还是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透明度判定标准。这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3]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王春茂,彭聃龄.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2).

[5](加拿大)G. Libben. Semantic transparency in the processing of compounds: consequences for representation, processing, and impairment[J]. Brain and Language, 61, 1998.

[6](加拿大)G. Libben. M.Gibson, Y.B.Yoon and D.Sandra, Compound fracture: The role of semantic transparency and morphological headedness[J].Brain and Language, 84,2003.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侗语讲座(12)[EB/OL]. http://www.qdnyj.gov.cn/nation/xs/200803/nation_20080313100501

_29612.shtml.

[9]曹翠云.苗汉语比较[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10]宋宣. 现代汉语类义语素与语义范畴的显性表达[J].毕节学院学报,2008,(2).

[11]李宇明,李晋霞.论词义的透明度[J].语言研究,2008,(3).

[12]宋宣.现代汉语基本层次范畴参与构词的理据、来源及其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

On the Qualifications for the Semantic Transparency

of the Determinative Compound Noun in Modern Chinese

SONG  Xuan  

(Language & Literature Schoo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constituent meaning of compound is comprehensible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it and the meaning of whole word is close, these are essential for the semantic transparency of compound word. As for the determinative compound noun in modern Chines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ts semantic transparency is that the constituents of compound have high frequency and common sense, and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 is that the head constituent of compound has categorial meaning. Different kinds of lexicalization degrade the semantic transparency of the compound word usually.

Keywords: determinative compound noun; semantic transparency; compound constituent meaning; transparency and opaque; category morpheme; lexicalization



* 收稿日期:20##-12-23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年高校社科硕士点项目(09SSD020)。

  作者简介:宋  宣(1960-),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及汉语语法学。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表》(1989)根据使用频率高低、学科分布面宽窄、构词能力强弱等几个标准,统计出2500个常用汉字。

②李国炎等编《新编汉语词典》(湖南出版社,1988)的编排方式是以逆序排词为主,以顺序检索为辅,大大有利于检索统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