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阅读在幼儿园的研究和应用 行动研究报告

分享阅读在幼儿园的研究和应用 行动研究报告

---xx现代幼儿园

1.研究背景和目的

1.1 相关社会背景,文献综述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整体观”作为新《纲要》提出了的教育理念之一,已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整体观”在幼儿园课程内容上的定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现在的主题活动,有别于80、90年代流行的“主题教育”或称“单元教育”。它在内容的整合、组织方式、目标侧重等方面更具有先进性。在组织主题探索活动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应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儿童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让幼儿主动参与自己的研究方案。因此,课程便主张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强调儿童兴趣与需要的课程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于是,许多幼儿园便尝试着实施了相关的课程模式,如:方案课程、生成课程、整合课程、综合课程等,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

目前幼儿园现状和幼小衔接的矛盾向我们揭示: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未形成,加上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的不接轨使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而分享阅读 有利于幼儿园与小学学习的衔接,对缓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在幼儿能力发展中,不同能力的获得存在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再想获得这一能力就非常困难,甚至不能弥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这说明幼儿已具备了阅读的可能,我们应研究如何通过改革和实践将这种可能再变为现实。

1.2 本园的相关现状

我园从2011年就开始实施策划园本化综合性课程,而主题式课程由于它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影响,所以成为了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范畴之一。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体会到:主题式课程的确为孩子和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但也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那就是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什么样的主题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什么样的主题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呢?

  近3年的实践里,我们的老师可称的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籍,为了避免与别人雷同,老师们费劲了心思,最后设计出的主题活动却并非个个有价值。这让忙的喘不过气来的老师百思不得起解,为什么主题活动看似简单,却把握不住方向?

  分享阅读的到来一下子让老师豁然开朗起来。那就是:“分享阅读提倡的就是一种整和教学的理念。它具有五大特征:完整性、整合性、真实性、建构性、生成性,它看似是属于语言领域,但决不仅仅局限于这个领域,它不仅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或从口头语言走向书本语言的媒介,更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载体,它能为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和儿童一起通过:朗读、表演、绘画、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阅读一个个小故事。整个教学过程,把语言、健康(常识)、科学、社会(道德、亲社会性行为)、艺术等五大领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愉快中成长,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语言的魅力。

  于是,我园在2011年起开始把分享阅读介入到自己的课程体系中来,并正式成立了分享阅读课题组。我们在语言学习统整观,课程整合观……的理念的指引下,以分享阅读为切入口,以读本为载体,开展主题课程的生成与建构的研究,探索分享阅读与我园原有课程体系的结合与促进,以期促进幼儿的语言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促进我园自身园本课程的建设。

1.3研究目的

 1.课题的研究目标

  研究如何以分享阅读为切入口,以读本为载体,开展主题式课程的生成与建构的研究,探索分享阅读与我园园本化综合活动课程结合与促进,以期促进幼儿的语言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促进我园自身园本课程的建设。

  2.研究遵循以下“五个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切从幼儿主体出发,让幼儿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民主性原则——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差异性原则——承认幼儿中存在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系统性原则——对我园综合课程中的语言领域和分享阅读读本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资源进行系统、全局的规范操作。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 明珠现代幼儿园幼儿园全体幼儿

研究的主要实施者为 明珠现代幼儿园园长及全体老师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这一取向(approach)作为总的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是一种具有行动实践的研究方法,其目标不只是在对研究的现象与行为进行诠释,同时也要达到对研究现象进行改变或改革的目的。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循环步骤。

行动研究包括以下五个特征:1)研究主题来自学校特殊的问题;2)研究的目的是为实际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建立理论或寻找普遍性的问题解决方案;3)研究实施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4)研究过程需要持续评价与反复实施。

  根据课题内容及学校自身的条件,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总体设计、点面结合、阶段推进、逐步调整、不断完善。

2.3 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年4月-2011年7月)  

  本阶段主要是进行课题前期准备和开题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和工作动员。

  (2)草拟、修改、形成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开研究工作  

  (4) 围绕课题进行初步学习、宣传和研究,并对学校过去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

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成果,完善研究方案。  

  (5)组织必要的参观、访问和交流  

  (6)课题的申报、立项和开题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全面展开实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具

体地讲,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 深入学习,研究课题的有关资料,文献和问题  

  (2) 围绕课题和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措施,开展工作  

  (3) 对课题及实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写出书面报告,部分成果可以以

论文、案例形式反映。  

  3、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和结题(2012年9月-2013年4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实验,验正结论,全面总结,进行结题准备和认真结题,

具体地讲,主要是以下工作:  

  (1)   整理必需的材料和实验结果,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始结题论文的写作。

  (2)   参加总课题组的结题大会,并提交结题论文。

  (3) 推广研究成果  

  (4) 申报评审,进行结题  

3 研究结果(请参考模板的格式)

这一部分介绍每一轮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以及结果。

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3.1.1 计划

基于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标(见表1),以及在此行动研究阶段不断发现的问题,研究者拟定了如下计划:

1.

2.

3.

……

3.1.2 行动

与以上计划相对应,第一轮行动研究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下:

1.

2.

3.

……

注意:这一部分要写得具体

3.1.3 观察

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环节进行观察,发现取得的成果有:

1.

2.

3.

……

3.1.4 反思

对此轮行动研究的观察进行分析,反思行动得出:

1.

2.

3.

……

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3.2.1 计划

3.2.2 行动

3.2.3 观察

3.2.4 反思

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1.根据分享阅读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展开研讨。

“都说幼儿园老师难做”。这个“难”到底指什么?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上。幼儿园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参考书,而且现在的“主题课程”“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建构课程”等等的教参书层出不穷,教学内容的频繁变化搞的老师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瞧,这学期刚刚总结来的一点点教学经验由于下学期换了教参书而只能被迫扔掉。久而久之,老师们也懒得去花心思研究教材了,教过的课也是“用过就丢”。

可是,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小学老师却很少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们统一教材,备课十分规范,而且,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一直都在从事自己的一门学课,所以课是上的驾轻就熟,

  教学经验也是积淀的越来越厚实。

  如何减轻幼教老师的教学负担?课程的设置如何更进一步的利于教师的成长?如何让更多的幼教老师体会到成功感、幸福感?

  说实话,自打“分享阅读”来到我园,两年多的学习我们的老师逐渐尝到了“甜头”,那就是分享阅读有“上头”,有老师笑称它是“幼儿园的语文课”。原因是:分享阅读课程让老师有了一个语言活动的固定教材;分享阅读课程的理念,唤醒了老师沉睡的心灵;分享阅读课程的园本开发,激发了老师教学创造的激情……

  的确,分享阅读的每一个读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有许多需要老师不断创新地方。为此,我们确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尝试着开展分享阅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形式——一课多教。即先由大家通过集体商讨,根据分享阅读理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原有水平,设计活动方案,让第一位老师执教,其他老师参与听课,课后教研组成员及时围绕课堂上“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交互式的评课与互动式的研讨交流,对活动作出反馈,第二位老师根据反馈内容及时地修订活动方案,并于第二天再次执教。通过这样一课多教的活动,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师驾御分享阅读课程的能力,并且,更重要的是,经过如此反复修改后的活动方案在实施时,能真正让教师大显身手,实现充分而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让孩子学的开心,真正体会、领略阅读课程的无穷乐趣。

  2.挖掘读本价值,生成主题活动。 

  我们课题组活动的时间定于每双周周二,形式大致分为: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研讨、研究课和讨论。实践中我们接受了数次的对外公开研讨活动,同时由北京总课题组的专家老师、分管东莞片的王老师来现场指导并点评,活动后,我们执教的几位老师都做了课后的自我反思与小结,并由专家组织了点评与座谈交流。两次的研讨会议专家老师都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肯定了课题组老师的成绩。

  古语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这跟我们平时课题组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课题组一共有五位老师,可是参加分享阅读教学的却远远不止这五位。如今,在大、中、小三个年极都有了分享阅读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分享阅读的老师队伍逐渐庞大起来。在课题组活动中,老师们根据年级组分组备课,同时每个组里推选一名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担任“组长”。这样一来,老师们从自己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着手,分析读本,设计教案,并制定本学期有哪几个读本内容适合主题建构。

  根据分享阅读读本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每个年龄段的读本都有适合做主题的。如:小班的“淘气的小猫”、“小狗的一天”、“有趣的鱼”;中班的“农场里的小鸡”、“土土的鞋子”、“机器人”、“我会飞”;大班的“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我的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蜜蜂看见了什么”、“乌鸦的窝”等等。

在讨论哪几个读本适合做主题时,我们讨论的依据主要有四个:1.哪个主题对幼儿更具学习价值;2.哪个主题更能引发和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3.哪个主题的资源是可获得的;4.哪个主题更符合课程目标。课题组成员从分析读本的特征着手,以幼儿为主体出发,并按以上四条标准进行认真讨论,最后决定哪几个读本内容适合主题建构。有时,组内成员对主题确定会持有不同的意见。如有位老师提出小班读本“跟着脚印走”很有趣,就提议搞个关于“脚印”的主题。有位老师反对,理由是小班幼儿不具备对脚印的观察能力,而且资源不易获取,如果要搞这一主题,必将是灌输式的学习成分占多,从而影响活动效果。也有不少老师支持这一主题,理由是小班幼儿对动物较感兴趣,读本中出现的大象脚印能激发幼儿对动物脚印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是小鸡的脚印?或是小鸭、小猫的脚印?”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脚印”的确可以作为主题来构建一系列活动,可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无力去感知脚印的千百万化,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可是放在中班却可以尝试,只是教学资源的收集可能比较麻烦,待收集资源后再作决定。结果,家长送来了有关脚印的网络图片,还有相关的录象资料;幼儿也带来了有关印有脚印图案的各种服饰、发夹与图书。最后“有趣的小脚印”这一主题终于确定了,并成功的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3.坚持课前认真备课,集体设计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案。

  随着分享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也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反映“分享阅读的教学模式公式化(第一环节:“兴趣激发”、 第二环节:“看图猜测、大书导读与指读”、第三环节:“从听故事到读故事”、第四环节“小书阅读”。)时间长了,就感到有些乏味;家长反映“学校发回来的“小书”孩子读一遍就扔了,是不是太容易了?”;孩子反映“老师,我会读了,是不是可以下课做游戏了?……面对问题,有的老师出现了困惑、犯难情绪,也有的老师表露出不积极的状态。作为课题组长,我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是如此之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来。”    

  说实话,幼儿园老师一天的工作是大量的细碎加上大量的口舌,撇开别人不说,我个人深感那 “研究”对于一名普通的老师来说是何等的累,何等的苦。我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更没有什么课间休息的时间,惟独可以利用中午那段幼儿午休的时间来备课。于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活动中道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分享阅教师指导手册上的教案有些笼统,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资料。而在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的目标定位究竟该放在哪?思考完活动的预设目标后,如何去表述目标?如何掌握提问的技巧?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一直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而在阅读活动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提问尤其重要,因为幼儿的阅读活动是幼儿自身单向独立隐性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思维方式和现有阅读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师们通过共同探讨不同读本的价值、探讨在阅读活动中的目标如何制定、提问如何设计,探讨如何利用一个读本串联幼儿园教学中的艺术、健康、科学、社会、语言五大领域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们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十分珍惜每一次的备课时间,我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活动中,大家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逐渐,老师们开拓了思路、也转变了许多的教学观念。

   教师敢于创造,能大胆灵活性的实施课程。如:尝试“分享阅读”与“多媒体教学”的巧妙结合。

5.家园配合,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鼓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自主阅读行为的影响,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扩展幼儿自主阅读的亲子阅读环境。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宣传正确的早期阅读的理念,通过听专家讲座引领理念,通过观摩教学活动了解分享阅读,让他们知道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早期识字,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其中,我们还向家长宣传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够抽出时间来看书或陪孩子看书,逐渐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另外,我们还定期在家长宣传栏中介绍有关分享阅读的科学理念,展示幼儿的自制图书,并不定期的向家长开放幼儿讲故事比赛等等。

  在开展生成活动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宣传力度,并赢得家长支持与配合。许多家长刚开始接触分享阅读时对分享阅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识字没有、识多少字了来以此作为衡量孩子在阅读方面进步的唯一标准。的确,父母们都希望阅读课能给孩子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作为一位授课老师,我明白分享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们与书的良好感情,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让幼儿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如何让这个观念影响家长,如何让家长亲身参与体会这个过程,我觉得只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依靠家园配合才能实现。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次的家长开放活动。如:在“谁会飞”这个读本中,我设计了有家长参与做“翅膀”这一环节的拓展活动,效果非常好。孩子与家长一同参与,家长们感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同时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用家长的话说是:“原来,分享阅读活动那么有趣,老师帮助孩子看书还有那么多的讲究,真是没想到!”再如:“我有一个机器人”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亲子活动“我是一个机器人”,鼓励家长利用双休日通过各种废旧材料帮助孩子把自己装扮成“机器人”。通过家长参与,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特征与功能。结果,这个活动在家长的一致配合下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我还特意给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设立了一份奖品,看着家长们望着自己的孩子得到分享阅读的特别奖时那喜滋滋的表情,我深深的感到分享阅读活动确实需要家园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何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依靠家园配合,这一切才能实现。

  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指导家长合理使用阅读护照,让阅读活动更深入化、具体化、个别化。我们定期(2周一次)发放亲子阅读护照,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如进步之处,存在哪些阅读困难等,如实填写在阅读护照上。然后由教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阅读情况,并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交流。让家长了解教学动态,让家长与孩子互动。每一次记录的点滴都凝聚着老师的辛勤耕耘,凝聚着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与鼓励,也凝聚着家园的一种默默的信任……

  阅读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家长从不了解分享阅读到能运用一些阅读的专业术语,从开始的简单记录到以后的较为详细的原话记录,从过去的不知如何观察孩子到现在的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家长的热情参与对创建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和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有的家长们这样评价我们的阅读:“它改变了宝宝的习惯,现在宝宝能安静下来自己看书呢。现在书可是她最好的玩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步,对书本表达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不间断的阅读各种小故事提高了孩子认知世界并探索进取的兴趣……”还有的家长在观摩老师上的分享阅读课后给我们写的“观摩过老师的阅读示范课后,回来也尝试着让女儿看其他书也用看图编故事的方法。感觉效果非常好,虽然女儿的表达和书本上的内容有出入,但是她对这则故事的记忆却更深刻了。谢谢老师!”

  通过使用“阅读护照”,让家长、老师、孩子的心走的更近了,同时通过“成人的帮助”,使分享阅读活动也更深入化、具体化、个别化了。

1.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验——反思——调整——再实验——再反思的循环过程。在实验的开始阶段,我们的老师只是觉的分享阅读有大书、小书,好操作,于是便拿来就上。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老师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似乎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家长的反馈意见也只是平平。如何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如何引领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的课题组将更好的研究分享阅读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幼儿进入阅读的快乐园地,从而引领幼儿从依赖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

  2. 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环境就像无声的教师,引导着孩子向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它应该是比较安静的,显然,在吵闹声中幼儿是不可能安静的阅读的;它应该是丰富多采的,也就是说提供给幼儿阅读的图书的种类要多,有幼儿画报、杂志、光盘、卡通连环画,有诗歌、故事、童话、儿歌、散文、谜语等;它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在环境布置上应追求和谐、宽松的氛围,在图书的选择上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画面富有动感、文字富有节奏感、色彩鲜艳、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的书籍,注意定期更换图书和环境,以不断引起幼儿的新鲜感,保持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应注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图书选择的要求。而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3.提高教师驾御分享阅读课程的能力。

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整合更有效。所以在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努力让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

  4.要运用“分享阅读”的理念——共享、合作、快乐、创造,努力让孩子全面发展,要运用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去引领下一轮的研究内容。

  在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中,我们园的园本阅读课程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存在着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封闭式提问多。例如:在读本《三只松鼠》的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小松鼠绿绿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今天你们高兴不高兴?”等类似这种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仍旧按部就搬的上课。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五六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适宜性与适时性以及教师的回应方式。

4 结论 (请补充这部分)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总结。几轮行动研究后,取得哪些成果。

4.2 不足和未来方向

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