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公共政策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概论”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内容除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外,还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公共政策概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及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从公共政策现实出发,对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公共政策的过程进行理论性探究。本课程不仅是对于公共政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论述,也是对于公共政策和各个具体环节的描述,二者兼顾是本课程作为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的特点之一。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入手,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逐步培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应用公共政策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

二、网上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通过网上进行考核,网上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方为考试及格。两项得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网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每次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

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自助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核以百分计。

终结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三、网上考核实施方案

(一)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六周。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中央电大网上考试平台,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九周。

考核内容与形式: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1500字以上)

考核要求:

1. 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2.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

等,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 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十三周

考核内容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小论文。

考核要求:

1. 选择一个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大小适中的题目。

2.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 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 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第十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十四周

考核内容与形式: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由省级电大责任教师提供5个案例,学员任选其一,字数在1000字以上)

考核要求:案例分析没有固定的答案。在分析案例时应注意:

1、 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析时要抓住重点;

3、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

4、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5、应注意掌握教材上的案例分析方法。

6、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第五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完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十七周

考核内容:全部教学内容

考核形式:网上试卷

考试题型与分值:

(1)单向选择:每题1分

(2)多项选择:每题2分

(3)判断题:每题2分

(二)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考核时间:参见中央电大考试中心通知。

考核内容:参见公共政策概论考核说明

考题形式:

(1)单项选择:每题1分,20题共计20分。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2)多项选择:每题2分,25题共计50分。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判断、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辨析有关观点。

(3)判断题:每题2分,15题共计30分。判断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情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基本知识与理论,辨析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看看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B.惩罚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C.拉斯韦尔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C.政府主体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B. 个人负责制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C.行政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C. 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的失效。C.正常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B.史密斯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 C.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C. 价值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B. 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办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A.贝塔朗菲

1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提出并使用的。 B.兰德公司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组织层级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政策理念。C.发展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D.公共问题

31、()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A.公共利益

32、公共利益是公众( )的资源和条件。 B.共享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类型的决策。C、完美主义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D、系统性

37.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 )。

C.组织或个人

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39. 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 )的身上。 B. 国务院各部门

4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41.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D.合法性

42.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C.交叉

43.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 )型 D.折扣

44.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水平。 A.民主化

45.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D.竞争

4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47.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D.完全理性思维

48.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 )的又一种修正。A.完全理性思维

49.(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B.顺序决策思维

2

50. (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C.剧烈变革思维

51()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A.头脑风暴法

52.(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C.德尔菲法

5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 )”的双重特征。A.公共性

54. (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D.简单矩阵法

55. (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C.无为思维

56. (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57.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 )系统。A.计算机

58.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A.科学化

59.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 D.活动程序

60.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 ( )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B.管理性

6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 )。A.法制化

6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 ),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C.不可分性

63.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D.其他社会成员

6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问题。A.公共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 BC )的导向。 B.观念 D.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ABC )。A.分配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D)。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3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等子系统。 A.监控 B.智囊 C.决断 D.信息

8、外部监控体系是由( )等组成。 B. 人民群众 C. 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 )。

A.界定政策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 选择政策方案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

A.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目标具体明确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 )。

A. 多要素原则 B. 多方案原则 C、可操作性原则 D. 排斥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 )。 B.说服 C.强制 D. 交换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A.双重优化 B.非零起点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应

14、史密斯认为,( )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因素 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 D.理想化的政策

15、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

A.折扣型 B.结构型 C.滞后型 D.抵触型 E.僵化型

16、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交叉性 B.动态性 C.突发性 D.多样性

1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A.建议 B.信息 C.分析 D.规范

18、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9、( )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A.客观 C.全面

20、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 )。 B.支持 D.反对

21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A、潜在效果 B、直接效果C、附带效果 D、象征性效果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 ) 。

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 。 A.顿悟 B.灵感 C.判断 D.直觉

2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 。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 )。

B.风险型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26、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 ) A.非程序化决策 C.程序化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 )提出。 B.斯科特 D.基恩

4

2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B.社会组织扁平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E.社会主体知识化

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C.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 D.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 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

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 B.科学民主观念

C.公平优位观念 D.创新超前观念 E.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 )的公共决策体制。

A.多者博弈决策体制 B.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E.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 )。

A.产业政策 B.教育政策 D.财政政策 E.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A.信息化 B.民主化 C.高效化 D.科学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 )。C.公共性 D.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 )。

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C.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 )。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37、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 )。C.管制性公共问题 D.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 )。B.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39.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 )的角色。 A.代表者 B.维护者 D.倡导者

40. 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 )。 A.党 B.政府

41. 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以下环节:( )

A.利益选择 B.利益综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42. 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A.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B.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C.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3.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 )。

A.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 C.行为的规范程度 D.行为的模范程度

44.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

A.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B.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C.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D.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 5

45. 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B. 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C.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D.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46. 公共政策系统由( )及监控系统构成。A.信息系统 B. 智囊系统 D. 决断系统

47. 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 )。A.拥有同等决策权力 B.共同决策 C.共同负责

48. 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 )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A. 政治 B. 经济C. 社会

49. 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 )。 B.职业团体C. 群众团体 D.工作团体

50.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

A.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B.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C.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51. 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 )。

A.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B.明确决策方案的运用期限D. 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52.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 )。

A.效益标准B.方案协调性标准C.方案适应性标准D.方案力度标准

53. 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 )。A.回溯分析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54.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受到( )。A.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B.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C.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D.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55.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 )。 A.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B.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 C.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56.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 )等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A.早期失效 B.偶然失效 D.耗损失效

57. 史密斯认为,( )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理想化的政策B.执行机构C.目标群体D.环境因素

58. 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 )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A.效益 B.效率C.效果 D.价值

59. 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 )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A.规定的程序 B.规定的顺序 C.随机的顺序 D.预定的形式

60.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 )。

A.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B.政府外部动力C.政府内部动力D.技术手段的完备

61. 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 )。 A.公共政策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B.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C.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 6

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62.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 )A. 绩效 B.效率C. 充分性

63. 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包括( )。A.整体性B.综合性C.最优化D.可行性

64. 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 )。

B.相关性原则C.有序性原则D.动态性原则

65. 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 ) 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A.政策性指标B.技术性指标C.经济性指标D.社会性指标

66.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A.系统研究 B.系统设计C.系统属性量化 D.系统评价

67. 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 )。A.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

B.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C.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

D.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

68.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 ),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A.公共政策理念B.公共政策体制C.公共政策过程D.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

69.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 )。A.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B.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 C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70. 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 ),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A.使命感 B.责任心 C.自觉性

71.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

A.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 B.公共机构的特性

72. 公共机构的特性是( )。

B.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C.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D.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73.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 )。A.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B.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C.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74.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75.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包括( )公共政策科学化.

A.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B.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C.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D.公共政策民主化

三、判断题

1、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对)

2、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错 )

7

3、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错 )

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错)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不包括有效性、对称性。(对 )

6、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活动时所秉持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对)

7、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

8、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意味着一定要对这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对)

1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对)

15、心理效应在追踪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追踪决策的特征之一。(对)

17、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决策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对)

18、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对)

19、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对)

20、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对)

21、因果理论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对)

2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对)

25、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对)

26、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对)

34、在运用思维方法时,决策者一方面要注重理性选择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发觉灵感和注重直觉。(对)

35、在公共决策中,决策者必须首先具有职业行为的思维方法,将决策过程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来对待。(对)

36、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对)

37、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对)

38、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对) 8

39、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对)

40、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对)

41.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对)

43、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对)

44、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对)

46、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对)

47、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对)

4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对)

51、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对)

5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对)

53、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是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对)

54、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

55、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之一。(对 )

56.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对)

57、中国的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享。( 对 )

59.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对 )

6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对 )

65.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对 )

67.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对 )

68.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 9

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对 )

69. 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对 )

70.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对 )

71. 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对)

72.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对)

73. 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

75.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如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对)

错误的题目如下:

1、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错)

2、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错)

3、 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错)

4、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错 )

5、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错)

6、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

7、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素,不包括外在环境。(错)

8、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错)

9、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错)

10、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错)

12、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 10

(错)

13、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错)

14、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错)

16、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是决策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并告知执行者不得随意机动。(错)

2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错)

24、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错)

27、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错)

28、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错)

29、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错)

30、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一步看一步。(错)

31、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错)

32、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xx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错)

33、剧烈变革思维是19xx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他领域。(错)

42、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错)

45、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错)

4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错)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

(3)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还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11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3)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3、哪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1)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这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和伦理道德(2)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4)。。模型。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5)。。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大量的是非货币(6)。。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7)。。效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反之无效(8)。。环境。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还包括外在环境,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9)。。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工作。

5、简述公共政策主题体系:

(1)核心主体:执政党、 政府 ( 立法、司法)、行政(工商、民政、税务、环保、教育、卫生)

(2)准主体: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

(3)公众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事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事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加困难更具挑战性(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就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调控社会各种关系(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 12

的能力。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是公共政策。

7、论述提升政策主体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展。

8、论述提升政策主体的途径:(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转变政策理念。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着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④要具有前瞻性,注意“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2)必须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①提倡公共道德,强化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10、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利集中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质(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集体。。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11、简述信息系统职责:(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及时获得准确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的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偏差或失误,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2、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1)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总统制国家:总统制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政策都直接出资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总统制国家,为协助总统制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和决策的咨询部门,内阁各部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在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着的作用。②议会制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政府首脑地位突出,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最后决定(2)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联邦制国家:美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利在立法权上采取二元结构。在美国中央与各州权利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②单 13

一制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国家,各郡、区地方政府权利来自中央政府,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

13、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1)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如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等。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日常事务,总理对决策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国务院下属各个部门如教育部商务部等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中药店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2)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区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有地方政府的省、市、县、乡四个层级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时要把中央的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

14、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行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在选举中各个政党竞选纲领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胜利。执掌政权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在野党的执政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不得不或多或少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西方国家政党活动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

15、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行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共 产 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 产 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都是首先由当指定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思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 产 党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已实现组织上的领导。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当自上而下的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地方各级组织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大致包括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我国实行的是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是中国共 产 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

14

16、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7、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在我国公共决策参与团体划分如下①职业②群众团体③工作团体。我国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还要接受共 产 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全国的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基层,在不同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由于传统的全能的政治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②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③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19、决策方案内容: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1)效益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设计的各种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力度要合适。

21、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1)回溯分析。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上(2)非零起点。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3)双重优化。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方案中进一步选优(4)心理效应。要中分考虑当时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

22、举例说明浴盆模型: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称为浴盆模型。+<早期失效时期存在着相当高的是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进入正常状态失效率最低;耗损失效时期失效率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3、简述史密斯模型: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史密斯模型与已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它三个因素。

26、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 15

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低层次。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27、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1)社会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会带来什么麻烦。(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对政策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

28、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29、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1)多样性。任何一个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2)动态性。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3)交叉性。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还突出表现在交叉作用上(4)突发性。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的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

30、我国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几类?执行者对上级政策的态度:(1)抵触型。采取多种拒绝执行政策(2)僵化型。盲目地照搬(3)滞后型。思想上落伍在政策执行上犹豫不决(4)折扣型。有利就执行无力的不执行(5)结构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二是不求神似,三是即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

31、公共政策评价在政策运行中发挥作用:1)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3)有利于监督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4)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着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32、现代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xx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的不懈努力政治课学已逐步完成其学科化(2)当政府外部动力。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4)技术手段的完备。

33、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评价活动的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主题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就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分配和落实。

3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即依据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 16

际影响(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力,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地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的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36、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吗?

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种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37、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巴拉姆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使他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他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而到底把它拿出来做什么,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和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时间。基本方案有:(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到底有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政收入是个问题(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新面貌。但现在政府办公条件不是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引起社会议论(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综上,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38、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1)整体性。它认为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有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综合性。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看到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还要看到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动态的(3)最优化。(4)可行性。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

39、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1)系统分析首先把研究的食物、现象和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系 17

统(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领域(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为公共政策主体提供一种反馈机制,借此可以弄清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或应该发生的情况,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40、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3)在决策中其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41、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质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只是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与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2、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3)科学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把政策风险降到最低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4)高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他纵向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

43、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1)人本观念。知识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2)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石,公共管理更追求公平(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注意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政与大众化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以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6)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地遇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

44、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思?(1)突显以案论理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4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

(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46、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体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 18

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即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47、如何全面的认识公共问题?(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与公共性(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层次维度

48、如何培育公共文化?从本质上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上:(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他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49、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民主化(5)公共政策科学化

50、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5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5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53、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4、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55、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56、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57、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58、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59、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①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②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60、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61、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62、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9

63、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64、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65、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66、完全理性思维:他们认为, 决策者可以搜集到完整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67、经济合理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68、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69、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在取得一致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

70、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7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是19xx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提出的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72、德而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是19xx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73、系统: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74、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75、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科特和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76、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77、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78、公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79、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20

8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8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如垃圾分类、资源短缺

82、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83、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84、管理理论:政策执行的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同样具有管理问题。

85、系统分析:最早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