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语文综合性活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文化意识

温州实验中学 陈秋莲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在此和九年级的老师们在面临中考之时交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我所谈的是我理想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期待着在我的发言之后大家能给我许多的建议和指正。

综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一个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和文化意识?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我市第一批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觉得,教师应当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掌握课程目标

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四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

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

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

二、明确编者意图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7~9年级的语文教材,目前有多种版本。但无论是哪种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编写的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与前几册一样,也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本册一共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翅膀,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其中只有两次是大型活动,更注重写作.它们一般都是由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生发、拓展来的,每项活动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如由第一单元的“土地情思”,设计了“脚踏一方土”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土地的过去和现状,讲述土地的故事,增强对祖国、乡土的热爱之情。如第二单元在学习小说之后,做一次有关小说的探究活动,总结自己过去读过的好小说,讲述它们的故事和人物,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还可以借此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种是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这类写作与口语交际练习相对简单一点,一般会随课文而生发,进行一些仿写、改写或说话练习等.

编者有心,教者有意。语文教师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容忽视的方面。否则,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可能随意、盲目,达不到编者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综合各种能力

把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当然,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的综合之外,还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能力。

毫无疑问,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听、说、写这“三合一”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明确而富有意义的话题;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一定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听、说、读、写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杂糅在一起,有机地交错进行。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提高和发展了语文水平。

必须指出,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它是语文课的一个内容,一种课新型,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面,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

四、注重活动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

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 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 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 充实补充,装订成册(或袋子);4. 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 写作;6. 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五、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一般的学习活动,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其实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让学生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空间和方式,通常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注意成员之间的通力、有效的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与人协调中施展自我,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的意识与合作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每次学习活动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也是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六、发挥教师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其次,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及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明白一些,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特别要注意,教师教学用书通常也都有具体的安排,但不必完全搬用,用自己创意的设想更好。不要强求划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考虑,不能增加学生过重负担。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其基本要求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列地展开活动。有的教师什么都不管,或者什么都包办代替。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外,还应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特别是一些

学困生,哪怕活动过程的一点点进步和收获,都应充分肯定。要努力给予引导,多一些关怀,更需要激发、激励,不要仅仅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七、重视活动评价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通常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即档案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学习活动前要求学生备好一只袋子,将本次活动的计划、提纲、笔记、体会、资料等都收入其中。完成后首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然后交给老师查阅,具体操作上可采用量化评分法,评价比重设定为0.5分。这一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都可记满分。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还应对同学进行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评价,但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活动结束进行的,针对汇报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评定。为了便于考查,可以采用记分办法,口语交际和写作比重各占0.25。对学生的其他成果,如手抄报、图画等,教师可给予定性评价。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上好综合评价课。评价课是对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是一次全面的总结。这种评价课,可以有教师讲,更多的则是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二是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三是通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课,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走入课程标准、走入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育观念趋向成熟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的是一次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所以在教师和学生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里提出几点实施建议,聊备教师参考。

(一)以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尤其是大的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提供的活动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这里的时间不是指课内的时间,而是指课外学生用于查找资料、沉思默想、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的时间。这是由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决定的,因为它的最终指向不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也不应该是短期的显性目标,而关注的应是活动的实施过程,是长远的隐性目标。所以,要使综合性学习达成好的效果,就应该在过程中下大功夫,让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反复阅读、思考、记述、讨论,坐实每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对该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考虑,从时间上提出整体安排,以避免仓促上马,草草了事的现象。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我们通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只针对部分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由于综合性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分组自行组织活动,所以往往会出现由一部分优秀学生控制或把持局面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处于一种旁观的位置。这样做只能提高部分优秀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反而会加剧学生语文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考虑在适当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学习任务。

(三)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提供的弹性空间

综合性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伸缩余地。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设计了若干个活动,有的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稍做删减。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弹性空

间,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妥善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探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学生从童年时代开始就是依靠这种本能自发地了解世界、寻求答案的,而教师所要做的不过是引导他们将探究活动发展到一种自觉的、完善的状态。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过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替学生分组,替学生选择论题,替学生拟订活动提纲,等等;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前者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却会使活动陷于无序状态,浪费大量时间换来的是没有收效的“热闹”。因此,综合性学习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

(五)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它的最终指向仍旧是语文本身,所以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应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为重点,而不能舍本求末、越俎代庖,强求其他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物理课、生物课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带来语文学习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的合理评价将影响到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人教版“综合性学习”在设计思路和编写形式上作了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而在形成性评价方面还需要更成熟的、符合不同地域特点的措施和规章,这恐怕应是下一阶段人教版“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重点。

《脚踏一方土》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围绕这个单元的阅读主题而设计,从探究土地本义出发而挖掘土地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地理的、历史的和文学的内容,跨学科色彩鲜明,活动类型多样,选择性强,适合不同地区。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二、教师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1.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2.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

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这个活动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对于家乡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查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3.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地故事”。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爱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4.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

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目中的土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该由学生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过程,重方法,对探究的内容不必一定得出实质性的成果。具体指标有:

1.搜集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搜集资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新颖。

2.讲述故事、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神态是否自然等)、参与意识(是否主动)和情感态度(是否认真)。

3.讨论问题、提出建议时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4.能否跟组内成员很好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五、有关资料

走进小说天地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设计了多项活动,实际上是一次小说的读书报告会。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题材,学生可能以前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借此进行一下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一项活动重在讲故事,可以在班上举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第二项活动主要围绕着小说人物来进行,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口头描述你最喜欢的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将他们的外貌特征画下来,还可以编一本小册子,将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汇集成册。第三项活动是写作。教科书中提供了四项选择,分别是改写、续写、

对话和自由小创作。这四项活动目的明确,便于操作,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用。

一、活动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引导读书方法,陶冶高尚情操。

2.能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3.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虚构故事,尝试进行小创作。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这实际上是一次小说的读书报告会,因此,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将以前读过的小说一一列出来,最好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书目,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也可以在学期之初就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小说,可以是教科书中的有关篇目,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推荐,积极向学生介绍好书,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2.注意激发兴趣。学生或多或少都读过小说,也普遍喜欢这种文学样式,所以进行这一活动比较有基础。活动时不妨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从讲故事、说电影或者最近正在中学生中流行的小说谈起,使他们能自然而然产生兴趣,对活动跃跃欲试。

3.第一项活动重在故事,因此可以在班里举行“讲故事比赛”。可以分成小组来活动,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采取自愿发言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讲述他(她)与小说的“恩恩怨怨”,最后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4.第二项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人物来进行的,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小说人物大家猜”活动,可以口头描述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也可以画出这些人物的肖像,还可以上台表演,把这些人物的行为动作演出来,让大家猜猜到底是谁。小说人物词典则可以按拼音分成若干词条,每人承担几个,最后汇总为一本书。

5.写作方面,教科书提供了四项选择。前三项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续写和对话,虚构故事的同时不要忘了尊重原作。后一项活动可以自由驰骋想像,尝试一次小小的文学创作。

三、活动评价

1.综合性学习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主要靠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在评价时要多采取正面鼓励、表扬的形式,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重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注重过程和方法。

2.评价不仅要包括本次活动的几项内容,还要看到学生背后的努力和成长的轨迹,因为这个活动还展示了一个学生平时的阅读面和阅读深度,因此评价要尽量全面。

3.评价不但包括教师的点评和分析,还要鼓励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

4.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不仅要看他们本次活动的成绩,还要看到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四、有关资料

关注我们的社区

一、活动目标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

3.提高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并逐步学会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长期以来,社会上批评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断下降,到了社会上不会写日常应用的文字;而在学校中,学生似乎只是学习课堂里的语文,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感觉不到学习语文是为了应用,听说读写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次语文活动,就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语文和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语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位同学都必须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读写听说能力。

2.这次活动包括三项:“看看我们的社区”“我为社区做贡献”和“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第一项活动,主要让学生调查、考察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和环境。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大问题,控制人口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让学生调查社区的人口状况,极有意义。作调查,写调查报告,有相当难度,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而且要多多指导。至于让学生考察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情况,也很必要。环保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各地都是突出问题。环境恶化,学生可能都有深切感受。也许有少数地方环境保护得挺好,但也有继续加强保护的问题。应指导学生在

实地调查、考察后,写一份倡议书。写倡议书有一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务必提醒学生注意。

第二项活动包括两个,首先是“制订一个文明公约”。订公约,除了注意公约的格式以外,尤其是注意走群众路线,让大家都来参与。这对每个初中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积极指导学生经受这个锻炼。其次是“发表一次演说”。对演说,学生并不陌生,有些学生也许已经演说过多次。难就难在这次演说要有针对性,针对社区的不文明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为消除不文明现象而努力。在我国不少地方,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比比皆是,人们大都已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了。今年春天,非典袭击我国,使人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全民动员消灭不文明现象。应指导学生借着这股东风,在演说中大声疾呼,从我做起,人人行动起来,建设一个文明的社区,进而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家。

第三项活动是“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新课程纲要已将社区服务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语文课中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与这“社区服务”相配合的。一般来说,“社区服务”是综合性的,不分学科的。而语文课中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是要突出语文。比如,在社区活动站义务服务,固然要组织儿童或老人开展文艺、体育或者其他活动,但千万不要忘了要写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的作文。而且,在活动中,也要指导学生突出语文因素,因为这是语文课。又如,“绿化社区,从我做起”,也是一样。要紧的是,“用日记形式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否则,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地理课或者其他什么课了。

3.既然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当然是跨学科的。一方面,固然要防止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另一方面,则要充分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牵涉到地理课;消除不文明行为,制订文明公约,牵涉到政治课、社会课;在社区义务服务,牵涉到音乐、体育、舞蹈课;绿化社区,牵涉到生物课,等等。要注意不要与这些课重复。如果炒冷饭,学生势必味同嚼蜡、毫无兴趣,这课就白上了。因此,要尽可能避免重复,并且把其他学科的内容语文化,纳入语文课的范畴。是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它是语文。这要动脑筋,下一番改造整合的功夫。

4.这次活动包括的项目很多,要求每个学生参加每项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和师生的情况,让学生挑选其中若干项甚至一二项去做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求多求全,俗语说得好,“贪多嚼不烂”。这次活动中,多数项目有相当难度,例如写调查报告、制订公约、写倡议书等。可以分成小组,集体去完成。除此以外,注重过程,就是说学生只要积极参与,有了体验,就是收获。不一定非要结果多么漂亮。

有关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几点提请注意:

1. 发挥活动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所谓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活动的学生。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活动,学生应该自行设计社区活动方案,自行组织社区活动过程,自行总结活动收获。这些活动有调查、考察、制订公约、发表演说、义务服务、绿化社区等,学生可以按兴趣任选其中的一种活动进行。

2. 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这些活动是在学生所在的社区内进行的实践活动,学生以特殊的形式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改革,干预社区活动,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品质来说是一种挑战。很有可能学生觉得不能胜任而中途放弃,或是敷衍了事,最后活动流于形式。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发挥出来,引导、指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最好是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的力量。为避免活动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教师还应该随时督促活动过程,检查活动效果。

3. 保持活动的语文特点。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都与语文有密切的联系,如写调查报告,写倡议书,制订文明公约,发表演说,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作文,记录绿化地管理情况等。设计这次活动的初衷,正是学语文、用语文,把社区当作另一种语文课堂──更大的课堂,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应当防止只顾实践而不顾语文的学与用的偏向。

三、活动评价

1.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对写作的评价,对口语交际的评价。

2.评价综合性学习,关键是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与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平时只死啃书本、不大活跃、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有较好表现或者有所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表扬。

3.对写作的评价。提倡学生自评自改。“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改文章。当然,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还是必要的,但只是为学生自改作文作示范。应指导学生以教师的批改为例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最后自改习作。另外,可以让学生互相修改作文,以收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果。

这次活动中的习作,基本上是应用文,例如调查报告、公约、倡议书等,不妨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让他们来作个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通过口语交际的评价,让学生愉快地从事口语交际实践,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妨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我评价为主。主要评价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作了哪些努力,取得哪些进步,比如口语交际的主动性、时机的把握、交际的人次、说话的时间、说话的效果等。

乘着音乐的翅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

3.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师准备

1.搜集整理一份关于音乐史、音乐流派的参考资料书目。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些音乐磁带、光盘。

3.邀请音乐老师一同参与,共同指导。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课本总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讲述音乐的故事、聆听和解说音乐、创作校歌班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宣泄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聆听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设计这些活动,就是要在音乐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且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和发现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1.活动一是“难忘的旋律,生动的故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回忆,向大家讲述音乐的故事。最好创设一定的

情境,比如老师找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然后述说自己与这首乐曲结识的故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对某一支曲子印象最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因为作曲家与这首曲子的故事让人难忘,有的是因为听者对这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有的则是因为乐曲和听者有一段有趣的结识的故事??这次活动强调个体感受,不求讲述的故事多么深刻,多么感人肺腑,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即可。

2.活动二是“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解说”,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个作曲家、一张光碟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当然,要让大家接受自己推荐的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就必须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可以采取媒体常用的“歌曲推荐”(或者“歌手推荐”“专辑推荐”等)的方式进行。假设每个同学都是电视台音乐栏目的主持人,他要向观众推荐一支歌曲,首先把这首歌曲放给大家听,然后介绍这支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以及这首歌曲之所以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3.活动三是“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要集合学生的聪明才智,为学校或班级创作校歌班歌。如果本班同学有能力,可以写词谱曲这两项活动都作了,如果谱曲太专业,可以只写歌词。创作一首符合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班级特色的校歌班歌,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为班级和学校争光的荣誉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但创作出来的校歌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学校和班级的特点,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校风校训,然后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词藻,确定乐曲的基调。

四、活动评价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活动,有些内容可能超出了语文的范围,因此评价的时候最好让音乐老师一同参与,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单纯就语文的角度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同学的合作态度。

2.讲故事或者推荐歌曲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是否通畅,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说是否符合音乐的内容。

3.创作歌词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水平。

4.是否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否在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上有了提高。

五、有关资料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总的说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强调探究性。第一大项活动主要是资料收集,第二大项活动重在通过阅读文本,得到启发,有所思有所悟。今天阅读古代经典,一方面是要借此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要用现在的眼光去关照它,让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一点,让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得。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有初步的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

2.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写一篇议论文。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关于第一项活动

1.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成员每人负责做两三个问题,然后小组在一起讨论、完善,最后把成果提交到班里,班里举行一个汇报、交流会,看看哪个小组在哪个问题上做得最好。这样,个人主动性既得到发挥,合作与竞争的精神也有所体现,而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为进入下一个活动打下了基础。

2.要注意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就某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关于第二项活动

1.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低,加之对学生来说,《论语》《孟子》文字浩繁,教师可以先把《论语》《孟子》进行一番筛选,然后将适量的、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符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段提供给学生。

2.学生可以仅根据老师提供的文段,找出其中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也可以翻查成语词典或成语故事集之类的工具书,找出出自《论语》或《孟子》的成语。然后,解释这些成语原意,再解释它们在今天的意义,由教师或语文水平较高的两位同学加以汇集、整理,每一条词语谁解释得最准确,要注上这位学生的名字。最后,将结果在班上

展示出来。

3.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文段,有条件的也可以翻查《论语》《孟子》全文,再根据某些篇章或某些段落,从中提炼出一个小论题。论题角度不必太大,也不必太专业化,如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孔子谈孝道、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孟子谈治理百姓、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态度等等,均可作为论题。确定题目后,围绕着题目谈对孔子或孟子有关思想的理解及评价,以文字形式提交到小组里讨论,然后小组里推举出代表参加班里的汇报、交流活动。

关于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主要是建立在第二项活动中第二小项活动基础上的,不过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采用其他活动的成果,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论据更丰富,论证得也更充分。

三、活动评价

1.这次活动探究性比较强,进行评价时要着重看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当然,学生能得到的资料毕竟有限,加上理解水平的限制,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会出现片面理解乃至误解的情况,总结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纠正。

2.这次活动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评价时也要注意这一方面。

四、参考资料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于初中生活的总结,安排了四项内容,有的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有的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这是初中最后一次大的活动,时间比较紧,加之活动的内容比较多(编班史、开毕业晚会、写总结),难度比较大,教师放手让学生策划、组织、实施的同时,要视情况予以指导、建议。临近毕业,可能有少数学生出于升学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参加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参加集体活动正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同学三年,一旦分别,感慨万千,依依不舍,这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兴奋过度,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兴奋中,就会影响学习。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恢复平静,不要因为活动影响正常教学。本单元的写作是三年来学习、生活的总结。完成以上综合性活动,写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对三年来的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 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 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时间安排。活动准备时间可计划一周。三年初中生活的回忆总结,毕业前的告别,学生要说的话很多;准备毕业晚会,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要做的事也多。

2.组织安排。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担任。最好由班委会统一安排。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与同学们一道出谋划策。

3.关心学生的情绪。学生毕业前情绪的高涨与低落,要及时了解,帮助调整。对平时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要多加关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少数有心事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烦恼”。

三、活动指导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四项内容,有的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有的要求全体学生参加。

1.关于“难忘的岁月”。这个内容的活动,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畅谈。

“说说三年里碰到最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高兴的事好说,大家分享快乐。说到“不愉快的事”时,要分析“不愉快”的原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过愉快的生活。当“不愉快的事”涉及到人,或同学,或老师时,要能体谅。提倡“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在适当的场合握手言欢。

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轶闻趣事”时,要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注意礼貌,注意保护隐私。 “总结学习、交友、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得失”。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正视困难和过失。遇到困难,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对那些在学习、生活中有难处的同学,更要关爱。

2.关于“集体的记忆”。编写班史,全体同学都参加,内容多,可以分组合作。写入班史的人和事,要认真核

实,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3.关于“如歌的行板”。毕业晚会的策划、组织都由学生担任,在班委会的领导下,全体参加,分工合作。学生三年来组织过很多活动,应该不困难。

4.关于“永远的赠言”。赠言本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毕业纪念册,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赠言,自己也给每位同学赠言。这种形式好处是学生要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写赠言,赠言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或诗、或文、或名言警句。

另一种是学生每人准备一段赠言,赠给全班同学的(还可以附上自己的照片、通讯地址、电话),交给班委会,统一打印成册,每人一份,有点像通讯录。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个人的事少了,只要好好写一段赠言就行了。

以上的活动完成之后,写三年来学习、生活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好的总结,可留下一份给母校,个人的经验和教训给后来的校友看看,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如果每一届的学生都认真写总结,学校都保存下来,将是教育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那是学生的心声,是活生生的成长实例,教育工作者能从中发现并研究一些问题,用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由班委会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活动的内容比较多(编班史、开毕业晚会、写总结),这是初中最后一次大的活动,临近毕业,时间比较紧,所以难度也比较大。教师放手让学生策划、组织、实施的同时,要视情况予以指导、建议。

2.要关心“弱势”群体。可能有少数学生出于升学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参加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参加集体活动正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

3.不要因为活动影响正常教学。同学三年,一旦分别,感慨万千,依依不舍,这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兴奋过度,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兴奋中,就会影响学习。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恢复平静,继续前进,友谊长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劝慰朋友的诗句,说的正是这种情景。

五、活动课程设计

(一)成立活动小组

1. 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他们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

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2. 有效合理的分组。

根据活动的需要,成立若干专项小组:

策划组(2~3人):负责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策划、组织和调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组的工作开展。

产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同学自荐(学生根据要求自我推荐),师生考评(由教师和全班同学根据其以前的各次综合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确定)。

班史编写组:主编一名;编委五名,负责资料的整理、有关图片的搜集和处理、撰写班级英才小传、版面设计等内容。要求有工作的热情、较好的文笔、能熟练操作电脑等;顾问(教师及编写组邀请的有关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等);资料提供;全班同学。

毕业晚会筹备组:主持同学由策划组同学担任。

节目组:由全班同学根据其志趣、爱好自由组成,每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准备本组的节目。节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有创意。并要在一周内将其确定的节目报策划组同学处,以供其统筹安排。

(二)活动准备时间:2~3周

(三)课堂活动

导入:播放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那首毕业歌。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记起了我们在刚跨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吧,在课文中,当英子小学毕业时,就是伴着这首骊歌和老师、同学们告别的,一眨眼,初中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我们也站到了分离的路口。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的最后一次学习活动。既是对初中三年生活的一次愉快的回顾,又是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的一番美好憧憬。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眸那些一起欢笑共同奋斗过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旧日温馨吧。

活动一:往日重现

主持人现场采访。

1. 说说你在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印象最深刻的事。

2. 校园剧表演: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片断(初中生活第一天、八年级的那次运动会、九年级的一次考试)。

3. 佳作朗诵:《我的初中生活》、同学小传──《我班的“体育明星”》。

活动二:今宵难忘

1. 唱表现青春和中学生活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合唱也可是独唱,还可以挑选一些曲子自己填词唱)。

2. 表演学生自编自演反映中学生活的相声、小品。

3. 让学生以舞蹈的形式来反映其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

活动三:同一首歌

1. 说句心里话(与任课老师深情话别)。

2. 带着祝福远航(师生临别赠言)。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结束本次活动。

六、活动评价

采取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完成之后的总结会上进行。要求不要太高,多鼓励,多表扬。可以参考下列标准:

1.是否参与活动;

2.在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是否强,是否有创造精神;

3.在活动中表现的语文能力。

结束语:

打开一扇门,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绚丽多姿语文殿堂的大门.只有我们给学生一块土壤,学生就一定会绽放除最绚的花朵;只有我们给学生一片天空,学生就一定会描绘上最美的彩虹.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我们将领略到学生的智慧和激情,更深刻的认识语文的无穷魅力.我想至少有一下几方面值得总结:

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活动的实践者.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生怕学生跌倒,总是搀扶者学生不肯放手.殊不知,学生要真正学会走路,就需要自己独立行走,甚至需要摔几跤.因而虽然我们扶得很辛苦,学生走得也很累,但结果学生还是语文的门外汉,不得章法.新课程的推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是让学生走进了全新的语文世界.

学生及时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则退位成指导者组织者配合者.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忽略了教师的指导,那么语文实践活动自然会流于形式,质量也不高学生的所获也就有限了.

2.开放与整合的关系.首先语文实践活动是开放的:学生们从封闭的语文课堂走进广阔的”大语文天地”.在教师的带来下,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走进社区,走上街道----从此,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开放的:学习不再是一支笔,一本书,一本笔记本;学习也不再只是死抄,死背.学习里多了讨论,多了表演,多了互动,多了活泼.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放到底,我们还应对开放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习更集中,更有效.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我们应该引导全体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走进语文.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努力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所得就将是一张试卷和几个分数来衡量的,这必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