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专业考察报告

杏坛学院 20##级书法专业

西安实践考察报告

为了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我们于20##年11月组织学生对西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考察,现总结如下:

考察时间:20##年11月17日-20##年11月23日

考察地点: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广场、茂陵博物馆

带队老师:杨乃新   陈建

考察年级:20##级书法专业

考察目标:把书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考察相结合,通过考察参观文物、书法真迹、书法遗迹,形成直观认识和感受,从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进一步激发专业学习积极性。

一  庞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石碑、墓志以及石雕作品为主的艺术博物馆,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珍藏文物11000多件,由碑林、石刻艺术及其他文物三部分组成,重点藏品是中国古代书法、名碑及汉唐时期的雕塑精品等。

来到名碑荟萃的展室,在这里展示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萧洒文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其完整形制包括碑阳、碑阴、碑侧、碑额以及 唐代以后出现的碑跌。碑刻按形制与文学分几部分,主要有碑,墓志,石经刻贴等品类。

二、感受中国古代文明——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博物馆,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7.5万件,属于国宝级18件,一级品近800件;其中青铜器,金银器,陶俑最具特色,并藏有国内仅有的唐幕壁画400多幅。

一路走过整个展览馆,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领略了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追求,更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是流连忘返。

图为学生正聚精会神的欣赏先秦书法碑刻----《石鼓文》

、气势雄伟的秦陵兵马俑

去西安,秦陵兵马俑是必去之所,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不去秦陵兵马俑就谈不上去西安。

我们首先参观了出土的一件精品文物,即1980年出土的两乘青铜马车,车马御手均为青铜按实物的一半比例制作。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时代最久远,结构最复杂,装配最讲究,形体最壮大的古代青铜车马。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兵马俑布阵,意在赞誉秦始皇扫平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

兵马俑以它无穷的魅力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宏伟,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

四、美丽如画——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北广场创造的新纪录: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它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保持着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

五、石雕艺术宝库—霍去病墓石刻博物馆

霍去病墓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代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之杰作。手法简练,气势浑厚,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无不蕴含着饱满的生机,其恣态或腾跃、或宁息,神态万般,各具特色,风格质朴而有灵趣,凝重刚健,恢宏含蓄,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列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

    总之,这次外出考察使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艺术更加热爱,相信这一次的活动定会为同学们的书法学习注入强大的力量,为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而努力。

 

 

第二篇: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游悟

如果中国是一颗参

天大树,北京会是树冠,

而西安则是这棵树深扎

地下的根系。西安,古城

长安,历史悠久。在这里,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

与底蕴仍然静静地延续,

文化、习俗、美德、传统、

甚至糟粕都包括其中。

“长安自古帝王都”,周

秦汉唐的辉煌让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透着一丝难掩的王城气概。

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随便一块地方,挖下去可能就会出现一堆秦砖汉瓦,几件国宝。一座座建筑和一堆堆墓冢其实并不能真正代表这座城,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历史长河中远去的典故与传奇的味道,甚至一条小巷的名字都会来自汉武唐宗。走在街上,穿行在巍峨的城墙下,不经意间,游人便与古老厚重的历史有了奇异的交错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衍变成了一个充满着时尚氛围的现代化大都市,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结合出特别的风格。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宏巨。虽然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但就中国建筑总的历史成就而言,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这就使得我们对过去的历史发展与成就,难以作出全面与深入的剖析与评价。

因此本文仅对我参观的西安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就其已知之演绎变化情况,作以下简要介绍。

一、台基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已出现。大约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至于台基的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于1层高大台机上的。大明宫的含元殿整座建筑建于高高的龙首原上,并有3米多高的夯土台基。

1.1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才包砖砌石。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

- 1 -

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游悟 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见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壁画),或作成连续的壶门(陕西西安唐兴庆宫石刻)。

1.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的基座??等等)。唐代的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二、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西安考察报告

(照片源于自拍)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成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建筑的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11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常用3、5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5、7开间,十分隆重的用9开间,至于11开间的建筑,除了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以外,还没有见到其他的实例。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成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坐、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9开间及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2.1柱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按结构

所处的部位,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檐柱、金柱、

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此外,又有都

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依

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

抱柱、心柱??等多种。柱之外观,有直柱、

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

莲柱、盘龙柱??。 (照片源于自拍)

秦代已有方柱。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但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

- 2 -

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游悟 与真实木构可能尚有一定距离。

由于人们对建筑材料的结构特性有一个认识过程,所以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一般是从小到大。例如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与柱高比在1/2~1/5之间。唐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而南方居民,由于屋面荷载较小,结构较轻,一般在1/15左右。

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为“都柱”。这种形制,很可能是原始社会袋穴居及半穴居建筑的遗风。由许多开间形成的木构建筑,大多具有某种形式的柱网。依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一号宫殿遗址,已有建造在夯土台上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其檐柱柱穴排列已相当整齐,因室内未发现柱穴,可能当时已采用了“通檐用二柱”的屋架了。大明宫麟徳殿是满堂柱式。大唐明宫含元殿遗址是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的典型例子,《营造法式》中称“单槽”。

三、墙壁

墙壁的使用范围很广,大至沿国界而筑的边墙,围绕城市的城墙以及周环于宫殿、坛庙的宫墙,甲第、居民的宅墙等等。就单栋建筑所使用墙壁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照壁、隔断壁墙等。若依常用的建筑材料,则有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此外,还有使用混合材料的,如墙体下部为砖石上部为土质的,或下部为实体上部为空斗的。

3.1土墙

土墙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等。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在若干原始社会的城址,河南郑州商城,陕西岐山早周建筑,周代及秦、汉的万里长城和唐长安大明宫等遗址中都可以看到。

3.2砖墙

我国古建筑中全用于青灰色陶砖。施于墙体的有空心砖、条砖楔形砖、饰面砖等。

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考察报告

(照片源于自拍)

- 3 -

——西安游悟

3.2.1条砖墙

条砖又称为小砖,由于体小量轻,使用灵活,所以应用最广,这种陶化的黏土砖使用于壁体的最早实例,是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兵马俑坑中的一段壁面。唐代遗留了不少砖塔,又有用砖包砌高台和城门附近土墙的做法,表明砖在建筑中的使用已较为普遍。

四、屋顶

4.1屋面材料

民间建筑用茅

陶小瓦等作屋面材

陶筒、板瓦或用琉璃

两种材料并施于屋

样的表现。

(照片源于自拍)

一般较高级材料用于脊部、檐部及两山,将较次的材料置在中间。少数建筑以铜、铁为瓦,或在陶瓦上浸油、涂漆。

4.1.1陶瓦

大概从秦代起,瓦当由半圆形开始演变为圆形,这既改进了瓦当的束水功能,又为瓦当装饰纹样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条件。秦、汉瓦当的图案种类极多,有几何图纹、动植物、四神、文字(吉祥语、宫殿或官署名等)。置于檐口之板瓦施滴水者在战国以前未有发现,汉、魏至唐大都用带形或齿形,唐、宋之际又出现尖形的滴水,这些样式到今天还在沿用。此尖形端部之表面饰以各种动、植物纹样或几何图形,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垂尖华头板瓦。

4.1.2琉璃瓦

在陶瓦坯表面涂上一层釉,烧制后能在瓦表面形成坚实且色泽鲜丽的覆盖层,既提高了抗水性又增加了美观,一般应用于高级建筑。

汉墓出土的明器已涂黄绿釉。琉璃瓦正式使

用于建筑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

渐广,到明代称为一个高潮。由著名的唐三彩来

看,唐代的琉璃 草、泥土、石版、料,官式建筑或用瓦。在唐代已有用面,宋画中亦有这(照片源于自拍)

绝不止黄、绿二色。

(照片源于自拍)

西安考察报告

- 4 -

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游悟

4.2屋脊和屋面装饰

周代早期建筑仅以陶瓦覆盖草顶的屋脊,主要是从防水功能出发,装饰尚在其次。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陶脊断面为梯形,下部有一椭圆形槽,估计用以容纳其下之脊専。汉石阙、是你祠、画像石及明器的屋脊有平直的,也有二端隆起的,其脊头常以多枚筒瓦垒叠。正脊中央上方有的用朱雀、凤鸟为装饰。正脊侧面则刻以环壁穿带等纹样。正脊二端使用鸱尾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其大致之形象则多见于汉代之建筑明器。反映在壁画和雕刻中的,则出自北魏至隋、唐的石窟和陵墓,在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献殿遗址内发现的鸱尾,高约1.5米,最宽处1米,厚0.76米,表面涂有绿釉,是该项建筑构件现知最早的遗物。早期鸱尾的外形和装饰都较简单,其尾尖向内倾伸,外侧施鳍状纹饰,例见陕西西安唐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

五、结语

告别西安的路途,西安,这座历史古城、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历代王朝竞相建都的地方,此刻就在脚下,心里有些激动,憧憬着每一处的所见所闻。这次考察看到那么多宏伟的古建筑群体,连廓庭院,刻石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以此引导我们去领略由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特别是碑林博物馆的碑刻书法、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中的造像对我印象颇深。还有环城的古城墙、钟楼、大小雁塔??。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 郭湖生:《中华古都》,台湾空间出版社,1997。

【3】 [宋]李诫:《营法造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