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钦州市音乐文化遗产叙述

20##年5月21号,我和同学们来到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展开实地调研,经过调研,我了解到了钦州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很多很多,每一项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钦州的采茶、钦州的粤剧、钦州的海歌、八音等,这些都是钦州民间的文娱活动,也就是文化人所说的草根文化,根扎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我们着重的调研了钦州的采茶戏和粤剧两大艺术文化。

一、采茶戏的发展

钦南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钦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代的历史。钦州采茶戏属于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发展以故事为主,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被称“唱采茶”。钦南区采茶戏与民间“木鱼”说唱,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吸收各戏派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沿海特色的钦南采茶戏。

(一)钦南采茶戏的基本特征:

钦南采茶戏的乐曲欢快活跃,凄情婉转,诙谐风趣,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且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

1.唱腔形式多样。共有七十多种,其中以“茶腔”为主,还有“南音”、“四平腔”、“盘茶”、“英台”等

2.角色由原来的旦角和杂角发展到现在有生、旦、末、丑四大行当,表演乐器以锣、鼓、钹、梆子、二胡等传统乐器加上电子琴作伴奏。

3.钦南采茶戏以文戏为主,武戏为辅,特色表演形式有贺茶、扇花、中花、钱尺花、酒杯花等。

4.有自己独特和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脚色行当、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

(二)钦南区采茶戏的基本内容:

钦州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较广。现有表演团体5个,每个剧团从业人员大概20—30人,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剧目、声腔、表演三个方面。

(三)钦南采茶戏频危状况:

1.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方面导致采茶剧艺人收入偏低,许多采茶剧演员为维持生活不得不另谋生路,另一方面相关资料的保护和抢救方面缺乏专门的资金投入,传统剧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2.钦南人数百年来都以出门看戏和听曲(采茶)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生活方式。所以采茶戏单一、守旧,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

3.当前钦州城乡一些民间采茶团体,为了争取经济收入,以改变采茶在本地自娱自乐的性质,转而到各地去演出。演出人员队伍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到需要,个别团体演唱人员为了经济效益,未经认真学习训练,便上台演唱,以致艺术质量低下,影响了采茶艺术的正统发展和声誉。

(四)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年至今政府前后三期开办(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培训班,培训资料收集人员、普查技术人员等30多人次,组织专家对采茶团体进行辅导、提高传承意识。

2.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采茶戏演出团到区内外演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3. 20##年底举办钦南采茶戏大赛,鼓励多方戏友积极参与。

4. 广泛征集采茶资料,建立“钦南采茶档案资料室”,便于以后的保护和传承。

5. 鼓励上山下乡演出,为部分表演团体划拨演出设备专款8000多元。

二、粤剧的发展: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 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钦州早期是属于广东的管辖范围,所以钦州的本地的粤剧结合本地的特色,用本地的白话来演唱,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地方人民的喜欢,随着时间的继续,钦州粤剧也逐渐的走出钦州,走向了全中国,并且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多次应邀到外地表演。

(一)钦州粤剧的行当分类:

早期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 )、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二)      钦州粤剧的表演工艺: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钦州粤剧也很好的吸收容纳了本地的唱腔。

(三)钦州粤剧的表演方式:

钦州粤剧的表演方式依次主要有自报家门、打引、定场诗、坐场白、跑龙套

、说白、武打等等。表演场所一般分为临时搭建的戏棚及永久性的戏台。

(四)           钦州粤剧发展面临的问题:

1、现在学粤剧的小孩不是真正的喜欢粤剧,只是想学钢琴一样,是为了满足父母虚荣心而学的,他们在上了高中之后很可能会因为学业繁忙而放弃粤剧。

2、粤剧缺乏编剧的人才,粤剧演的都是经典的剧——也就是,没有创新,不能吸引年轻人,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3、还很缺乏伴乐,很少年轻人学二胡等民间乐器。

4、粤剧难度大,不像演员或者歌手那样多拙劣的技艺都能登台演出。要从小开始练,花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出师。父母们会觉得演艺之路不好走,不务正业,而反对小孩学习粤剧。所以粤剧的发展会出现断层。

5、粤剧的感染力在衰退。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对粤剧的关注度还不够。

(五)钦州粤剧的保护措施:

钦州市于1951年5月23日在人民南路28成立了钦州当地的粤剧团。钦州粤剧相关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和演出的频率,并在当地的专业音乐学院开设了专业的粤剧演唱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给予当地的粤剧团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三、对钦州市知音艺术团的调研:

(一)戏班概况

1该戏班是一个年轻的戏班,成立的时间不长,戏班由20几个组成,由一些爱好采茶戏者和爱好粤剧者和专业人员组成。

2. 采茶戏的观众群主要是男女老少、戏曲爱好者等。

3. 经费由承办方承担,一般是企业或某个单位。

4. 犀牛角知音艺术团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三家福》、《屎坑坟》、《杀狗献米》、《一分钱》、《戏家公》等,《三家福》、《屎坑坟》、《杀狗献米》属于传统剧目,《一分钱》、《戏家公》属于现代剧目。

5. 犀牛角知音艺术团新剧目创作主要来源与身边的小事或民间故事

(二)政府对本社团的扶持

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钦州是文化和新闻出版局、钦州市群众艺术馆、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保护中心等组织长期给予该艺术团支持与帮助。免费宣传该艺术团的演出,多次提供免费的舞台音响等设备。

总结:政府对本地采茶戏、粤剧等音乐文化遗产做出的保护是正确的,这是属于地方的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化,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加大保护、宣传和继承的力度。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戏曲追求创新,我感觉采茶戏和粤剧缺乏创新。应该在坚持传统的情况下,努力追求新的风格,采用更科学的唱法。政府应该长期办班,请相关学术教授进行讲学,并在作曲方面培养专业的作曲人才。

2.  政府应该长期举行与采茶粤剧有关联的比赛,一方面促进宣传,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演员的演艺能力,达成互相学习互相奋进的艺术氛围。

3.  政府应该注重采茶戏和粤剧人才的培养,吸取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组织,使钦州戏和钦州粤剧更加有专业水准。甚至走向世界的舞台。

附:知音艺术团表演相关照片材料

 

第二篇:综合实践调查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在美好的假期中,我去游览了五岳之首的泰山,去感受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泰山.jpg

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泰山.jpg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字。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jpg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句式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肃穆中透着神奇。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古人以“泰山北斗”来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jpg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前临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地级市)。绵亘于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贯穿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