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的制取注意事项

乙酸乙酯的制取注意事项

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 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 ℃~70 ℃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3.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还能做脱水剂。 3.2: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3: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

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 ℃~70 ℃。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3.4: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 虽然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第二篇:乙酸乙酯的制取

乙酸乙酯的制取

操作方法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3mL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加入浓硫酸、乙酸各2mL,用小火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把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3毫升饱和Na2CO3溶液的上方约2--3mm处,注意观察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的变化,待有透明的油状液体浮在液面上,取下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并停止加热,振荡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后静置,待溶液分层后,观察上层液体,并闻气味。

实验现象

生成有香味的无色液体。

实验结论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它有果香味,不溶于水,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层。浓硫酸在其反应过程中起催化吸水作用。

实验考点

1、酯化反应原理;

2、浓硫酸作用;

3、对可逆反应的考查。

经典考题

1、将乙酸和含氧的同位素1880的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共热充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中,含18O的物质

A. 只有水 B. 只有乙酸乙酯

C. 有水和乙醇 D. 有乙酸乙酯和乙醇

试题难度:易

2、由乙酸、乙酸乙酯、己烯、环十二烷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氧的质量分数为13.2%,则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A. 74.4% B. 68.4% C. 79.2% D. 56.8%

试题难度:中

3、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A.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使乙酸全部转化为乙酸乙酯

B. 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后,除去水层

C. 除去CO2中的少量SO2: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D. 提取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取出有机层再分离

试题难度:中

答案

1 答案:D

解析: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2 答案:A

解析:因为每一种分子中C、H个数比均为1:2,所以,无论怎样混合,C、H的质量比均为6:1,而二者质量分数加和为1-13.2%=86.8%。

3 答案:A

解析:该反应可逆,即乙酸不可能完全反应掉,杂质不能完全除掉。

煮菜时加酒加醋为什么产生香味

厨师在烧菜时,总喜欢在加了酒以后,再搁些醋。于是菜就变得香喷喷的了。这种炒菜的方法,确是有它的科学道理,因为酒与醋在热锅里碰了头,就会起化学反应,生成香料——乙酸乙酯,因此菜就有股香味。

在工业上,就是利用酒精与醋酸在浓硫酸作用下,来制造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具有香蕉的香味,你平时吃的“香蕉糖”里,就有乙酸乙酯的份儿。

花朵,是大自然中“香的仓库。”花香,是因为花朵里有许多香精油。

有机化学上整整一大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几乎都有香味。现在人造香料很多,你可曾想到:大部分人造香料,都是从臭味难闻的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