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前言】: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 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水平。 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3、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

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

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3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 4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5 学生的个别差异 .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三、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

木或窄道、投掷、钻爬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学生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学生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没找到“朋友”的学生立即退出游戏。第二轮变化为学生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学生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四、灵活运用教法.

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低中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在低中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五、充分利用场地、器械.

事实上,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体育场地上,有的学校还达不到正常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密度。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以上调节策略,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做到灵活机动,科学调节,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参考文献:

[1]李红. FUzzy在体育课心理负荷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19.

[2]夏菊锋.中学体育课生理负担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4):438.

[3]阎斯民,罗希尧,王伯英.体育理论辅导讲座—第四讲 体育课的类型、结构与密度、运

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1987,(5):18-19.

 

第二篇: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_负荷[1]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 负荷

运动负荷会直接影响:一是,技术学习的熟练程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提升;二是,生理机能的负荷承载的锻炼程度,即:体质健康;三是,意志力磨练程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运动负荷与三维目标的达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科学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

1.相关的概念再认识

运动负荷简称负荷。广义是指有机体在运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担。分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两种。

生理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负荷给予运动员机体生理上的刺激。通过生理负荷使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机体参与运动竞技的能力。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量”是指完成动作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等;“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大小、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和长度等。量和强度要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要做到适量,以练习者承受得了并有一定的疲劳为度(学术文献数据库)。

运动心理负荷的简称。指运动者在运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一般指运动中的情绪、注意和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其变化强度是否适宜,对运动(包括教学、训练、锻炼)的效果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平接近,争夺激烈的竞技体育比赛中,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

2.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

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是一对从属于运动负荷量的相关因素。在体育课上,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生身体的发展[1]。生理负荷由运动量(次数与组数、时间与距离)和强度(速度与密度、间歇时间、投掷距离和跳跃的高度远度)决定,心理负荷又与外在环境(教师的授课能力和体育器材场地及天气)和运动个体学习状态、意志品质有关(如图1)。教学实践中,心理负荷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也是本文特意在这里提出心理负荷的缘由。明确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在教学中通过调控这些因素赋予学生最佳的运动负荷。

图1

二、确定运动负荷的依据

1.学生身心特点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在相关的研究中也指出青少年体育课的平均心率、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如表1)。 青少年适宜的运动负荷 表1

性别

女生

男生 平均心率 125~140次/min 135~150次/min 强度 1.5~1.8 1.6~1.9

练习密度 25%~30% 23%~28%

由此可见,青少年体育课运动负荷最佳阀值为:心率120~150次/min,强度1.5~1.9,密度25%~30%。

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对运动负荷整体的认识。但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体质水平、技术技能水平、认知水平以及体育情感是不一样的,各自的运动负荷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运动负荷的确定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而定。

第一、根据学段学生特点确定课的负荷(如表2)。 各学龄段身心特点、教学要求及负荷量 表2

学龄阶

段 身体 心理 教学要求 课的负荷

身体全面发育期,兴趣广泛、注意力易练习强度应较小,密度小学阶适合发展柔软性、游戏、基本分散、情绪外露易变可相对大些,即:课的段 灵敏性、协调性和运动 化 平均心率小,负荷小 平衡能力

兴趣开始分化,有意培养速度、强度和密度要适宜,负青春发育期,适合初中阶注意增强、情绪稳定有氧耐力和荷稍有提高,从而磨练发展速度,有氧耐段 性差、意志薄弱、自灵敏性,意学生意志,即:课的平力和灵敏性 我意识初步形成 志力 均心率中等,负荷中等

某一领域的兴趣开通过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以一两个项始细化,个性初步形来提高对技术的熟练程体能增长期,适合目为主,适高中阶成,情绪体验较初中度,最终使技术定型,发展肌肉力量,肌合发展肌肉段 阶段强烈,意志主动负荷量较大,即:课的肉耐力 力量、耐力性增强,自我意识进平均心率中等以上,负的教学内容 一步增强 荷中等以上

第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个体最佳运动强度。

首先,根据学情进行合理分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配运动负荷。 分组的指标有三个:一是,平时测试成绩;二是,静态时的心率。一般来说,安静时心率越低运动能力越强;三是,运动中心率变化程度。一般来说,运动中心率变化越小运动能力越强。综合以上三个指标后进行分组(如表3)。

学生分组的指标 表3

性别

……

男 静态心率运动中心率平时测试负荷量安 变化 成绩 排 (min) 低 …… 高 小 …… 大 好 …… 不好 大 …… 小

女 …… 女

低 …… 高

小 …… 大

好 …… 不好

大 …… 小

其次,确定各组的运动强度。

把各组的学生一一进行测算,每组确定一个中数作为本组的负荷强度。

计算法:有氧训练强度=安静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60%。如安静心率为65次/分的14岁初中生,其有效发展有氧能力的锻炼强度是:65+[(220-14)-65] ×60%,即心率控制在149.6次/分左右为最适宜强度。

再次,针对不同的组别进行安排适宜的负荷,如:体质水平较差的小组可以通过小强度,多练习的办法,使他们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慢慢培养体育兴趣。 2.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其运动负荷也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是影响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主要因素”。以混合性项目、跑、跳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生理负担量属于较适宜的中等运动负荷等级,静力性项目、投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生理负担量属于小的运动负荷等级[2]。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考证(如表4)。球类项目:学生十分喜爱,普及面广,参与人数较多,对抗性强,竞争激烈,所以负荷指标高;田径项目:径赛项目比田赛项目的负荷指数要高,但总的来说,田径项目易于开展,学生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但是田径项目比较枯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因此,田径项目的负荷指标要比球类稍低;体操:此项目容易受到器材、场地的限制,属于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技术动作要求较高,练习中学生心理负荷较大,所以,练习的强度和密度都较小;武术:受场地的限制不大,练习密度大,但由于中小学生在学习武术时动作质量较低,所以,武术教学的负荷指数小。

各种项目的运动负荷 表4

项目 球类

教学内容

心率

密度 大

强度 运动负荷

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的各种单

个或组合技术,教学比赛及比赛规则;

大 大

跑(短跑、长跑、接力跑、障碍跑),跳

田径 (跳高、跳远、三级跳),投掷(沙包、较大

实心球) 体操

翻滚、倒立、仰卧起坐;跳箱、跳马;

较小

悬垂、支撑、上下杠、动作组台;

小 较大 较大

较小 大

中 小

中 小

武术 手型、手法;歩型、步法;简单动作

组合、套路;武术表演;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教材搭配。运动负荷较小的单一体操和武术内容应与素质练习搭配一起,或是和球类、田径项目搭配,新教材与复习教材搭配;第二、负荷指数较低的项目,要通过提高动作质量,加大练习密度,即在练习组数上增加,间歇时间减少;第三、教师在示范、讲解上尽量做到科学,组织上有新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体操和田径项目要尽最大可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第四、根据体育器材、场地以及天气等客观因素去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避免学生在练习中产生恐惧心理;第五、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来控制运动负荷。

3.课的类型特点

体育课有着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课型特点所决定的。早在19xx年阎斯民等人[3]在培养“体育教师合格证书考试”时就对体育实践课的课型及负荷有过明确的阐述。体育实践课按课的具体任务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明确了各种类型课的定义、任务及负荷(如表5)。 课型的任务及负荷 表5

课型 定义 课的任务 课的负荷

新授课 容易掌握的动作→加大负 指学习新内容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荷;难度较大的动作→减轻课 新的动作技能和技术 负荷

对学生要求更高,精讲多练, 是指复习已学过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合理加大练习的密度和强的内容的课 高已学过的动作 度;

指既有新教材又课的任务要求较多,但合理分配课的时间和密度,

有复习教材的课 也有不同的侧重 运动负荷大

考察学生学习情检查学生掌握教材的练习强度大,但练习密度小,

况的课 质量 总体来说负荷偏小 复习课 综合课 考核课

从以上四种类型的课来看,由于课的教学任务不同,对负荷的要求也尽不相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没有区分课型而被运动负荷的理论所束缚,采取一刀切得办法,任何课型都要求一样的负荷。这样做有什么弊端呢?事实上运动负荷与兴趣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兴趣越浓厚,心理负荷相对较小,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就易于加大,新授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技术的学习,通过体验学习后激发兴趣,若是在新授课中盲目加大负荷,不但培养不了兴趣,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田径类体育项目。而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增加技术的熟练程度,促进动作定型,那么需要通过影响因素来控制运动负荷。面对不同的课型怎么办呢?需要有整体观的思想,这里说的整体观是指扩大自己的视野,跳出某节课来看运动负荷,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针对不同内容的单元或模块也应该有相应的负荷要求,至于每一节课怎么安排就要看课型了,可以避免任何课型安排一样的负荷。

总言之,在安排运动负荷的时候起码要考虑三个依据:一是学生的身心特点;二是教材内容的特点;三是课的类型特点。最佳的运动负荷是这三个依据综合考量的结果。当然,在教学中还要考虑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天气、器材和场地;还要考虑教学实施情况,这些都可以通过临时调整学生的心态、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来控制负荷。

三、运动负荷的监督

1.心率检测

运动后认学生及时检测自己的心率,心率=M次/10秒×6;若要计算课的平均心率可用每次检测的心率相加除以检测的次数。

2.察言观色

早在20xx年董大肆就提出望、闻、问、切的简易检测方法,此法在教学中易于实施、使用。即:望,看学生的精神状态(脸色、出汗),看技术动作的完成程度;闻,听学生的呼吸情况;问,询问学生的自我感觉;切,就是前面所说的心率检测。

3.问卷追踪

问卷是运动后较长时间对运动负荷追踪的一个较好方法(如表6)。 运动负荷追踪调查问卷 表6

序号 追踪内容

1

2

3

4

5

6

7

8 是否有呕吐现象? 是否有失眠现象? 是否有缺水现象? 是否有厌食现象? 是否有头痛现象? 是否有胸闷现象? 是否有恶心现象? 是(√) 否(×) 是否全身疼痛现象?

运动负荷的监督并不是单凭心率检测,或是察言观色,或是问卷追踪来完成的,科学的监督方法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展开。

参考文献:

[1]李红. FUzzy在体育课心理负荷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19.

[2]夏菊锋.中学体育课生理负担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7(4):438.

[3]阎斯民,罗希尧,王伯英.体育理论辅导讲座—第四讲 体育课的类型、结构与密度、运动负 荷[J].中国学校体育,1987,(5):18-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