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演讲-中国人口未来发展态势、问题和对策[1]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态势、问题和对策

发表日期:20xx年1月28日 作者:张纯元 【编辑录入:】

演讲人简介:

张纯元,男,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专业特长:人口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演讲正文:

一、计划生育工作已有成就的社会、经济意义

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近30年来由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而少生3.38亿人口(参见表1),其意义是巨大的:

1.节约了大量抚养成本。按历年当年价格计算,少生3.38亿人口,就为家庭和社会节约7.4万亿元的抚养成本,相当于19xx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2.节约了少增加这部分人口的物资技术装备费用。少增加这部分人口成长为劳动力,社会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具有社会平均水平的物资技术装备,否则,他无法生存下去。按19xx年标准,少生3.38亿人口又为国家和社会节约6.99万亿物资技术装备费用,相当于19xx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3.节约了少增加这部分人口的社会福利费用。其中包括具有原有人口平均水平的社会福利费用、社会救济费用、文教卫生费用、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费用和社会后备基金。

4.节约了大量的消费基金。中国劳动力过剩,新增人口只会扩大失业队伍,增加消费基金,而现在少生了3.38亿人口,就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消费基金,可提高原有人口的生活水平。

5.有利于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绝大部分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少增加3.38亿人口,对于提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有利于减轻社会公共设施的压力。70年代城乡到处都存在人满为患的现象,就业难、乘车难、住宿难、看病难、就餐难、上学难、购物难、打电话难等等随处可见,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少生3.38亿人口,有利于缓解这些难点,明显地提高了社会公共设施的人均占有水平。

7. 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增进身心健康和改善就业条件。

8.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口再生产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条件。 总之,投入控制人口的资金效益是很大的,投入1元的计划生育经费,可获得78元的经济效益。国外研究的结论,收益更高。

二、中国人口未来发展态势及特征

中国人口生育率虽属于低生育水平行列,但距离人口零增长还有很长一段路程。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和育龄妇女总数的增加,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总量还将继续增长。那么,增长态势如何?人口呈现什么特征?

我们利用19xx年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数据,用三个方案进行了预测:

高方案:20xx年总和生育率2.1,持续下去,最高峰值人口为16.1亿;

低方案:20xx年总和生育率1.53,持续下去,20xx年最高峰值人口为13.6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

中方案:20xx年总和生育率1.90,持续下去,20xx年最高峰值人口为14.8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此后,总人口将缓慢下降。

中方案比较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是首选方案,优于另外两个方案,以下的分析就是用中方案预测结果进行的。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态势呈现出五个主要特征:

总人口达到最高峰后转为缓慢下降的特征(参见表7);

具有低生育率和高净增量同时并存的特征(参见表8);

劳动适龄人口增长快并达到最高峰的特征(参见表9);

具有老年人口不但增长速度加快而且数量很大的特征(参见表9);

少儿人口绝对量不断减少,在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下降的特征(参见表9)。

三、中国人口存在的问题

1. 人口基数过于庞大,20xx年大陆人口已达12.65亿,是世界上第一号人口超级大国。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很容易的,需要长期努力才行。

2. 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长期下去,会导致未来婚姻市场失衡,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参见表2、3、4)。

3. 人口文化科学素质偏低,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19xx年只有6.05年,而美国达14年之多(参见表5)。

4. 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在13.1‰,影响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

5. 过剩人口较多,就业压力很大。

6.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挑战性强。

7. 人口大国,经济上的小国,人均资源水准低,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仍有一定的数量。

8. 中国人口不但总量多,而且各地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率差异很大(参见表6)。 人口的影响作用不但大,而且是全方位的、非常久远的,领导者如对此不了解,心中无数,是十分危险的。

四、解决中国未来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

从上面分析可见,在21世纪前半叶,中国人口将相继出现三个最高峰(20xx年的劳动人口最高峰,20xx年的总人口最高峰,20xx年的老年人口最高峰)和一个低谷(20xx年的抚养系数为38%),与此特征相适应,必须采取如下一些主要对策:

1.利用抚养系数很低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8%—9%之间,实际经济增长率在此区间为最佳。所以,“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是完全有把握实现的。发展经济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参见表

11)。

2.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并在本世纪的一定发展阶段上调整和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参见表12、13、14)。

3.实行合理的技术升级政策和正常的劳动就业政策。实行“金字塔”状的经济技术就业结构,以应对劳动年龄人口高峰的到来。

4.建立、发展、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以应对“银发浪潮”的到来。

5.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尽快完成经营机制的革命——实行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提高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7.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的所有问题(包括人口问题)都只有在西部大开发中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

五、我国未来的人口发展目标

这里所说的人口发展目标,是指我国未来的人口数量规模目标而言,它究竟稳定在多大规模上为好呢?

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高限为16亿人口,自然,只能在此限以下。

有几种提法:

稳定低生育水平;

人口零增长;

静止人口;

经济适度人口;

人口负增长。

这些提法均没有回答我国未来人口总量目标是多少的问题。

根据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人口条件这样规模的人口数量就是我们应追求的未来人口发展目标。

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口规模是8亿—10亿之间,这是一个有上限和下限的“度”,而不是一个时点的绝对数。

实现这个人口目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奋斗才行,而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篇:中国人口发展历史

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面,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在新世纪,中国人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阶段。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显现,日趋紧密,日趋复杂。 从性质上划分,中国的人口社会问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口变动和人口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问题;二是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的问题;三是其他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不协调导致的问题。从形式上划分,中国的人口社会问题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基于人口数量的问题;二是基于人口结构的问题;三是基于人口素质的问题;四是基于人口社会关系的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这几类问题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并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而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应该把解决中国人口社会问题及统筹协调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作为人口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面。

1. 人口与社会发展

人口发展是指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增长、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或者,人口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口向着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演进。①「根据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原始阶段,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2) 中间间阶段或过渡阶段,以死亡率率先下降,出生率随后下降,自然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为基本特征;(3)现代阶段,以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人口转变是处于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中间阶段。

关于社会发展,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涉及内容的广泛程度对其内涵有不同层次的界定:(1)社会发展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的发展与协调;(2)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有机整体中除经济发展之外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化程度、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3)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指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将社会发展界定为: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需要,全面提高和发挥人的素质和才能,它既包括个人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状况的改善。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使人民过上富足、体面、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我们将根据对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涵义的上述理解,对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做出分析和判断。

2. 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2.1建国前中国人口发展历史

建国前,中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就总体来说,人口发展是在波浪起伏中缓慢上升的。

2.1.1从中国人口诞生到秦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250万~30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国这快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生存在距今约4万~5万年前,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原始人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人口的出生率很高,约在千分之四十至五十之间,死亡率也相当高,人口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那时散布于我国各地的人口估计会超过1万人。 夏代,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发展,但奴隶主一般不允许奴隶结婚和生育,殉葬和战争造成大批奴隶死亡,人的平均寿命很低,死亡率仍然较高,人口发展极其缓慢。据我国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个人口数字,从中国人口诞生到夏禹初年即公元前2140年的几百万年间,人口只增长到1355万人;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全国人口仍然停留在1371万人的规模上,1000多年间只增加了16万人。

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再加上新兴地主阶级采取了一些鼓励生产和人口增长的政策,使我国人口有了较大发展,从周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全国人口的1184万人,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人口增长到大约2000万人。 从公元前2140年到公元前221年,平均每千年增长23.8%。但是由于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又相当残酷,再加上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发生,致使人口死亡率仍然很高。

表1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估计数 时期 年份 人口总数(万人)

夏禹 公元前2205~2196年 1355 西周 公元前1079年 1371 战国 公元前684年 1184 秦代 公元前221年 2000 2.1.2西汉至明末

西汉至明末是我国统一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增加劳动力特别是增加男劳动力成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制度即是传统的宗法式封建大家庭,“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早婚早育多育”便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大都采取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和增殖人口的政策,使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较过去为

快,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800万人,东汉末年(即公元188年)达到5978万人。以后,经三国、两晋、隋等几个朝代的发展,到唐朝盛年(即公元754年),全国人口增加到6046万人。随着封建王朝的有兴有衰,人口在波浪起伏中增长。到宋金对峙时期(即公元1193~1210年间),中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是唐末全国人口的3倍以上;元、明时期,我国人口又开始下降,明朝初年(即公元1380年)全国人口降至5995万人。

表2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人口推算数 时期 年份(公元) 总人口数 (万人) 西汉高帝初年 前206 1400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2 5800 东汉建武七~十三年 31~37 1505 东汉末年 188 5978

三国初期 221 1408 三国后期 263 1885 西晋武帝时 290 2222 东晋淝水之战时 382 3505 隋开皇五年 585 4386 隋极盛年 609 5139唐初年 624 1769 盛唐天宝十三年 754 6046 唐后期 845 3807 宋初期 978 3382 北宋盛年 1110 9616 宋金对峙 1210 10817 元朝 1279 5527 明初年 1380 5995 明末清初 1646 8800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史》,赵文林等著,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2.1.3清朝及民国

清朝(1616~19xx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我国人口迅速上升的时期,据史籍记载,清朝初年即1646年全国人口为8800万人,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口猛增到4.18亿人,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秦末汉初到西汉盛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年均增长率都在千分之八点五以上,特别是乾隆、嘉庆和道光初年,是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极重要时期。例如,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中国人口约为1.1亿人;而到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就增长到2亿,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达到3.08亿人;嘉庆、道光年间人口继续增长,到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为4.36亿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大约到1870年中国人口降至3.5773亿人;1871年后逐渐回升,到宣统三年(即1891年)上升到4.0548亿人。尔后,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战争,致使人口增长速度再度减慢,大约到民国31年(即19xx年),中国人口达到5亿;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

5.4167亿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千分之二点六。 表3 1840~19xx年中国人口变动 时期 年份 总人口数(亿人)

鸦片战争 1840 4.1888 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4.2098 清咸丰元年 1851 4.3829 清咸丰十一年 1861 4.1261 清宣统三年 1911 4.0548 民国18年 1929 4.3893 民国23年 1934 4.4630 新中国成立 1949 5.4167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史》,赵文林等著,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2.1.4建国前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

它的特点除了长期停滞和极缓慢增长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外,其显著特点是周期波动性。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总是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呈波浪起伏的周期性发展。其基本规律是:每逢一个新建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使生产力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缓慢增长,甚至较快增长。而到一个王朝的后期,统治阶级又会日益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战争、军阀割据战争、民族战争不断爆发蔓延,结果使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迅速减少。例如唐朝初年的人口由隋朝盛年公元609年的5139万人下降到唐朝元年即公元624年的1769.7万人,到天宝初年即公元755年,又骤增到6050.3万人,而到唐朝末年即公元845年,人口又锐减至3807万人。由这些统计数字可见,解放前中国人口发展与社会历史大动乱周期是彼此对应、相互作用的。人口增减成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兴亡的“加速器”,而各朝代的兴亡又成为国家人口增减的“调节器

2.2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2.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xx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xx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xx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xx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2.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xx年)

1959至19xx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xx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xx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xx年、19xx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2.2.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xx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xx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2.2.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xx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xx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xx年的18.2‰和11.9‰。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xx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2.2.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xx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xx年的18.2‰、19xx年的20.9‰,达到19xx年23.3‰的峰值。1981—19xx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xx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2.2.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xx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xx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xx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xx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2.2.7新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是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二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开始向现代型的转变。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早已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以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为核心。中国的人口问题,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人口的结构、分布、素质越来越成为深层次矛盾的痛点。纵观1949~20xx年百年人口发展,1949~1999这50年,中国曾经历了人口从5.4亿增加到12.6亿的巨大压力;而从1999~2049这50年,在继续承受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包括城乡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

3.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口规模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况,决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肩负着人口——这一沉重的包袱,经历了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人口规模或人口增长虽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促进或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人口统计数据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个封建王朝传统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登记制度和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冲突和战争,在人口学领域中提出了许多迄今无法解决而又难以定义的问题,使得我们在深入分析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过程中,在利用和开发迄今手头所拥有的各种人口数据资料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本书的研究重点放在自350年以来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当时中国人口的变迁状况,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国社会恰恰经历了封建王朝、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和社会主义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今天,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人口过剩问题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或者人口增长虽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它们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它们会加速或者减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二、对于满足人口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来说,在工业化以前,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相对薄弱。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方式以及中国古老文明中引发人口增长的各种精神要素,其中有些要素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社会经历了各封建王朝乃至20世纪初的人口急剧增长的各个历史阶段,作者从这些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粮食生产、耕地扩展、环境、疾病、战争和人口的国际国内迁移等方面来剖析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急剧增长的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同时介绍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等人的人口理论思想,以及这些理论对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

三、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在新的社会机制和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经历的新的增长期,以及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诞生的历史条件,它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历史过程。19xx年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刚刚过去,正当中国人民顽强地从饥饿的困境中刚摆脱出来不久,便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次生育高峰。当时中国政府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到了70年代初,人口问题再也不是凭任何政治冲动能掩盖和回避的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指示,国务院批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人口增长率一般要降到10‰以下,农村要降到15%o以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公开提出要制定人口的发展规划。到了19xx年底,全国计划生育会议首先提出了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最终把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作为计划生育的目标。

第一节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人口数量和密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1、一定的人口数量和密度是各民族文明产生、保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斯大林指出:“人口增长,人口密度的大

小,无疑也包括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概念中,因为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必要因素,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

? 2、只有在一个地方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才有可能进行社会分工。

? 3、只有达到一定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的成本才会较低的存在,经济交易才会以较低的成本进行 ? 4、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会促进投资、竞争和创新。

? 5、一定数量和一定密度的人口是生产与创新协作的前提。

? 6、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有利于企业招员和就业。

? 7、众多的人口和较高的人口密度是形成大量城市和城市群的前提。

? (二)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生产力扩张的必要条件

? (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 在同等的条件下,人口数量多的国家,其综合国力就强;反之就弱。一个人口大国往往不易被全部征服。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2.11亿。(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地区。)人口密度为126人每平方公里。20xx年人均GDP为1100美圆。世界排名109。

朝鲜,面积12 .2万平方公里,人口2220万。人口密度为180人每平方公里。20xx年人均GDP为80美圆。排名177。 韩国,9 .92万平方公里,人口4485万。人口密度为451人每平方公里。20xx年人均GDP为12020美圆。排名31。 日本,面积37 .7万平方公里,人口1 .2527亿。人口密度为332人每平方公里。20xx年人均GDP为34510美圆。排名5。 东亚5国中,人口密度,有三个超过中国。而人口密度最小的蒙古,是东亚贫穷的国家。同一个民族的朝鲜半岛。人口密度比朝鲜大2倍多的韩国,富裕程度是朝鲜的几十倍。 (20xx年数据)

(四)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也会加重社会负担、阻碍社会的发展。

人口过多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社会福利事业难以发展、社会发展的转型和调整等的阻力较大,社会各种矛盾容易激化。社会愈发展和进步,人口数量过多的消极作用会愈大。

(五)在开放的条件下,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减弱。技术、人才、先进的思想、文化、管理制度等都可以引进。

二、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口素质制约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人口素质越高,人民就越是能摈弃落后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越能创造、接受先进的、积极的思想观点和文化。 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社会就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思想、新鲜事物。但年轻人口多,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如政治军事冲突、社会动荡等容易发生。

(二)人口年龄老化,老年人口增多,人口流动与迁移会减少,社会发展趋于稳定,甚至人口中搬家的比例都下降。

四、人口社会构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口的民族构成、种族构成、宗教构成,这三种人口的社会构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复杂,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势均力敌的时候,会易发生国内动乱和派系斗争,甚至是长期的动荡。

在民族成分、种族成分和宗教成分基本上单一的国家,社会矛盾少得多。

五、人口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则社会抚养青少年的负担就会过重,并且人口增长的压力会不断加强。

如果年龄过于老化,社会的养老负担也会过重,并且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2、人口素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人口素质越高,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就越多,越能够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3、人口分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人口合理的分布有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缩小社会差别。

4、人口社会构成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人口民族构成、种族构成、人口宗教构成较为复杂,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干扰作用。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会产生积极作用

第二节 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作用

一、政治、法律制度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一)集权国家的政府容易鼓励人口增长

人口多,意味着权力大。如果政治选举制度规定,严格按地区人口分布来分配议员和政府机构人员的名额,就容易造成各地区鼓励本地区人口增长。

(二)制度化的社会歧视容易刺激人口增长

凡是歧视明显的国家,人口增长率都高。原因是被歧视者感到生存压力大,往往本能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就要多生育。

1、某些人事制度政策使社会流动对人口发展起作用

社会流动主要是指职业的水平流动、垂直流动。社会流动闭塞,势必刺激人口生育,社会流动畅通,就会抑制生育。

2、一国外交政策是否有霸权行为对本国的人口政策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霸权国家一般有鼓励生育的政策;反之,就会限制生育。

但不能反过来说,所有鼓励生育的国家都是搞霸权的、搞侵略的。

3、人口小国与邻近大国长期对峙,人口小国一般要鼓励生育,而人口大国一般无明显反应。

二、社会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社会事业包括文化教育事业、卫生体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等。

1、文化教育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文化教育事业愈发展,愈能抑制人口增长。

(1)可以避免早婚早育,生育观念会改变。

(2)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可以促成就业,推迟婚龄,可以提高时间价值,减少生育,可以促进个人价值观的转变、重视个人事业的发展。

2、卫生、体育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可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减少人口死亡,进而抑制人口数量增长。使孩子质量对数量产生替代效应。

3、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社会保障事业愈发展愈能促进人口的发展。主要是使养老问题得以解决,不必过分依靠子女养老。这样可降低出生率,从而实现少生、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三、 社会传统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婚姻习俗、性别偏好、宗教传统等对人口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四、社会动荡对人口发展具有破坏性的作用

社会动荡主要是指国内政治制度转轨、严重冲突和国内战争。不但引起人口死亡,出生率下降,还引起人口外流。

1、长期封闭的国家一旦开放,就有一些人要离开,打乱了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改变了适应了的生活、工作环境。

2、一些人不理解改革,担心受损害。如香港回归,大约有50万人口离去,回归之后又有一部分迁移回来。

3、在社会改革或转轨过程中,一些社会矛盾没有处理好,使矛盾激化引起社会不稳定,大动干戈。

五、人口管理制度对人口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户籍管理制度、婚姻制度、身份证制度、迁移制度,等等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有很大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