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

2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

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4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5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 — 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6 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讲话》的修辞赏析

7 思维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

8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9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

10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

11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2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克莱德悲剧性解析

1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析托尼? 莫里森的《宠儿》

14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5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16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17 侦探小说的发展

18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

19 简爱性格研究

20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21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22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2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24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25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26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27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28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29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30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31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32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33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34 从《教长的黑面纱》看霍桑的象征主义

35 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歧义

36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37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38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

39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40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1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2 从爱情三元素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爱情模式

43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44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45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

46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

47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

4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9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50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51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52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53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

54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5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56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57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58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59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1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62 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63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64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

65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66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

67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

68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69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

70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71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72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73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7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75 论视觉小说中的西方神话形象重塑——以《命运之夜》系列为例

76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77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

78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79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80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81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

82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83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4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85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86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87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88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89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

90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91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92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93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94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95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96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

97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98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99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100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2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0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04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

105 委婉语与英语交际

106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07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108 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

109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

11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111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112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13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

114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1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16 On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117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118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19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120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21 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122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24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25 论《宠儿》中的母爱

126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27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

128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129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30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131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132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33 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134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135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

136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137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138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新女性形象

139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140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141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42 浅析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

143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144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

145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146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147 汉英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148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4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0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151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152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

153 从功能主义理论看莫言《酒国》中脏话的翻译

154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

155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

156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157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

158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159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160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161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162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63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64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165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

166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

167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68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69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

172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173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174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75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76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177 中式思维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178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179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180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

181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

182 论风格的可译性

18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

184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185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186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187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88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8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90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191 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

192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19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194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95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96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 197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98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199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

200 寻找女性的自我 — 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

 

第二篇: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姓名:杨志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教育学

指导教师:邓志伟

20070501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谓深远。本文主要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分析。

在家庭教育目的上,中国家庭教育由于受到群体本位意识的影响,强调个体与整个家族的联系,因此,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家庭本位,并形成了要求孩子通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成才”的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由于受到个体本位意识的影响,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倾向于个体本位,并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由于受不同的成功观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进行功利性的文化知识教育,而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进行生存和社会实践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群体本位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以及两国不同的家庭观导致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家长主导决定型,美国则为民主型。

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各具特色、各有优缺,在探究中美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差异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着对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我国的家庭教育更加合理、完善。

关键词:家庭教育文化价值观家庭教育目的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式

Familyeducationis

notonlyonpersonal

one

oftheimportantpartsofeducation,andittakesgreateffect

growthbutalSOthedevelopmentofentiresociety.

as

Influencedbyallkindsofsocietyfactorssuchfamily

politics,economy,culture

etal,

to

educationof

differentcountrypresentsdifferentcharacter.Thispaper

wants

carryout

comparative

influence

stodyaboutfamily

of

educationbetweenChinaandAmericain

theviewofvalues.

Underthe

emphasizesthelinkthroughtheliteracy

collectivism,thepurposeofChinesefamilyeducation

betweenindividualityandfamily,andfocnsoncultivatingchildren

education.On

individualism,thepurposeof

contrary,becauseoftheinfluenceof

Americanfamilyeducationencouragestheindividual

the

tolive

achievement.American

l【indofabilitiesWhich

TheChinese

contentof

parentspaymoreattentiontothecultivatechildrenwithmany

can

and

the

Americanpeoplehavedifferentviewsabout

education

to

be

usedbetter

inthesociety.

StlCCeSS,so

the

CIEIphasis

Americanparentsemphasizelivelihoodeducation.

Asfortheeducationstyle,Chineseparentstrendtakeguardstyle,andAmerican

on

two

countries’family

isalSOdifferent.Chineseparentslaymore

literacy

education.and

parentsliketotreattheirchildren

in

democraticstyle.Besidestheinfluenceof

collectivismand

Chinese

individualism,the

existenceofthisdifferencederivesfromthe

di自fcrentviewsoffamily.

family

educationand

and

American

familyeducation

have

respective

causes

characters,advantages

disadvantages.On

thebasicofexplorationinto

our

of

differences,thispapertriestogivesomereasonableadvises,hopingthat

country’S

familyeducationwillbe

morerational.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of

values

purposeoffamilystyleoffamily

educationeducation

content

familyeducatio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艏躲榔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储虢杪曳辱日期:≥!立:三:'f

引言

一、研究缘由言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个体发展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而言,家庭教育都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孩子从孕育在母体时就开始受到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影响,无论是胎教还是孩子出生后的早期教育,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家庭教育既是幼儿园或小学教育的铺垫,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为以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反之,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如果说学校教育偏向于知识的学习的话,那么,家庭教育更偏向于社会性、健康人格、丰富情感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当代教育理论日益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关系,强调开展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不是那么困难的,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得多。把好家庭教育第一关,打好教育基础十分重要。

其二,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信赖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经验阅历和思想品行等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关系极大。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人学者都同出一家便是这个道理。如我国古代的李冰父子、祖冲之父子、曹操父子“三曹”、苏洵父子“三苏”等。

其三,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可以说,人的一生都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要连续实施相当长的时间,但人们接受学校教育,还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家庭教育则不同,个体从母体怀胎开始,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出生到入学之前,儿童主要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入学以后,每天仍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父母身边,接受着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影响和教育。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家庭教育仍继续进行,只是教育侧重点由行为规范、智力开发、文化学习和身体保健等方面转向为人处世、就业选择、恋爱婚姻等。

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典型的终身教育,哪怕子女已到壮年,以至于老年,都难以放下对子女的教育和爱护责任。孔子日:“三十而立。”其意包含父母对于子女的态度——只有到三十岁才算长大了。在国外,当子女年满18周岁后,有些家长就不再承担抚养责任,但家庭教育的责任并未完全放弃。

其四,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相当密切。每个人虽然都各自出生于一定的家庭,但都是属于一定社会的人。人总要走出家庭,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

引言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参加社会实践。而家庭教育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甚至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人们受到的家庭教育如何,对他们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所发挥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家长文化素质、教育能力不同,对子女教育的内容、方法、方向也就不同。教育效果不同,子女走上社会以后,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如果家庭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会是积极的,发挥的作用也会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家庭教育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悖,那么,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在社会上往往就不能发挥积极作,甚至会起到消极作用。

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亲眼看到旧中国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状况,感慨地说:“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地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地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1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儿童的状况决定社会未来的状况。鲁迅深刻地指出:“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2的确,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

鉴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历来都十分关注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成了人们深入研究的一门学问和艺术。

笔者选择家庭教育作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兴趣使然。作为一名年轻母亲,笔者每天都在进行着家庭教育的实践。和其他许许多多的父母一样,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对笔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如上所述,家庭教育之重要性促使笔者选择了家庭教育作为论文的主题,同时,基于比较教育学专业的思维,本文选择了对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进行比较的研究范式。那么,又以何种视角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呢?导致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等。本文选择以文化价值观视野来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其主要理由来自于比较教育自身的研究传统。

比较教育学者萨德勒(M.E.Sadler)于1900年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FarCanWeLearn1‘鲁迅全集’,第1卷。1981年版,第295页.

2同上2

引言

AnythingofPracticalValueFromtheStudyofForeignSystemofEducation?)的著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萨德勒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1他指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2

文化研究于学校教育研究有如此之重要意义,于家庭教育研究亦然。从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的视角研究两国的家庭教育,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探寻两国家庭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基于以上研究思路,除此处的引言之外,本文形成了以下写作框架: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首先就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家庭教育”及“文化价值观”进行概念界定,并对国内外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文献加以综述,以形成关于本文论题的总体把握。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分别对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教育目的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两国在家庭教育目的上存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导致教育目的存在差异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分别探讨了中美两国所侧重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内容上存在的差异,并迸一步分析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分析中美两国家长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探讨导致两类不同家教方式出现的文化价值观原因。

结语: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总结和评价。对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两者各自存在的优缺,并指出在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进行相互借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通过查阅文献,明晰家庭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中美家庭教育的现状,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比较分析法:由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两国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在比较中对本国的家庭教育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发掘出可供本国借鉴的1转引自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32转引自‘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http://edu.qqread.com

gl言

经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探讨家庭教育问题。

(三)案例分析法:对具体的家教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家庭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探讨更为生动、明了。在比较中荚家庭教育的差异时,本文选取了相应的案例,既增强了论文的可读性又提升了论文的说服力。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首先,本论文试图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三个方面梳理并勾勒出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整体概况,力图使读者对中美家庭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其次,本论文以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尽可能理性、客观地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为两国家庭教育的相互借鉴提供依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传统;而美国是一个仅有二百年历史的新兴国家,其主导文化深受新教主义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集中和深刻地体现在两国人民所秉持的价值观的差异上,如群体本位意识与个体本位意识、不同的成功观以及不同的家庭观等,都对两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察两国价值观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探究两国家庭教育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家庭教育的本质和精髓。

在此基础上,论文的总结部分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了一定的评价,指出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

最后,要强调的是,从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视角对两国家庭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4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本章将对家庭教育概念的内涵、家庭教育的性质以及本文涉及的另一重要概念——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并对已有的家庭教育研究作一梳理和综述。

第一节家庭教育概念界定及其性质

一、家庭教育概念界定

虽然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之类富有启发性的家庭教育故事,也出现了多部家庭教育专著,但是在我国,家庭教育这一概念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明确提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出版了以《家庭教育》为题的家庭教育著作。该书中,陈鹤琴先生并未就家庭教育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但他指出,家庭教育要注重科学依据,提倡民主精神,重视人格培养,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并提出了儿童教育的101条原则。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为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之后,家庭教育这一概念在教育论著中频频出现,但研究者并末就家庭教育概念的内涵进行解析。

国内学术界对家庭教育概念做出明确界定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国内有关家庭教育概念的界定,呈现出以下几种观点:

赵忠心所著《家庭教育学》(黑龙江少儿出版社,1988年版):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之前(即从零岁到六七岁)这一段时间内,由家长对他们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也称作“学前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从出生一直到长大成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对他们实施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一般称作“终身家庭教育”。在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学》中,赵忠心又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广义的家庭教育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家庭中的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未成年的儿童施加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单向过程。

彭立荣所著《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父母亲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和影响,使其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就是家庭教育。

国内可查阅到的有关美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极少,受此限制,笔者无法就美国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做出详细阐释。在此,仅引用台湾学者在这方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面的研究加以说明。台湾著名家庭教育学家黄乃毓教授在其主编的《家庭教育》中介绍了美国英文版教育辞典中对于家庭教育的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正式的准备,包括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是要达到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更好的关系;另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学习,在家庭中进行,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1

由此可见,国内学术界和美国学术界在家庭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国内研究者认为,无论是广义的家庭教育还是狭义的家庭教育,都是指在家庭中发生的教育,而美国研究者却有把家庭教育扩展至学校和宗教等的教育形式之中的观点。其次,国内学术界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界定着重于对教育主体——家长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界定,即解决“是谁对谁的影响”的问题。美国的家庭教育概念则着重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的界定,即解决“家庭教育能教给家庭成员(主要是孩子)什么”的问题。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所要探讨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年长者对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是长者对幼者的单向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性质

所谓家庭教育的性质,是指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属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教育。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教育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公共教育,一是私人教育。公共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仅仅是教育和受教育、教与学的关系,不存在血缘关系;进行此种教育不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切身利益,也不是按照教育者个人的主观意志去实施。例如,学校教育。

而家庭教育则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教与学的关系,而首先是具有血缘关系,进行这种教育能满足教育者个人的愿望和利益,如何进行教育、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最终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教育者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情感意志等。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所谓正规教育,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虽然有一定的目的。但不是有领导、有严密计划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即家长,一般都没有经过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也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教育内容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专门编制的教育计划、内容和教材;究竟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和训练,如何进行教育和训练,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社会和他人无权进行直接的干预;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

’转引白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1页。6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第三,家庭教育是一种情境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并没有学校教育那样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教育方式方法灵活机动。例如,有一天,孩子晚餐时掉了很多饭粒,发现这一情况后,家长会教育孩子要爱惜粮食。而在此之前,家长并没有计划要对孩子实施这方面的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过程具有情境性,基于随时随地发生的情境而由父母做出教育决定。这种教育决定的实施也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范,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会随着情境的不同以及家长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节文化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探讨文化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对两者的上位概念——文化和教育的相互关系作一简要阐述。

一、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自隋唐以来,作为一种人事任用制度的科举制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择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但是,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虽然已被消灭了一百年,而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却作为一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反映。

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这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文化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讨论文化

(一)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7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残存下来,追求学历、重视考试就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继承和传播文化,又总是根据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墨二兰堕垒墨塞垦堑茎堡姿

虽然在文化价值观的精确界定问题上还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文化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普遍认为,文化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1在心理学中,关于文化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小至个人大至社会。从微观角度说,文化价值观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对于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价值观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人们的行动受到文化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会因其秉持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比如,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颜色象征什么不同意义的问蹶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美国著名华裔小说家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TheWomanWarrior)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父母移民美国后生下了她。由于生在美国,从小在美国文化熏陶中成长,她对中国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在她幼年时,有一次看到一片白花,觉得非常漂亮,便随手摘了一朵戴在头上,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她妈妈见女儿头上插了一朵白花,顿时大怒,把她打了一顿。女孩无缘无故挨了打自然感到非常委屈,问妈妈为什么打她,可妈妈偏不说明原因。后来她才弄明白,中国人只有在家里办丧事时才会头上插白花,但她妈妈不便挑明直说,因为一旦明说就有可能应验,就有可能真的发生不幸。然而在美国文化中,白色不仅象征纯洁,也是美丽和高贵的代表,新娘在结婚时一般穿戴白色的婚纱。

从宏观角度说,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文化价值观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和本质,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1转引自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8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之所在。”1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

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二)文化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上所述,文化价值观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文化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例如,冲原丰等比较教育研究者曾就116个国家对学生的体罚问题作过比较分析,将之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基于严格的基督教人生观,允许学校里对学生施行体罚,为“英美型”:二是基于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禁止对学生施行体罚的“大陆型”;三是从重视自觉纪律的立场,禁止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罚,这就是“社会主义型”。2可见,三种类型反映的是三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很显然,家长如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其所认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家庭教育理念、方式及方法上映射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存在差异的本质原因也正是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的种种差异。还是拿科举制度为例: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内容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的几句,字里行间透射出对科举趋之若鹜的社会心态。而科举所带给各家庭的现实利益也十分直观,士子一旦青云得志,则立致显达,家门生辉;反之,则穷途潦倒,苦不堪言。得失之间,判若天上人间。明代王守仁听说子侄学有所成,欣然连夜命书:“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3相反,因科举不第而寄希望于后代者也不乏其人。“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念五更。”4这首出土于新疆米兰古城的唐诗,将一位家长的遗憾心理表露无遗,期待儿子奋发科举的拳拳之心也展示得淋漓尽致。

第三节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鉴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国内和国外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和论述的传统古已有之,到了近现代,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更加系统和规范。本节将对国内和国外的家庭教育研究文献作一梳理和综述。

1同上。

2【日l冲原:#:‘比较教育学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3王守仁;‘书示四侄正思等》,‘乇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四部备受'本.第14.-15页。转引自王建军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坎尔曼:‘救子,,‘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7页.9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国内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理论是这一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专著。北齐思想家、文学家颜之推,对家庭教育进行了专门研究,他所著的《颜氏家iJII》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家庭教育学专著。自此以后,我国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家庭教育读本,如唐朝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宋朝司马光的《温公家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明朝姚儒的《教家要略》、庄元臣的《治家条约》,清朝孙奇逢的《教子家iJll)、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除此之外,还有专门为女子家庭教育撰写的《女诫》《女儿经》《女儿小语》等等,以及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撰写的大量教子诗文。上述众多的家庭教育专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教育的通俗读本,主要内容是对子女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此类占大多数;另外一类,就是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探索了家庭教育的规律。最著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司马光的《温公家范》。《颜氏家{JII)一书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以及家长的修养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术专著。《温公家范》一书首先论证了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然后分议治家的方法和父子、夫妇、兄弟、姊妹、祖孙、妻妾、姑舅等之间的伦理关系,并采辑历代名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史实,分别论证了祖辈、父母、兄姊、姑舅对儿童、青少年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颜氏家训》和《温公家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研究开始从描述性逐步转向规律性的探索,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转折点。

到了中国近代,家庭教育的研究更为人们所重视,近现代的家庭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出现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学专著。近代爱国将领、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先生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民国年间最早出现的一部白话文的家庭教育专著,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以及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无产阶级文化的伟大先驱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和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鲁迅先生在许多著作中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理论问题。有些文章,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甚至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专论。此外,还有本文前面提到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陶行知先生给予该书很高评价,在序言《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中,称该书是当时“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是做父母的必读之书”。

建国后前三十年时间,国内的家庭教育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笔者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查询系统,以“家庭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923至2007年间相关文献637部,其中,1949.1979年间12部,而且绝大多数为译著,专著只有1部。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年份

质专著译著宣传类通

俗读本195l19521953195419551957195819591962l1979111l12ll1

12l总计

(资料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查询系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家庭教育现状的相关负面报道的出现,家庭教育问题重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文献大体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工具书。如《家庭教育手册:答父母120问》,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出版;《家庭教育百题问答》,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出版:《家教大典》,蓝天出版社1991年出版;《家教辞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育儿锦囊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等等。

第二类是故事和通俗读物。如《名人教子故事集》,齐鲁书社1989年出版:《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古今家训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玩学习: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等等。

第三类是理论研究著作。如《家庭教育心理》(罗恒星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家庭教育学》(彭立荣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等。

在内容上,除了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文献之外,其余家庭教育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我国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专著和论文。

专著方面,比如冯林主编的《中国家长批判》,通过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学生子女、学校教师、社会人士和家长的访谈,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观念、思想、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揭露了中国家长的十大“原罪”:家长作风,专制主义;暴力倾向,赏罚简单;重智轻德,分数第一,等等。李向前、曾莺、杨佼佼主编的《中国家教批判》,则从家教内容、家教方式以及家教环境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家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此外,还有于凡主编的《中国孩子缺什么》、黄旭主编的《中国家教现状报告》等,都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批判和反思。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二)通过介绍国外家庭教育,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提供建议的著作。这类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国外家庭教育的通俗读本。如,艾琳所著的《美国式家庭教育》,通过自己在美国当家庭助理的经历,讲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家教小故事,让读者对美国式家庭教育有一个感性认识。

2.通过中外家庭教育的比较,对我国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如,黄全愈所著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介绍了中美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创造力等方面的不同做法。贺评所著的《中国人西方人和他们的孩子》一书,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孩子的道德培养,生存与环境意识的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成才观以及如何爱孩子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3.对某一国家的家庭教育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如,晨曦编译的《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系统介绍了美国父母在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激活孩子的求知欲,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同情心等问题上的通常做法,能让读者对美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国外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是源远流长。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始,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体系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于17世纪末出版了《家庭学校》(也译《教育漫话》)一书。洛克在书中从德行、智慧、身心健康、礼仪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他强调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在如何具体进行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洛克提出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方法,例如反对鞭笞,提倡说理教育;重视榜样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主张用正确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8世纪中期出版了一部题为《爱弥儿论教育》的家庭教育专著。在书中,卢梭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追随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所著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1因此,斯宾塞认为,应该先把孩子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的状态下,而后开始学习。此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于19世纪初发表了《人的教育》一书。上述教育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理论。

当代国外的家庭教育理论界出现了很多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家庭教育著1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海峡文艺出版社,2∞1年版.第22页.

12

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作。如,英国朗兹顿和沃克所著的《关注您孩子的成长:0.18岁家教全案》。书中讲述了儿童成长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从始至终贯穿着“终生和综合发育心理学”的观点,即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当地和当时的人文、自然、社会环境的综合产物。从这个观点出发,作者把孩子的成长理解为一个社会性很强的过程,论述了在此过程O.18岁孩子心理、生理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具体细致的家教方案建议。

国内可查阅的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故事类的通俗读本。如,琳达?多布森所著的《改变孩子一生的机会:27个美国家庭教育的成功故事》。②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美国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建议的著作。相关的文献有托马斯?里克纳所著的《美式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麦克尔?李维拉和约瑟夫?迪?普里斯克所著的《品行指南针: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帕特丽夏.H.斯普林科所著的《造就小主人:教导孩子在做家务中养成勤劳,负责的美德》,等等。

13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它制约着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动都是实现家庭教育目的的过程。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都是依据一定的家庭教育目的确定的。

家庭教育目的的确立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动机与目的,都带有其所秉持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家长究竟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希望子女具备很么样的品质和能力,并不是由家长主观臆造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家庭所处时代的特征。

第一节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分析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是其根本目的。家庭教育目的并不是单一、笼统、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分类和细化,可以构成一个目标体系。有研究者把家庭教育的目的分为两大层次,六个具体目标,形成了如下的目标体系:1

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成人"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家目庭标教体育系

培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

成才"教育开发智力、保护和培养创造能力

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笔者认为,这一目标体系属于家庭教育目的的目标分类维度,在探讨家庭教育的目的时还应考虑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维度,即教育目的是倾向于为家庭服务的家庭本位还是倾向于为个人服务的个人本位。本论文主要从上述两个维度对家庭教育目的展开论述。

1曹长德;‘试论家庭教育的且的',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

14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一、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及价值取向

在“万股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下,培养孩子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历来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随着社会逐步进入经济社会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子女的知识教育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52.5%的家长会“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7.1%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1中国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孩子学业成绩优秀,在国际性的知识竞赛上屡屡获奖,与中国家庭注重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分不开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家庭将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对子女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对子女目标定位过高”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2此外,不少家长受短期利益的驱动,违背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外语或计算机,以便孩子在升学时有更多加分的机会。有研究者指出,现代家庭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为今后参与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3下面是有关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4

因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稳定,父母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才艺学习让孩子多一些加分的机会.并且孩子自己从小也喜欢拿笔涂鸦.于是孩子的母亲送孩子去知名的美术班学画画.并叮嘱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儿子.她也多次在和儿子沟通的时候反复强调学习才艺的好处.

没想到,才上几堂课,原本热爱画画的孩子居然不想画画了.原来,儿子喜欢画画只是喜欢抒发自己的感觉,而这个美术班是专为考美术学校的学生而设的,授课着重考试技巧,完全要按照一套标准画法.孩子老是被“纠正”,自信心受挫,开始厌学.另外,由于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学好以便将来升学能够加分,这就更使孩子觉得压力重重,毫无乐趣可言.

才艺学习本应能陶冶情操,使人身心愉悦的。但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目的使才艺学习丧失了应该具有的功能,退化为升学加分的工具。这种做法不仅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无益,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和压力。

在家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很多家长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的成才与家庭以及父母家人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当孩子达不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不少家长都会这样说;“爸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你身上了,可你却这么不争气!”“这么没用,让爸妈的脸往哪儿搁!”为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背负了过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同时,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时,家长也较少考虑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般是家长在综合考虑了孩子未来的升学、就1于凡主编:‘中国孩子缺什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l页.

2王凌,熊梅:‘新时期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特点初探一昆明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云南师范丈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4转引自刘波:‘走出误区——教育孩子的100个对策》,东方出版社,2006年舨,第81页.

15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业需要以及孩子将来的成就能否“光耀门楣”之后做出的决定。

二、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及价值取向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以个体的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始终把“利”看作是健康的价值追求,它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利益,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在美国,竞争意识渗透于整个社会乃至每个家庭。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在社会中顽强生活的实力,因此,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种能力:

自立能力: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学会自立。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培养孩子独睡、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着手,从小培养他们独立做事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孩子长到18岁就不再依靠父母,自己独立生活、择业、交友。

自我选择能力:美国父母们一般不会替孩子决定该干什么,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以提高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自我表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善于表现自己,从而更好地“推销”自己,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必备能力之一。可以说,美国人是世界各国中最喜欢表现自己的民族,这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美国,绝大多数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他们都会鼓励孩子勇敢地表现自己,并毫不吝惜自己的表扬,以提高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能力。

在家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美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个人本位。美国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自主负责”,在设定家庭教育的目标时,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家庭教育在美国》中有一段故事对个人本位的家庭教育目的取向作了很好的阐释:1

2000年1月14日,阿莱希欧博士的的大儿子泽克过生日,要邀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到我们西金库市附近的一所游乐场来玩.我们计划干脆提前一天把泽克接来我们家,第二天就近送去那间运动游乐场.

谁知阿莱希欧博士在电话里告诉我们:泽克非常“忙”,13日要参加两场篮球赛,一场是上午10点,一场是下午2点.阿莱希欧博士还风趣地声明“是他自己要同时参加两个篮球队的,自己的选择噢……”

泽克的个子在美国孩子中算矮的一类,比他妹妹高不了多少,打篮球是没‘前途’的.但他本人感兴趣,家长就支持他.

除了培养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以外,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如何择业和交友等问题上,父母也会对子女的选择表示尊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子女设计未1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

16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来。当然,父母会对子女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最终还是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在此条件下,子女一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生活,并进而影响家长的决策和意图(包括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的JohnBailey博士,在2003年11月完成名为《今日在校学生》(StudentsinToday"sSchools)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2/3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家庭大大小小的购物决策有影响;

91%的学生认为他们至少信赖一名家庭成员;

如果可能,50%的学生乐意多跟家人待在一起。

此外,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成功是个人的事情,父母一般不愿意子女不劳而获,从父辈的成功上获取多少利益;反过来,父母和家庭也是如此。例如,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宣布了1.6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其中包括取消联邦遗产税。这对美国的最富有阶层来说当然是个利好消息。但有趣的是,竟然有120名富翁联名上书。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美国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没有机会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努力。

三、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分析

希望孩子将来获得成功、生活幸福,并为之作好准备,是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目的的共通之处,两国家庭教育目的差异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设定家庭教育目的时价值取向不同。美国家庭教育倾向于个人本位,父母在为孩子设定目标时,会考虑孩子的意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更多地担任着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决定者和领导者。中国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子女的意愿常常容易被忽视,家长往往以自己的目的置换子女的意图。

其二,家庭教育具体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知识、技能的获得,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各种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结果;中国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但社会适应性较差;美国的孩子自主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强,但文化知识素养偏低。此外,中国家庭教育目的看重结果,功利性较强;美国家庭教育目的看重过程,追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其三,美国家庭教育目的具有单向性,即长辈只负责照顾晚辈,并不强调晚辈对长辈的“反哺”。而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带有“反哺”性质,家长让子女接受各种教育的同时,十分顾虑子女今后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出于做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带有一定的想使自己晚年的生活更有保障的目的。

1胁Wujuaa.htlp://blog.onliae-.edu.org/wujuan/002063,html

17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第二节中美家庭教育目的差异的原因分析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形成产生着巨大影响。中美两国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即群体本位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导致了两种不同家庭教育目的观的形成。尽管中美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不同。美国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把人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体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一、群体本位意识及其对中国家庭教育目的观的影响

中国人的群体本位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使用十分简单的生产工具,在分散的土地上耕作。由于抵御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必须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协同作战,共同生活。人们在亲属集团中享有某种在集团之外无法得到的安全、连续和持久的地位,于是被固定在这个关系网上,在这里满足自己的一切社会性需要,也履行各种必不可少的义务,并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集团之内与外的不同事物。这便衍生出人们对家族及其延伸的群体如宗族、乡党等的依赖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互依赖,而依赖的可靠程度则由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来确定。这一行为模式的直接结果便是所谓:“母以子贵”,“夫荣妻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风气的历久不衰。反之,倘若一人获罪,也必祸及全家,甚至株连九族,实乃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纵观我国家庭教育传统,家庭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达到“家道长久”的目的,家庭教育就成了“兴旺家族”,“维护家风”,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1传统文化中的人不是指独立个体的人,而是一个类群体,个人只不过是随时问和条件而不断变换的角色。传统文化关注的不是个人,而是人的群体性,作为其内核的伦理思想是围绕人伦整体和人的社会价值展开的。根源于其中的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就建立在这种群体本位观上,这就赋予了家庭教育以直接的、重要的社会意义。《红楼梦》中贾宝玉不愿读书、不思进取,其父贾政便要“狠心除掉这个孽种”,以免使自己犯下“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显然,这里只是强调了贾宝玉读书对于家庭的重大意义,而未提及对其个人地位、尊严、基本权利的维护。

在传统的群体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家长注重子女成才对家庭利益的重大1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l8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影响,而在中国社会,“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利禄。由此,我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并形成了侧重于文化知识教育的家庭教育目的。

二、个体本位意识及其对美国家庭教育目的观的影响

与中国人强调群体本位意识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美国人强调个体本位意识的文化价值观,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的命运。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贝拉(RobertN.Bellah)和其他四位学者在1979年到1984年的5年时间里对200多名美国人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这些美国人职业不一样、经历不同、观点不一,但有一点却相同,那就是人人都有强烈的个体本位意识。这些学者在他们撰写的《心灵的习性》(HabitsoftheHeart)一书中说:1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我们相信个人的尊严,乃至个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我们为自己而思考,为自己而判断,为自己而决策,按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而生活.违背这些权利的任何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都是亵渎神明的.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关心的一切人,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整个世界,我们最高尚的愿望都是和个人主义息息相关的.然而,正如本书一再指出的,我们自己及我们社会的一些最深层的问题,也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的.我们并不是说美国人应该摒弃个人主义,因为那将意味着放弃我们最深刻的民族特性.

由此可见,个体本位意识在美国文化中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重要价值观。个体本位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人,即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移民多数来自英国,他们带来了英国社会的思想、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其中,清教主义对美国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尤为重要。清教主义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是新教的一个支派。17世纪初期,为躲避宗教迫害,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生活,第一批清教移民于1920年乘坐“五月花号”(Mayflower)到达今天的美国新英格兰。从那以后,其他清教徒相继移居他们认为是上帝恩赐的这块避难圣地。

清教和天主教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天主教强调教徒必须靠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得到拯救,清教则主张教徒自己拯救自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戴格勒(CarlN.Degler)对美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作了明确的阐述:2

个人主义是遗留给后代的清教主义的核心……在美国,相信自己的信仰以及清教主义教导的顽强反抗一切压迫个人和违背个人意愿的行动的决心从来没有削弱过.如果说今天美国1RobertN.Bellah

&RowetPublishers.1986.p.142.转引自朱永涛:‘美国价值现——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

ed.NewYoflcHarpcr&RowPublishers.1984.P.17

l9a1.HabitsoftheHeart:IndividualismandCommitmentinAmerican£瓣.NewYork:Harpcr出版杜,2002年版,第21页。2CarlN.Deglcr.OutofOurPast.3rd

第二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分析

人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清教传统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清教徒深信,他们与上帝之间有一种契约关系,如果他们完全按照<圣经》的教导生活,上帝就会通过各种形式授意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帮助他们在世获得成功,死后进入天堂。清教徒认为,上帝给他们的神圣使命有两项,一是总的职业,即为上帝效力,以拯救自己的灵魂;另一个是每个人具体的职业,这是上帝所赐给的神业,是否是上帝的选民的依据是看自己是否在神业中获得成功。在他们看来,失业者、无职业者、穷苦人不可能是上帝的选民,死后必进地狱。有了神业,不成功者,也不能进天堂。只有事业成功才是上帝选民的象征。

因此,美国人崇尚个人通过辛勤劳动不断积累财富,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肯定个人的权力,倡导精神自由,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发展。美国的家庭教育很注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获胜者,希望通过培养孩子的各种社会适应能力使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个人事业上的成就。此外,倡导个体精神自由美国的父母们也不太热衷于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他们不将孩子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比较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由此,美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个人本位,并形成了侧重培养孩子的各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家庭教育目的。

20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教些什么?不少教育家都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论述培养绅士的家庭教育时,提出并论述了家庭体育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论述了爱弥儿的体育保健、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不仅论述了家庭智育、家庭德育和家庭体育,还强调指出父母必须具备家庭智育、德育和体育方面的知识。我国近代民国年间朱庆澜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家庭教育任务和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制苟且的教育、勤俭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其中“军国民的教育”中就包含“磨练身体”。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社会所强调的家庭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本章所要讨论的正是不同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侧重点的差异。

第一节中美家庭教育内容侧重点的比较分析

在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不同的家庭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一、中国家庭教育内容的侧重点

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传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影响。《曾国藩家书》是了解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的一部重要文献。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数量保存下来最多的。这些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共10大类。可见,传统中国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非常丰富。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在上述各类教育中,曾国藩强调对子女进行修身(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读书与学问等方面的教育。曾国藩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并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堪称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可以说,曾国藩实现了儒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他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是如此。

2l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人生目标服务的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在当代社会,“立功”的主要途径还是学习文化知识——考上大学,因此家庭教育强调文化知识教育,但这种文化知识教育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家庭也注重对孩子进行“修身”品格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一)功利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成为学校“知识本位”教育的延伸。很多中国孩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学校放学了,但自己远未到下课的时候,回家便是回到了另外一个课堂,父母便是自己的“私塾”严师。的确,除了学校以外,我国的家庭教育俨然是进行知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中国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方面可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考试前夕,只要孩子坐在书桌前,全家人都会将自己活动的声音降至最低;餐桌上,经常会有妈妈精心准备的益智健脑、增强记忆力的食物;出去逛街,爸爸妈妈最喜欢带孩子去的地方是书店;除了学校的上课时间,家长还不惜重金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此外,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注重功利性文化知识教育的另一表现是,如果孩子文化知识方面较为薄弱,那么,家长则为孩子选择某方面的技能(如,乐器演奏、舞蹈、绘画等)加以训练。让孩子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使之能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一种风气。目前全国各地培训市场的火爆是其最好的证明。本文之所以将这类培训也归入家庭文化知识教育内容的范畴之中,是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并不看重艺术本身对孩子的陶冶作用,而是将其作为孩子升学加分的一个有利条件。可以说,这是我国家庭教育重视功利性的知识教育的一种变体和延伸。

(--)品格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前家庭品格教育之所以注重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上世纪80年代初,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家庭中出现了大批独生子女。1984年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进行了统计,当时,我国的独生子女已达3500万,在所有有育龄夫妇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1.2%。1独生子女与提倡“多子多福”的传统家庭结构形成了巨大反差,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唯一的一个孩子显得特别珍贵,“溺爱”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十分突出的问题,独生子女在品格上的一些缺点也渐渐凸现出来,比如,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任性妄为等。

近年来,独生子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该如何进行独生子女教育成为很多教育者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家长也积极地从自身着手,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在爱心培养方面,着重于培养孩子爱家人和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版,第298页。

22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爱他人,主要表现在对孩子孝心的培养以及教育孩子要积极地关心、帮助家庭以外需要帮助的人。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是教育孩子懂得谦让、讲礼貌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等。

二,美国家庭教育内容的侧重点

美国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美国人有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靠努力争取,而不是靠继承,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成功。因此,在美国,对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更好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立生存,需要培养孩子三方面的能立:第一、自立的能力,第二,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第三,学会理财。因此,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社会实践教育和生存教育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1.自立能力培养。有人说,中国子是抱大的,美国孩子是爬大的,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在美国,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上前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过来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睡,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一开始,孩子肯定会因害怕和不习惯而大哭大闹,但家长会狠下心来置之不理,以此来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美国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打零工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零花钱大部分源于这种自力更生的劳动所得,他们视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孩子上学靠贷款,工作赚钱后慢慢还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爱孩子,也不是因为父母供不起,而是一种自立能力的锻炼方式。在美国,送报纸是很多孩子赚取零花钱的一个途径,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床,把报纸事先一份份地分好,然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送,寒冬腊月也不例外。有时,父母看了心疼,会开着汽车送孩子沿街送报。其实,孩子送报赚回的钱还不够汽油费,但家长认为,培养自立的精神更重要,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美国人把劳动看作自立的手段,劳动致富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20世纪20年代股票交易制造了不少暴发户,人们不凭诚实的劳动而靠投机也能发财。这种现实对劳动致富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之较前淡薄了许多。然而,在美国文化深层之处,传统观念仍被许多美国人所重视,尤其是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

2.自主思考、判断能力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会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美国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判断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孩子自己。在日常生活小事上,比如早上起来穿什么衣服等,家长会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在有关孩子自身的较为重要的事情上,如交友、升学、就业等,家长也不会替孩子做出决定,在美

23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国,这被视为对孩子自主权利的侵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上置之不理,在孩子做选择时,家长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家长参考。

其次,鼓励孩子就自己能理解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美国家长很注重与孩子之问的平等交流,在很多问题上,他们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对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看法的能力。

3.理财教育。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而理财能力关系到孩子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学会处理好与金钱的关系,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中国孩子的习惯是零花钱没了再要,而美国父母是定时定额一次性支付,在下一次领取零花钱的日期还没到来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孩子不能再要额外的零花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支配零花钱,以培养孩子的预算和合理消费的能力。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会轻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家长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美国家长还注重培养孩子养成存钱的习惯。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次数,并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现在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以此激发孩子存钱的兴趣,并养成珍惜劳动所得的习惯。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孩子为自己的电话费以及一部分生活开支付账。家长常会翻开家庭开支账本,告诉孩子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合理开支,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明白家长的辛劳。

(二)注重个性发展的品格教育

个性张扬是美国人的一大特性,这与美国家长在品格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是分不开的。美国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不会以过多的规矩来约束孩子,同时他们也会对孩子的奇思异想给予鼓励,这就为孩子独特个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美国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对孩子行为和思想上的个性的培养,还表现在对孩子生理上的独特特性的重视。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曾经有一段时间,根据孩子的体貌定制芭比娃娃在美国风靡一时。一对夫妇也为他们的女儿定制了一个作为生日礼物。礼物送到的那一天,全家人兴奋地打开了包装,一个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娃娃展现在大家面前。可奇怪的是,这对父母却要求退货,理由是他们的女儿左眼要比右眼略大一些,而这个娃娃却是两只眼睛一般大。

24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三、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中美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偏向于知识本位的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则注重于孩子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正如本文第二章提及的,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成才教育目的层面的一个重要的子目标。因此,文化知识教育理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孩子日后成功融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但是在素质教育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分数还是孩子升学的最重要指标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只局限在分数教育层面。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这是值得广大家长注意和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不应该是只关注考试分数的教育,它还包括培养孩子爱思考、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掌握如何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分数并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家长们应该将分数看淡一些,还文化知识教育以本真的面貌。毕竟,分数不是万能的,孩子成长路上将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这些困难不是考试能得个好分数就能解决的。

美国家长注重孩子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内容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尽早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美国孩子到了18岁都能离开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生活。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美国一位大学教授指出,家长不能让孩子过度从事这种业余打工活动,因为长时间的业余打工会干扰孩子完成学业。的确,美国学生的学业质量一直是美国教育方面的一个大问题,除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家庭教育也是导致这一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关专家还认为,孩子花过多时间打工,会剥夺他们参与重要的家庭和社交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同时,不应该将家务和零花钱直接挂钩,因为做家务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做一点家务就给予相应报酬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只看到其中的利益关系,而忽视了作为家庭一分子的责任。

(二)在品格教育上,可以看出,中国家长对孩子爱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实质上是对孩子社会性品格的一种培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与家庭和社会之中。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注重品格教育对于孩子自身的意义,有助于孩子彰显自我个性,发现自我的价值。

25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第二节中美家庭教育内容差异的原因分析

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设置的。因此,对成功的不同看法,即不同的成功价值观会影响到家庭教育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

一、中国人的成功观及其对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中国人的成功往往与权力紧密联系,可以说,中国人崇尚“官本位”的成功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存在着两个鲜明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统治者内部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等级森严的体制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意识,为“官本位”思想奠定了基础。君臣地位上的绝对服从关系,君贵臣贱、君让臣死臣不得不亡的封建思想,蕴涵着“官贵民贱”的封建文化思想,从而导致在封建社会中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中,“官”始终位于各种职业之首。第二层次是整个统治者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无论是高居于等级制度塔顶的帝王,还是代表他们行使管理国家的各级官僚,都实行着不同级别的专制统治。他们在各自的辖域内都是“皇帝”,惟我独尊,垄断社会政治经济权利,左右国计民生。

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做官是至高无上的职业,它既可以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也能博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更能轻而易举地为个人谋取布衣百姓难以企及的财富和金钱。封建时代的专制统治赋予了“做官”以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意义,即做官不仅意味着权力、财富、金钱和荣耀,而且象征着一个人的成就、价值、能力和水平,显示着一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等等。而布衣百姓通常被叫做“草民”、“贱民”,是愚昧、落后、平庸的代名词,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仅被排除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力之外,而且连个人最基本的人身权、生活权也无法保证。这种“官”与“民”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强烈反差,把社会分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其后果之一就是助长了整个社会的“官为贵”的共识,使“官本位”思想得以风行无阻。

中国人秉持的成功观的另一特点体现在中国人较强的集体或群体意识。“衣锦还乡”和“光宗耀祖”这两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当了官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父老,衣锦还乡是为了得到家乡父老的承认;光宗耀祖是让整个家族——从父母到远近的亲戚——都与自己同享当官的荣耀。

崇尚“官本位”的成功观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在当代社会,尽管中国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已不局限于“当官”,但是,“读书——当官(即好的前程)”的成功模式深深根植于广大家长的观念中。由此形成了中国家庭教育内容侧重于功利性的文化知识教育的现状。而中国成功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观所带有的群体意识也促使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不管是文化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带有较明显的为家庭或群体利益服务的特征。

二、美国人的成功观及其对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美国人如何看待成功?理查德?休伯在《美国人的成功意识》(The

IdeaAmericanofSuccess)一书中,曾作了如下阐述:1

什么是成功?在美国,成功意味着赚钱,并把钱变成地位,或一举成名.成功的取得不是靠当个忠诚的朋友或当个好丈夫.成功是对工作业绩的奖赏.成功和幸福不是一回事,幸福是你的感觉,而成功绝对是客观的和非个人化的.成功记录了一个人与他人比较时在金钱.权势.声望、名誉的不平等分配上的提升以及地位等级的变化.然而,成功不是简单的有钱有名,它意味着获得金钱或者取得名望。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成功观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动态过程,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变化及其与他人的区别,金钱在美国人的成功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人的祖先移居北美的主要动机是追求财富。有了财富就能成为有产阶级——中产阶级,甚或上层阶级,才会有势力,才能有享受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财富越多,手中的权力就可能越大。如1778年,南卡罗莱纳州规定,拥有1英镑资产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州长;马里兰州规定是5000英镑;佐治亚州为1000000英镑另加500英亩的土地资产(1789);马萨诸塞州为1000英镑。2显而易见,在美国,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赚钱,积累财富,获得成功。美国人的成功观在很大程度上由此而来。

此外,美国人以财富为成功的象征还有其宗教的因素。清教徒认为,教徒本人只能在世俗事务中遵守和履行自己对上帝的职责,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按上帝的意志生活,并在每个人应有的神业中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个人的成功是上帝选民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标志是财富的积累。一个人的财富积累得越多,他就越成功,就越能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

因此,美国人的成功观的核心首先是财富,美国人崇拜财神。这种拜金主义现象也反映在教育方面。如衡量美国一所大学商学院的地位,看它是否成功,是否有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它的毕业生的起价工资。据统计,最近被评为前三名的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的毕业生的起价工资平均年薪高达六七万美元,而一般大学的商学院毕业生的起价工资只有三四万美元左右。3可见,崇尚成功是推动美国人及其美国社会的基本动力,并以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渗透到了美国人的心灵深处。

2转引自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个中固学肯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牡,

27RichardM.Hueber.TheAmericanIdeaofSuccess.NewYork:PushcartPress.1987.p.12002年版.第勰页2002年版,第79页

第三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内容分析

美国人的成功观的第二个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美国人尽管成功的方式各不相同,目标也各异,但都强调自己的成功是自己个人努力的结果,是个人冒着风险,抓住机遇,面对各种竞争者的挑战,一步步爬上来的。在这条道路上,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依赖家人或别人的帮助的。这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追求物质成功、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式成功观的影响下,美国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生存和社会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此外,美国成功观所具有的个人主义特征也使得美国家庭品格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服务于个人利益的倾向。

28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而言,在中国,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强调父母的主导决定作用;在美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民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和开放型为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育方式,与家长如何看待子女的主体性息息相关。因此,在探讨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之前有必要对两国家长不同的“子女观”作一论述。

第一节中美家长“子女观”的差异比较

及其原因分析

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孩子一般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甚至出现了“421”现象(即四位祖辈老人、父母双亲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典型的表现就是,每当家中来客人时,父母一般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而孩子则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即或孩子就在眼前,也好像他们并不存在。有的父母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简单地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只把孩子当成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介绍。常言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讲人情、重血缘关系,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常常看见有的父母将孩子的过失或成绩与自己混为一谈——孩子取得成绩时,会说“你给爸爸长脸了”;孩子变现不佳时则说“你可把我的脸给丢尽了”。

美国父母则不同,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独立地位。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有重要客人来家里做客,一般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迎候。客人进门后,父母先是向客人介绍他们自己,如丈夫介绍妻子说:“这是我的太太……”妻子介绍说:“这是我的先生……”然后,便郑重其事地逐一向客人介绍他们的孩子,比如说:“这是我的大儿子哈里,这是我的--)L子罗杰……”在美国家庭里,不论孩子年龄多小,哪怕是抱在怀里的婴儿,父母都会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包括孩子的姓名、年龄,有时还会提及孩子的爱好。孩子们也都很懂礼貌,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会主动、热情地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美国家长认为,把孩子当成一名家庭成员对待,让孩子也来接待客人,这不仅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

2g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显而易见,中美家长子女观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是否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是否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而两种截然不同的子女观的产生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受传统的群体本位意识和长幼有序思想的影响,父母容易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美国,个体本位意识强调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在家庭中,小孩和大人要享有同等的权利,大人不能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

该如何看待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与父母的关系?在此,笔者将引用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的几句话:“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1鲁迅先生的话对父母应持的子女观作了很好地注解—子女,是父母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她)不等同于父母,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成为完全独立的人。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父母,他(她)从母体出来后,己与母体分开,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因为是父母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

第二节

一、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

看重骨肉亲情和亲子关系,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的中国家长们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会采取如下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无限关爱和过度保护。

可以说,中国的父母是最无私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是任何其他国家的父母都难以企及的。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全身心地担负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在大多数中国家庭,无论父母工作是否繁忙,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富裕,父母都会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孩子除了上学以外,一切事情概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吃水果,父母给削;孩子吃鱼,父母剔刺;孩子上学,父母收拾书包,孩子写作业,父母削铅笔、吸墨水……有调查表明,美国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是O.7小时,英国孩子是O.6小时,法国孩子是0.5小时,日本孩子是O.4小时,而中国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不足0.2小时。2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对孩子的保护也非常“周到”:如,到公园玩耍时,不让孩子去爬山,因为怕孩子摔着;不让孩子去玩水,因为怕掉下去等等。

http://forum.xinhuanet.corn/detail.

2转弓l自末洪昌:‘教育的力量》,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敝,第93页。

3O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关爱和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没有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孩子是很难长大成人的。然而,过度的保护则没有益处,只会使孩子变得软弱,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笔者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1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时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俩究竞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做别的事去了.

没过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那样,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他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

。就是啊!你的用m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惠施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对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所启迪。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保护得过分细致,从而也失去了很多增加生活阅历的机会。

(二)强调家长的权威,孩子的事情家长做主。

为孩子规划人生、铺平道路,让孩子在顺境中长大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心愿。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父母一手操办;孩子应该学什么,发展哪方面的兴趣特长,也大多是由家长根据孩子未来升学、就业的需要来选择,而较少尊重孩子的意愿。诚然,家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能给予孩子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而且,这正是中国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的表现。但是,如果家长一味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子女。而不考虑子女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就很可能会事与愿违。有这样一个案例:

1转引自郭红玲:‘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31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有一位家长,女儿五六岁时开始学电子琴,为了让女儿学有所成,当父母的付出很多,不但耗资买琴,还没次站在旁边陪女儿练琴。遗憾的是,孩子一直兴趣索然,九岁时,干脆拒绝再弹电子琴。面对母亲的压力,孩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最后索性故意将电子琴弄坏,以达到罢练琴的目的。

其实,类似的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不由得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家长们为孩子规划未来的美好人生时,是否太过于一厢情愿,是否考虑了孩子的意愿?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张完全一样的树叶,何况是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外在表现、生理条件、心理状况都不同。因此,来到这个世间的孩子,并不是每一个都会成为画家、音乐家,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他或她自己”。家长应该学会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按照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如果顺着孩子的意愿,可能会多走弯路。但这是孩子发现自我、建立自我意识的必经过程,家长的越俎代庖可能会缩短这个过程,但其代价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减弱。

二、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

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美国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

美国的家长们一般都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孩子一岁起,家长们就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还会要求子女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他们会鼓励孩子勇敢地做出各种尝试,让孩子在做中学、做中练,以培养孩子的胆量和信心。《家庭教育在美国》中的几段话便是对美国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的生动写照:1

杰西卡四岁时就“敢”到三米高的跳台上跳水.……听说,阿策希欧博士的四个孩子都能从数百米高的山上滑下来,两个大的走专业滑道,两个小的走普通滑道,但小的两个只有四岁和六岁.如果你坐在山下往上看,这两个小不点就是从。天”而降了……

虽然,美国家长未必都如该书中所说的,鼓励孩子去做冒险性的运动,但鼓励孩子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做法在美国家长当中极为普遍。

(二)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家教方式民主、开放。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在西方,所谓虐待子女罪不仅是指身体上的虐待,还泛指一切有碍儿童身心正常成长的行为,逼孩1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32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子读书太狠、违背孩子的意愿等,都犯了伤害幼童精神健康罪。因此,美国父母通常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强调父母的权威,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开放。父母通常以平等协商的办法来决定与子女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诸如上哪所学校,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谁谈恋爱、结婚等等,他们很少会替孩子决定他(她)应该干什么。如果父母觉得有必要提醒孩子,一般会以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想听听妈妈的想法吗,孩子?”“爸爸建议你……”当然,在美国,也会有家长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替孩子决定该怎么傲,但这通常会招来不受“孝顺”观约束的子女的激烈辩驳和反抗。

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了美国孩子表达自己想法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做的机会,父母们也会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适时加以鼓励,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富于开拓精神的性格,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三、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两国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

其一,中国父母承担了对孩子的无限照顾责任,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则是有限的。在中国,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承担一辈子的照顾责任。孩子小的时候为他们的教育操心,长大后为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前途操心,等到儿女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上爷爷奶奶的老人大多甘愿承担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在美国,父母抚养孩子到18岁便已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很多孩子选择在年满18岁后自己出去独立生活,因此,隔代照顾孩子的现象在美国十分少见。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无限照顾责任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宝贵亲情,但却容易产生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弊端;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有限照顾责任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淡漠。

其二,中国家长通常采取家长主导决定型的教育方式,美国家长通常采取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中国父母较为强调家长的权威,倾向于凡事替孩子做出决定。在孩子应该学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生活阅历丰富的家长的建议确能使孩子少走弯路,但是不顾孩子的想法,一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剥夺了孩子通过犯错误、纠正错误来增加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

美国家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但有时极端的民主也使美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过于放任,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行为顽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家庭的离婚率持续上升,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教导,这是很多美国孩子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犯罪深渊的重要原因。

33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第三节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美两国人民的群体本位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以及不同的家庭观对上述两种风格迥异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前面已对群体本位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因此,下文将主要从家庭观的视角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及其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强调儿女对父母孝顺的原则。中国民间过去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姓郭的穷苦农民结婚后生有一子,和母亲住在一起,是个三代同堂之家。孩子三岁时,当地发生灾荒,郭家处于一贫如洗的境地,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异常艰难。正在此时,老母病重,作为儿子的他觉得让老母吃饱饭是起码的孝心。在走投无路时,他和妻子毅然决定,以牺牲孩子来保全老母的生命。他对妻子说,他们以后可以再生孩子,但他们不可能再有一个母亲。于是他们带着工具和孩子,来到自己的地里,准备挖坑埋掉孩子,把儿子省下的口粮留给老母。郭家对老人的孝心感动了神仙,当郭挖土刨坑时,挖出了神仙送给他们的黄金。老母和儿子都得救了,全家从此繁荣昌盛,过着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这个民间传说,传达了中国人一个基本的家庭价值观念,即儿女应不借代价对父母尽孝心。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从小到大,每一个成长阶段无不浸透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儿女必须对父母尽孝,不仅尊敬父母长辈,物质上精神上还要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而且要养老送终,传宗接代。孝的另一层含义是顺从,和“孝”组成中国家庭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孝顺。“顺”就是在行动上必须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按照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子女必须服从父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权威。

中国家庭里父母与儿女的血缘关系十分突出,可以说,这种关系永远存在。即使儿女长大成人,父母与子女仍保持密切的关系。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儿女维系着一种相依为命的情结。这一血缘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儿女永远对父母孝顺,只要父母在世,儿女一辈子都有照顾赡养父母的义务。如果儿女在外地工作,会尽量常回家探望。父母年老生病,更是儿女尽孝心的时候。另一方面,父母对儿女则是无限的关心、没完没了的操心。

从家庭组织结构上看,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三代或三代以上组成的大家庭。过去,同宗族的人住在同一个村子的现象极为普遍。在以前,富裕的大家庭通常有座大宅院,祖父祖母、若干儿子儿媳以及众多孙子孙女共同生活在一起,同享天伦。

34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导致中国传统家庭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核心家庭大幅度增多,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日益减少。此外,在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也正在发生演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其一,家长制作风已日益消亡,子女在家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家庭氛围日益民主;其二,也可以说是一种倒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压力的加大,子女对父母尤其是年老父母的关爱正慢慢变得淡漠,如何让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已变成一个需要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但是,传统家庭观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也对我国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封建家长制已经消亡,但在崇尚“孝顺”的文化氛围之中,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子女对父母具有本能的顺从,加之重视血缘亲情关系的观念影响,我国形成了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保护过度以及孩子的事情父母做主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美国的传统家庭观及其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和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有着非常不同的家庭观念。《圣经旧约》中关于洪水之患的故事颇能体现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创世纪”说,上帝造人以后,人类没有完全听从上帝的遗志,犯下不少过错,为了惩罚人类的罪孽,上帝决定用洪水淹没地球,只让他虔诚的选民诺亚及他的家人留在世上继续繁衍生存。诺亚听到上帝的天使的密告后,立即造一方舟准备逃生。方舟造好后,他把妻子、三个儿子和儿媳妇带上船,并把每种飞禽走兽各挑选一对装入他的船舱。洪水果然吞没大地,“罪孽的人类”被大洪水消灭,唯有诺亚及他的一家得以幸存。洪水把他们飘向远方。当大水退去后,他们在一个名叫阿亚腊的地方登陆。下舟后,他们举行仪式,感谢上帝的恩情,表示服从上帝的意志生活。诺亚一家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矛盾开始出现。有一天,诺亚酒后赤身裸体被小儿子含发现,含告诉了他的两个兄弟闪和雅弗。于是闪和雅弗取了一件外衣盖在父亲的身上,他们进门时倒着走、别过脸,不去看父亲赤身的样子。诺亚醒后知道是小儿子发现他酒后失态,于是大骂含,并命令含的儿子迦南给闪和雅弗做奴隶。此后,诺亚和儿子分离,他的三个儿子繁衍的后代分布世界各地,形成不同宗族。

分析这个《圣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及其他西方人有着不同于中国的家庭价值观。

首先,据“创世纪”记载,诺亚的父亲在大水来临前5年去世,但没有说明其母的情况。诺亚上船逃生时没有交代是否带上了母亲。这说明,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交不交代这一细节无关紧要。这里反映的家庭组成是妻子及儿女,西方传统从一开始就没有对父母尽孝的概念。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女人夏娃,让他们组成夫妻,成立家庭,在西方因而形成了夫妻双方同为一体的说法。男子成人后应该离开他的父母,和妻子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组成一个新的家庭。

35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其次。诺亚父子的争吵实际上是儿子对父辈的造反。结果是,诺亚决定和儿子分离,有的被迫远走他乡,有的独立于父母,重新组织家庭。这表明,西方的家庭开始时存在父母的权威,但当女儿不愿服从父母之命时,只有相互独立。

再次,诺亚在大水退去之后,在新的地方定居发展,没有返回原地,没有回到祖宗之乡,这说明他没有祭祖的意识。

西方人继承基督教传统,形成无孝顺思想的家庭价值观。社会学者称此为以婚姻双方组成的永久家庭关系的犹太基督教(Judeo-Christian)家庭模式。这种西方的家庭模式的功能是:①婚姻是由上帝意志决定的、为了人类自身利益的组合,即两个不同性别的双方结合成一种永久性关系,互助互爱直到永远。当一方有病或有难时,另一方应予关怀帮助,而不是由子女通过孝道来负责照顾。②夫妻双方的结合意味着新的一体的建立,这种结合既为了双方成为终生伴侣,也是为了生儿育女,这都是上帝的意志。③婚姻双方以爱为基础,双方永远相互忠诚。

这样的家庭模式基本上和今天核心家庭相类似,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美国特殊的发展历史上,由于移民家庭的不稳定性,以及早期自然环境的恶劣、疾病的袭击,人的寿命相对短暂,因此,三代同堂从殖民时期一开始就很少存在。正如塔马拉?哈雷文(Tamaral(.Hareven)指出的:1

历史事实表明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以三代同堂为家庭的主要模式时期.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广泛传说的那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当时实际上很少见.早期的美国家庭结构很简单,与现代家庭没有很大的区别.最典型的家庭模式是所谓的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不包括其他亲属的家庭.三代人很少一起住在同一个家庭里.

历史学家卡尔?戴格勒在《一个民族的足迹》中也作了类似论述,认为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从来不是美国家庭或欧洲家庭的特征。

在家园的设置格局上,美国人的家园以外部开放内部封闭为原则,而中国人的家园一般以外部封闭内部开放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中国人修建房屋时喜欢修筑可以遮挡外人视线的高高的围墙;而美国人的房屋周围是不盖围墙的,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一般不超过一人高,主要是为了美观。行人从外面一眼便可望见房屋的整体,给人一种对外开放的感觉。如果进入美国家庭,感觉会和进入中国人的家庭不大一样。中国人的家里,一家人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间房间而一般不需征得房间主人的同意。孩子与父母睡同一卧室的现象非常普遍,初生婴儿一般都睡在父母床边的小床上,或与父母合睡一张床。房间的门经常敞开着。美国人家里就不同了。房子的门紧闭,窗户或拉上窗帘,或用百叶窗与外界隔开。各个卧室的门平常也是关闭的,尤其是夜间睡觉时。父母或子女进入对方的卧室先要敲门得到允许方可入内。未经敲门就闯进去则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的隐私权。1卢瑟?利德摹编,龙治芳等译:‘美国特性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舨,第230页.

36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更不可乱动其他家人的私人用品、私拆他人的信件。和中国人的家相比,美国人的家更强调个人的独立、个人权利、个人所有、隐私等概念。

美国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中国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不同。如果说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不同辈份的等级关系,强调一家人相互依靠、孝顺与服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的话,那么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则突出个人的平等观念、独立发展、权利意识以及在个人独立基础上的天伦之乐。其中最为突出的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平等。这实际上和本文第二章讨论的个体本位意识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家庭观上美国人也崇尚独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则。父母抚养孩子时,用各种办法鼓励孩子独立;等到父母自己年老时,很少有人愿意和自己的子女同住,当然也很少有子女愿意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自己的家中同住。

美国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与平等意识极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如谈恋爱、结婚、生育、求职、选择安家地点等问题上,个人说了算,别人无权代替作决定。父母不干涉儿女,兄弟姐妹之间更是互不干涉,夫妻也相对独立。

在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独立、自由和隐私,没有明确孝顺观念的美国家庭观的影响下,美国家庭教育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教育方式民主、开放。

37

结语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总结和评价

结语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总结和评价

受两国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和美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在本文的结语部分,笔者尝试着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教育方式作一总结和评价,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教育目的方面

中国家庭教育由于受到群体本位意识的影响,强调个体与整个家族的联系,因此,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家庭本位,并形成了要求孩子通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成才”的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由于受到个体本位意识的影响,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权利,因此,在家庭教育目的观上,注重子女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同时,偏向于培养子女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教育目的。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目的的目标分类维度上,按照本文第二章提及的目标分类体系,中美的家庭教育目的都侧重于“成才”教育目的,对“成人”教育目的的重视程度要欠缺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一,其中,“成人”教育还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要成才,先成人”。孟母断机杼、岳母刺字是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家庭教育成功案例,都是注重“成人”教育的结果。很多著名的学者都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勤奋、锲而不舍的结果,而这些优良品质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幼年时期家庭教育的影响。著名作家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1“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如果不能成为“人”(真正意义上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成才”也可能成为。危险品”。因此,家庭教育必须重视“成人”教育目的,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第一,使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父母和家庭成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共度幸福时光,让孩子的童年充满爱和欢乐,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雏形和健康的体魄,知道如何接受爱,如何去爱别人。

第二,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从树立家庭责任感开始,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好逸恶劳。其次,培养孩子爱自己、爱亲人、爱家,进而爱自己的祖国。再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懂礼貌、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等。

第三,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判断,在矛盾中学会选择;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1曹长德:‘试论家庭教育的目的',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

38

结语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总结和评价

鼓励孩子知难而进;还要引导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使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

在家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维度上,中国的家庭教育较少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意愿,美国家庭教育则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家庭教育能否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内因,因此,家长在确定家庭教育的目的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不能把家长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中国家庭教育在这一点上亟待改进,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观念的转变。孩子虽小,但却是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依附于父母,需要父母的养育和指导,但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有对生活的独立看法。因此,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考虑孩子的意见,都是家长在设定家庭教育目标时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第二,孩子的独立意志和父母的意志往往会发生冲突,这时候,父母不应以作为家长的权威来迫使孩子服从自己,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对双方的分歧加以冷静地分析,摆明利弊。家长应充分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选择的权利要留给孩子自己,因为,这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同时,把选择权留给孩子,在给予孩子权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孩子对自身的一种责任,责任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孩子做出较为理性和合理的选择。

二、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由于受不同的成功观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的生存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孩子成长的必须养分,特别是在中国普遍重视文凭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知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家庭教育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传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孩子们文化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顶级赛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的优异表现对此做出了证明——自1986年以来,中国队已累计13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家庭对子女的文化知识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将文化知识教育简化为分数教育,只看重分数,而不注重对孩子的良好思维习惯、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趋势。在这一方面,家长首先应该学会全面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善于发现孩子多方面的优点。学习的好坏不是证明孩子能力的唯一指标,更别说单单的考试分数。第二,家长应该把分数看淡一些,而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等问题上。使孩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比孩子习得现成知识更为重要。

与中国家长相反,美国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并不看得很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孩子文化知识素养的缺乏,因此,美国家庭教育应该给予文化知识教育以应有的位置。

39

结语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总结和评价

现代社会,无论是美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充满生存竞争压力,因此,理财教育和生存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这一方面,美国家长的经验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此外,中国的家庭教育正在逐渐加强对子女进行品格教育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其走向成功最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在群体本位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以及传统家庭观的影响下,中美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总的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倾向于父母占主导决定地位的保守教育方式;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则较为民主和开放。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们注重亲情,并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意识,但独立意识较差;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较强,但却容易出现和父母的感情不够亲密,情感发展欠缺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第一,要敢于放手,还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任何人都知道,犯错误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正由于此,很多家长的注意力多半不是放在如何鼓励、帮助孩子独立自主地判断、行事,而是千方百计地提防孩子犯错,去扫清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显然,这是一种安全的家庭教育,但绝不是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它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失败乃成功之母,在错误中学习是人类学习与成长的基本方式,当然,这要求我们把错误控制在预见范围之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亮出6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发挥创造力。这6个解放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家长适度地“放”,也许会放出一个好孩子。

第二,要尊重孩子,民主施教。首先,中国的家长们要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其次,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在遇到问题时,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是对的,父母应当虚心接受;如果孩子的意见不对,父母也要耐心加以解释,不能简单地强迫孩子服从父母的意见。

对于美国家长来说,第一,要注意“放手”的度,不能因为过度放手而缺少了对孩子应有的关心和爱,疏离了亲子关系。第二,要注意民主的度。民主过度就意味着放任自流,缺少对孩子的必要引导。因此,应该把握好民主的度,孩子错了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以免孩子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40

结语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总结和评价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导致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产物,在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这并非意味着否定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加以改进的必要。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精华与糟粕并存,从不同质的文化中汲取经验是剔除本国家庭教育的糟粕、使之更为合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本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视野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的根本原因。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深远,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加剧,这也对我国进行家庭教育变革,从别国吸收优秀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以使我们的孩子们更好适应未来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提出了要求。因此,本文尝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视角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两国家庭教育各自的特点和优缺,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环境,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期盼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更加合理、完善。

4l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郭红玲编著:《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周明星、曾令国:《家庭教育新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

17】苏珊:《认识你的孩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6】魏书生:‘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苏杭主编:《中国孩子在美国》,甲鱼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王炳仁、高友德、赵微微、石英主编:《名人家教集锦》,

社,1987年版中国青年出版

【101黄旭主编:‘中国家教现状报告》,

【11】姚磊:‘按性格培养孩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05年版

2006年版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版【12】檀竹生、陈家宝:《用细节教育孩子》人民日报出版社,【131刘畅:《赞赏: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蓝天出版社,

出版社,2006年版

【15]锺思嘉:《开明父母大学堂》,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141美林、郭晓丽主编:《学知教育:与孩子一起孕育智慧的翅膀》,中国经济

【161于凡主编:《中国孩子缺什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7】肖光畔编著:《问题父母》,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81艾琳:《美国式家庭教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91郭中平:《正向教育:让孩子做人做事都成功》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20】小巫:《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4年版

【211贺平:《中国人西方人和他们的孩子》,辽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21晨曦:《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f23】刘波:《走出误区——教育孩子的100个对策》,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241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1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版

【261郁龙余主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1t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

参考文献

【28]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多元一体的美国宗教》,时事出版社,

2004年版

【30]董,J,JII:《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1]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V克千、吴宗英:《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5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1959年版

【34】《大学?论语?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5]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91《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文译著: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2】【英】约翰?洛克著,张小矛译;《家庭学校》,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3】【英】MartinHerbert著,武跃国、王立金译:《心理育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美】托玛斯?阿姆斯特朗著,王文忠、徐金灿译:《唤醒孩子的天赋:如何

增强好奇心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5】【英】切斯特菲尔德著,褚律元译:《教子信札》,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P美美著亚北译:《斯托夫人自然教子书》,中国妇女出版社,亚北、蓝黛译:《哈佛教子枕边书》,中国妇女出版社,赫赫夫年夫年人版人版著

【8】【英】理查德?朗兹顿、马乔里?沃克著,刘建永、刘永宽译:《关注您孩子

的成长:O.18岁家教全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9】【苏】马卡连柯著,耿济安译:《父母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10】【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l】【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f121【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

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31【美】卢瑟?利德基编,龙治芳等译:《美国特性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9年版

【14】【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著,程克雄译:《价值观如何影响

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

43

参考文献

中文论文:

【11钱永飞:《家庭教育的潜力靠谁来挖》,江苏教育,2006年第1期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31:F冬兰:<“知识本位”家庭教育观的社会学分析》,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年

第1期

【4】苏显春:《关于当代家庭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第1期

【51孟微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魅力》,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6】黄明花:《简析内战前美国的家庭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增刊

【7】杨会军、尹连敏:《教孩子学会关心》,教育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8】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年第2期

【91史爱芬:《浅论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职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lO]q:晓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11】吴玉秋:《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理论界,2006年第3期

【12】杨小英:《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

第2期

【13]陈兴安:《家庭教育中儿童责任心培养的招数》,教育导刊,2006年2月号

下半月

114】方洪江:《慈爱平等互进自成——现代家庭教育之有效手段和方法略见》,

贵州教育,2005年第3期

【15】彭爱舞:《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引发的思考与对策》,教学与管理,

2005年第2期

【16】李里:《德国的家庭教育》,启蒙,2003年第7期

【17】张小青:《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甘肃教育,2005年第3期

【18】曹长德:《试论家庭教育的目的》,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19】王凌、熊梅:《新时期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特点初探一昆明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01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21]T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221赵毓芬:《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纠正对策》,建设论坛,2005年第2期

【231驴L海涌、李言义:《浅谈家庭教育的目的》,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24]q:晓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125]杜钢、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

『26]梁汉平:《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与战略,

2006年第5期

【271陈丽华:《从<走遍美国>审视中美文化取向差异及渊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

科学学报,2005年第lO期

44

参考文献

【281张加民:《中美文化差异探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第20卷第4期

【291唐家柱:从价值观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社会主义研究,1997

年第5期。

【301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01]张欣:《价值观浅见》,理论导刊,2002年第2期

【321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英文著作:

【lIEMusgrove.TheFamily,EducationandSociety.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1966

HepworthBerqer.Parentsas[2]EugeniaPartnersinEducation:FamiliesandSchooIs

WorkingTogether.SixthEdition.PrenticeHallCareer&Teelmology.2003

[3]DonaldP.Riley.Parent-C砸ldCommunication.FamiliesIntl.1977

f4]CarlN.De—er.OutofOurPast.3rded.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84『5]RichardM.Hueber.TheAmericanIdeaofSuccess.NewYork:PushcartPress.1987其他:

【1]FromWujuanhttp://blog.online-edu.org/wujuan/002063.htIIll

【2]http://forum.xinhuanet.corn/detail.

【3】蔡秋雄:《家庭与家庭教育概念》http:/Avww.family.ncyu.edu.tw

45

后记

后记

怀揣着美好的初衷开始了这篇论文的写作,虽然微不足道,却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我国家庭教育臻于合理和完善有所裨益。但随着论文写作的渐渐深入,才发现家庭教育的复杂性远非我所预料的那样。驻笔之际,倍感许多问题还未研究透彻。期待各位老师、同学的批评、指正。

在此,对我的导师邓志伟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谢。此篇论文的选题、撰写直至定稿,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求学三年,我前进的步伐因为有了老师的悉一D指导和教诲而走得更加坚定。

感谢课程系的每一位任课老师,有幸聆听老师们精彩的讲课,是此生一大幸事。

最后,将此拙作献给生我、养我的父母,是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才使我有了今天。不管前路会有多么坎坷,我将不辜负每一位关心我、爱护我的人的期望,奋力前行!

杨志华2007年4月

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杨志华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杨恒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学位论文]2007

2. 闵正威.李昊凤.MIN Zheng-wei.LI Hao-feng 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2)

3. 李亚.周侠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7(6)

4. 冯静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10(4)

5. 曾芝兰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

6. 王晓虹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期刊论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

7. 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期刊论文]-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

8. 李子银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9. 张威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31)

10. 王丽 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教育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10,31(9)

引证文献(1条)

1.杨昕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17)

本文链接:http://d..cn/Thesis_Y1072696.asp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