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20##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统计局

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鄂办发[2009]45号)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80个县(市、区)20##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具体报告如下:

  一、考核评价范围与指标体系

  (一)考核范围。20##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县(市、区)80个。其中,县级市24个,县40个,县改区和比照县(市)管理的区16个。

  (二)考核指标权重。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值为100分。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21%,人均指标3项占14%,结构指标5项占21%,速度指标7项占21%,后劲指标3项占10%,社会与环境指标6项占13%,上述权重与20##年相同。

  (三)数据来源。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其它有关数据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定提供。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20##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年,全省80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11125.7亿元,占全省的56.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4.25亿元,占全省的35.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99.1亿元,占全省的5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19.3亿元,占全省的60.5%。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20##年,被考核的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139.1亿元,增长15.2%;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5亿元,增长39.1%;人均生产总值25330元,增长15.8%;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2.1元,增长39.7%;农民人均纯收入6717.6元,增长17.9%。

  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50个,比上年增加10个;过2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9个;过300亿元的由零增加到9个。最高的是江夏区,达到389.9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42个,比上年增加 21个;过10亿元的13个,比上年增加8个;过20亿元的由1个增加到2个。最高的是江夏区,突破30亿元,达到38.25亿元。

  三、考核评价综合排名情况

  (一)综合排名变化情况。80个被考核单位中,有42个县(市、区)进位,26个退位,12个不变。具体情况见附件2。

  (二)前20名县(市、区)情况。前20名县(市、区)依次是:江夏区、黄陂区、宜都市、大冶市、仙桃市、夷陵区、蔡甸区、当阳市、新洲区、潜江市、东宝区、枝江市、襄州区、曾都区、钟祥市、枣阳市、鄂城区、京山县、赤壁市、汉川市。重返20强1个即赤壁市,退出1个即荆州区。

  (三)进位和退位幅度较大的县(市、区)。进位前5位的县(市、区):广水市和长阳县(二县市并列,进13位)、公安县(进11位)、武汉市汉南区和红安县(二区县并列,进9位)。

  退位前5位的县(市、区):通城县(退18位)、崇阳县(退17位)、郧西县(退14位)、武穴市(退12位)、浠水县和黄州区(二区县并列,退11位)。

  四、分类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将全省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居前20名的县(市、区)(以下简称为Ⅰ类县市区);二是第21名至60名的4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Ⅱ类县市区);三是第61名至80名的2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Ⅲ类县市区,名单详见附件2)。

  3类县(市、区)在区域分布、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一)地域分布

  Ⅰ类20个县(市、区)大多聚集在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门、随州等市周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23.3%,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31.7%,20##年创造了全省县域48.4%的生产总值、50.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Ⅱ类40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12个市州和直管市。国土面积和常住人口约占全省县域的一半,20##年创造了全省县域41.6%的生产总值和40.7%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Ⅲ类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2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17.8%,20##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省县域的十分之一。

  表:三类县(市、区)分布情况

  单位:个

  (二)经济规模

  Ⅰ类20个县(市、区)。20##年实现生产总值558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8.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4.06亿元。上述指标的县均规模分别为279.2亿元、128.42亿元和13.2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2倍、2.23倍和2.02倍。其中,江夏区、仙桃市、潜江市、大冶市、襄州区、黄陂区、新洲区、鄂城区、枣阳市等9个区市生产总值过300亿元;江夏区、黄陂区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20亿元。

  Ⅱ类40个县(市、区)。20##年实现生产总值4798.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802.0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3.22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分别为119.97亿元、45.1亿元和5.33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86.2%、78.2%和81.4%。

  Ⅲ类20个县(市、区)。20##年实现生产总值为1142.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4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97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为57.14亿元、12.05亿元和2.35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41.1%、20.9%和35.9%。

  (三)发展速度

  Ⅰ类20个县(市、区)。20##年生产总值增长16.7%,增幅高出全省县域1.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8.2%,高出全省县域9.1个百分点,有6个县(市、区)增幅在5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1%,高出全省县域4.9个百分点,有7个县(市、区)投资增幅在50%以上。

  Ⅱ类40个县(市、区)。20##年生产总值增长15.2%,增幅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持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2.5%,低于县域6.6个百分点,有21个县(市、区)增幅不到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低于县域2.7个百分点,10个县(市、区)投资增幅不到30%。

  Ⅲ类20个县(市、区)。20##年生产总值增长13.4%,增幅低于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7%,低于全省县域15.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低于全省县域7.6个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

  Ⅰ类20个县(市、区)。2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4:54.6:31.0;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6%,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50.1%,高出全省县域6.1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2.7%,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Ⅱ类40个县(市、区)。2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2.6:46.9:30.5,第二、三产业比重为77.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2%,低于全省县域2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Ⅲ类20个县(市、区)。2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2.3:34.2:33.5;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三产业占比为67.7%,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偏低,工业化率为28.3%,低于全省县域15.7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7%,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五)人均占有量

  Ⅰ类20个县(市、区)。 2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8770元,跨过人均5000美元关口,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33.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568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1.53倍、1.59倍和1.28倍。有5个县(市、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过50000元,最高的宜都市是70967元;9个县(市、区)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2000元;17个县(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过8000元,最高的江夏区是9898元。

  Ⅱ类40个县(市、区)。2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0868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92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2.9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82.4%、80.5%和95.8%。有9个县(市、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过30000元,17个县(市、区)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1000元,10个县(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过8000元。

  Ⅲ类20个县(市)。2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4102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6.3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5.7%、50.3%和73.8%。其中,4个县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到500元,15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

  表:三类县(市、区)人均占有量对比

  单位:元

  20##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结果,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实际和差异程度。20##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工作,强化责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使考核评价工作更具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营造和强化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争创发展新业绩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附件: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2、20##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情况一览表

  附件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附件

 

第二篇:重庆市20xx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xx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6-3]

一、20xx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预计全年31个区县(本报告中经济数据均为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的数据)实现GDP4750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20xx年全年高0.5个百分点,比主城九区增速高1.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呈现高位逐季回稳态势,县域经济迈入15%以上高增长期。全年“一圈”县域增长18.0%、渝东北县域增长17.6%、渝东南县域增长17.2%,均将高于主城九区增速。31个县域增速均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双桥、城口等个别区县摆脱去年增长低迷状况,经济快速回稳,增幅高达20%以上;万盛、彭水等个别区县由于产业后续投资乏力,增速相对滞后。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增速19%左右,占县域经济比重将提升到40%以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经济迅速崛起,产业结构优化加快

一产业和三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增加值达到630亿元、1700亿元,分别增长6.0%、13.0%,与全市平均增速大体相当。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00亿元,同比增长24.0%,万州工业园区升级国家级园区、黔江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江津加快融入主城发展、璧山发展微电园配套产业等推动本地区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工业发展支撑二产业强劲增长,预计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350亿元,同比增长24.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50.0%,首次实现比重过半。

(三)投资增长高位回稳,内需持续平稳扩大

全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可望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32.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但比20xx年度回落5-6个百分点,投资继续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其中,合川、南川、綦江、铜梁、大足、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巫溪、石柱、酉阳等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超过40%。工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县域工业投资完成1650亿元,增幅28.0%;由于要素供给,金融危机影响导致

重大项目开工不理想,万盛、双桥、涪陵、城口等4个区县工业投资可能呈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涪陵、合川、綦江、潼南、璧山、梁平、垫江、武隆、秀山等区县房地产投资可能翻番,石柱、酉阳房地产投资增长将超2倍,县域全年房地产投资可能达到500亿元、增幅60.0%,将推动县域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400亿元,增长19.0%左右,仍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四)招商引资有所回落,部分区县引资压力较大

招商引资总体上呈现逐季回稳态势,预计全年引进内资1300亿元,同比增长

65.0%,比前三季度增速低10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低30个百分点。江津、合川、潼南、城口、丰都、垫江、奉节、黔江、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引进内资可望实现翻番,云阳县增长5倍以上。部分区县引进内资效果欠佳,涪陵、长寿、万州等引资额较大区县增速可能放缓,万盛区引资额同比可能大幅降低。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元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

(五)经济效益整体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一步提高,带动县域财政收入整体好转。预计全年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300亿元,增速高达57.0%、45.0%,比上年增速分别高20个、10个百分点,区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31个区县财政收入增长普遍较好,万盛、双桥、长寿、南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万州、垫江、忠县、云阳、奉节、黔江、武隆、秀山等一批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预计超过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1.0%,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工价双增加、粮食和生猪等农产品价格恢复上涨以及化肥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1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今年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一些长期存在突出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好转:一是县域经济体量仍然很小。预计20xx年底GDP100亿元以下区县仍有14个左右,GDP50亿元以下区县仍有5个左右,31个县域占全市比重仍将在60%以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二是产业空虚与结构不合理交织。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制约特色产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生产,工业企业少、规模小、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快解决产业空虚的压力致使部分区县在

招商引资中“来者不拒”,特别是一些能耗和污染较大的产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贫困山区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较低,12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可能低于5000元(其中4个县4000元以下),高寒边远和生态脆弱等不宜居住区贫困人口搬迁任务非常繁重。食品等物价上涨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城镇房价高企对城镇化形成隐形遏制,农村消费难以有效拉动。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任务重难度大。区域之间、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很大。县域财政实力普遍较弱,用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

二、20xx年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全球范围看,20xx年以来经济复苏态势总体逐步向好,但金融风险财政化、通货膨胀等应对危机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步凸显,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放缓;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实体回归”趋向更加明显,相当长时期内全球产业转移动力减弱;国际贸易摩擦、国际资源争夺战以及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从我国形势看,随着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实施,宏观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转向稳定增长态势,但明年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宏观调控政策可能更加灵活审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可能加大,财政政策可能继续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收紧。从全市形势看:虽然明年可能仍将面临房地产政策调控、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因素制约,但全市经济经过直辖10多年蓄势已步入15%以上高速增长期,西部大开发、3号文件以及库区后续工作规划的政策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州工业园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产业集聚效应将逐步显现,“五个重庆”建设大大优化重庆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将对“两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形成强力推动。

总体来看,明年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趋好,但仍要注意防范、消化和应对以下四个方面不利因素。一是投资增速可能继续回落。国家投资刺激政策逐步淡出、整体投资强度减弱,货币政策收紧、政府债务偿还高峰以及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将对区县融资带来巨大压力,房地产深度调控可能遏制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踩刹车”对区县招商引资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对我市县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

的经济增长模式影响很大,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减轻负面影响。二是产业调整可能形成短期压制。原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受产业政策和市场萎缩的深度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退税品种削减将较大压制外向型产业发展,国内省市及区县间新兴产业布局争夺战十分剧烈,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困难很大。这些对我市县域产业调整升级和加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经济措施予以应对。三是发展要素制约可能更加突出。国家继续加强对土地调控和管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两江新区等开发平台建设对建设用地需求更加旺盛,市上“以项目批地”机制与区县引资“以土地招商”的客观要求矛盾进一步显现,土地指标审批对项目前期工作要求将更高;我市整体由能源“自给自足”转为“净输入”省市,电力、天然气、煤炭等工业能源需求随产业发展剧增,新增能源需求解决难度加大;部分区县进入政府偿债高峰期,区县融资难以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这些问题既需要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市内加强统筹协调予以解决。四是农村居民实现预期增收目标难度仍大。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主要集中在鸡鸭鹅以及牛羊等种养殖方面,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瓶颈尚未突破;农业生产效率仍然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农产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缺乏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生猪养殖仍然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出口贸易萎缩可能影响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生产进而影响我市县域劳务输出。

三、20xx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20xx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扩充实力与促农增收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城镇发展相衔接、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互促进,突出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基础完善、人口转移和区域协调五大重点,内推改革增动力,外聚要素添活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20xx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以园区为重点培育现代产业

一是强化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协调进出口银行50亿元贷款按期到位,争取尽快发行园区集合债券,多渠道筹集工业园区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区县完善工业园区与区域骨干路网连接道,鼓励重点园区配套完善物流体系,提升园区竞争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重庆

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根据各特色工业园区“十二五”产业规划,本着“求差、找点、补链”思路,细化入园产业目录,策划园区项目,推进“嫁接招商”、“点对点”上门招商、重点行业专业化招商,并利用重大经贸活动扩大招商推介力度。三是加快特色旅游开发。全面启动“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围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天生三硚等旅游精品,加快十大乡村、十大名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县域旅游宣传营销。四是推进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建成银盘、草街、金家坝等大中型水电站,开工石柱电厂、奉节茅草坝和金凤山风电场,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燃料发电规划,推进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和污水沼气发电试点,争取国家核准并开工石柱电厂、合川二期电厂,尽快取得奉节电厂等项目路条,推进綦江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培育壮大县域能源产业。五是协调保障发展要素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扩大地票交易,启动万州工业园区土地征转分离试点;协调中石油、中石化增加我市天然气供应量,协调外购电和电煤输入尽量保障产业项目用电。

(二)多管齐下推进农民致富增收

一是千方百计拓展特色产品市场。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实体,引导专业大户发展网络销售,帮助搭建“两翼”特色农副产品市场拓展平台、扩大产品知名度,保障公平、公正交易。二是切实做好疫病防治工作。狠抓动植物基础防疫工作,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疫情防范工作,避免疫病疫情损害。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村土地、林地向大户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四是继续扩大劳务经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做好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新增转移劳动力30万人。五是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子女城镇入学范围,继续为农民工办实事。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持续拉动

投资仍然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要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加快产业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形成民生项目对当前投资的有效拉动,又为今后加快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大力度推动一批重大交通、水利项目建设,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争成渝客专、渝万城际等重大工程尽快开工,协调推进兰渝、渝利等铁路和奉节-巫溪、

万州-忠县-丰都等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大足玉滩水库,新开工一批“泽渝”中型水库。要提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中小学及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农村电视扶贫工程、农村广播社社响工程,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四)加快推动人口梯度有序转移

完善城镇体系和功能,增强城镇及农民新村的人口承载能力,借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梯度转移。一是加强县域城市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区县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规模适度扩大。整合区县城上档升级专项、对口帮扶实物量、城市建设维护费等资金,进一步完善城市广场、体育馆等“大件”。按照“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宜居”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二是提速中心镇建设。认真落实支持中心镇建设的资金支持、用地支持、金融支持、智力支持等政策,整合各方面资金,集中支持中心镇“五个一”工程和“六个有”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加快中心镇风貌建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中心镇产业辐射能力。三是推进农民新居建设。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地票交易等多渠道筹集农民新村建设资金。整合中央、市级专项及涉农资金,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四是抓实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民转户后续服务工作,保障农民转户入城后各项权益,以惠民利民的实际带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转户进城入镇。

(五)扶强援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以圈带翼、扶强援弱,推动圈翼联动协调发展。一是支持一批重点县域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措施,落实好万州第二大城市建设、黔江建设渝东南经济地区中心城市、加快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等区县分类指导政策,通过壮大中心城市和培育县城增长点来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鼓励主城周边区县抓住“外环时代”机遇,主动承接主城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加快发展。二是启动实施库区后续工作规划。编制我市后续工作规划实施具体方案,制定后续工作阶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项目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后续工作规划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后续工作规划年度投资计划中予以实施。继续争取和落实好库区相关发展扶持政策。三是以整村脱贫为重点推进扶贫开发。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支持力

度,整合投入启动4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进一步探索产业扶贫机制和办法,引导贫困群众结合万元增收工程加快脱贫步伐。继续组织实施好生态和扶贫移民。四是推进圈翼帮扶促进互动发展。按照“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十二五”规划,集中力量办好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助推城镇功能完善、援建城乡居民住房、援建寄宿制学校、助增医疗服务能力、援建园区基础设施、扶持农民培训就业、开展智力援助活动、资助贫困生就学、帮助招商引资等“十件实事”。五是支持渝东南地区加快发展。配合国家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实施,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