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二五收官之年谋划十三五

收官“十二五”筹谋“十三五”

来源: 时间:2015/3/6

3月5日,刚刚听完政府工作报告的民进甘肃省委员会主委、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委员一脸兴奋。“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注定不平凡,政府工作报告让我看到了改革的信心,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新的活力。”尚勋武委员告诉记者。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谋划“十三五”蓝图的重要之年,20xx年受到更多关注,也承载着更高期待。这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这一年,把握好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键之年、收官之年、重要之年的路怎样才能走稳走好?代表委员对此纷纷发表见解。 关键之年:改革攻坚力求新突破

20xx年,深改元年,改革波澜壮阔、风云激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20xx年,深改步入“关键之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能低头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使命。”三角集团董事长丁玉华代表的话掷地有声。 据统计,20xx年以来,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20xx年,政府应如何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为改革“松绑”,在投资、财税、价格、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啃下“硬骨头”,在社会、民生、司法等领域涉“险滩”?

“改革要注重三个"减法":首先是"减权",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减费",一些税费都按收缴的下限标准来执行;三是"减时",通过程序再造的方式,压缩30%到50%的办事时间。”山东省德州市市长杨宜新代表说。

“政府要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梁骧委员说,简政放权的实质就是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地方的归地方,让“权力”和“权利”各安其位。政府的职责应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都应当透明、一致。

收官之年:加快转型升级是“主线”

对于中国的轮胎行业来说,20xx年无疑是个“寒冬”,不少企业的开工率甚至降至60%以下。而20xx年

10月,三角轮胎登陆“天猫”商城,成功开启了线上到线下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不能被动等待,必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特点,树立全球发展的"市场人"理念,创新求变,跑赢市场。”丁玉华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

“在当前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前期调整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之下,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依旧是发展"主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代表坦言。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发展中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核心,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取得了很多可喜成绩。”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邱立成委员说。

“收官之年,要紧紧抓住提质增效升级这个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如何保持合理区间内的经济增长、充分保证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如何化解形成的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都成为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邱立成委员说。

重要之年: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尚勋武委员指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国家不再过多地强调增长速度,而对增长质量、社会民生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对“十三五”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需要着墨的三个关键词,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完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民生事业的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邱立成委员说。

邱立成委员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促进创业就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具体举措,这些将成为20xx年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这就要求我们适当降低经济总量指标比重,提高经济效益、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和约束性,要求政府职能重心逐步由主导经济发展转向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有内涵、更惠民生的发展。”尚勋武委员说。

 

第二篇:云南十二五规划纲要

云南十二五规划纲要:促绿色发展 推生态云南建设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稳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营管理改革,加强城镇管理。推进市政建设市场化进程,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到20xx年,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增强,60%建制镇基础设施系统基本完善。 加快构建重点城市的快速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倡导非机动车方式出行,加强城市各级道路、停车场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路网等级结构合理、节点连接顺畅的城镇道路体系。促进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路、铁路、航空枢纽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等衔接和配套。加快昆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完成地铁1、2、3号线及轻轨6号线建设,开工建设4、5号线。 实施城镇供水普及率和水质达标率“双百工程”。推进供水管网建设改造和供水净水工艺改造;加强中心城市和缺水县城供水工程和城镇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完善供水安 1

全保障,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推进重点城市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加大贫困县、严重缺水县城和重点特色小镇供水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加快管网扩建、改造,实现中心城市和县城雨污分流。加快推进重点特色小镇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到20xx年,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特色小镇供水普及率分别达95%和70%;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县城及以上城市至少各建成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

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发展。倡导城市绿色照明,推广应用风光互补绿色照明系统。以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推广城市清洁能源。依托中缅石油管道,适时调整天然气的供应气源,扩大天然气供应及储备能力。大力发展城市管道天然气,加大昆明、曲靖、大理等城市天然气液化和储备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太阳能热水器“进千家万户”和太阳能供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

第二节加快农村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2

一、推进村庄体系规划编制和实施

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集约用地、配套建设、农户自愿、科学发展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建制村总体规划和自然村建设规划的实施。结合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撤村建居、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公益事业等,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提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率,减少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对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的村,紧紧围绕城镇建设与发展,逐步建成一批集中成型的居民新区。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解决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畅、村村通达,提高通建制村路面硬化水平。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太阳能热利用等能源工程建设。加大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推行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 3

三、有序推进人口转移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聚集,鼓励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引导人口随就业在各级城镇合理有序流动。支持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民变市民的体制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住房等市民保障,确保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质化生活待遇,同时在身份置换后一定时期内继续享有土地权、林权、宅基地、计划生育政策。

第十二章促进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云南建设 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深化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增强绿色发展对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和核心性支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4

一、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并改造落后产能企业。落实并完善相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政策,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严格产业准入制度,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充分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钢铁、铁合金、铅锌、焦炭、黄磷、建材、电石、化肥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二、加强全社会节能

推动制度、管理节能向技术、工程节能转变,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方式,加速高耗能产业节能改造,重点搞好重化工工业节能,制定能耗标准,鼓励生产单位选用先进技术工艺。加快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加强建筑、交通、商用和民用、农业、政府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优先实施城市绿色照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积极促进农业农村及商业节能。到20xx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3200万吨左右。

5

专栏19重点节能领域

重化工领域。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对化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五大耗能行业和企业实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

建筑领域。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城镇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对新上建筑按照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从严审批。

交通领域。鼓励使用小排量、低油耗、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形成便捷、高效、节能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工具实载率。

商用和民用领域。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民用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严格执行产品能效标识制度,推动蓄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互补系统应用。

政府机构领域。实施政府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抓好建筑物采暖、照明系统及办公设备节能。

三、推进污染物减排

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污染排放持续下降、 6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结构减排,继续推进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落实总量控制指标。加大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推广力度。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四、强化目标责任

继续实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开展节能减排督查,实行属地化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绩效考核制。积极引导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节能减排监督,建立多渠道、多环节、全方位的节能减排监督体系。推进能耗限额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节能对标管理。 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积极稳妥推进环境质量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监管、治理和考核工作。加大环境质量评估、监督、考核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工作。建立重金属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件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第二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

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努力降低能耗、水耗和物耗,明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7

从生产、消费、体制机制3个层面推进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碳能、低碳耗、高碳汇模式转型。

一、推进废弃物资源化

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重点做好粉煤灰、煤矸石、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尾矿、冶金废弃物、化工废渣、有机废水及其它工业副产物综合利用,实施废弃有色金属、废材料、废旧电子电器等的回收利用。推进农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实施农(林)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秸秆还田、青储氨化、气化、碳化、造纸等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建筑、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建设。

二、建设资源循环体系

重点规范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市场秩序,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回收、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再生资源集中加工的3级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培育再生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利用向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

三、促进低碳化发展

8

加大低碳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搭建低碳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支持低碳工业园创建工作,推动低碳产品认证。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变,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控制性利用煤炭,鼓励利用水电和天然气,高效利用石油,积极推进新能源利用。突出以机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工业更多消纳水电,大力发展以电代燃料。扩大居民管道燃气覆盖,鼓励生物质燃料替代石化燃料。打造低碳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清洁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新型燃料应用。发展低碳建筑,推进城市建设广泛采用节能低碳新技术。全面推进低碳试点省建设,围绕我省低碳发展的优势领域,开展碳汇交易和碳汇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碳信用储备体系,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开展低碳旅游示范。

四、增加森林碳汇

加大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积极开展森林抚育,有效提高林分质量,开展森林灾后生态修复重建工程,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碳汇。统筹规划,分阶段、分 9

层次逐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

五、倡导低碳行为

倡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低碳消费,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节能产品。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推进政府和企业低碳办公,推行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推广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省柴节煤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应用,开展烤烟房节能改造。

第三节强化资源管理和集约利用

强化资源勘探、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环节的管理,实行资源的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高效利用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发挥市场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逐步实施地区水量、水权分配制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步伐, 10

统筹协调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需求,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引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它水源供水。制定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定合理的超额用水水价和附加的污水处理费价格,实行污染企业取水限额制度。探索和建立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推进滇中等重点缺水区域和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扩大节水试点示范。推进生活节水,倡导全民节水。到20xx年,全省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46立方米。

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利用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全面管护,保证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坚持合理有序开发,统筹区域及各类用地,根据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特点,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城镇工矿用地,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重点保障交通、能源、环保、水利、旅游、民生等基础设施用地。探索城市 11

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引导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积极保护和完善土地生态环境,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指标体系和价格评估体系。

三、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加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力度,完善矿山开发准入条件,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矿业权投放数量。实施矿产资源开采分类、分区与保护,按照重点、鼓励、限制和禁止4类规划区分类指导,进行资源开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工艺和设备,加强共伴生矿和中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升采、选、冶水平,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大力培育和发展矿业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延长产品链。到20xx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0%,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四、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按照保护优先、持续利用、惠益分享的原则,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监管,促进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 12

现生物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强化具有潜在经济开发价值的重要战略性野生动植物资源控制、保护、研究、利用与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依法规范野生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繁育,防止农业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散失,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高度重视农作物、牲畜、鱼类、食用真菌等重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城市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保护好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做好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支撑强、能够真正发挥本地优势和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辐射作用的特色生物资源产业。

五、有序开发旅游资源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遵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点文物保护等规定,加强旅游资源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旅游开发长效机制。完善旅游资源价格评价体系和旅游资源经营权招标、拍卖、挂牌市场以及旅游资源有偿使用收费制度。探索建立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旅游资源价格形成 13

机制,严格旅游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旅游资源监管制度。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引导综合旅游产品开发。

第四节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深化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发展绿色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一、加快推进生态建设

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滇西北、滇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山地热带林森林生态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创建工作,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维护。健全生物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和网络,探索生物多样性获取和惠益分享,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入境生物材料的检疫、监管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强化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建 14

立生态恢复或再生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适时启动省级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实施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法规,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建立试点区域生态环境共享长效机制。努力将我省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内陆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周边邻国生态安全示范区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重点实施区。5年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50万公顷。

二、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建立以工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内源污染治理为主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环境安全水平。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继续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三峡库区上游、牛栏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出境跨界河流环境安全监管。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源控制,建立以削减机动车排放为重点的城市大气环境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改善城市大气环 15

境质量。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禁塑和限塑工作。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及辐射污染防治。进一步增强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系统,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能力。

第十三章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把社会事业的建设方向转换到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社会管理的轨道上来,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均衡为重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积极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和职业 16

培训方面的作用。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实施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促进充分就业。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就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

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消除劳动者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整体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国家建立协调机制,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人力资源市场,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80%。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 17

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二、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统筹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工资水平,促进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全面推进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民直接补贴力度。

不断提高城乡消费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的各项政策,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稳定和促进大宗商品消费。积极发展文化娱乐、旅游、家政服务等消费,着力创造新型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发各类消费信贷产品,提高信用消费规模和水平,扩大消 18

费空间。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积极扩大外来消费群体和消费水平,促进地方工业产品消费,大力提高消费对我省经济的贡献率。

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