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义务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以“名篇名著”为主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把说课内容分成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板块。

一、说教材(这个板块分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均是外国的名篇名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了美丽的幻觉世界,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她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西安女孩的是最永恒的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并不陌生,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如今让今天中国的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以及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对幸福感悟的着力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想象、朗读等多种方式,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对两个“幸福”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远程教育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提供图片、文字、音乐等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反复诵读法:《小学语文教育学》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时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

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拨引导法:适时点拨,点拨促悟,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实现语言积累运用。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新课标》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品读交流,质疑探究,渗透了自学、展示、反馈的教学流程,倡导学生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安排为两课时,今天解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把本课时的总体设计思路设计为:“欣赏美文,感受魅力------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梳理脉络------品读课文,感受悲惨------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布置作业,体现个性”六个环节。下面我配合教学课件具体来讲一讲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上课前出示一段话,让孩子们感受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课件出示: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象,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纪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吧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随着音乐讲述:孩子们,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幸福和快乐中,街上飘着烤鸭的香味,一个小女孩却流落街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没有一个人关心她。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儿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她就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看丹麦作家安徒生是怎样揭露黑暗社会的?

(这样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这样既诱发了学生情感,有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与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印证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自然过渡引导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几个字来概括说出三件事: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我并相机完成板书。

(能引导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短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提出的要求。让学生险与文本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准

备。这样设计的依据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

(四)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此环节,我抛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大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呢?请同学们用心细细去品读文章,边读边做好批注。(抛出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打问题后,)给学生足够的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学生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才会有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

引导学生学习“卖火柴”这部分(1---4自然段),这部分虽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想和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抓住“可怜”这一中心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大年夜是怎样度过的?联系上文小男孩欺负她,下文爸爸会打她展开教学,为精读重点部分打好基础。

(过渡学习“擦火柴”部分5---10自然段)这部分描写了小女孩5次。第一次擦燃火柴,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见大火炉?区别本段描写哪些是具体现实,哪些是由具体事物引发的想象。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小结写法:是寒冷的驱使,是小女孩终于抽出了第一根火柴!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暖烘烘的大火炉面前,她渴望温暖,这是对小女孩的幻觉描写。(边讲边变色)但回到现实依然是那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是实实在在的景象,也就是实写(将该句变色)这种写法叫虚实结合。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边看边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又什么变化?(观看后,小女孩由激动高兴到失望的心情一目了然,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中感悟,反复体会小女孩心情变化,反复体会幻景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从而体会文章思想内涵。)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她第二次“擦燃火柴”,这一次她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向她走来。引导学生体会得出:现实中小女孩她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美丽的圣诞树,可见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非常痛苦,她多么渴望得到快乐和幸福。

(通过前几段的交流与体会,我这样过渡学习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此时,“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小女孩记得奶奶曾经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小女孩想奶奶了,她再一次“ 擦燃火柴”,此时,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现实生活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让她多么渴望得到奶奶的爱抚。听老师读这个自然段,听一听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用教师激情洋溢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抓重点句:“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是的,这是小女孩的呐喊,孩子们,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小女孩渴望幸福、快乐,她希望奶奶把她带走。来让我们帮帮这可怜的小女孩告诉她的奶奶(“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小女孩多么担心奶奶会不见了。(女生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结合今天的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此句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难道当时就没有温暖、快乐的地方吗?与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是的,当然有这样的地方,看(出示富人过大年夜的情境图片)那里的餐桌上有喷香的烤鹅,那里有美丽的圣诞树,那里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围坐在一起闲聊,多么快乐!

那里的人们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欣赏音乐,多么幸福!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蜷缩在墙角,她又冷又饿,最后竟活活的被冻死。(出示小女孩图片)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要使学生真正了解一部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学生知道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幸福快乐的生活只属于有钱人,对于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来说幸福、快乐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小女孩要想活着,等待她的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去,小女孩才会摆脱这痛苦的一切。

我国唐代诗人杜甫曾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死在了新年的张灯结彩中,死在了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过程是学生语言积累、体验感悟的过程,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感悟交流后,我会适时归纳学生的理解:她曾经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所以非常幸福;她走向幸福是用为小女孩去世后远离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她彻底的幸福了。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祝福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安徒生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朗读):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灿烂;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煌;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与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这个过程的教学中《让世界充满爱》一直叩击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流动的语言,有爱的音乐更能起到渲染的作用,照应开头悲凉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用作家梅子涵的话总结:同学们,相信童话吧,童话是播种幸福的种子。在你的书包里放本童话书吧,书包会变得轻起来!

(六)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1、必做题: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2、选做题:(1)学习本篇课文,把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再读童话,感受童话的魅力。

学生间有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说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大年夜 光头赤脚

火炉 寒冷 虚 实 烤鹅 饥饿 结 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火柴 圣诞树 痛苦

奶奶 孤独

飞走了 向往幸福

冻死街头 幸福 快乐

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在设计板书时,我紧扣课文主要内容、关键语句和学生一起概括、归纳成如上“脉络式板书”。既是课文内容的集中体现,又一目了然的感悟到虚实结合表达手法对突出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巧妙之处。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次感谢远程教育资源对本课教学的有效辅助。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等信息,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说,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卖火柴和擦火柴,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 难点是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

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温故、感知;二、理解、体会;三、运用、讨论;四、交流、强化;五、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

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