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影响》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影响

文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9级 刘亮

指导教师:李雪梅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让家庭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如何更好的认识和评价中美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影响,将直接影响着开展家庭教育。本文将从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思想传承上、情感教育和教育方式、父母角色扮演、性教育及内容量的制定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西家庭教育各自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影响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nowledge economy era makes peopl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s, whose culti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duc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and its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children's quality and character, even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How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famili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text intend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effects of America and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Therefore, it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about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countries and China, affec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styles, the roles of parents, sex education and also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asks.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countries, differences, influence

自古以来,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在教育方面,中西方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最近两年的“虎妈”、“狼爸”及留守儿童的事件让传统的家庭教育再次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究竟传统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好,还是西方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好,这个问题人们继续热议着。本文将介绍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以求取长补短、推进我们自身的现代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为家长朋友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 家庭教育观念传承的差异

1.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同

(1)中国国情下的成才观

从隋朝到清朝末年,中国科举考试成了历代无数知识分子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个重要方式。到近现代,人们更是崇尚“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法。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社会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①进一个好的大学,学一门好的专业,从事一份好的工作,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平民百姓,读书成了家长希望孩子改变命运的一种主要途径。

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对自己身边的中学生随机做了一份“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五十位孩子中,有超过70%的孩子在“父母最关心你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一项中给出的答案是“学习”。足以看出家长们对孩子学业的重视。

(2)美国国情下的成才观

美国特别注重个人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坚持以培养孩子“准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每个人今后的职业选择问题,他们通过对孩子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等等来逐一分析每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倾向,并通过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他们了解自己的需要,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②他们的这些做法,让家长们平时的教育更多的在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了孩子将来的就业上面去。人才培养的功利性没有中国那么突出。

2.社会评价体系的差异 ① 教育部.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就业工作[J].

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04/150444.html,2013-4-11

② 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年5月版

- 1 -

(1)中国社会的单一评介体系

所以,即使“虎妈”“狼爸”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名校,这些固然符合传统的评价标准,但是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们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最起码的一点,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觉得幸福。20xx年在澳大利亚,有一位名叫的19岁华裔高材生在家中将41岁的母亲田梅暴打杀死,然后乘国际航班离开澳洲。而弑母原因是经常受到母亲的强大压力,对他学业成绩要求过高。虽然他已是一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可是他还是没有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最后酿成了悲剧。

《虎妈战歌》出版后,一位同样旅居美国的台湾女孩给虎妈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自己的妈妈用极严格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大姐。虽然自己的大姐变得非常优秀,然而,她的大姐,却最后在自己家的车库里自杀,原因是她已经患上抑郁症。

看过这些惨剧,我们就更你能体会社会评价体系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

(2)美国的社会评价体系更加的多元化

美国人对不同职业之间的认识更加理性,更懂得尊重不同职业的价值。即使是普通岗位上的员工,一样可以收到他们的尊重。例如,记者采访刚当选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的母亲,问她是否为自己总统儿子感到自豪时,她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 二 ) 情感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1.中国家庭的情感缺失

中国的家庭教育情感教育一直比较缺失。在中国,父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孩子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较为严重。“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更使情感教育难以强化。中国家庭教育里的情感教育是常常处于简单、粗暴的状态。当然,随时独身子女的逐渐增加,也有少数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过分宠爱。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到:当孩子摔倒时,中国家长们,往往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说,马上把这个桌子或者凳子狠狠的打几下。动辄体罚和过分宠爱都是不可取的。

不仅如此,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也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但中国的家长们大多数时

- 2 -

候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大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家长口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不”、“不能”、“不行”、“不准”,中国家庭教育除了用否定词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你应该这样做”。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这样生冷的命令字眼使得情感教育受阻。

因而,希望父母能更多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就成了很多孩子的心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写到: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根据20xx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20xx年9月 教育部公布的《20xx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xx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留守儿童还有2200.32万。①这个数字是远远大于随迁子女的数量的。

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因而在此次我自己做的问卷调查中,近六成的孩子在“你最希望父母以后在家庭教育的哪些方面做出改进”这一项中回答:希望父母能多关心自己的心情,自己是否过得开心。这些虽然只是一部分孩子的心声,但是却反映出了长期以来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教育的错位。

缺少了情感交流,父母固然疼爱自己的子女,当父母能和孩子在一起了,则企图通过集中的爆发式的购物、吃大餐、买玩具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一方面包含着父母的愧疚,另一方面子女却无法体会,甚至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大多是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而无法在精神上获得更多关怀,人格上得到更多的塑造。这也就是尹建莉在书中说到的“精神上的留守儿童”。无论是现实的、还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这都是我国家庭教育中所出现的亟待改进的问题。

2.美国家庭的爱的教育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家庭教育更侧重于爱的教育。蔡珍妮说:“尊重孩子,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在美国,凡事都是这样,强调孩子的选择权,大人必须尊重。所以,小孩一个个特有主意,他们打小就被培养出了这种态度。”家庭教育的方式上,① 教育部发布《20xx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央门户网站,/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

- 3 -

中国与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的更专制,而西方的更民主,更注重孩子个性、个体的发展。

他们有“没有留守儿童”这样的说法,父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去陪伴孩子,哪怕是在生孩子时很多国家都没有“请保姆”这一说。美国社会不仅在传统文化上,甚至从法律对家庭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父母必须履行看护孩子的义务。美国的儿童法律强调儿童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除非其父母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①在美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是违法的。因为美国规定,不得让不满12岁的儿童脱离监护独处,否则会追究监护人的责任。②

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具体分析了不亲子抚养教育子女的危害。③所以在西方社会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重与孩子的相处,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他们有很多情感方面的交流。

而且美国家庭教育强调温情色彩,对孩子不能一味的严苛。美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父母更注重情感沟通。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心灵的沟通。此外,在这里,体罚也是触犯法律的。比如,《儿童福利法》规定:如果未成人在家庭中受到虐待,儿童保护将有权把儿童从家庭中带走,并且通过法庭取得对儿童的临时监管权,直到法庭审理了有关虐待儿童的案件并作出判决为止。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之间扮演角色的差异

1.美国等式的家庭

他们提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夫妻之间应共同保护自己家庭生活,要善于创造家庭生活中极宝贵的财富——相互恋爱以形成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

也强调必须提供家长的教育修养。尤其是父亲,要以身作则。认为父亲要用对母亲真诚的爱来教育孩子,做父亲的人们,如果不把妻子看成是人,不真正爱她,就不会真正教育自己的孩子。 ① 邓静娴.西方有没有留守儿童[J].中国西部教育,20xx年第3期,63页

② 邓静娴.西方有没有留守儿童[J].中国西部教育,20xx年第3期,64页

③ 赵忠心.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3页

- 4 -

2.失衡的中国家庭

而中国则不然。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出嫁以后,地位上多从属于丈夫。《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详细记载了妇女的“三从”:“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长期以来家庭中夫妻间的地位不平等,导致中国家庭比较缺乏这种父母应相互爱恋来维系与子女情感的意识。

近年来,随着中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而遭受了心灵创伤的。而社会上很多问题少年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的出轨、争吵,是造成他们暴力冷漠性格的真正元凶。中国的父母在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慎重态度上是不够的。不仅如此,以前中国人一旦双方离婚,一方就不会允许另一方见孩子;但在国外,哪怕夫妻关系不好,但都是要一起爱孩子,所以即使离婚了、不是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的另一方,都有定期探望的权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离异家庭正在逐步向西方学习这种做法。

(四) 对孩子的性教育、与异性交往教育的差异

1.空白的中国性教育

前不久,北京小学教材《成长的脚步》之“我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以其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而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之前香港幼儿园的性教育教材就因为图画尺度太大而引来了很多质疑。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对性教育这个环节几乎是空白,家长们对这个话题十分忌讳,不愿意轻易触及。当孩子问到诸如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许多家长要么不回答,要么就骗孩子说是捡来的。

而应该说北京等地这些大胆的性教育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出,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越晚越好,尽量不去触碰。而一旦孩子问到,应该坦诚,不能过分掩饰,以加强孩子的好奇心理。

在与异性交往这个问题上,中国家庭的父母孩子约束也很严格。此次我做的问卷调查中,近半数女生反映,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有没有早恋,其他的如学习成绩,反而没有给她们太多压力。

事实上,一味的压制孩子可能适得其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建莉说,“主要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

- 5 -

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不光在早恋方面,其它方面的思维垃圾也会让孩子发生变异。”①

2.适时的美国性教育

在美国,父母是儿童性启蒙的导师。父母会自然的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问题,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给予其适当的性教育。在整个性教育过程中,西方父母在与孩子谈论性话题时都是严肃而认真的,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受尊重,并且对性保持认真的态度。

对于女孩子,父母会教会她们如何穿着得体,举止大方,而不是穿着挑逗性的衣服,举止轻浮,这样做可以保护女孩子更少受到攻击。当然,父母不会让女孩子成为保守的禁欲主义者,他们会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只是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告诉女儿拒绝男孩的某些行为,更好的保护自己。对于儿子,父母会教育他们尊重异性,并让他们知道作为男性所面临的责任,这样的教育会让男孩成长为有责任心,道德感的男人。

(五)家庭教育的内容量的制定的差异

1.超前制定的中国家庭

中国家庭多喜欢超前制定,过早让孩子学习与他们年龄并不相符的学习任务。并喜欢把学业成绩的优异作为培养孩子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最近这些年有所改变,尤其是城市,对孩子要求更严。不仅仅是成绩,而且是其他的艺术专长也要孩子尽早掌握。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明显偏重。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国的孩子们获得了在学校的减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众多家长们的共识,家长们自然会让孩子更多课外练习。让孩子去补习班学习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更是人人争相追逐的法宝。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比较认同,愿意选择在周末甚至是平时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去培训机构。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目前已经达到三千亿,这些钱都出自中国的家长口袋。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考试机制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的话,家长们始终都会为孩子制定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学习计划。而一切的目的都只是让孩子成才。

中国教育的功利性非常明显。如蔡美儿对她的孩子引以为傲,因为她们学业能全部拿到

A、能去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国内英语教育的泛滥,集中体现出了教育功利性这一特点。家长让孩子花大力气去学习英语而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写语文作文,①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第5节“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作家出版社,2009

- 6 -

害怕写作文。有些孩子会读英文字母却不认识汉语拼音。这种做法不见得恰当,同样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作家蔡珍妮《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就记录了与“虎妈” 相反的做法,她的女儿在选择学习乐器的时候,她尊重了孩子去学中提琴。①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收获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2.全面发展的美国家庭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会刻意增加孩子的学习量;也更注

重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例如家庭体育,这在中国的家庭中一向都不太重视。反对过早加入一些对孩子成长帮助不大且不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内容。卢梭对当时无补于实际的传习经典把人们折磨呆头笨脑的惨象痛心疾首。学习知识本来是使人变得聪明善辩,本来是使人能干有为,但是纸上谈兵的书本教育却成为人类的灾祸??②他呼吁人们让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

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由于中国家庭一直灌输的绝对服从和家长权威的理念,所以孩子在家里性格要相对内向

一些。但与此同时,中国家庭培养的孩子比起西方的孩子来说要沉稳一些。 尤其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性格的形成于错位,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莫大的关系。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20xx年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数百万①【美】蔡真妮.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漓江出版社,20xx年09月(当当网在线阅/content_2204503?ref=read-3-C&book_id=12318)

② 赵忠心. 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96页

- 7 -

留守儿童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①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这种隔代教育,让孩子无法和祖辈很好的沟通,而且和父母也越来越疏远。根据此次我做的调查,80%的留守儿童认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学习是唯一的话题。

加之独身子女政策的实施,让许多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本来在家庭中就比较缺少父母的关爱,更少了兄弟姐们相处的乐趣,更易让孩子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

即使是在城市,许多父母等到孩子放学时,就把他们送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或者培训班去,自己继续上班或许直接休息。在法国,父母通常会把小孩接回家陪他们玩,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他们长大。虽然父母这样做很辛苦,但是他们认为这样是应该的。而且在法国,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不是很大,多数父母都能主动做到这一点。自然,父母付出得越多,孩子的性格也就越开朗乐观,没有那么多忧伤和孤独的情绪产生。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西方人会让人觉得较之东方人更加热情。 当然,在中国家庭教育一直饱受人们质疑和诟病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了其中有益的成分。中国式的严苛家庭管教,对孩子的自制力培养,吃苦耐劳、踏实努力的品格的形成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孩子处于逆境或困境中时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中国青少年普遍优于西方青少年的一个方面。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去继续发扬和传承的。西方社会家庭在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一种教育现象。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处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中国经济已连续多年在7%以上的速度增长,它与美国的贸易形成了2524亿美元的顺差,并且是美国政府的最大债主之一。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也被美国人认为千疮百孔,尤其当他们的孩子被拿来和中国孩子进行比较时。20xx年公布的学生基础能力国际测评(PISA)的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仅在中游,阅读能力排第17,科学第23,而数学第31,总体成绩第17。而来自上海的学生包揽所有单项的第一名。

(二)对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影响

① 谁来保护留守儿童敏感的心[J].中国教育报,20xx年7月13日/zgjyb/html/2011-07/13/content_49698.htm

- 8 -

20xx年1月14日《华商晨报》 刊文报道,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名研究生落选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这种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就业的影响。中国的孩子,会更多的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职业,不愿意去单独开创事业。在中国长期流传着“铁饭碗”一说,师范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一直深受考生的追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更愿意过着安稳的生活,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来在这个领域的成就等等。

在美国就不一样,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理想,只要家长认为是有益的,就会对其鼓励,不管这个职业是高尚的还是平凡的。

(三)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此次“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近半数孩子反映不愿意父母对自己管得过严。尤其是当孩子到初中、高中的时候,更希望自己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空间,并且不再喜欢父母帮自己把所有的问题都包办了。父母包办的结果是让孩子更加依赖父母,社会上大量的“啃老族”就是这一点的集中写照。中国家庭培育的孩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的依赖家庭,依赖父母。很多人在读大学时,还需要父母陪读,为其洗衣做饭。生活自理能力的匮乏,还是和父母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在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西方的家长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自去社会体验生活,并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何,等到他们工作的时候,也会逐步减少对他们的帮助,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子女一般在十八岁左右,就要从父母家搬出。

(四)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 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因循前人,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抹杀。这也是中国本土的家庭为何长期以来没有培养出在科技方面取得顶尖成就、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的原因。孩子在家里要尊重父母的意思,如果有了新的构思和设想,也会顾虑到父母是否会同意。尤其是当孩子在进行他们自己所谓的“创新”实验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直接将其捣毁,要求子女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功课上面,只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可以了。这个评价模

- 9 -

式和体系在家长的攀比之中无形地在增强着。《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xx年到20xx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非常的支持。当孩子有了某个新奇的想法时,家长会表示理解与支持。例如,所有的科技类的诺贝尔奖项都出自西方国家,至少可以从某些方面反映这个问题。

三、结语

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启发着人们去深思,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彼此的家庭教育都有利有弊,而如果能在中西家庭教育中寻觅到一个平衡点那是最佳的。一方面,中国家长不应该如现在这般过分急功近利,应该从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幸福来培育孩子;而美国的宽松民主的教育模式在适当的范围和限度以内。

我们应该汲取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并汲取美国家庭教育中有益的部分,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我们的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为这个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国家庭教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3] 方建移,何伟.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发展[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 赵忠心. 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 【美】蔡珍妮,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M]. 漓江出版社,2010

[6] 程丹梅. 谁送宝贝去睡觉[M]. 作家出版社,2002

[7]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 作家出版社,2009

[8] 【美】蔡美儿. 虎妈战歌[M]. 中信出版社,2011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