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观课分析报告

爱由心生,精彩如期绽放……

      

 ——第三次观课分析报告

撰写时间:20##年12月2日 20:38

执笔人:李霞

12月1日,我们共同打磨的课例《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终于如期亮相,优美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当我执教完这节课,我看得出大家的激动。经过前面两轮的精琢细磨,每个人都倾其所有,无私谏言,让我被浓浓的感动包围着......感谢你们给予的每一次帮助!现在,我们的教案已日臻完善。作为执教者,我们组集体智慧能由我来展示,我很荣幸!大家辛苦了!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无私付出,成就我们磨课的精彩!观课前,咱们进行了分工,相信现在一定有更多成熟的想法,并形成了各自的观课报告。下面,我们进行课后研讨及评课。首先,请林芳、姜成丽老师评课。

一、林芳、李玉梅老师评课

我们选择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结合观课谈几点浅显的体会和感受。

本节课共设五大教学环节:创设现实情境,复习铺垫;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整理信息,探究为学习新知、建构模型做准备解决问题;迁移拓展应用,体验数学价值;全课总结,提炼升华。见下表:

1.创设现实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建立用线段图分析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模型,用时约2分40秒。细分为以下二步:

(1)观看“宝宝照片”情境,以宝宝的身高和妈妈的身高的关系,解决倍数关系应用题的过程,直观感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做好数学建模的准备工作。用时约1分32秒。

(2)用线段图表示宝宝身长80厘米,头长占身长的1/5这个情境,解决求求宝宝的头长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过程,直观感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做好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建模的准备。用时约1分10秒

2. 看信息窗提问题——形成应用题结构模型。用时约3分。分为以下三步:

(1)找信息 (2)提问题  (3)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初步建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数学模型。用时17分钟

将“抽象难懂的文本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画信息”;理清“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抽象出线段图方法。

(1)先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单位“1”。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画线段图的步骤。用时2分

(2)学生根据刚才回答画线段图的思路,完成第一张作业纸,让学生独立完成画线段图。用时4分

(3)组内交流,用时约2分。教师花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全班汇报交流,用时约4分钟。此环节用时合理,二个小组汇报了各自的方法,师生质疑问难中理清了该题的数量关系,并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5)列式解答。用时4分

(6)将两种解题策略分析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直观性、简洁性和必要性,用时约1分。

4.迁移拓展运用,体验数学价值——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用时约16 分钟。

(1)教师设计了二个层次的练习:一个是拓展练习,用时13分

一个是延伸练习。将几分之几是多少,迁移为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用时2分

(2)回顾解题过程——构建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本质模型。用时约1分。

将两种解题方法进行对比,明确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两种思路,抽象出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全课总结,提炼升华。用时约1分26秒。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老师再顺势引领将本节课的画线段图策略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必要升华和提升。

 以上可知:李老师用一半的时间用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深刻理解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内涵,清晰地构建起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求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迁移为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数学模型。

二、徐延霞、李松英评课

    我们研修组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应用》的实景授课活动,我们的研修组长亲自授课,每一位研修成员都带着自己的观课目标认真进行了观课。我的观察点是教师的行为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李老师虽然很年轻,但却敢做敢闯,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的领头雁。

在整堂课中,李老师都精神饱满,用自己沉稳、愉快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教学中李老师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获得,理解题意,让学生从找关键句、抓关键词开始,这样细致入微的指导,“温馨提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生活经验出发,比如课一开始由整数乘法的应用引入,既让学生提出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同时又进行了画线段图的复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的组织都是有序、有效的,尤其是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李老师还善于运用语言激励学生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老师一句句“非常清楚”、“非常不错”、“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致一直都很高涨。当学生的回答有问题的时候,李老师用亲切的微笑安抚学生,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课堂中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指导,除了李老师的巡回中的亲自指导之外,还多次提醒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同座同学交流,两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问老师”,这样可以调动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观察量表(三)

教师行为方式

总之,李老师的教学行为非常有利于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学模型的构建,相信学生在进行完这节课的学习之后一定收获丰厚。我们观课老师也受益匪浅。李松英评课:

李松英:学生完成第一张作业纸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两组同学将组内交流的不同方法向全班同学进行了展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李老师通过“下面的同学还有什么要问他们的吗?”引导全班同学质疑问难,将合作学习引向深入。其中有学生问:“你们是怎么看出一号坑的面积是二号坑的几倍的?”从学生有条理的讲解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自主的构建起了模型。学生在质疑中对模型“二号坑的面积+一号坑比二好坑多的面积=一号坑的面积”和“二号坑的面积x一号坑面积是二号坑的倍数=一号坑的面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里,学生对线段图的不同理解对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模型的构建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生在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请两名学生把各自不同的方法板演到黑板上,讲解各自的解题思路。调查发现,学生独立思考是积极地,自觉地,交流是热烈的、积极地,最后统计做对的学生占96﹪,可见,学生已构建起此类应用题的数学模型。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层层深入,“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 的数学模型在学生脑海中一步步扎根,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构建“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数学模型起着重要作用。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观察量表(五)

教师课堂提问

在这一节课中,李老师提问一共是23个,提问观察,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紧凑,教师的提问由易到难,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比较前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还善于用激励性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踊跃发言的积极性。教师的提问能更有效的向更深层的去思考。如“那你想不想用线段图来表示一号坑与二号坑面积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性。

三、李永梅、张文琴老师评课

为了使观课过程观察的详实,教研组安排我和张文琴老师从“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否有利于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数学模型的构建”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我们就“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否有利于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模型的构建”这一观察点谈谈一下我们观察后的几点想法:

请看观课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观察量表》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共有五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时间为31分21秒,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占据了整节课时间的78.25%,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五种学习形式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最长,14分58秒,小组交流的时间为11分7秒。每次小组交流之前,教师都大胆放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画线段图,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为小组交流提供了各种个体学习资源,有利于小组交流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建模的深层次理解。

四、张华、姜成丽老师评课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构建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学模型,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我观察了策略的指导是否有利于模型的构建:

(见下表)

在创设情境环节,注意让学生说出如何用线段图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画线段图打好铺垫,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会用分数乘法算式表示头长,学生能观察出头和身长的关系,从而复习基本的分数乘法的意义,以旧知引领新知。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学生寻找重要信息,找准关键句、单位一。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了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学生能画出线段图,并能清楚地说出图意,会说数量关系。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在“画”和“说”的基础上建构了数学模型。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表达清楚解题思路,能看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理清了思路。学习要求的出示,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解题能力。能画出线段图,清楚地表达出图的意思。找准对应关系,借助线段图构建了数学模型。

    对比两道题的相同和不同环节,学生学生能说出,相同点是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不同点是一个比单位“1”多,一个比单位“1”少,在对比中总结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

李霞小结:

在分工观课中,老师们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课,收集到详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大家的观课和评课表明,这节课比较成功的。

老师们,精彩,是当一只蝴蝶破茧而出,挥起美丽的翅膀;精彩,是当一只小鸡用尽全力啄破蛋壳,第一次看见太阳;当它们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时,它们的生命正发出金属般的脆响。而我们磨课的精彩,也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研磨之后,如期绽放他的光彩!

我想,这种边磨边学的过程,是深受大家喜欢的,磨课过程中,我们且行且思,博采众家之长,集集体之智慧,我们努力着,我们收获着,我们成长着,我们无悔付出!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课例一定会如珍珠般熠熠生辉,释放恒久光泽......而我们的整个团队,也一定会借本次课例打磨之东风,走向更远、更强......

谢谢大家!

 

第二篇:看课分析报告1

看课分析报告

经过在七十中学实习的这两个月中,在各位体育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实习工作即将结束。

我也经带初三、7班的实习老师的上课,是我的看课分析报告:

一、教学常规:

1、很好的完成了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安排好教学计划。

2、没有做到课前要求,但准备好上课用的器材。

3、充分做好的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活动,15分钟前到达场地。

二、课堂要求:

1、很认真的检查学生的出勤,着装情况,明确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安排见习生,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2、讲解的时候语言不够明确,示范只有背面示范和侧面示范,没有镜面示范。

3、各种练习没有调节好中间的间歇时间,使学生没有充分的休息,但对学生有很好的保护措施。

三、课后要求:

1、课后很好的带学生放松肌肉,做好课后整理活动,对课后评价不是很认真。

2、没有及时观察学生课后的身体反映和对学生沟通,征求学生对这节课的意见和想法。

3、较好的做好了学生缺课的记录和保存。

还有几点补充就是,在上课期间没能和学生交流,只是自己顾自己带课,对学生的情绪没有一点的管理和解决办法,再有就是给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通常都是离开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才让学生们解散。

以上就是我的看课分析报告,也看见了自己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或者是学习当中会不断的提高自己。

05级运动系19班雷婷 20xx年10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