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研究报告

企业管理研究报告

如何重塑企业诚信

研究人员名单:

                   

09032108 李文君

09141211  王金鹏

09032220赵宏伟

09032121朱宝红

09032216许剑伟

09141138 赵锡萌

09141215 刁琢

09032113 谭朝升

09033404 郭扬

09141119 范继文

摘要:三鹿奶粉事件放映的不仅仅是三鹿集团的问题,而是中国食品安全和企业道德的缺失。由此我们想到企业应该怎样重新树立诚信。于是,我们通过阅览网络、书籍、期刊等资料,对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旨在找出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而进一步建立一个企业重塑诚信的方案。

关键词:企业诚信 缺失 现状 原因 方案

目录

引言

         —— 如何重塑企业诚信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产权制度不科学使得企业诚信建设失去制度基础

(二)转型期的市场制度漏洞百出

(三)社会法制不健全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惯性影响

(五)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二.诚信缺失原因及表现

 (1)原因

(2)表现

三.文献

    《“后三鹿”时代,中国乳业如何化解“三聚氢胺门”》

四.重塑

(1)如何重塑

(2)方法

五.论企业责任感

(1)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2)三鹿事件是重启社会责任的契机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结果

八.讨论

九.参考文献


引言: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事件,使人们越来越关心企业的诚信问题,人们开始对企业失去了信任,那么如何重塑企业的诚信呢。

                   正文

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09032108,李文君写)

(一)产权制度不科学使得企业诚信建设失去制度基础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是给人门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而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很多事实表明:企业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问题。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产权不清,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信誉之间没有长远的关系。企业的领导者对决策的未来后果不承担责任,对未来受益没有分享权,所以追求眼前的利益就是最优选择,从而失去了建立诚信的动机。大量民营企业也不再诚信是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没有得到可靠地保障,缺乏获取长期收益的足够耐心。

(二)转型期的市场制度漏洞百出

企业的诚信问题属于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它与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这种方式有利于向市场经济平稳过度,但在改革过程中新兴体制的摩擦和市场监管的权利真空,为各种权钱交易、经济腐败留下了体制空间。转型期的漏洞百出的市场制度成为企业失信滋生的温床。在这个过程中,无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上市公司造假账、企业三角债、银行呆坏账等失信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政府偏好与市场化要求存在不一致。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失信问题还和其它困难纠缠在一起。为了解决困难,搞活机制,国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债务重组,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视了债务重组中的债务脱逃现象。造成大量国有企业逃废债务、恶意赖债,加重了诚信危机。

(三)社会法制不健全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法律制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由第叁方(法院)执行的交易规则,它通过两种途径维持诚信的供给。一是界定人们的利益、权限和责任,即事前规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二是事后仲裁和惩罚机制。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做到“闯红灯者受罚”,加大企业和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诚\信。由於我国法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1、有关诚信建设的法制基础薄弱,狠多失信问题仍无法可依。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均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使得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产、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等行业都不能够受到直接和明确的法律规范与约束,为诚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机会。

2、有法不依,蔑视法律的现象到处存在。我国已颁布的法律中,《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有关诚实守信的条文,《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和个人对其视而不见。

3、法律执行不力,纵容了反诚信行为的发生。某些基层法院受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在司法过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业,致使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还有一些执法部门执法不严、以罚代打、以罚代法,对失信者姑息迁就,使政府诚信和法律诚信大打折扣。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惯性影响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支配,各行为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及消费者都缺乏独立的人格,其行为都是在政府、单位、“计划”指标的控制下机械地进行,无丝毫的自主权,企业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换,更没有激烈竞争。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暂时被国家信用所取代,个人和企业习惯於国家包办一切。与之相适应地形成了一整套以监管为主的行政管理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但人们的观念和政府职能转变没有跟上经济体制变革的步伐。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清晰,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并存,常常出现一些和市场规律相违背的事情,影响了企业间的正常交往和信用关係的建立。7因此要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形成企业与金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个人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新关係,肃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观念和管理方式,使之成为企业的诚信建设的重要保证。

(五)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信息的功能在于可以获得建立信任所需的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很多诚信缺失问题都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社会征信服务的运作实质上是信号製造与显示的过程,社会征信服务的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征信服务的数据源既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部门,也有来自有关对象主动给予的资料。开展征信服务的机构可以是政府出资设立的部门,类似美国的“信用局”,也可以是征信专业公司等。

目前我国处于“非征信国家”行列,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没有普及,信用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市场交易中还不能快速取得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绝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真实资信背景报告。由於征信服务体系落后,导致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中国目前征信服务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信息滞后的现状严重滞后于企业和社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进程。[1]

我们的企业不能一味地创造利润,还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不单纯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是企业本身就有这种社会责任。从国家角度来说,也应该加强立法速度,完善法律,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企业行为。减少因企业不诚信所造成的社会危害,避免因企业普遍不讲诚信,影响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2]

二.    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其原因(09141211,王金鹏写)

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步前进、发展壮大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指导企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之一。

  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有:

  1.企业信用缺乏。企业与企业之问债务拖欠严重,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发展。近年来企业间的货款拖欠逐年攀升,居高不下,严重困扰着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按期偿还贷款本金,有意逃债、恶意拖欠、赖账不还,致使银行逾期贷款大幅度增加,出现巨额不良债权,资产质量低下。

  3.虚假广告繁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信任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倾向,在广告中混入大量虚假信息、夸大产品性能、作用和名不符实的信息,不实信息广告充斥诸类媒体,假冒伪劣商品穿行市场,屡禁不止。2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目前报纸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违法发布率高达90%以上。

  4.企业财务做假,财务失真现象严重。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有的生产企业做假账、搞两本账,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这样的企业一般有两本账,一本是亏损账,给税务局看的,以便少缴税;另一本是盈利账,给银行看的,为了骗取贷款。两本假账,各有妙用。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作假账现象己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毒瘤。

  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不论是假冒伪劣,还是虚假宣传;不论是股市内幕交易,还是财务造假;不论是偷税漏税,还是逃避债务;不论是恶意拖欠,还是变相传销……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

  二是法制不健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有关市场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有的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有的己经颁布,但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修改,再加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一定追究,这样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钻法律的空子,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甚至造成了有时守规则反而吃亏的局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制假售假的处罚相当有限,惩罚不严,不能从根本上打击不讲诚信的企业。纵容了不讲诚信的企业,也就使诚信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

  三是信用制度不完善。我们的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够具体,约束机制也不到位,还不能完全打破诸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封锁,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环境中并对其实行公开有效的监督,法规对假冒伪劣打击的力度也不够,甚至在当前制度运行下,出现行政部门效率低下致使消费者投诉成本太高,消费者合法权益反而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四是经营者的道德及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左右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个体户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营者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假冒伪劣等现象在这类企业中时有所见,“黑心棉”等往往就出现在他们的厂店案头。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被认为是影响企业诚信的重要因素。

三.文献探讨(09032220赵宏伟,09032121朱宝红,09032216许剑伟、09032220,赵宏伟写

如何重塑企业诚信《“后三鹿”时代,中国乳业如何化解“三聚氢胺门”》  作者:张发松  发表于《销售与市场》  发表时间:20##-02-09

产品形象公关是奶业企业第一件需要做的事

  本次数十个品牌的奶粉或牛奶出现“三聚氢胺”,已经令所有涉奶产品无一例外的进入了消费者脑袋中的“消费禁区”,果汁、茶饮料、米制品成为牛奶的替代产品,尽管这在消费者看来是情不得以的生活妥协,但基于对生命的珍惜,这一行为仍然被广泛采用。其实,消费者只需拒绝消费就可以令所有涉奶企业一天之内濒临倒闭,一周之内基本关门。虽然截止到今天仍然没有出现这一极端现象,但市场的高速萎缩却给奶业带来了令人担心的恶性循环的源头。要破解这个魔咒,就必须重塑产品的形象,开展一场针对产品的旷日持久的、声势浩大的公关行动。

   “产品保险”的意思,就是奶业企业对自己出厂的每一件产品进行投保,保单直接投放到产品包装内,如若依然出现“三聚氢胺”成份,消费者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的赔偿。由利益之外的第三方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一方面可以大大的缓解消费者的顾虑,另一方面更可以解除消费者追诉企业的烦恼。消费者只有在每个地区能够直接找到事故承担人保险公司,方便的维护自身的权益,信心才会缓慢恢复。

  如果“产品保险”无法推行,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的话,还可以推行企业自行“承保”一途,由企业在所有出厂的产品上贴上“赔偿承诺”,以公开的态度、书面的形式向社会承诺。此类承诺具有法律效力,相当于企业与每位消费者签定了一份赔偿合同。众所周知,合同一经签定便须履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企业,消费者如果可以在较为便利的情况下维护自身的权益,才会有勇气继续接受依然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奶制品。

  以上两种方式,比之于“涉毒”企业此时做出的空洞的承诺更自信与诚信,更为充实,易于令人信赖,将有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公众对奶制品的信心,成功的实现产品形象公关的战略目标。

危机中受损企业形象修复战略  

企业形象在危机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危机结束后企业应着手进行形象修复工作,医治受损的企业形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危机管理咨询经验,总结出企业应开展以下五项工作。

  1、为了转变利益相关者在危机阶段对企业的负面印象,企业通常要进行形象建设工作,比如说推出新产品或者新服务,公布新的市场计划,引进代表新形象的高层人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心,但笔者强调一点,新形象一定要与原有的形象一致,否则利益相关者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建设。

  2、企业的形象不仅仅要有企业内部的参与,更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为形象是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心里,企业单方面修复通常是无效的。

  企业要评估危机影响和检讨危机管理得失,明确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如何改进工作才能获得公众的优质评价。企业还要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想法与需求,只有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加有效改进工作。

  因此,我们的形象修复工作更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只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工作才能更加有效进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高度认同。这些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与消费者的座谈会、企业领导人深入群众、邀请利益相关者参观公司等。

  3、笔者在多个场合强调“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行不通的,自己说一百句话不如别人替你说一句话。

  无论是危机处理还是形象修复都离不开权威的第三方。权威专家相对诚实可信,因此利益相关者总是愿意倾听权威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在形象修复过程中,如果能邀请权威专家参与进来,往往更能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危机过后,企业总想最快恢复生产、运营与管理,这能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市场信心,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虽然企业正常运营(带动了就业以及贡献了税收)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但在恰当的时候回馈社会是必要的,特别是危机过后。企业开展赞助公益活动、资助希望小学、关注老人的生活等都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

  5、对危机事件中受到损害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适当的赔偿是必须的,但并不是说赔偿以后就一了百了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要持续的关注受害者的病情变化,并提供持续的帮助。企业领导人在适当的时期去看望受害者更能显示出企业的形象,获得受害者、受害者家庭及公众的好感。

  企业危机并不可怕,如果你拥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及懂得如何修复受损的形象,那就是重塑企业形象的机会,而不是危险。而大部分的中国并不懂得这些,而且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中国企业加强对危机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势在必行。

四.略论我国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其重塑

1.要营造社会诚信氛围。企业诚信缺失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原因,是有着很深层次的因素。从社会学来看,市场主体之间会有一个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相互影响的与社会互动的效应,换句话说,企业诚信受社会诚信大氛围的影响,所以企业诚信建立,需要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对此,温家宝在20##年4月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当前经济秩序中存在的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要健全法制,要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倡政府诚信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学校的诚信教育。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非生而知之,品德操行也要靠后天教育培养而成。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才能提高经营者的道德及素质水平。

  2.完善企业诚信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诚信法律体系建设,是整顿和规范企业信用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依法规范企业信用活动、保护和鼓励守信行为、制裁失信行为、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根本措施。企业诚信法律体系是促进企业信用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必要的诚信法律体系,就有可能在交易活动的初始阶段,为交易者选择交易伙伴提供帮助,并可以通过法律的各种条款,监督和约束整个交易过程,保障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诚信法律体系为惩戒信用违法行为提供依据和保证。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以《企业诚信基本法》为龙头、由多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组成的结构协调、功能合理、层次分明、动态开放的企业诚信法律体系。

  3.加大惩罚力度和监管力度。惩罚和监管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包括经济成本、道德成本、法律成本,形成诚信与利益的互动关系。首先加大对失信的打击力度,防止“马太效应”和“破窗效应”。其次有关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对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社会上缺乏严格的惩罚,执法机关要补上这一漏洞,通过教育、上灰名单、加重经济制裁等方式,严格诚信监督。政府执法要严,让所有失信的企业,都置于国家法律的监控之中,依法追究责任。第三,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在企业诚信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既是诚信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裁判者。政府要提高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的公开性、透明度。对信息虚假方企业和法人的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惩罚提高加害方的失信成本。第四,通过诚信中介机构的市场运作,传播诚信信息,影响信任而影响企业的诚信。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尽快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制度。为了形成切实按市场“游戏规则”办事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我国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所有者对企业运营的督导机制。以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同时国家还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步伐。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五.从三鹿集团的破产论企业的社会责任(09032121,朱宝红。)

一、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在社会上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是这样如此不需要怀疑的观念,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有人会说:“解决一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一个企业的义务与责任,要他承担社会责任,既显得有些虚无又有些不具体。”这个观点乍一看很现实,细细分析却荒谬至极,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完全不是虚无的,他不仅对社会有益,反而使一个企业在营销与管理上更为成功。

1,对企业自身来说,能不能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强大、长久的一个必备因素。

在当今社会,一个企业如果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且付诸实践,那么他必然较别的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为他的行为会塑造和展现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他的人情味会取得社会公信,所以他更被市场青睐。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不仅表现为他使企业更优秀,而且还表现在有这样观念的企业会合理和谐地处理自身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因为一个有着承担社会责任观念的企业,他的制度定会是公正严明的,也不会出现小团体主义,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这点上,一个企业和一个人是一样的。

2,对这个社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能不能走向世界、能不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判断标准。

一个企业,从他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他为社会增砖加瓦的义务,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主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内企业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也必须遵守国际标准和全球协定,这是无法回避的。联合国在1999年制定了企业全球契约,推动《企业生产守则》运动,要求加入的企业自觉遵守人权、劳工、环保和反腐败等原则。近年来,社会责任国际体系认证(即SA8000体系认证)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它把道德提倡变为一种国际标准,引导企业认识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对社会发展主体——“人”的关怀。它要求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引导企业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生活,还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员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境要求,引导企业关爱社会。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文化是如今刚兴起来同时又很热的一个词,笔者综合了一下企业文化各个概念的核心,发现企业文化的意思就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与社会有关的企业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由此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地位与形象,必然要有正确的企业文化,而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正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因为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对于社会最起码的义务和企业得以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

从世界的五百强企业和那些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成长史就可以看出,凡是有实力或者历久不衰的企业,无不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也无不把这种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的社会文化来执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笔者不在这里赘述,可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他明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况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三鹿事件就是明证。

二、三鹿事件是重启社会责任的契机

三鹿事件带给市场于社会的打击是巨大的,不过它在带给人们信任危机的同时,也是社会重启企业社会责任的巨大契机。而这个契机怎样去把握,则是要靠企业与社会一同努力。

(一)政府监管得力和舆论导向是把握契机的基础

社会责任是企业责任的道德责任部分,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政府无法把握的,企业若是不承担社会责任,那他的市场行为中必然有与消费群体相矛盾的利益,若是这利益矛盾激化,必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企业倒闭,消费者利益的丧失,三鹿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此说来,政府出台把这矛盾扼杀于萌芽状态让企业只能选择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就显得非常必要。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监管能力的增加不仅仅在于法制法规的完善,而是一个很系统的法制工程,这要靠提升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法规普及教育等诸多环节来实现。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导向的树立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同样要靠政府来树立,但与政府监管能力加大这一措施不同的是,前者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质来说的;而后者则是把一个大的道德责任分解成各个小的法律责任来规范、执行,前者执行起来当然就不如后者有效。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建设是把握契机的关键

如果只靠政府的作为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自身还要进行社会责任的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监管是实现企业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的三个环节,同时也是企业重树信誉的关键。

自我完善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这点上对自身制度的完善;自我教育是企业在三鹿事件结束后对该事件教训的总结、反思,从而进行自觉地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监管则是进行自我教育后自发地进行自我监督、管理的过程。这三个步骤是一个递增的顺序,必须要进行了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后才能达到自我监管的状态。

政府和企业的作为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当两者积极配合、互相作用的时候,才会形成企业社会责任“齐抓共管”的局面。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面临考验《计算机世界》20##-10-13

(090332216,许剑伟)

近些年来, 国内外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突出, 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在长期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 在许多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做法
    1. 源头抓起、全程监管 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引起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在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 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从农场到

2. 完善法规、严格标准 经过上百年的建设, 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科学的行业标准为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机构健全、监管到位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动物性食品的卫生安全管理尽管各具特色, 但有一个共性, 就是组织机构非常健全, 并且相关管理部门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积极配合, 监管到位。

 4. 质量认证、追根溯源 欧美等发达国家还通过实行认证制度、食品溯源管理制度和食品标签管理制度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5. 加强检测、市场召回 检测是保证食品最终卫生安全的手段。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卫生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 并通过检测体系进行食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监管。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做法的启示

  1. 政府要为维护公共安全尽心竭力恪尽职守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做法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无论是源头抓起、全程监管, 还是完善法规、严格标准; 也无论是机构健全、监管到位, 还是质量认证、追根溯源以及加强检测、市场召回, 都可以见到政府的身影与活动, 都可以体现出政府的主导与作用。

2. 源头抓起全程监管是食品卫生安全的根本保障。发达国家在长期对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中探索出源头抓起、全程监管的做法, 提出了“从农场到餐桌”的理念, 使食品卫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食品卫生安全源头管理起步较晚, 实行还不普遍,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对食品卫生安全要严格管理不能姑息迁就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非常严格,对生产销售有卫生安全问题食品者决不姑息迁就。一旦发现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无论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一律召回。中国对生产加工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者的处罚力度还不大, 还不足以形成威慑, 以至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屡屡发生。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必须严格管理,加重处罚, 绝不姑息迁就, 让违法者一旦被查获就会倾家荡产, 不能重操旧业。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堵住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漏洞。

4. 监管部门应当职能集中、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食品卫生安全关乎公共安全, 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政出一门,集中监管。中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政出多门, 职能分散,农业、工商、商务、质检、卫生、食品等机构权力交叉重叠。多头管理, 职能分散, 很容易给不法行为者造成可乘之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呼吁, 应该扩大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职权。理由是, 在美国, 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是一个拥有很大权力的强制机构, 而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还只是一个协调机构, 缺乏相应的约束能力。中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也必须将分散的职能集中, 做到监管到位, 不留死角。

5. 要改“反应型”监管为“预防型”监管 发达国家在对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上主要以预防为主, 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防止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发生。中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还处于“反应型”阶段, 如经常进行的现场调查和食品抽检, 治标不治本, 不安全事件有增无减。只有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改“反应型”监管为“预防型”监管, 方能解决中国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六.研究方法(09141138赵锡萌, 09141215刁琢)

重塑企业诚信文化,首先必须具备以下的前期要素:

(1)质量要素是建立诚信的前提。过硬的质量本身就是一种诚信体现。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作保证,再冠冕堂皇的信誉证明都是虚伪的。

(2)服务要素是建立诚信的体现。服务作为产品的附加属性,是企业对社会的承诺。服务市场是企业的最终目的。顾客对品牌的满意程度在很多的场合是取决于企业的服务态度。

(3)制度要素是建立诚信的保证。建立企业诚信制度,用诚信指导和约束企业市场行为,并且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无论领导还是员工)都建立和爱护自己的诚信。制度是警钟和镜子,时时提醒、时时反映员工的行为。

其次,企业诚信文化的重塑还必须强调以下两点:

(1)必须形成全体员工的诚信度。员工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基本,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员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实事求是地汇报每一项工作,不虚报、不浮夸,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坚决杜绝好大喜功的做法,亏就是亏,粉饰太平到最后危害的还是企业自身。企业每一位员工在出现工作失误时,首先要承认失职,然后再找问题查原因。不要存侥幸心理或者推诿他人的想法。通过建立和使用自身的诚信,在企业内部形成所有员工的诚信等级,并把诚信等级作为评判员工的依据,让他们尝到诚实守信的甜头,以及失信的苦头,才能使他们将诚信变为自觉的行动,进而形成全员的诚信度。
  (2)企业必须建立诚信管理机制。诚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靠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管理。在我国市场刚步入正轨,诚信经济还未形成社会气候,企业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大力推行诚信管理机制,走在市场的前面,建立健全诚信管理机制是形成诚信文化的先导和依据,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诸如教育、培训、考察等一系列手段,培养全员的诚信意识。诚信机制的建立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根据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制订可行的诚信养成计划。

(3)围绕诚信文化开展团队活动。可以以团队为单位,围绕诚信文化的形成展开学习、讨论、竞争,注重加强诚信文化的附着力。做好活动的策划,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聘请专家学者来企业规划指导。有意识地为诚信企业的建立创造外部条件。在各团队之间开展诚信等级的评比,加强和相关方的联系,让相关方对团队的日常诚信进行评比监督。建立诚信计划(方案),提交主管部门。团队内部建立各职能人员的诚信计划,形成整个团队的诚信宣言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遵照执行。在各级部门树立星级诚信模范,大张旗鼓地推动诚信环境建设。

3 以人为本——企业诚信文化的根本目的

从表面观点,诚信文化的建立是为了企业能够立足市场,但从深层次,推究文化的根本,却是从人本的角度出发,重塑了人性中的“善”的一面。也可能反过来认为,企业的诚信文化,是人的“善”性在企业中的折射。而企业,只是将这些“善”性应用到企业市场行为的各个方面。从人本的观点出发,一些复杂的链接就有迹可循,一些盲目的对策就有了立足点,一切政策、制度的对象是员工,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其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属都是一致的,从而达成了企业文化的循环提高。也只有将的素质提升作为根本目的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底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以人为本的诚信文化重塑,要考虑人的需求层次,坚持走团结所有人、带动所有人的策略。对员工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哪怕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也要坚持诚信的通行

4正本清源——提炼企业诚信文化的“真”

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各个企业为了谋求出路,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都在迫不及待地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努力地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诚信企业形象,包括进行各种认证、加入各种“信得过”协会、以及各种企业形象的宣传等等。但是,这些具体的做法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如何才能建立深远的企业诚信形象?这还要从诚信形象的根本——形成员工的同向思维入手。诚信文化说到底还是思维领域的社会价值观,解决好诚信文化的植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炼诚信文化的“真”。

首先,作为重塑诚信文化的起点,要注重调查工作。深入项目、车间,深入到员工的生活工作的各环节,调查企业员工诚信资源状况。发现特殊人物,作为树立诚信典型的标杆;确立一般诚信度群体,为制订诚信目标提供依据;划分低诚信度人群,作为重点跟踪培养对象。

其次,对调查形成的各个员工群体,有针对性地制订短、中、长期计划,有重点、分主次地进行诚信文化的建立。通过培训、考核开展短期教育。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将诚信度作为人事、岗薪考评的依据之一;开展广泛的员工互监工作,暴露失信行为;建立诚信修补程序,弥补诚信过失。坚持诚信制度的长抓不懈,并在实施过程不断修改,使制度建设符合企业实际,以实效作为制度检验的标准。
  不断扩展诚信的内容,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诚信文化。员工的诚信不仅体现在工作上的踏实忠诚,标志着诚信文化形成的,应是员工在各个方面的诚信行为。员工重视自身的诚信,爱护自己的诚信,把她作为自己的生命组成,这对员工本人、对企业都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宣传诚信理念、推广诚信文化,传播诚信管理知识,为形成诚信社会推波助澜。
四、治理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全新的社会诚信文化。在构造我国新型的诚信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继续大力宣传与发扬我国传统诚信文化观成分,如诚信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力提高国民的诚信素质与增强国民诚信意识。同时,要抛弃传统诚信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如诚信的等差之别,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诚信文化。第二,我们应以更开阔的心胸,广泛吸纳西方诚信文化中的先进内容,信仰是一种文化的核心要素,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直接取决于其信仰。第三,要重视和宣传企业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企业既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更应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承载体,它在创造我国新型的社会诚信文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建企业诚信文化。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完善。第一,考虑到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盛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短时间以内又难以具备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所要求的外部市场条件,因此,目标模式的选择应趋向于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日德共同治理模式。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公司的最大债权人,应允许商业银行持股于客户企业,建立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第二,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机制。第三,完善市场体系,为建立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而创造条件。第四,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创造企业诚信文化,首先,企业主要经营者应起表率作用,确定牢固的诚信观念,且身体力行,其次,要加强对普通员工的诚信教育和管理。再次,企业应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将企业的诚信文化展现给社会,树立良好的信誉度。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企业失信行为的成本。首先,要完善信用立法。如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出层次较高的规范性文件和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的各种信用行为。尤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形式和何种程度的制裁?通过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迫使企业诚信守法。其次,要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失信的惩罚措施,将补偿性的处罚改为惩罚性的处罚。新法规应加大惩罚的力度,使失信者不但无利可图,反而祸及终身,甚至倾家荡产。第三,要治理、整顿我国的司法、执法队伍,形成良好的保障信用实现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与完善包括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状况的采集和提供、信用监督在内的,且覆盖社会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将企业的诚信程度、信用等级等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供社会各界进行查询。企业诚信档案将迫使企业接受社会监督,自觉坚持诚信经营。

(五)规范政府行为,树立政府诚信形象。规范政府的行为,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首先,政府要带头讲信用,言行一致,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其次,应处理好立法、行政、司法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加强立法、行政、司法的相互制衡,让大众传媒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舆论监督工具,并监督政府的工作。第三,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由高高在上的领导机关转变为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工具,并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诚信缺失是世界范围的话题,如何从理论上理解企业诚信,实践中提高企业诚信水平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在对诚信,企业诚信概念,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企业诚信的现状与恶劣影响,提出促进企业诚信的政策建议。

七.研究结果与解释(0903321,谭朝升写)

一、加强诚信管理。管理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保障。加强诚信管理:

(1)必须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应当认识到,表层的诚信危机实质上是深层的制度危机,制度的缺失导致诚心的缺失。很多反映在诚信表层的问题,都与体制转轨和制度的不完善联系在一起。由于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不足,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企业资产缺失关切动力,从而失去对企业诚信资产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产权这一内在约束力,企业往往以失信为代价去追求短期利益。

(2)要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通过制定明确的经营准则。指企业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很使命,使职工明确什么是诚信经营,怎么做符合诚信经营,怎么做违背了诚信经营。企业制定诚信经营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人诚信同步协调,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因此,企业制定诚信经营的准则必须从人性的要求出发,让职工愉快的接受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把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3)企业要遵守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企业要依法建立账本,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算制度,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要加强信息出入管理,对于输入的信息要进行核对,对于要输出的信息要提供依据,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失信对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微观方面看,由于缺乏诚信己经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往往必须通过对外融资以满足自身扩张、解困(如偿债)等多方面的需要。如果一个企业信誉好,投资者则认为投资风险相对较低,要求的回报相应也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反之,如果一个企业信誉差,投资者则认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要求的回报相应也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其次,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一方面,企业缺乏诚信,影响了企业与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是因为,如果消费者认为企业缺乏信誉,要么会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求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以作为补偿;要么就不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会引起行业内激烈的竞争。再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的企业产品被假冒或商标被侵权后,只得无奈地成立专门的打假班子或者打官司,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从宏观方面看,由于企业缺乏信誉造成的后果甚至更为严重。企业失信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降低了市场效率。企业在正常的经济往来中,为了防止对方不讲信用,往往放弃现代信用手段,而采取以货易货和现金交易等传统交易方式,势必降低了市场效率。其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受到制约。面对1997年以来我国通货紧缩的现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启动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由于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使政府的这一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再次,社会的法律基础受到直接破坏。法律制度的运行本身离不开信誉基础。企业不重视信誉的结果是无视国家的法律,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展开竞争,损害法律的尊严。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的命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及全民的生活状况有着只管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塑造企业诚信文化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任力更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影响组织健康的软性指标,信任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道德现象,更是一个关乎组织兴衰的重要因素。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信任都是生存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信任度的降低可能产生经济混乱,国民安全感降低,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政权的危机。盖洛普国际公司做了一项题为政府领导层诚信度的全球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是强大的国家,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高。

       对于企业来讲,组织内部建立充分的信任可以切实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执行力、创新力、向心力及忠诚度与归属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更能使被信任者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释放能量与潜力,有时,信任还能使被信任者发现自身的价值。家族式企业中,成员间的信任度即明显高于非家族式企业,因此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也较高,内部也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中国企业的员工跳槽非常频繁,职业生涯中,平均主动更换工作的次数是欧美、日本企业的1.5——4倍,在美国、日本,很多人几乎一生只在一家企业工作。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组织成员间信任度的不同,如今的社会,员工工作不仅只想获得物质酬劳,同时也期待精神上的奖励、满足与安全感,同事或上下级之间相互的信任就是这种满足与安全感的基础。而缺乏信任的组织中,员工缺少工作热情与信心,更可能损伤员工的自尊心,猜忌多疑,工作效率自然低下,这样的组织让员工离开时会毫无眷恋。

    而外部对企业的信任可以获得无价的商誉,这种商誉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经济价值。比如,贷款时企业的信誉与领导者的信誉直接影响贷款的成功率与信贷额度;与客户建立高度的信任会使合作更加顺畅,获得更长的账期或先货后款等机会;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量,更可以赚取以信任为担保的溢价;当企业或行业遭遇危机时,信任力更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比如,海尔、格兰仕,到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受到影响的蒙牛、伊利等企业,都因为曾经建立了对社会的高度信任形象,才使企业在消费者草木皆兵,对企业产生怀疑时屹立不摇。即使发生一些负面事件,公众也会对信誉良好的企业持一种冷静、理解,甚至是宽容的态度。而很多企业虽表面强大,却因为缺乏信任力,在遇到危机时内部发生分裂,外部又施加压力,导致组织猝然死亡。

塑造企业的信任力需要七项要素:诚信、辨析、公平、能力、仁爱、宽容、负责。首先身体力行的应该是企业的领导者,而后像一面镜子一样,让组织成员效仿,最终使整体变成一个充满信任的组织。想把信任注入组织中,必须由最高领导者开始,由上至下,才能推行并落实,反之,必然流于形式,失去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企业发展之道、员工立身之本。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是供电企业履行以“四个服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强化企业管理,深化内质外形建设,提升企业执行力的内在需要;是坚持以诚信塑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八.讨论(09141119范继文,09033404郭扬

面对新世纪人类环境与资源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企业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发展与竞争、市场与技术、经营与法制、效益与责任、 管理与人性等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迫切,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信用、信任、信誉和诚信“四信”危机,就像病毒一样侵袭着企业的肌体,由此导致产业发展周期、 产品市场周期、技术变革周期,成为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市场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向品牌竞争和文化竞争过度,作为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企业,不仅仅只是出 口廉价的商品,还应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商业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明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赋予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伟大使命。

 中国企业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重信守诺,一诺千金,遵守国家法律与政策,合法经营,规范管理,鼎力重塑和谐企业文化,成为精诚团结、勇于创新、文明行商的时代楷模。

 中国企业应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核心价值的历史责任,节能降耗,做环境友好型企业,立志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把 好质量关,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消费者负责,创立中国民族品牌,将诚信与和谐文化价值镶嵌在企业的品牌价值中,努力做一个受世人尊敬的企业。

 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倡导,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与同行保持良好的竞争与合作,不搞不正当竞争,严格履行承诺,接受全社会的诚信 监督,杜绝经营活动中的价格欺诈和虚假宣传,绝不误导、欺骗客户和商业伙伴,坚守诚信原则,弘扬诚信理念,培育诚信企业品牌,关注诚信建设,推动诚信建 设,做诚信体系最坚定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几年来,中国与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些使得中国商人面临更复杂的困境,更多元化的挑战。特别 是当今,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重塑中国商道,以集体智慧化解风险,以合作精神分享商机,就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对于中国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缺乏商业道德精神。能称得上企业家的都不差钱,他们支配的、运作的动辄数千万,数亿,甚至上 百亿的资金,但他们又无不倒在金钱下面,或因贪污、挪用、诈骗、行贿受贿经济犯罪、或因违规操作违法、或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并且无不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相关。

  企业家进行自我品牌的重塑。

在这里也要提醒中国的企业家:中国转型的速度很快,钻体制空子其实是速死的方式。企业发展也罢,个人致富也罢,须为社会做贡献,即创造财富才能获得财富。一切都要在阳光照耀下进行。否则就如《圣经》所讲的,人就算赚得全世界,若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强调中国崛起成为经济强国应借鉴日本经验(追赶型现代化),呼吁对具有俭朴和进取(儒商精神和文化)的民族资本加强扶持力度,提出建设具有儒家思想与道德的商业社会和企业模式。

  西方的“新教伦理”也好,东亚的“儒家传统”也好,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精神切口,能够容纳中国的“新商道”。建构中国的商业精神,就必须使它的三个 核心规范:敬业、诚信和节俭。这三种精神既与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相通,更与儒家伦理为根源的中国现代社会伦理相适应。我认为中国企业家需要重塑敬 。

希望新的商道伦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源头,自我克制、勤劳、诚信等等进取创新精神,构成了大国崛起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

企业家品牌重塑之道

  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企业危机多发也是因为不成熟、不诚信,这是有代价的,这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还有企业和个人的综合作用。中国民营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要吸取教训,也应该知道诚信是多么重要。

  只有身经百战的将军才是真正被人敬佩的将军,只有经历大风大浪的船长,才是被人尊重的船长。经历苦难和风雨,才会让中国企业家真正成熟起来。

1民营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信念、行为准则、经营哲学、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以及通过 规章制度、物质因素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现象。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伴随着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扩张也越来越快。所以,如何寻求企业发展的深层 驱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2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 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 形成的经营理念

2.2缺乏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必须跟企业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具有渗透力和生命力,才能长盛不衰。民营企业要注意创建符合资金特点的、个性化鲜明的企业文化,并保持企业 文化发展的后劲和生命力。

2.3企业文化上的短视倾向导致当前民营企业信誉危机。

2.4家族制管理方式盛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并采用家族制的管理方式。第一,企业目标制定上的短视性。第二,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受到了强劲的挑战。第三,家族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的用人科学性得不到保 证,任人唯亲,企业的重要职位往往由与业主关系亲密的人把守,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当企业发展壮大后,必然需要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水平高的 专业化人员进行管理,这些人很难与原企业的领导集团进行平等相处,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他们之间的磨合也要花费大量的成本。第五,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民 营企业中推行。

3民营企业文化的重塑

3.1树立企业文化需要长期培育的科学理念。

我国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主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把企业文化建设理解为弄几条体现企业精神的口号 或搞几次职工文体活动,至于“口号”与“精神”两张皮能不能捏到一起,文化活动是不是与文化构建合拍,就不得而知了。

3.2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应与企业多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远景一致。

民营企业的员工多数为社会性员工,他们的流动性大,为了留住人才,企业界及学 术界提出许多约束及激励办法。如果民营企业文化构建能以社会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依据和出发点,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留不住的问题。因为企业的 发展远景是社会性员工选择职业,选择提高个人社会竞争能力的依据,这些战略性的信息,大量的可能不是依靠社会习惯员工而获取的,因为企业发展战略及远景是 不会在社会上流通,但是社会信息、非正式关系或渠道的交流和沟通、企业领导或合同的报道等都可能给社会性员工一种企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方 向有个了解,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他会判断个人的优势是否与企业相对应,相适应

3.3民营企业文化构建应突出个性特征。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有独特个性的,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小天鹅的“全心全意小天鹅”,诺基亚的“科技 以人为本”,方太的“让家的感觉更好”。我们看过了太多的标榜为“求实”、“创新”、“敬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或者更确切地应称 之为企业口号给企业外部的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有与没有一个样。

3.4寻找传统文化与民营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便是讲求信用、极重人情味的一种文 化。文化支撑,一定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企业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企业,企业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又反作用于 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诚信文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对企业长期发展有益,也对社会长期发展有益。

总之民营企业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企业类型,有其自身所属的式的工作氛围使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使奔波多日的工作疲倦在特点,优秀的家族企业背后均隐藏着一种能使企业团结奋进、高效运转的宝贵资源—— 企业文化。因此如何发掘这种资源,用其涵盖企业制度涵盖不到之处,弥补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企业文化研究中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 题。

九.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评论 20##年七月 总第四卷第七期 作者:宋丽丽 刘巨钦

[2]企业诚信缺失的危害有多严重(20##-06-15 20:19:47)

[3]王进.中国民营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张锦英.新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文化[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温尚霖.灵魂的塑造[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备注:整体修改及轮廓整理——王金鹏。

                                     20##年12月30日星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