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说课级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师:罗怀英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

A组 B组

(1) 135×6 +65×6 (1)(135+65)×6

(2) 9×37+ 9×13 (2) 9×(37+13)

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 B组

(1)(10+4)×25 (1)10×25+ 4×25

(2)(4 +8)×125 (2)4 ×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贵阳市少儿才艺大赛”了,音乐组的陈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 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陈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

(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65+45)× 5=65×5 + 45×5],让学生读一读。

(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 和 ( 32 + 45 ) × 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 32 + 45 ) × 5 = 32 × 5 + 45 × 5 ]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 □ 28×7+16×7

(2) 15×39+45×39 □ (15+45)×39

(3) 74×(20+1) □ 74×20+74

(4) 40×50+50×90 □ 40×(50+90)

(5)(125×50)×8 □ 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

3. 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 + b) × c = a × c + b × c 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 a × c + b × c=(a + b) × 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 + 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

5.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

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陈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a - b) × c = a × c - b × c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

四、 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教师:罗怀英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教师:罗怀英

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数学练习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c=(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习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用,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 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

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5+65×5和(45+65)×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相同,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5+65×5=(45+65)×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c+b×c改写成(a+b)×c的正确率要比把(a+b)×c改写成a×c+b×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缘故吧。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21+1)和74×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21+74×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变形成74×

(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99+77= □ (□○□)让学生填空,完成情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b+b □ (□○□)和 a×b+b= □ (□○□)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3+48×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

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略了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比较简便。于是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补上了这一点。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案及说课设计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案

郭兴敏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36页的例3、“做一做”、37、38页的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4.教育学生森林防火的安全意识。

重难点:

1. 乘法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2.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卡片、签字笔、自制图片练习。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的一系列的设疑、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边想、边学、边练,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书写过程。因为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等一系列达到简算的公式学下了,学生蒙了,不知何时该用什么,何时不该用什么,所以我想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学会乘法分配律的书写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来做好引领者,虽然这样一节课下来,部分老师会认为很被动,可教学效果比教师在上面演练,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的效果要好。最后我们再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25×4=4×25 字母表示:a×b=b×a(符号是乘号非加号)

2.34×25×2=34×(25×2) 字母表示:a×b×c=a×(b×c) 说一说:为什么连乘有时可以先算前两个而有时又可以先算后两个呢?因为在积不变的的前担下,如果前两个结合能简便计算的就应简便计算,同理,后两个也该如此,这样也起到“验算”的作用。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情境图,找出信息和问题,并且教育学生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及森林、树木的法律法规。

信息: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共有25各小组,每组里4人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问题:参加种树的一共多少人?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生2:我发现了两个算式中都有4、2、25这三个数

生3:我还发现了可以先算4+2的和,再乘25;也可以先算4×25、2×25,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

4、小组合作、汇报:

(4+2)×25 4×25+2×25

5、 探究概括规律: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小黑板)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6、强化训练

一件上衣45元,一条裤子30元,我想买3套,共花多少元?

1)学生试做 2)师生对应概念进行订正。

一张桌子100元,一张椅子60元,买6套,共要多少元? 接下来通过学生举一系列的例子,熟悉这样的书写过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7、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三、练习

1、36的“做一做”

2、填空

(23+25)×4= ×4 + ×4

(25+26)×a=( )

3×(64 + 37) = ( )×( ) +( )×( )

53×a-53×b=53×( - )

48×a – ()×b = ( ) ×(a-b)

18×(23+25) 4= 18 ×( ) + 18 ×( )

3、选 择

(100+2)×45=( )

A.100×45+45 B.100×2+45

C.100×45×2 D.100×45+2×45

29×7+39×7=( )

A.29×39×7 B.29+39×7

C(29+39) ×7 D.(29×39) ×7

四.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b+a×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郭兴敏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4.教育学生森林防火的安全意识。

三 说重难点:

3. 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4. 理解分配律的意义。

四 说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 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

25×4=4×25 字母表示:a×b=b×a(符号是乘号非加号) 2.

34×25×2=34×(25×2) 字母表示:a×b×c=a×(b×c)

说一说:结合律为什么会要先算后两个,在积不变的的前担下,算后两个可以简便计算,那么就该先算后两,同时也起到“验算”的作用。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情境图,找出信息和问题,并且提醒学生森林防火等安全知识。

信息: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共有25各小组,每组里4人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问题:参加种树的一共多少人?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生2:我发现了两个算式中都有4、2、25这三个数

生3:我还发现了可以先算4+2的和,再乘25;也可以先算4×25、2×25,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

4、小组合作、汇报:

(4+2)×25 4×25+2×25

5、 探究概括规律: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小黑板)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6、强化训练

一件上衣45元,一条裤子30元,我想买3套,共花多少元?

1)学生试做 2)师生对应概念进行订正。

一张桌子100元,一张椅子60元,买6套,共要多少元? 接下来通过学生举一系列的例子,熟悉这样的书写过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7、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三、练习

1、36的“做一做”

2、填空

(23+25)×4= ×4 + ×4

(25+26)×a=( )

3×(64 + 37) = ( )×( ) +( )×( )

53×a-53×b=53×( - )

48×a – ()×b = ( ) ×(a-b)

18×(23+25) 4= 18 ×( ) + 18 ×( )

3、选 择

(100+2)×45=( )

A.100×45+45 B.100×2+45

C.100×45×2 D.100×45+2×45

29×7+39×7=( )

A.29×39×7 B.29+39×7

C(29+39) ×7 D.(29×39) ×7

四.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b+a×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