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教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以及我们的小专题,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来引导课堂教学。

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b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2.)难点: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B、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关于教法、学法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自悟。教学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载。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目标,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课时,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课时:

课前学生预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第一步: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读要求:1,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简单的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未来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引出不幸

4,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三步,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解读不幸)

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不幸。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象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中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读自悟,为下节课解读幸福打好基础。

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1) 寒冷,(2)饥饿 (3)恐惧(4)孤独 (5)痛苦

——在体会寒冷时主要抓住,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句话中的冷,雪,黑,三个字指导朗读使学生产生读景眼中有景、读声耳边有声、读味口里有味的效果,使学生透过白纸黑字看到“天色”、“雪花”,感到“冷”。 最后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体会饥饿时主要抓住,1、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着一句中的“哆哆嗦嗦”这个词语读出小女孩的饥寒交迫,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没注意,忘不了对比写法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体会恐惧主要抓住“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中“大年夜”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想象和小女孩进行对比体会;然后体会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这句话中的“吓”字体会出小女孩内心的恐惧。

——体会孤独时主要抓住“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这段话“因为”、“再说”、“虽然”、“还是”等,虽然无声,但表现了小姑娘思想发展的脉络,揭示了她不能回家的原因及语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贯文气。教学时恰当地强调这些词,语意的内在联系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条严密的语言链,就会增强阅读的感染力,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小女孩有家不能归,回家与街头一样的悲惨遭遇,进而产生同情之心。

——体会痛苦时利用大屏幕出示文中体现女孩可怜的部分语句,师配乐梳理,增强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整体感受,紧接着体会奶奶的出现,小女孩呼唤奶奶。从而体会出小女孩内心的痛苦

第四步、梳理“不幸”

借助板书梳理本节课所感受到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整体回顾的作用有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说板书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

饥饿

不幸 恐惧

孤独

痛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预习,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思考课后练习。

第一步: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品读句子,理解幸福。

让学生自渎课文小女孩燃烧火柴的部分并思考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生汇报,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2、考虑到学生在理解方面的能力很薄弱,但六年级学生要求有一定的自学理解能力或是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三部分的教学时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写

把自己深有体会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批注。(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很薄弱,但六年级学生要求有一定的自学理解能力或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在这里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写)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文章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板书:

美好的幻想 渴望 残酷的现实

大火炉 温暖 寒冷

烤鹅 食物 饥饿 命运悲惨

圣诞树 欢乐 痛苦

奶奶 爱抚 孤独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卖火柴和擦火柴,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 难点是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

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温故、感知;二、理解、体会;三、运用、讨论;四、交流、强化;五、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

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