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如何确立人生目标

大学新生人生目标的失落及重新确立 ? 作者:于德刚 张玉强发表时间:2006

年6月12日 正文

大学新生由于初涉大学生活,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人生目标很容易失落在大一。分析大学新生人生目标失落的现实表现和原因所在,并探索重新确立人生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广大的新生同学和高校的新生工作大有裨益。

前不久,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汀洋的《人生目标失落在大一》一文,颇有感触。正如作者所言:“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一年级新生可能会突然感觉,大学生活顿时失去了方向。而面对随意支配的时间,又好像不知该干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确实,大一新生从高中到大学,无论生活方式、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同时也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一些同学由于没有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和目标的调整,人生目标便日渐迷失以至失落了。本文由此深入思考了大一新生人生目标失落的表现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新生同学和高校的新生工作能有所裨益。

一、大学新生人生目标失落的表现

1、学习懒散

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目标一直很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现在如愿以偿了,可以歇口气,休息一下了。因此,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变得很懒散。不集中精力学习,逃学、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课上不听课,课下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也大有人在。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对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不适应,中学教学大多是以灌输方式为主,教师总是填鸭似的巴不得把知识都塞给学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大。一切都在老师的指令和安排下进行。大学则不同,学生的自由空间比较大,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觉从事学习活动,教师多数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至于其他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扩展、深层次的提高等,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培养、拓宽。很多新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为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很懒散也很无奈。

2、生活无聊

大学以后,思想上的压力和动力消失了,一些学生以为进了“保险箱”,可以高枕无忧了,便无心继续学习,而追逐理想中的大学悠闲生活。还有一些新生由于高考不理想对考取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因此情绪低落,思想苦闷,竞争意识难以激发,便得过且过,精神空虚,难以寄托。正是由于目标的迷失,这些同学把时间、精力寄托在下棋、打#9@k、跳舞、看录像、进电影院、谈情说爱,甚至酗酒、赌博、打架、斗殴上。尤其是当前高校周围林立的网吧,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网络了大批忠实的新生顾客。

3、活动泛滥

有不少新生认为,高中时期,锻炼机会太少,寄希望到大学后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因此,进入大学后参加社团、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过高。加上高校校园社团种类繁多,如马列协会、心理协会、影视协会、演讲协会、记者通讯社等等。活动丰富多彩,频数大,许多大一学生刚从高中跨进大学校门时,看到众多社团的招新,便不加选择,参加进来,有的多达5个以上乃至更多。有所特长的同学,如有文艺特长的每次文艺演出必到,有体育特长的,每场体育比赛一定参加,这样一来,学生的精力、心思不全在学习上,甚至影响了学习成绩。

4、心理迷茫

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高考竞争中的胜利者,绝大多数同学在初中、高中时是班级的佼佼者,老师重点保护的对象,同学心目中的楷模,充满了自豪感,可大学是个群英荟萃的地方,到了大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自己不再是众人瞩目的中心,自己过去的优势不复存在,自己只不过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一员。这不免对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很大,有的甚至为此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生活充满神秘感,把大学生活想象成理想的天堂。但入学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学里也一样要学习,要考试,也摆脱不了三点一线式的乏味的生活。如此之大的落差,一些学生难免会有一种“失落感”,对未来感到了迷茫。

二、人生目标失落的主要原因

大学新生人生目标的迷失以至失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碰撞、学校新生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和在校老生不正确引导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生自身的因素。因此,应从大学新生自身上寻求人生目标失落的原因。

1、没及时调整自己的大目标

由于我们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还比较落后,大学招收人数相对较少,高考竞争激烈。学生及家长都把考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大目标。认为考上了大学,就等于解决了人生大事,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只有一个奋斗目标,一个中心,即拼命考大学,一切服务于此。使得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升学上。而他们又错误地认为上了大学以后就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因此可以说,新生在高中阶段还没有确立起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然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长期熏陶下,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造成学习乐趣减弱,远大的目标不明确。

2、没有处理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生大目标包括众多具有阶梯递进关系的阶段性目标,而且也是通过自己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目标完成而一步一步实现的。考上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很多新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考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唯一目标。没有真正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所以,升入了大学殿堂,实现了短期

人生目标,无法确定新阶段的目标,这导致了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迷茫。

3、对专业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在普通院校新生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着对所读专业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的。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学生:一方面是线上甚至高分考入的新生,由于不能全面理解专业的内涵或因填报高考志愿不当而被调剂进来的,他们是带着满腹委屈的心情来校学习的;另一方面是线下的同学,是靠加分考进来的,他们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来校学习的。这两种现象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前途感到暗淡,学习缺乏动力。

4、对大学生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

首先是生活上不适应。告别了原先已熟悉了的一切,远离父母,要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个性间的相互包容,看似平凡小事,却时时都在对每个人进行着待人处世、品德修养的检验,有的人便不能积极地适应;其次是学习的不适应。大学里,班级观念淡化,没有固定教室,一二百人一起听课,上课常常像打游击战;老师可能要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也有了比高中相对宽松、自由支配的时间,等等;最后是思想的不适应。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在大学阶段全面发展,结果可能走上了通向后悔的岔路。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精神颓废,可能又会失去在

大学里成就自己、再发展的机会。因此,对于那些习惯了中学学习方法的人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从现实生活来看,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

三、人生目标的重新确立

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而对于那些在大一人生目标就失落的新生,更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1、首先必须遵循几点原则

人生目标的重新确立对大学新生来说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以至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发展。大学新生重新确定人生目标首先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客观性原则。一些大学新生在制定自己的现阶段目标时,对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客观实际考虑的不足,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热衷什么,随风倒。而不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出发,结果有的荒废了自己原本的专业。因此,大学新生确定人生目标时必须将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具体作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定位越符合自身实际,就越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2)社会性原则。人是社会的一员,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任何人的价值取向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单凭主

观意愿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新生在选择人生目标时,首要原则就是从国家、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目标出发,把国家社会的社会价值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之,会滑向负向的人生价值。(3)阶段性原则。人生大目标与现实阶段性目标是一个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考上大学只是人生价值目标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大学新生在确定人生价值目标时,要注重把人生价值目标与现实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2、进行目标培养教育

有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面对大学新生人生目标失落,首先就要进行培养目标的教育。使新生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奋斗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而进入大学以后,原来的奋斗目标实现了,新的奋斗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现?对于这个问题,还不甚明了,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新生入学后首先就要进行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把国家、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提高需要的层次,明确学习目标,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以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为基础,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学习劲头。否则必然造成学习动力急剧下降,学习劲头自然也就不足了。一要进行入学思想教育。新生入校后,对新生进行入学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使新生正确认识进入大学的意义-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高中奋斗目标的延伸,而决非奋斗目标的终止。

二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与不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因此,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有作为的校友等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及时地把学校尤其是本专业的发展概况和前景,人才素质的要求,毕业后的任务和出路方面的情况告诉他们,进行本专业人才的培育规格和目标教育,使新生认识到专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让他们熟悉和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下定决心为之奋斗。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自觉性。

3、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大学的学习任务繁重,自觉的比重相对大,很多新生面对大学的这种学习感到无头绪,不知如何着手。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从过去相对统一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很大的大学校园,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中学教学方法的衔接,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可组织高年级学生介绍经验、请任课教师具体指导,或开学习交流会等,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新生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如何学,怎样学,怎样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给学生指明方向,增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新生看到新的希望和前途,注入新的前进的动力。逐步培养、增强新生的自学能力,尽快步入学习正轨。

4、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很多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心理上都有一些症结,一些疑惑,这需要我们做其工作,帮助新生实现心理上的转变。(1)、上好心理卫生课和组织好心理咨询。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应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心理导航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遵循预防为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原则。请校内外各种专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使他们比较客观地看待现实。以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其健康水平。(2)、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常常成为主导其行动的灵魂和准则。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是理想信念确定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新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融会于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加以灌输、宣传、渗透、指导,帮助其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工作者还应注意培养磨练新生身处逆境、愈挫愈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良好心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3)、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结和友谊,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班风。根据新生的特点和要求,入学伊始,,可以在新生中适当地开展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班会、组织生活、参观等文体活动。创造条件促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尽快熟悉,建立感情;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同他们谈心,交朋友,,多给他们温暖、慈爱、关怀、帮助和引导,使同学们情有所依。尽量避免“尖锐”的批评、“严厉”的

面孔和“冷漠”的表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