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临床上肝脏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少见,占肝脏肿瘤的10%~14%,有些类型还甚为罕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以及肝脏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的发现率也逐渐提高。除了肝血管瘤、肝腺瘤(HA)、炎性假瘤(IPT)外,尚有肝错构瘤、畸胎瘤、脂肪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等,尤其是近年来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炎性假瘤的发现率明显升高[1]。

一、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

在所有肝脏良性肿瘤中,肝血管瘤最为常见,约占85%。其临床表现随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患者全身情况及肝组织损害程度而不同。肿瘤较小时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在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中,最常见症状为腹痛,表现为隐痛。当肿瘤增大,压迫邻近器官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上腹隐痛及嗳气等症状。巨大血管瘤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肝血管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及MRI检查对其诊断均有重要的价值。CT诊断符合率可达95%,平扫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在增强扫描时,几秒钟后可见低密度区呈周边增强,并逐渐增大向中央延伸,最初增强部分的密度同时逐渐减退,5~15 min后延迟扫描,病灶部分或完全呈等高密度改变,此为血管瘤的典型特 征。MRI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即使小的血管瘤也能获得明确诊断。T1加权像上,呈均匀低信号,边缘清楚;常规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成为“灯泡征”。

除血管瘤外,其他肝良性肿瘤均少见,主要有肝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肝腺瘤占肝脏所有肿瘤的0.6%,占肝脏良性肿瘤的10.0%。其发病原因不明,国外报道多认为与口服避孕药有关。肝腺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包膜或部分包膜,多为单发(70.0%)。显微镜下瘤细胞呈索状排列,较正常肝细胞体积大,少见核分裂相。肝细胞腺瘤发展缓慢、病程长。该病早期多无任何症状,当肿瘤增大时可有上腹饱胀不适、隐痛等症状。肝细胞腺瘤影像学检查尚缺少特异性征象,但CT检查可发现瘤周有低密度环,增强扫描时更为清晰,此可作为一相对特异的征象。凡是影像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性病变、年轻、全身情况好、病程长、甲胎蛋白(AFP)阴性、无肝炎肝硬化者,尤其是口服避孕药5年以上的中青年女性患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肝脏炎性假瘤是较少见的肝良性肿瘤,是以肝脏局部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变。多数肝脏炎性假瘤患者无任何不适,仅在体检中无意发现,少数患者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黄疸等,但均无特异性,该病影像学上的表现又酷似肝癌,因此临床误诊率可在75%以上。文献报道以下几点对诊断本病有所帮助:(1)全身状况良好、病程长、无明显临床症状。(2)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3)影像学检查无肝硬化,脾脏不大,病灶边界清晰,无血管受压、变窄及移位现象,有时可发现肿瘤与腹壁有粘连。(4)AFP 阴性。对高度怀疑本病时,可在B超或CT引导下行肿瘤穿刺活检,以获取较多标本进行病理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也是一种少见肝良性病变,从大体上看为一边界清晰、质中、无包膜、黄褐色实质性肿块,镜下见结节由增生的肝细胞组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仅20%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肝肿大或右上腹肿块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准确的定性诊断多依赖于活组织检查。

其他极为少见的肝良性肿瘤包括肝错构瘤、肝脂肪瘤、肝畸胎瘤、肝纤维瘤、

淋巴管瘤、神经鞘瘤、血管上皮细胞瘤等,它们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方 面均无特异性,与肝脏恶性肿瘤难以完全区分开来。

总之,肝脏良性肿瘤多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临床上经常遇到将肝癌误诊为良性肿瘤而延误治疗的病例。与肝脏恶性肿瘤相比,二者的预后相差甚远,因此肝脏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显得非常重要,其鉴别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肝炎史及肝硬化是鉴别肝癌与肝良性肿瘤最重要的临床依据。据统计,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86.5%,HBsAg阳性者占70.0%,抗HBV阳性率为72.1%,而肝良性肿瘤的HBsAg阳性率不超过10%,且良性肿瘤合并肝硬化者非常少见。因此是否合并肝硬化是鉴别肝脏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患者合并肝硬化,肝脏肿瘤应首先考虑为肝癌。(2)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无肝炎史,化验检查HBV、AFP、癌胚抗原(CEA)、CA19-9等均为阴性。(3)影像学检查除血管瘤、肝囊肿、囊腺瘤及脂肪瘤有较典型的表现外。其他类型的肿瘤很少有特征性的表现。诊断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而不能仅凭某一项检查结果轻易得出肝良性肿瘤的结论。(4)确诊肝良性肿瘤应慎重,如确实无法鉴别者应密切观察或视为恶性肿瘤予以手术切除[2]。(5)即使诊断为肝良性肿瘤也应定期随访,观察其大小变化,在随访过程中若发现肿瘤逐渐增大,应及时手术治疗。

二、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等。但多数治疗方法(如注射硬化剂、冷冻、肝动脉结扎或栓塞等)不能彻底消除肿瘤。对不能排除恶性病变、瘤体较大(通常直径>5cm)、生长速度较快且有明显症状以及肿块位于肝门部者,应考虑手术切除。肝血管瘤的手术术式主要有包括血管瘤在内的肝叶切除术和沿血管瘤被膜分离的血管瘤剥除术两种,且各有推崇者。前者手术范围较广,但却切除了部分无病变的肝组织,不利于肝硬化患者的术后恢复;后者保留了正常的肝组织,但靠近血管瘤,分离有导致瘤体破裂、大出血的 危险。我们认为选择何种术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患者无明显肝硬化且病变弥漫、无完整被膜或局部有多个血管瘤而又不能一一剥除时,可采取包括血管瘤在内的肝叶切除术。有时肝脏有多个血管瘤,如瘤体间相距较远或分布于不同的肝叶,仍可试行剥除术。血管瘤切除时最大的危险是术中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尤其是瘤体巨大、与周围组织形成广泛血管交通者,以及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和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者[3],其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大于一般患者。

其他肝脏良性肿瘤:肝腺瘤有瘤内出血或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休克的危险,此外,还有恶变可能,多数人主张行肿瘤或肝叶切除[4]。其手术方法主要有肝叶或肝段切除。也可行不规则肝切除术,如肿瘤有包膜。也可沿包膜切除肿瘤。此法适用于肝门部靠近大血管和胆管处的肿瘤。对估计不能完整切除者,可行包膜

[5]内肿瘤剜除术,但术后可能易复发。肝错构瘤有恶变可能,故一般也主张行肿

瘤或肝叶切除。肝平滑肌瘤来源于间叶组织,无论瘤体大小均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显,手术切除成功的几率大,预后好。多数学者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无恶变等危险,不必行肝切除术,仅做影像学随访即可,必要时可行肝穿刺活检,但影像学随访并不能完全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和其他肝脏良性肿瘤,也不能完全排除癌变的可能,且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危险。对肿块较大(>5cm)、症状明显或怀疑恶变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探查,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如冰冻切片检查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即可;如为其他肿瘤或有恶变倾向,

则以行肝叶切除术为妥。腹腔镜肝叶切除:肝脏良性肿瘤是腹腔镜肝切除的主要适应证,根据欧洲18个中心87例手术资料分析,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5%,术中输血率为6%,中转开腹手术9例(占10%),其中45%的患者因出血而再手术探查。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仅为5d(2~13d)[6]。国内蔡秀军等[7]在不阻断肝脏血流的情况下,应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进行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14例,14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5-36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4 d。随访35.6个月无一例复发。对于有症状或诊断不明的肝脏肿块,同时伴胆囊结石(需手术切除)的肝脏血管瘤患者,采用PM0D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腹腔镜下切除肝良性肿瘤是安全可靠的,但仅适用于肝左叶和右前部的肿瘤。虽然有报道完成腹腔镜下肝Ⅶ、Ⅷ段血管瘤切除,但由于复杂、费时,并且尚无专用器械,显露困难,故目前还不推荐应用于中央部肿瘤或者巨大肿瘤的肝叶切除。

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病死率已明显下降,能够开展肝叶切除的医院也明显增加,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适应证也随之发生改变,原先认为无法手术治疗的巨大肿瘤,如血管瘤、囊腺瘤等也能得以顺利切除[8]。对于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仍要注意以下几点:(1)穿刺病理诊断不明、无法鉴别良性还是恶性者,应积极手术切除。(2)诊断明确的肝脏良性肿瘤,如体积较大者,也应手术切除。(3)“诊断明确”的较小的肝脏良性肿瘤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如发现逐渐增大者应及时手术。(4)对已确诊的肝脏良性肿瘤,如患者某些重要脏器有较严重的疾病,则手术应持审慎的态度。(5)对年轻的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处理应相对积极,而对老年患者则应相对慎重。(6)对某些可能会发生癌变的良性肿瘤, 如囊腺瘤、肝腺瘤等应及早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 Brunt EM.Benign tumors of the liver.Clin Liver Dis,2001,5(1):1-15. 2 Hsu CW,Lui WY,Chau CY,et a1.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resection of benign liver tumors in Taiwan:an endemic area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Formos Med Assoe,2004,

103(11):824-829.

3 Hanazaki K,Kajikawa S,Matsushita A,et a1.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ra operative blood loss in hepatectomized patients with giant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Hepatogastronterology,1999,46:1089-1093.

4 Herman P,Pugliese V,Machado MA,et a1.Hepatic adenoma and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Wor1d J Surg,2000,24:372-376.

5 Neveu S,Mares P,Marehal J,et a1.Benign liver tumor during pregnancy: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management.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Paris),1988,17(2):209-215.

6 Descottea B,Glineur D,Laehaehi F,et a1.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of benign liver tumors.Surg Endosc,2003,17(1):23-30.

7 蔡秀军,黄海,虞洪,等.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良性肿瘤.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698-1700.

8 Petri A,Hohn J,Wolfard A,et a1.Surgery of benign liver tumors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personal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agy Onkol,2003,47(4):391-395.

 

第二篇:肝脏

1.肝脏超声检查适应证

1.1肝脏大小、形态、位置改变:肝肿大、肝萎缩、正常变异如肥大的肝尾叶、Reidel叶(右前叶舌状延长)。

1.2囊性肿物: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

1.3肝肿瘤:原发性(良性、恶性);转移性。

1.4肝脓肿:细菌性、阿米巴性(肝周围脓肿或积液:膈下积液、肝下脓肿)。

1.5肝脏外伤。

1.6肝弥漫性疾病: 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淤血肝。

1.7肝血管疾病:肝动脉瘤、门静脉高压,门脉血栓、栓塞;Buddi-Chiari综合征。

1.8肝脏介入性超声诊断和处理: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和细胞学活检;肝脓肿穿刺抽脓、引流;肝囊肿穿刺引流、注药造影或酒精硬化治疗;肝癌瘤内酒精玻璃微球注射治疗;经皮肝胆管造影,导管留置胆汁引流术。

1.9术中超声检查。

1.10肝移植术后合并症的检查和介入性诊断、治疗。

2.正常肝脏声像图

肝门部的门脉腹侧,可见左右肝管和其汇合处肝总管(<4mm)。

第二肝门斜断面:以肝脏的浅面经门脉右支断面作一垂线至肝脏深面膈肌顶端切点测量,正常不超过15cm。 纵切面显示腹主动脉纵断面,测量肝左叶厚度不超过4cm,上下径不超过8cm。

第7肋间斜断面,经右门静脉上下段分叉处作垂线至肝后表面测量,正常不超过8-10cm。

门静脉主干内径小于1.4cm。肝动脉内径正常0.4-0.5cm。肝静脉内径不超过1.1cm,不小于0.7cm。.

3.肝脏CT正常解剖和变异

胆囊窝中点到下腔静脉左壁的连线(正中裂)将肝脏分成左右两叶。左叶间裂即圆韧带裂隙将肝左叶分成内侧段和外侧段。尾叶相当于肝脏后部一个突出的部分,以下腔静脉窝为后界,静脉韧带裂隙为前界。尾叶下部呈舌状突伸入到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称为尾状突。尾叶的静脉直接回流到下腔静脉。右肝静脉主干将肝右叶分为前后段。 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相伴而行,称为门管系或Glisson氏系。

正常肝内胆管在CT不能显示,如有扩张,则表现为与门静脉平行的双套管状阴影。

右叶向下逐渐缩小,继续向下时又扩大呈球状,即利德尔(Reidel)叶。

4.肝囊肿:

4.1超声

(1)囊壁菲薄,边界清晰、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外形多呈圆球形或椭圆形。

(2)内部呈无回声暗区或伴有细弱光点,并可见其移动。

(3)后壁和深部组织回声增强,常伴有侧边折射声影。

(4)可压缩性:位置表浅、体积较大的肝囊肿。

4.2CT

边缘光滑,分界清楚,呈水样密度的球形阴影,无强化。

5.多囊肝

肝脏左右叶普遍性增大,形态失常,表面不规则。

肝内显示许多大小不等的囊泡样结构。囊泡内无回声或低回声。

常与多囊肾并存。

6.肝脓肿

肝脓肿的三个环相当于:水肿、纤维肉芽组织或炎性坏死组织。

7.肝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7.1超声: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高。

小结节呈强回声,筛孔状,大结节呈弱回声,强弱不均。

肿物边缘清晰锐利,无声晕。

肝内血管受压不明显,常见肝静脉与瘤体自然相邻甚至从中自然进入或通过。

较大肿物可见后方回声增强,可压缩性。

彩超:典型血池,低速血流或无血流信号。

高回声型血管瘤与肝癌的鉴别:高回声型血管瘤具有浮雕样清晰、锐利的边界;内部回声呈“网络状”;周缘见整齐的线样强回声环绕等特征。而肝细胞癌大多为低回声团块,周边常伴“声晕”。

7.2CT

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增强区域进行性向病灶中央扩散;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平扫呈低密度;增强

病灶的密度逐步减退,等密度充填时间大于3分钟。

7.3同位素扫描

典型表现为早期动态显像活性度降低,延迟显像活性度增加,即出现过度充填现象。特异性高,灵敏度较低,小于3cm病灶不易检出。

7.4MRI

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呈特高信号,且信号强度均匀,边缘清晰。

8.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8.1 B超

边界不规则的均质性高回声或低回声区。

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直径2cm的小肝癌绝大多数声像图显示为低回声型,周围伴声晕。癌肿直径大于5cm时常伴有门静脉癌栓。

转移性肝癌:常多发,典型声像图表现呈“牛眼征”。

肝血管瘤:血管瘤内呈“网络状”,边界清晰,周缘见线状强回声环绕。

肝腺瘤:肝腺瘤内易发生出血、坏死和液化而使声像图发生相应改变。

肝再生结节:发生在肝硬化病例中,多呈圆形或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周围存在不规则的结缔组织高回声。

8.2 CT

肿块密度均匀,略低或接近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心疤痕组织在平扫图上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早期呈均匀高密度,而病灶中心疤痕无强化。

9.原发性肝癌:

9.1B超

肝脏外形:较大或位于肝脏表面者可引起肝脏体积的增大及肝包膜局限性隆起,使之失去正常形态而变为不规则。伴有肝硬化者肝表面可呈“锯齿状”改变。

肿块内部回声类型:低、高、等及混合回声均有,不同回声水平的癌结节周围均可出现低回声晕环,此为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癌肿肝内转移征象:卫星癌结节;门静脉癌栓;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癌栓。

癌肿对周围组织挤压征象:肝内血管移位或环绕肿块边缘;肝内胆管扩张;癌肿位置近邻肝脏膈面可引起右侧横膈抬高或局限性膨隆,癌肿位于肝脏面且向表面隆起时,可压迫右肾及胆囊等器官,使之移位。

彩色多普勒:绝大多数癌肿内及周边可见斑片状、线状乃至呈树枝状分布的彩色血流显示,频谱显示呈高速的动脉血流。伴发门静脉癌栓者,门静脉血流可由正常的向肝血流变为逆肝血流。

9.2CT征象

大体病理分为巨块型(>5cm)、结节型、弥漫型。肝癌转移以血行最常见。90%合并肝硬化,以门脉性大结节肝硬化最多。

肝脏

癌灶本身:病灶边缘与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以膨胀生长为主的,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组织或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应,形成假包膜。这种类型的病灶边缘十分清楚,且光滑,如假包膜较厚,在平扫上表现为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Halo sign)。

肝实质的增强上升速度较肝癌缓慢,达到的峰值低,峰值停留时间长,下降速度不及肝癌。病灶内出现动静脉分流征象,为肝癌的特征之一。

门静脉瘤栓:受累血管因癌栓生长常有扩大,造成分支直径大于主干,或主干和分支不成比例;增强后CT显示癌栓呈低密度。

肝癌肺转移为肝外扩散的主要常见形式。

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要点:前者女性多见,AFP阳性率不足20%,HBsAG常阴性,肿瘤少血供故增强不

及肝细胞癌,常伴肝内胆管扩黄疸,而肝内占位可明显或不明显,很少侵犯门脉系统。

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Fibro-lamel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L-HCC)好发于青年人,平扫显示为边缘较清的低密度区,可见内部索条状结构和坏死区,病灶内出现钙化为其特点,增强后实质部分动脉期强化,而纤维间隔为低密度。

10. 其他恶性肿瘤

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若肿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或总肝管称为肝外胆管癌。平扫呈轮廓欠清的低密度实质性病灶,部分病灶内有不规则钙化,数目多而小。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胆管细胞囊腺癌(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起源于肝内胆管的特殊上皮细胞,即有分泌粘液的功能。

11.转移性肝癌:

11.1超声

结节型:直径为3cm左右。癌块内部回声多样。“牛眼征”指癌肿周边有较宽的低回声晕环绕,其边界清晰;内部为比较均匀的高回声或等回声;高回声中央部有小片状无回声区或弱回声,为出血坏死所致。“牛眼征”多见于腺癌肝转移。

巨块型:直径5-10cm,块内常发生大片出血、坏死,为混合型回声。

浸润型:原发癌与肝脏毗邻部见有不规则块影,边界不清,内多为不均匀低回声。

弥漫型:肝脏回声显著增粗杂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斑块状高低回声。

周围组织继发征象:罕见有静脉癌栓。强回声来自消化道居多,结肠和直肠粘液性腺癌常表现特征性的密集强回声;弱回声多见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黑色素瘤。

11.2 CT

下列肿瘤的转移灶可能出现钙化: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卵巢癌、乳腺胶质癌。

12. 肝腺瘤

12.1 CT

肝腺瘤有致命性的出血倾向。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关系密切。平扫肿瘤密度与肝实质接近或略低,边缘清晰,增强显示富血管肿瘤特点,早期病灶浓密增强,随后密度下降,延迟变为低密度。

慢性血吸虫肝病

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肝内钙化;肝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门静脉系统钙化;肠系膜纤维收缩;结肠壁增厚钙化;合并肝占位。

13. 肝包虫病(schinococcosis)

14. 脂肪肝

14.1超声

弥漫性脂肪肝:形态正常,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肝实质内回声明显增强;肝内管道壁结构回声减弱,分支不易显示;多普勒肝内血管内彩色血流不易显示。

局限性脂肪肝:脂肪变的肝实质分布在某一肝叶或某一肝段,回声明显增强,境界清楚,常以肝静脉为界。脂肪变的肝叶和肝段的血流可正常显示。

非均匀性脂肪肝:回声增强的肝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类圆形或多变形低回声区,边界清,内有等号状管道回声,为正常肝实质回声。

14.2 CT

低于脾密度。

15. 肝硬化

15.1超声

肝切面形态失常,肝脏各叶比例失调。

肝表面不光滑,呈细波浪状(结节0.3cm-0.5cm);锯齿状(结节0.5cm-1cm);大波浪状(结节1-2cm);凸峰状(结节>2cm)。

肝内光点回声增强增粗,并有结节感。

肝静脉形态失常,内径<7mm。

门静脉高压征象:门静脉系统内径增宽,主干内径>1.4cm,并不随呼吸改变;脾切面内径增大(前后径>4cm,上下径>11cm),光点回声增多;脾静脉扩张、迂曲,内径>0.8cm;肠系膜上静脉扩张,内径>0.7cm;侧支循环开放:胃左静脉扩张;脐静脉重开;胆囊壁双边影(胆囊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脾肾交通;脾胃短静脉交通;脐周静脉曲张。 腹水。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系海绵样变 15.2 CT

肝炎后肝硬化右叶萎缩,尾叶代偿性增大;肝裂增宽和肝门区扩大;肝脏密度高低不均。 继发改变: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正常<13mm;侧支血管建立、扩扭曲。 16. 门脉海绵样变

门静脉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在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支静脉或阻塞后再通。

二维超声: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正常结构消失,其内可见癌栓或血栓回声,栓塞周围呈蜂窝状或弯曲的短管状无回声。 彩色多普勒:在不完全栓塞的门静脉内可见星点状、细线样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完全栓塞后血流信号消失,栓塞门静脉周围可见蜂窝状彩色血流显示。 继发门静脉高压征象。 17.布-加综合症:

下腔静脉上段阻塞伴有肝静脉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疾病。 布-加综合症与肝硬化鉴别

肝脏

TIPSS transjun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temic stent-shunt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

过量铁质沉积症(Hemosiderosis) CT示肝密度普遍增高,75-132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