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 读书笔记 5篇

读书笔记五篇

一 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二 老舍《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朴实敦厚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了3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在中国兵荒马乱的时期,没有他半点遐想的余地。不到半年,他被逃兵掳走,还失去了自己的“心肝”——洋车,只牵回3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拼命地拉车赚钱,攒钱。

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时,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他为了买车,与虎妞成就了一段婚姻。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祥子人车两空。从此厌烦拉车,劳作。最终成为城市的垃圾。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祥子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有无数的艰辛与磨难:专心攒钱买车,可卖完后却被偷;生活艰苦,无助;遇到大兵,并且被抓。他的不幸虽多,但是他坚强,勇往直前;他勇敢,无所畏惧。是这些激励他,使他获得生的希望。

在祥子的身上我学习了许多的精神。虽然祥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有远大的理想,准确的目标——当个车夫。他就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为此他成了“车迷”。他一直想买上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车生活便回好且来。但生活总是和他开玩笑。祥子一次又一次地攒钱,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是他不灰心,一心一意的干活,为买上一辆车出了许多的血汗。他这样坚持不懈、勇敢细心的精神是分令我钦佩。祥子是一个平凡而又坚强的人,他以他坚强的意志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

《骆驼祥子》这本书虽然祥子的结果是悲伤的,是可惜的,但祥子总有他的好处,让我去学习。我喜欢这本书。

三 茅盾《子夜》读书笔记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

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四 鲁迅《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五 朱自清《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 ──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 ── 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 ── 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第二篇:政治学名著读书笔记

读《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札记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是边沁于1789年出版的,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详细阐释法律和立法制度的逻辑结构。本书重点阐述了功利原理的内容及其运用,介绍其法律思想,并分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与及刑法的立法基础。而我主要叙述的是边沁对功利原理的分析与及对快乐和痛苦之间的关系问题。

杰里米.边沁(1748-1832)是英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和哲学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奠基人,19世纪初英国哲学激进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他倡导法律改革和社会改革,认为必须借助彻底的法律改革才能建立真正的法律秩序,他的这些思想及其倡导的法律改革和政治改革运动,极大的促进了英国乃至欧洲的法律制度与及民主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步。本书以站在道德(伦理)的角度分析其立法思想,致力于刑法典梗概的介绍,同时也叙述了民法的相关内容 。我读此书主要是为了加深对边沁功利原理的理解与及了解他对人的情感如快乐与痛苦的阐述。

边沁的功利原理认为“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的原理”,并将之当作评判个人行为和社会立法的唯一可接受的终极标准。是如他后来所说“一般道德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中评判是非的标准”。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意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意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边沁把人们的幸福当作衡量个人及政府(社会)的行为是否有利的标准,如果个人或政府的某项行动、某种行为有利于增大人们(利益有关者)的幸福,则认为这是正确的、适当的、有效的,就赞成它,反之则无效,也就无法得到认可。由此可见,边沁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联系,将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挂钩,意在阐明追求快乐与幸福,规避风险与损害,个人要重视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要关注其他利益有关者的利益,政府的某项措施的实施要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争取共同体的幸福而努力,这样就符合了功利原理。

边沁认为活生生的人,不管多么愚蠢或堕落,并非或未曾在一生的许多、或许绝大多数场合不遵从这个原理。人类身心的天然素质,决定人们在一生的绝大

多数场合一般都信奉这个原理而无此知觉。这即使不是为了规范他们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评判他们自己的以及别人的行动。在我看来,这话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时常面临着选择,在个人与集体的冲突中作出判断,也在不断的评价着自己与及他人的行为,只是我们没有系统将其归类。当我们的某种行为、行动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慎思,当此种行为是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时,要慎行。人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无法脱离他人、社会而生存,所以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以个人利益的追求为目的,这是合乎道德的,也是一个社会或团体之所以能够共生共存的根本之所在。功利原理亦称“最大幸福原理”,然而正如韦德伯恩说,“这是个危险的原理。”对于将某一人的最大幸福,加上或不加上数目相当小的其他人的最大幸福(这些人是否一个个被恩准作为形形色色的小伙伴分得一杯羹,取决于他的喜乐或笼络考虑),当作自己的实际目的或目标的政府,这个原理毫无疑问是危险的。对于包括他本人在内所有那些为了从开销中抽取利润而以司法等方面的程序方式最大程度地从事拖延、制造烦恼和增加开支的官员的利益——邪恶的利益——而言,它确实是危险的。另外,从某种程度而言,功利原理是认可牺牲个人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总的公共福利,在估算福利的结果极有可能造成人与人间的不平等。

功利主义认为,人类的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均由快乐和痛苦决定,人们的所言、所行、所思,同样由其支配。快乐和痛苦被功利主义者当作旨在依靠法律和理性来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即快乐和痛苦,是人们行动据以产生的终极原因,是确保人们朝向那个目标去实际行动的有效原因和手段。而立法者所应追求的是共同体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追求快乐免却痛苦。一定程度上,人们的行为受情感的支配,痛苦和快乐并非直接基于外部原因的性质,它还取决于个人的影响其敏感性的状况与特性。比如说面对同样的一个场景,乐观者会往美好的、积极向上的角度去想,从而变得更阳光、自信,而悲观失意者反倒将之当作衬托自己抑郁心情的写照,感慨事事无常,从而更难以释怀,同样的外部环境却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这就在于个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平常我们所了解的快乐与痛苦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开心、满足或是难过,各种快乐或痛苦无非都是来自于人体感官的感觉和意识的知觉,通过联想再形成各种苦乐的观念。边沁把快乐和痛苦分为简单苦乐和复杂苦乐,简单苦乐是较容易理

解的,复杂苦乐则是简单苦乐的混合物,而本书侧重于分析简单苦乐。人性能感觉到的简单快乐有感官、财富、名誉、技能、回忆、作恶、想象等14种快乐;简单的痛苦有匮乏之苦(渴求之苦)、感官、棘手、恶名、作恶、期望、基于联系之苦等12种痛苦。在这些简单苦乐中,我感受颇深的便是回忆之苦乐、想象之苦乐与及基于联系之苦乐,好些时候当下的不如意及力不从心容易唤起旧时的美好回忆,在记忆中寻找安慰,将自己的愤懑、压抑寄托于过往,从中得到释怀;同时旧时的伤痛使自己更加享受如今的这份喜悦,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荣耀或是满足会让回忆变成一个刺激自己前进的钥匙;也许因为我是感性的,所以爱幻想、爱做梦,将期望寄托于想象中,感受其间的快乐,但基于这只是幻想不是现实又会有些伤感;基于联系之苦乐指某些对象或事件可能恰巧提供的快乐,这快乐并非出自它们自身,而是仅仅由于在心里它们同某些本身是可悦的对象或事件结成了某种联系,拿我自己来说,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那么能干、那么自信的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我不禁感到自己的脆弱与无知,感到自己还是一个尚未独立,还企图依赖于父母的庇护,朋友的帮助下成长的大小孩;有时候我看到父母在整日的奔波劳碌时,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又是如何去对待父母、对待学习的,总是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学习,这也许是我自己也在不自知的运用功利原理评价自己与他人吧!

“组成共同体的个人的幸福,或曰其快乐和安全,是立法者应当记住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它是唯一的标准,依此应当在立法者确定的程度上,使得每个人都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得符合该标准。然而,不管要干何事,除痛苦或快乐外,没有什么能够最终使得一个人去干。”为此边沁将快乐和痛苦的来源阐述为四个方面: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他认为只要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来源的快乐和痛苦能够产生束缚任何法律和或行为规则的力量,它们就可全称为约束力。自然的约束力是指快乐和痛苦来自任何寻常的自然过程,而非任何个人的干预;政治的约束力是指共同体内一个或一群特殊的人掌握快乐与痛苦,这样的人以相当于法官的头衔,被选出来专门按照国家主权即最高统治权的意志职司其分配;道德的约束力是指共同体内偶然的人依据自己的意向掌握快乐与痛苦;宗教的约束力则是指无论是在现世还是在来世,快乐与痛苦直接来自一个超然玄虚的最高存在。假设一个人的财产或身体被火吞噬。如果他遭此厄运是由于

所谓事故,那就是灾祸;如果是由于他自己不慎(例如忘了熄灭蜡烛),便可称为自然约束力的惩罚;如果是政治官员的判决使他如此,那就是属于政治约束力的惩罚,即通常所谓的惩罚;如果是由于他的邻人对他的道德品格有所不悦而不给任何帮助,那么他蒙受火难便是道德约束力的惩罚;如果是由于他犯下某种罪孽,或因惧怕天谴而心烦意乱,以致招来由直接责罚表现的神怒,那便是宗教约束力的惩罚。边沁用例子形象的阐明了这四种约束力的特点。而我认为人们的生活总在这四种约束力中生存,但自然的约束力会逐渐减弱,倾向于道德的、宗教的与及政治的约束力会明显增强,在一个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制度下的社会,人们的行为会更多的受社会舆论、宗教信仰与及国家制度与及社会规范的制约,人们的自我约束意识的增强也会促使人们对快乐与痛苦的衡量发生变化。

小结:我之所以读边沁的这本书是因为它是道德哲学方面的书籍,有许多与道德、情感相关的内容,它能够对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进行分析,如约束力的来源与及情感的表现,罪过的动机与及意图,由此引发了我的兴趣。它通过把个人、政府的行为与及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性相联系,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功利原理,本书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其内涵却是非常深邃的。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读政治学名著多了点体会与兴趣,对哲人、名人思想的解读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产生共鸣,将自己以往不曾察觉的事情加以概括,也可以是启发我对某一问题的联想与兴趣。为此我写这篇札记记录我真正读政治学名著的开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