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人生哲理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人生哲理

班级:13会计(1)班

学号:1311124

姓名; 张如意

摘要: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文从不同角度剖析解读庄子的哲学思想

关键字:精神 物质 环境 完美

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思想的高度 精神的一种崇高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人生不免就会太过于空虚 玄幻飘忽不定;假如我们太过于执着物质生活 追逐名与利,我们是否会过于势利枯燥现实。

在庄子的《养生主》里有这么一个大家都学过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以往教学者都是把这篇文章当作如何养生 如何保全性命的来理解的较多 可是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剖析这个故事 我们就会开阔许多不一样的视野。

(一 ) 如何在精神与物质中取得平衡 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这样一个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象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这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庖丁是非常幸福的 他可以骄傲的说我这把刀用了19年 还像新的一样。他也可以深入浅出的解释到 “以无厚入有间”引得众人惊叹,欢呼。文章中没有说庖丁最后的结局 但是稍微推想一下 肯定是得到了文慧君的赏赐,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由此庖丁得到了物质上的富足 。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庖丁说他的技艺如此高超是因为遵循着道,在解牛的过程中,庖丁是自由地遨游在道人合一的境界里 。他的精神层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世俗之人。我们可以说庖丁在精神与物质双方面都收获了成功。

身处现代文明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物质世界的飞速建起,精神世界却是显得有些荒芜。有什么能把那些逝去的时光,残忍的,美好的,痛苦的,幸福的,全都找回来。只有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去寻找精神世界的满足,毕竟有些精神世界层面的东西是物质世界所不能解决的,这就造成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或是追求物质的或是追求精神的。也许可以学习庖丁的处事方法 好道进技从而得生。

( 二 )认清周围的环境

其实当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胡文英对庄子这样说道: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牵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在那个时代 其实是处于一种困境,他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可是却无可奈何 他像蛇一样冷酷犀利 又像鸽子一样充满怜悯关爱 面对文慧君的以相位相许 他宁

愿“曳尾于涂中”就是这样一种带着血泪的孤傲与怪诞使他成为在孤独的月夜下守护的注定孤独的树。就正如鲍鹏山所评价的: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 实则因最多情而虚弱。

( 三 ) 人生没有完美

其实我想,这种境界的确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因为这个境界是一个理想中的完满境界,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只是一个故事,现实生活中再好的宰牛者也做不到。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人生真有完满之时,那么人生的意义也就会终结。不是吗?其实庄子也是很清楚这一点的,人生的苦难不可消除,完满的境界又不可达到。庄子所追求的的也并非是那种玄虚 他更赞同境界与生活的相结合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其实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也觉得庄子也还是贴近生活 食人间烟火的。

从小小的一则寓言故事中 我们也可以发掘出庄子的一些人生哲理。庄子一生都在流浪,在流浪结束的时候他走向了永恒走进了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里,他大树长青 永垂不朽,而他所带给我们的哲学思想也正如他所说:“薪火相传,不知其尽。”

参考文献:胡文英 《庄子独见·论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第100-102页

于丹 《庄子心得》讲稿四 ---认识你自己 百家讲坛

 

第二篇:看树看出的人生哲理

主题:生活感悟

看树看出的人生哲理 我相信不少人在一生中,都曾经认真的阅读过树。其中影响比较深的,应该是贾平凹,他在小说中对树有过专门的谈论,甚至对其人生也有过不小的影响。这棵蓝色的星球上到处是树,无论是观赏树,还是果树;无论是直指苍穹的参天大树,还是那长在山崖上的歪扭着脖子的小树。我们都是见的多了。小时候,我们在它们身上刻上我们的或是伙伴的名字,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字越长越大,以至于模糊。树到了春天就会变绿,到了夏天就是一身绿叶为我们遮风挡雨,到了秋天就会有黄色的树叶像蝴蝶一样翩翩落下树,并且伴随着香甜的果实,到了冬天它会安静下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在自我总结。反正树是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却又不平凡的成长历程。当你有一天,突然静下心来,来看一棵树,你就会有以前没有的感觉。一棵长大的树有十几甚至二十多米高,你站在它的脚下,抬头仰望,你会从中领悟出许多的人生道理...

作为学生,我们最基本的任务便是学习,然而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便是如何能够把学习搞好,我个人觉得学习不是照搬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些装订本,印刷本,而是像砌房子一样,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加入一些自己的所领悟的东西,在不断地总结中那些沉淀下来的,便是我们所能够学习到的东西,而这一些,我从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领悟,不止一次的我喜欢把那些择菜的叶子和其他的落叶堆在树的根角上,这不仅是模仿树的落叶归根,更是一种对树的敬爱之心。

其实不难发现,过段时间这些东西便会消失,那些东西都是被树那发达的根系所吸收,从生物学上讲,这是它的选择性吸收,它只是吸收对它有益的那一部分,它不会把整片叶子都吸收,然后长出一片一样的叶子出来,树是如此,人也依然,很多人起早贪黑的学习,她们做的笔记甚至比书本还厚,我不知道为什么同样在一个环境里学习,有的人在把课本翻翻,把不懂得记下,然后或问老师,或自己找资料,弄懂之后就不管了,上课有时间看看小说,下课打打球,然而学习成绩还是那样好,这些不过就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学习树的,它用它那发达的根系寻找对它有益的东西选择性吸收,而不是一直把那些没多大用的或者重复的东西一直不断吸收,最后有用的没多少,但是时间却浪费了,还会营养不良。

在学习之外,我想我们不得不领悟一些人生道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路。在迈入大学时,我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迷茫一下,想想自己在大学里到底应该怎么做?大学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呢?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观察一下树,或许你就不会迷茫。大凡那些能够参天的大树,都是有着其共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一个主干,或许有些个别有两支主干,但是它们都是只朝着上生长的,这点我很欣赏白杨树,它没有香飘十里的芳香花朵,没有果树的硕果累累,更别提像檀香木那样价值不菲,但是它能够把握自己的主心,无论风打雨淋,它都会想着它的一个梦想,长高长高。正是因为这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它才有着一览众树小的成就。从树身上我们可以学习那种心性——既定目标,一往无前。进入了大学,我们就应该自己给自己找一个目标,我

给自己的定位的是学习更多的社会经验,参加社会实践,我们一旦决定了目标就不要犹豫的一直向着目标前进。或许会有更好的方向让我们吸收阳光,但是我们的脚步会一直向着自己梦想的方向不懈的前进。人生路不太可能会一番风顺,但是我们应该有像树那样的心性,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哪管那些阻碍呢。

像树一样生长着,却是需要树的人生态度的。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真正成材的大树是不会单独的生长在一处的,和我们人类一样,他们也会选择群居社会去生活,我看过很多的树林,也看过那些灌木丛生的山头,两相对比之下,我发现成材的数目大多都是生长在一起的,且高度几乎一样,再此,我不得不佩服树的聪明,它知道秀于林风必摧,但是当周围的树都长高之后呢,它就不再会是那棵被风摧的树啦,于是它会适当的遮挡下周围树的阳光,这样 那些长得矮的树就会快速的生长,于是它也会长得更高了。我们进入大学后,刚开始,让我听到的许多的话题便是:谁、谁、谁好高调,又或是谁谁谁好低调,然后便是一大堆的坏话。其实我觉得当你真正的融入了大学这个圈子里去之后没谁会说你不好。这就是需要我们处理好跟周围同学的关系,这也是大学必须学习的一大要素,学会如何去团队合作,如何去共处,如何去双赢。树让我欣赏的另一点便是它的独立生活能力,从一出生开始,它便是自己一个的面对困难种种,这种态度和能力是我无法企及的。我们大学生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社会的孩子,学习独立生活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应该体验一下在没有父母保护下的生活是怎样的,而不是一直沉醉在温室里。

在树身上,我领悟了一些哲理,或许还有的我没有看到,但是不得不承认,树的成长历程给我一些指引。它之所以能够独立生活在这世界上还是有其原因的。看树,让我看出了一些人生道理,那就是像树一样学习,像树一样生长,像树一样存世。总之一句话:像树一样生活。

在这里我想抄下俞敏洪的诗,或许你们会有所领悟:

人要像树一样活着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

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

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

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活着死了都有用。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主讲人:工管1102班 杨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