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有哪些原则?

会计有哪些原则?

和会计假设不同的,会计原则是会计核算的规则,只是,原则作为规则的一种是普遍性的,是制订会计具体规则和选择特定会计处理程序的必要依据。我国会计规则中首次出现会计原则是在19xx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它确立了12条基本原则。20xx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基本原则作了修订,新修订的原则深刻、全面地贯彻了新会计思想。下文将就此重点阐述。

1、 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一规定可以认为是我国会计规则中首次确立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为什么要在原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其法律形式,这要从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分析。当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将会有相应的法律形式对其进行表达,如销售发生后会有合同或#5@p,这个法律形式,就成为会计核算时的原始凭证,是核算的依据。如果法律形式能够较准确的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则按照法律形式进行核算而得出的财务图象就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态势,如果法律形式本身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则按照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得到的财务图象就会失真。因此,这条会计原则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当法律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的时候,应穿越法律形式,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

从另一个角度,这条原则也可以理解为,税法等法律法规对相应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如坏帐准备的计提比率等,但这并不表示以真实再现企业财务图象为目标的会计报表也要遵从此类法规而违背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这种认识是对会计功能的观念性改变,为推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走向全面的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奠定了思想基础。

2、历史成本原则

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是确认一切取得的货币、资产和服务发生的费用、负债与权益的基础。或者说,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以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来计量。发生时的实际成本为依据进行。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优越性在于其以实际交易或其他经济计项作为记录依据,数据的取得比较容易,有现成的外购#5@p、付款单据或者内部的支出凭证作为依据,这些证据作为记录依据,也为日后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检查、核实奠定了基础。这种可验证性正是财务会计产生的直接动力。财务会计作为对外报告会计,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财产受托管理人对委托人(即所有人)准确报告其履行财产保管责任情况的需要,而检验管理人履行管理职责的客观依据就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与业务凭证。不论是所有人自己进行的审查验证,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由独立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监督,历史成本计量都是会计监督得以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受托责任人解除其法律义务或者责任的一个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不论是从会计客观如实反映的要求出发,还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看,历史成本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此外,历史成本计量的选择与持续经营假设有直接关系。由于资产都按照所购入时的目的正常地、持续地使用下去,不考虑因清算而出售变现,或者因意外损失而重置资产等例外情形,因此,原始成本成为计量的价值尺度。同时,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尺度比较客观可靠。

畅捷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历史成本通常是会计主体实际交易的结果,有相关的交易凭证为佐证,其金额是惟一的,价值确定不依赖当多人的主观判断,当事人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用重置成本或者清算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都需要人们根据市场同类或者近似物品的价格加以估计,主观判断的色彩较浓。

但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在现代动荡的经济社会中随时面临着瓦解的境地,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相关还是可靠,成本抑或价值,这种选择的冲突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之前的会计规则的差异中可以明见端倪。

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总的来说,历史成本计量仍然是《企业会计制度》所确立的基本计量原则,但是其应用范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以资产减值确认为代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则日益扩展。

3、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原则”,即会计上对收入和费用应根据实际影响期间来计量,而不是根据其发生现金收付时间来计量。虽然,企业的资源及其变动都会引起现金流动,但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可能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可能出现两种时间选择,一是现金收付制,按照期间内实际收付的现金加以确认、计量和记录;二是应计制,按照资源及其变动的发生期间来确认、计量和记录。

权责发生制长期以来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确认原则,也被认为是会计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实际的现金流动几乎完全不相关,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主观判断的过程,这不仅给管理当局操纵企业经营成果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忽略了现金流动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业绩良好的企业频频出现流动性危机,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这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关注,也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现金及其等价物如同企业的血脉,它是一个会计主体维系正常、持续经营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企业销售很旺,但是销售款长期收不回来,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长期被人占用,就会给企业按期偿付债务、支付股利以及进入下一轮生产循环带来很大困难,更逞论进行投资或者扩大经营范围。权责发生制不反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流出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无法为管理当局以及投资人了解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提供这方面的重要信息。

而现金制则恰恰相反,它单纯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反映来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尽管现金制用来反映经营成果可能有失偏颇,但是它仍然是对权责发生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在现金制基础上编制现金流量表,它与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损益表一起构成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完整揭示。目前,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损益表,被誉为“第一财务报表”。

4、谨慎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会计理论史上,谨慎性原则曾被表述为:“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但是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一表述规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过度谨慎。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出了新的定义,对可能的过度谨慎,明确规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畅捷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般认为,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为合理界定财产受托管理人的经营责任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会计人员对他所承担的责任所秉持的一种态度,这种谨慎、保守的态度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管理当局通常持有的过于乐观的态度所可能导致的危险。

在谨慎性原则指导下,会计报表的数据非常保守、稳健,一般不会存在夸大利润、虚增资产等舞弊问题。但是,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也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即过度谨慎,通过会计方法压低资产价值,或者人为扩大对损失的估计,从而形成秘密准备。

秘密准备指在资产计价过程中形成的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企业实际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秘密准备金的“释放”将直接形成企业利润。

会计上,通过低估资产和高估负债两种手段都可以形成秘密准备。

(1)低估资产价值。可以利用高估折旧率(如加速折旧)、可以利用较低的制造成本(对自制设备、产成品、在制品等)、可以利用特定的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后进先出、高价先出法等)来低估资产价值;

(2)不反映某些特定资产的价值。利用商、税法中一些计价选择权,可以将某些资产直接作为费用处理而不反映为年终报表上的资产价值。

(3)成本与市价孰低。当价值上涨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高于取得成本时,根据不确认未实现利润的原则,不能对资产价值作出相应的橱整,自然形成了秘密准备金。

(4)高估负债。如有意无意地过高估计养老准备金、过高估计可能招致的损失等。

从理论上讲,只要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只要存在价值估计,就有可能存在秘密准备金。然而,长期以来,鉴于我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往往是“虚盈实亏”,而不是“秘密准备”,因此,秘密准备金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并没有引起足够得重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也会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稳健”,秘密准备金问题终将“浮出水面”。事实上,我国企业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虚盈实亏”问题,而另一方面也同时存在秘密准备金。例如,帐面价值已经等于零的仍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市价已经远高于帐面成本的股票投资、采用一次摊销法的各种低值易耗品等等。而且,“过分稳健”从而形成“不适当”秘密准备金的事件也已经出现,我国上市公司在19xx年度计提“四项准备”时,已经有企业“顺便”“计提”了秘密准备金。 秘密准备的存在对保护债权人利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对股东权益却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实践中,秘密准备往往也成为管理当局修匀利润的手段,特别是在公司效益不好的年份,将秘密准备转回与不计折旧一起成为管理当局改善财务报表图像的主要途径,这很容易误导投资人。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秘密准备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5、配比原则

该原则对于会计分析而言致关重要,其基本观点是费用必须联系收入在相同期间予以确认。这就是说,收入一旦确认,为取得该收入而发生的费用也必须予以确认。《企业会计制度》对此的表述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配比原则所要表现的是收入与费用之间的联系。一般来看,费用和收入存在着性质上的因果性和时间上的一致性。X 从因果性角度来看,应予配比的费用和已确认的收入在经济内容上要有因果关系。费用应当是为了获取收入而发生的。不过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程度之分。从时间的一致性来看,费用必须与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即本期已经确认收入应和本期费用配比。如果收入要待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或已耗成本就要递延于

畅捷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这就延伸出了另一项重要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企业会计制度》表述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此外,某些支出与未来的收入有关,但未来收入项目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让费用和收入保持绝对一致的时间对应关系,因此,对此类已耗成本将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6、一致性原则

不同的会计方法程序可能导致不同的计量和报告结果。由于会计期间的存在,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或者减少财务报表的误解,自然需要会计政策能够保持一致。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但是,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对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策略的会计表达。如果环境和策略发生了变化,刚性的会计政策将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定的弹性,即如制度所要求的,“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畅捷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篇:公认会计原则

目录

1简介 ............................................ 2

2详细内容 ........................................ 2

3准绳 ............................................ 3

4范畴 ............................................ 3

5原则 ............................................ 3

6原则分析 ........................................ 3

7评论与启示 ...................................... 4

“公认会计原则”剖析

摘要:中外会计界至今仍对“公认会计原则”缺乏明确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对

其定义、内容、以及产生与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若干评论。

关键词:公认会计原则;简介;内容;准绳;范畴;原则;评论

1简介 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则GAAP)泛指广受认可的关于财务报表应如何反映各种交易及事件的权威标准。 GAAP有时亦特指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 国际上日益流行的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IASB成立于20xx年,前身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IASC所制定的会计准则称为“国际会计准则”(IAS)。通常论及IFRS时,是包含未被取代的IAS。

2详细内容 为会计界普遍接受并有相当权威支持的,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各项原则的总称。它大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即会计的基本原则。它指会计实务中普遍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规律、基本特征的原理性规范。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等;二是对会计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和具体标准或准绳。通常由一系列只适应于某些工作环节或某一类问题的条文、示例构成,如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原则;三是会计处理的方法程序,即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属于技术规范的范畴,通常具体说明某一个步骤或某种总是体操作方法,因而很少有自由选择的作地。如记账规则、改错规则等。公认会计原则既可以由官方机构制定,也可由民间机构制定。在美国,人会计原则指那些受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权威团体支持认可的会计原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包括以前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原则意见书》)和一些公认的会计惯例。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是指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等六个会计职业团体联合制定发布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日本的公认会计原则则主要是指范体系。我国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与公认的其他两个层次相当的内容则见于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中。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xx年的年会上首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及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为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种“公认”,通常要由授权的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的专门机构制定、审核和颁布。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并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会计规范体系不够发达但欲同主要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体系影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的国家尤其如此)和国

际化。公认会计原则实际上是上承会计法律、下接企业会计(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会计政策”一词)的会计规范的总称,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结构、内容与作用。 3准绳 是对会计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和具体标准或准绳。通常是由一系列只适应于某些工作环节或某一类问题的条文与示例构成,比如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原则。 4范畴 是会计处理的方法程序,就是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属技术规范的范畴,一般具体说明某一个步骤或某种总是体操作方法,所以很少有自由选择的作地。比如记账规则、改错规则等。公认会计原则既能由官方机构制定,也能由民间机构制定。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指那些受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权威团体支持认可的会计原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包括以前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及发布的《会计原则意见书》)以及一些公认的会计惯例。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指的是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等六个会计职业团体联合制定发布《标准会计惯例公告》。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则主要指的是范体系。中国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与公认的其他两个层次相当的内容则见于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中。

5原则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是出现在20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xx年的年会上第一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及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是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一种公认,通常是由授权的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的专门机构制定与审核和颁布。公认会计原则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并且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会计规范体系不够发达但欲同主要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体系影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的国家尤其如此)以及国际化。公认会计原则实际上为上承会计法律及下接企业会计(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会计政策”一词)的会计规范的总称,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结构、内容与作用。

6原则分析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xx年年会上首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和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为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种公认通常要由授权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专门机构制定和审核与颁布。公认会计原则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并且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会计规范体系不够发达但欲同主要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体系影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国家,尤其如此。)与国际化。公认会计原则实际

上为上承会计法律和下接企业会计(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会计政策”一词)的会计规范的总称,其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与结构、内容与作用。

7评论与启示 尽管GAAP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出现,对其含义和内容的研究也已经历了几十年时间,但是会计界至今未对GAAP形成统一和权威性的看法。正如亨德里克森教授(1992)所说:“GAAP一词,虽然在每个审计师的报告中均有出现,但今天其意义仍像当初它第一次出现时那样显得空洞无稽。对于原则应怎样构成、原则与假设之间应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应怎样由它们派生出会计准则等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但是,通过对GAAP产生和演变历程的考察,我们能够对GAAP形成以下认识:

首先,GAAP是一个定义模糊、内容包罗万象的概念。在GAAP中,会计实务、惯例、假设、概念、原则、准则等均被混合使用,对它们缺乏科学的界定,以致GAAP内部结构紊乱,重叠与矛盾之处甚多,经常使会计人员无所适从。我国台湾会计学者丁文拯先生在《会计学综合大辞典》中将GAAP定义为有相当权威单位支持的会计原理、原则、方法和实务。他指出:“广义以言,数百年来所形成的基本原则如营业个体、继续营业、??权责发生制等,以及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或其相当的公部门或私部门单位所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或其他具有相当权威性的会计法规,均可视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如果照此定义,那么,在GAAP中,会计原理、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共存,GAAP岂不是成了会计的大杂烩?与会计本身又有何异呢?对此现象,查特菲尔德(1989)曾作出尖锐的批评:“到这时为止,所有的会计原则论述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这就是,均缺乏准确的术语。想区分会计概念间的层次是困难的,因为每个作者都随心所欲地使用原则、信条、惯例和规则之类的词语,有时甚至互相通用。”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GAAP是一个发展的概念。GAAP自产生起,就受到了广泛的批评。GAAP对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会计界,产生了理论上的误导。由于GAAP概念模糊,内容包罗万象,使得许多会计理论工作者错误地认为,会计原则与会计准则是同义语,并且将它们不加区别地混合使用。在“会计准则”独占风骚的今天,又试图用“大会计准则”的概念囊括会计原则、会计假设、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范畴,从而导致了会计准则结构层次的紊乱。笔者认为,随着会计科学的完善,人们对各种会计概念的理论界定已日益重视,因此,对会计原则与会计准则的区别使用也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就GAAP而言,其名称与实际内容已显得越来越不相符,但美国会计学术界仍继续沿用GAAP这一旧的称呼,大致上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为了照顾传统习惯;二是以后出现了“公认审计准则”(GAAS)一词,为了避免重复,GAAP一词也就不再修改了。

分析GAAP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可以为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1)GAAP是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内容既有合理的内核,但也有模糊的一面。因此,只限于在描述美国会计准则时使用GAAP一词,而不能将它与我国的会计准则相提并论。

(2)美国研究GAAP初期,由于没有严格区分和使用各种会计基本概念,致使制定会计准则工作走过不少弯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应首先对会计准则作出严格的定义,理顺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注意会计准则与会计原则或概念框架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香港金道金融词典-公认会计原则 .香港金道金融词典 [引用日期2012-09-7] .

[3] 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GAAP) .中国会计网 [引用日期2013-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