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研究

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围绕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逐步建构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综合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设计“语文素养综合评价手册”,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评价。

[关键词] 综合评价 语文素养 初中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培养“面向世界的人”需要。21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已逐渐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一个能与时俱进的人才必须具有全球眼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合作创新的能力以及高超的学习本领。我们的教育要为培养适应领导时代潮流的人才服务,作为评价并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的教育评价当然也应相机而动。

(二)贯彻“人本主义”思想的需要。教育终极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已成为一个公众的话题。关注个体的智能特点,关注个体的发展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和快乐,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幸福的人,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呼声。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学业评价一定要打破原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关注个体发展的评价改革便应运而生了。

(三)原有的评价方法存在诸多弊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重视甄别选拔的功能,轻视发展功能,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的目的;重视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和学生主体的评价,使得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调动评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的课程评价理论及发展趋势。

国外的课程评价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测验和测量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评价者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和某项特质。(2)描述时期(20世纪30~50

年代),认为评价过程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的方案方法。其中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最为深广。(3)判断时期(20世纪70年代),该时期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过程。许多新的评价理念,如“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腾豪斯。(4)建构时期(70年代~上世纪末),该时期将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建构时期的评价是与质性评价方法的运用联系在一起的。

如今的评价理念融合了西方各个时期的成果,既有基本目标取向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同时积极发挥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二)新课标关于评价的理论阐述。

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不断改进师生的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学生的语文学业评价应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评价的领域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

3.评价的手段应灵活多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以真实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业发展情况。

4.评价的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是语文课程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题研究,确立切合实际的学生语文素养评价体系,以增强语文素养评价的针对性,确立相应的语文素养评价总目标和分段评价目标,以保证语文素养全面评价的正确导向,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科学、稳定的语文素养评价的实施整体。“学生成长袋”的完善,也用来真实反映学生在语文素养这一特定发展领域的努力与进步过程,反映学生语文素养培

养过程的个性差异。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针对本课题的性质,以下内容必然融于课题研究内容之中:

1.研究学生需达成的语文学习素养。

2.本校学生的语文学情分析。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语文评价体系。

4.研究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中起到的作用。

5.开辟多种途径提供学生展示语文素养的平台。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制定语文素养综合评价的原则

“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让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应遵从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性原则。加强形成性评价。

3、个别差异性原则。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达标有先后,允许二次评价。

4、多主体参与原则。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采用激励性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二)对本校学生的语文学情分析

本课题以八年级学生为主体实验对象,在平时的测试和期中期末的考试中发现本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中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础意义,但练字和自觉

积累词语欠主动;在“阅读”方面对课文的学习较积极,能及时预习并利用早读课读课文,泛读较积极,但让学生精读文质兼美的课外美文,并及时作批注、摘抄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写作”方面兴趣不浓,拿到文题后绞尽脑汁,写作的质量就不是很高。

我们在制定评价体系时首先面向全体学生,确定人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基本评价标准;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发展性要求。

(三)确定学生需达成的语文素养内容

语文学习素养(预期目标):有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中以单纯的接受教师或课本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逐步做到独立阅读和写作;在对文章的阅读中,调动自身经验感受品评其思想感情、审美倾向。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积累语文具体材料的基础上,与丰富的人生经验感受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关注生命、关怀人生的意识;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直接体会语文乐趣和借助语文工具进行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和合作;体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具有相应的读写听说的技能。

因此本着这一目标,我们又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扬长补短”的原则,确定语文评价的具体内容,构建语文评价体系。

(四)构建语文评价体系

我们设计了“语文素养综合评价手册”,每人一册,按“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五类进行分类评价,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评价要素。并且以“自评、他评、师评”三者结合,在阶段小结后,认为家长也是教学评价的可凭借因素,所以又设计了家长对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的体系,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评价。

1、“基础知识及运用”的评价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重感悟和熏陶。但语文双基仍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动摇的阵地。 语文双基的评价要素:

(1)书写工整、准确、美观,按时上交练字作业。

(2)借助工具书,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3)重视课后“认一认,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4)按时完成“练习册”中的基础知识作业。

(5)自觉积累词语和文学常识。有教深厚的文学知识或文化知识积淀;词汇库藏比较丰富,且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

2、“阅读”的评价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在平时阅读面的扩大及阅读量的增加。为此,我们注重学生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增加“课前三分钟阅读”或“演讲”,学生按学号每人每天提供一篇佳作,在上课前赏析讲评。而且把学生的评价设计成评分表,既有具体的评价内容,又有量化的分数,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并且每月要求阅读名著一本,在真实阅读的基础上,每人必须按时写好读书报告。到课题结束为止,我们已阅读完《朝花夕拾》、《繁星》或《春水》、《骆驼祥子》、《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等你在北大》、《文化苦旅》、《名人传》,并都已完成读书报告。“阅读”基本评价要素:

(1)每天早晨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课外美文(时间为15~20分钟)。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觉做好课文的预习作业,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题。

(3)自觉做好阅读课后的整理总结工作,及时完成课后阅读能力迁移题。

(4)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精读(一星期至少2篇),精读作业质量较高。能及时进行精读作业交流。

(5)课外有广泛阅览的兴趣,泛读作业信息量大且有一定的价值(泛读作业每星期至少2篇)。小组交流时积极主动,能按时上交泛读作业。

(6)每月阅读名著一本,在真实阅读的基础上参阅相关资料写好读书报告。

(7)阅读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每分钟阅读量不少于400字。

(8)养成背诵积累古诗文名篇的习惯。学过的诗文能熟练地默写,日常的语言实践中能自如地运用。

(9)能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阅读语文课本中的不同类型的文章。

3、“写作”的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新课标及学生实际,“写作”基本评价要素:

(1)有较浓厚的写作兴趣。

(2)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能自觉积累写作素材;写前打好腹稿,有一定的写作速度;写完后能自觉地进行修改。

(3)同学互批作文时,态度认真,批语评语中肯有见地。

(4)随笔和课堂作文的平均成绩。

(5)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篇目。

4、“口语交际”的评价

评价学生初中阶段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话能力——口语交际的理解过程,即: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口语交际”基本评价要素:

(1)与同学相处和谐快乐,生活言语文明得体。

(2)课堂交流积极主动,声音响亮,表意清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口语交际活动(如三分钟演讲)中的表现或成绩。

5、“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评价要素:

(1)参与意识强,准备工作充分。

(2)活动成员之间合作愉快且有成效。

(3)善于发现活动过程中的新问题,且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

(4)小组综合实践成果展示及评价。

在集中评价的过程中研究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并开辟各种途径提供学生展示语文素养的平台。

(五)评价手册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形成评价手册的具体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质的评定,往往是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及同学通过观察学生对学习专题与学习方法的选定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对某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创新能力用叙述性语言进行记录。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学生本人也要自我反思作出评价,以寻求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当然,也进行量化的分数评定。质性评价特别重视日常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运用“家长评价表”,注重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督促,并让家长对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总之,这样的评价手册人手一份,以“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互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具体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发展性语文素养综合评价注重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就会发现哪些方面有所长进,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哪些地方还不足,有待改进;学生可依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不断校正目标,向理想的目标迈进;学生通过及时自评反馈,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激发自身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热情,增强信心。课题实施一年以来,我们感到该年级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发生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尤其是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对“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字词以及文章中的生字难词,粗知大意了解梗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摘录优美语句,背诵经典诗文等等,学生都知道这些要求是自己应该且能够自主地做好的事情。学生已阅读了12部作品,并都已完成读书报告。坚持课前美文阅读或演讲,坚持每周的随笔,及寒暑假的作文集。各年级在期末的区统一考试中,语文优秀率、平均分、合格率都名列前茅。

通过研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修养,科研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一个档次。本课题组教师围绕着这一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并以论文的内容指导平时的教学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语文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老师教的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又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改进教、改进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是,在现在的评价往往变了味,过于注重选拔和甄别,以为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为了知识谁好谁差,然后可以选拔人才,可以排名次,以为排名次就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学生怕考厌考,老师却乐此不疲,以至于“考”成了老师的法宝;另一方面,学生行考应考,老师指导考试,应试成了教学中的重要项目、中心环节,甚至成为教学的目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应试而进行的,怎么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和谐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评价,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检验课程,以利于改进课程,改进课程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语文评价,就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可以设计出不同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注重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防止公布分数、排名次等方法的负效应,不能因为评价而刺伤学生的自尊。

2、既重视形成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而更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实际情况,及时校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不能只是看结果,更不能以最后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学习的情况。

3、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处,相互尊重理解、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

4、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不应机械照搬一般评价方法或其他课程的评价方法。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和月制度,不能用老办法来评价新课程,更不能用老办法把新课程逼到老路上去。

本课题研究为语文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动力,也为今后的语文评价实践提供了带有示范性的模式,但是我们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如何使“评价”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情,使学生评价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由于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特征,教师的个性化如何在语文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又一重点。

3、如何在评价过程中,把定性与定量最佳地结合起来运用;如何把课程、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运用日常的课程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运用评价反馈来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4、如何以课堂为主战场,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学语文,利用已有语文资源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需想办法,添措施,在行动上落实,有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2、朱芒芒、王 红.《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第一期,秦训刚《论实施语文新课程评价的三个跨越》;9页。

4、《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12月,杜发德《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思考》;56页。

6、《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5月,丁学东《面对新课程,语文学科应如何评价》;62页。

 

第二篇: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对初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确保我校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要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要有利于引导家长、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从而进一步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评价标准及要求

三、评价组织

为加强对我校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1、学校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赵强

副组长:杨明伟

成  员:万学洪   罗德群   陈明红   王康海   邓兴池  赵立志

主要职责:确定学校的评价方案,制定学校的评价程序;指导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组织并监督学校评价工作,处理评价过程中的纠纷,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仲裁;组织教师对全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反馈意见,指导改进教育教学;对全校初中部教师和初中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开展相关宣传和解释工作。

2、学校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

 组    长:赵强

 成    员:杨明伟   万学洪    王康海       

 主要职责:监控学校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情况,接受学校有关投诉,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理。

 3、班级评价小组:各班级要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的班级评价小组,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课任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小组成员5-7人。小组中的学生成员不参与评分,但应参加实证材料审核,评价细则讨论等决策过程。

四、评价工作原则

一是“三公”原则。坚持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和公开,保障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二是“三化”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均参与评价工作;评价形式多样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评价操作信息化。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及时把相关评价信息电子化,在评价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与客观性。三是“三结合”原则。坚持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间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评价方法与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贯穿整个初中阶段。每学年组织一次,第一、二学年在学期末进行,第三学年在5月底前结束,第三学年在评价时,既要参考第一、二学年的评价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第三学年的发展情况。

1、资料建设。各班级要全面建设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及《留下脚印一串串》。      成长记录档案袋主要记录和收集学生日常主要行为表现材料,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实证材料。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完整、全面的。学校建议主要收集以下八类实证材料:1)各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或考查成绩;2)考勤及日常突出表现的统计材料;3)关键性作品、作业;4)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5)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奖励证明、证件;6)关键性评语;7)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特长鉴定;8)自我描述。    

《留下脚印一串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业成绩记录、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情况描述、学生特长发展的有关信息以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等评定等级和阶段性、总结性评语。

 2、评价程序: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经家长签字同意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留下脚印一串串》。    

 1)学生自评: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15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照标准,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评价量分。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对照评价标准,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量分。

      4)结果合成:每个维度的评价,学生互评占20分,教师评价占30分,统一考试、考查等硬性评价结果占50分。学生自评不纳入结果合成,无统一考查的等级评价,学生互评占40分,教师评价占60分。

      毕业生最终评价结果的合成:七年级评价结果占30%,八年级评价结果占30%,九年级评价结果占40%。

      5)结果审定:学校评价工作领导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审查并负责解释。对学生某一基础性发展目标被评价为D等级或A等级的,学校评价工作领导组将上报县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

      6)反馈与公示:各班级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家长,评定等级为A等的要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7)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和投诉,也可直接向县有关部门举报和投诉,学校负责调查与处理。学校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如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和请求复议;

8)对残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降低标准,以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六、呈现与使用

      1、评价结果: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的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A等级条件的,必须在学校张榜公示15日后报县评价工作委员会审核认定。

      3)等级比例:学年度和毕业生最终评价均以学校为单位划分等级,其中公民道德素养维度A等级不受比例限制,其他四个维度A等级占实际参加测评人数30%,B等占35%,C等占30%,D等不高于5%。

      2、评价结果的使用

      1)用于指导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实践。

      2)作为学校评估和监控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3)作为学生初中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4)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

9、本细则自20##年9月1日起施行。

七、评价制度的有关规定

1、全体师生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合理,要签订诚信责任状。

2、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被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综合素质评价一、二项等第均为“不合格”。

3、如老师在评价过程中被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经综合考核领导小组核实,将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挂钩。

以上细则未尽事宜,待后完善,解释权归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