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真是这么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刘静慧

【庄子】真是这样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今日学堂明德女塾 刘静慧

声明:这是我第一次写古文的长篇学术性文章,虽然参考了很多书,但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各位学者应该都很熟悉庄子,他是战国中期的哲学家,很多人认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看淡名利,楚威王曾以千金聘请他去做宰相。那时的他已经“穷困潦倒”,连买水缸的钱都没有。可他还是干脆的拒绝了。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也可以说,他是老子的徒弟。继老子之后,继续发扬道家哲学。他的经典之作,就是《南华真经》。

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也是推崇庄子哲学的一员。据说他读了于丹写的《庄子心得》之后,对其解释感到严重的“不满”。于是开始亲自演讲庄子。

刚好,学堂也开设了庄子课。而南老师也大名远扬,于是我就带着崇尚和学习的精神拜读了南老师的《庄子南华》。可在拜读之后,我实在对南老师的某些解释充满了疑问,甚至是质疑。

想在将我的疑问整理了下来,供大家参考。

这次主要是以庄子“养生主”这一章作为模版,因为这一章中的问题比较典型。

一,到底是庄子虚伪,矛盾,还是南老师的理解有错误?

1,南老师的解释自相矛盾,难道庄子是一个骗子吗?

就以庄子“养生主”的第一句话为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南老师是这样解释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 ”这种解释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字面意思。不过,重点就在后面南老师对它的“深入”分析上:“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但是,我们不要被庄子骗了,既然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殆已!”那他自己为什么又写《庄子》?对不对?”

听着南老师对庄子的描述,我只能得出庄子是一个很卑鄙,很喜欢骗人又很“虚伪”的家伙。他告诉别人不要学知识,但自己却写了如此多的“知识”供人学习。而南老师自己则像是识破了庄子的“诡计”,开始“洋洋得意”。不过,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到底是南老师解释错误?还是庄子虚伪?庄子的东西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之

作,又有很多的人在效仿和学习。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很虚伪,又会有多少人学习他的东西呢?如果他真的虚伪,南老师您自己何必又来费功夫解释一篇“虚伪之作”呢?您不是也自相矛盾吗?庄子骗我们对他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道家讲究的是“真”。庄子也被道家称为南华真人,他写的书也被称做《南华真经》。显而易见,道家的宗旨与南老师的解释是完全相反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道家的宗旨。

回过头来,各位在看完南老师的解释之后,知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又要如何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起码我是不清楚的,南老师只说了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可令人吃惊的是,他解释到这里就不说了,反到开始解释下一句话“殆而已矣”。他只留下了一个这么“稀里糊涂”的东西让读者们自己去猜,实在是不太“负责任”。

我想南老师解释这句话的目的,肯定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还要供大众理解和学习,否则他就不可能当众演讲了。可南老师的解释达到这个效果了吗?如果没有,那他说了这么多的话,不都是“废话”吗?

2,南老师的思维漏洞,道家高人难道就像动物一样无知吗? 在解释完“殆而已矣”这句话之后,南老师又“莫名其妙”的把第一句话捡起来重新的解释了一遍。他这次大概是说:“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来是反对知识的,因为所知越多,烦恼越多?? 现在我们归结下来,庄子所讲的少知道,少烦恼,知识学问越高,痛苦烦恼越大,尤其生当乱世,知识学问越高的人,所谓忧世、忧国、忧民的心理,随时都有忧烦中,在这种情形之下,才构成了庄子所讲的《养生主》前面这段话。”

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越多,烦恼也越多,因为我们所思所想的也变多了。现在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想的最少、知道的最少的生灵,不就是动物了吗?难道庄子仅仅停留在动物级别吗?如果庄子真的这么崇尚动物,而没有救世治国的才能,怎么还会有国君用千金去请他做宰相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庄子会写几篇文章,耍耍嘴皮子吗?如果这是真的,庄子岂不是又变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家伙。因为他自己思考并写下长篇大论来供大家“思考”。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是南老师自相矛盾。

真正的智慧是越学越“轻松”的。也就像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而庄子又是老子的徒弟。如果一个人学的越多,他的烦恼反而更多,那么一定是这个人学错了。

佛陀的知识可能比我们地球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他在2500年前就说过:“一杯水里有48000虫”,当时并没有人相信。直到今天,我们终于用显微镜发现了这一事实。可这样“知识渊博”的佛陀真的很烦恼吗?“佛陀”这个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和“智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最高尚的人”,也是“全知全觉”的人。亦可以说,是知道一切的人。

如果按照南老师的解释,佛陀应该是全世界最烦恼的人才对呀?不过事实好像并非如此。佛陀教给我们的东西就是如何摆脱烦恼。佛陀本人好像也是最不“烦恼”的人。

3,我所理解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涵义:

(1)做事时不能只抓表面(知),而要抓住后面的原则(识) 如果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先弄清楚“知”和“识”的区别。在平常,我们都是把他们放在一起,当做是一个词。也就是知识。而这其实仅仅是“知”的意思。知在字典上的本意是“学识,学问”的意思。而识在字典上的意思却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说,只可以代表是细枝末节的表面东西,而识则是自己的思维判断。比如,我看见了你,这是“知”。我看见你以后可以判断出你的性别和年龄,这就是“识”。而庄子在这句话里也仅仅讲了“知”。

这句话并不是在表达,我们不需要学习。而是说,我们不能够过于去抓“知”这个东西,也就是“细枝末节”,而偏离了主道。就像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在追寻“道”的路上,我们会一点一点的把外面多余的东西剥掉(也就是“知”),露出里面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道”)。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忘记了庄子这句话,而去抓这些“知”。 食物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吃饱,保持生命的能量。可现在很多人都为了自己不重要的口舌之欲,把本来很自然的食物变得很有害。本来吃水果是很正常的、很营养的。但现在的人,总喜欢把水果冻一下,或者做成罐头,亦或是水果蛋糕、水果沙拉等。这些不管是在中医还是西医的理论下,都是很有害的。如果冰水果吃多了就会进入寒气,导致肚子疼或胃病。罐头水果里都放了很多的防腐剂和化学试剂,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我们现在就把食物的方向走偏了,只是去抓如何才能让口感好、样子好看。而不是它本身的健康程度,和它给人体带来的价值。所以,我们这种“偏离主道”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环境上。

(关于我们的饮食和环境,具体可以参考:人欲祸水,中国人还能活多久?)

学东西亦是如此,如果你学庄子,你的做法是详细的把《庄子》里每一个字的意思在字典上查一遍,并把这些意思背下来。然后到处宣传你读懂了庄子,并开始四处演讲。这样的你,肯定没有学会真正的庄子,而只是把字面意思背下来了而已。根本没有理解和融会贯通,并用在生活之中,而只是把它当成了炫耀的资本,以便混口饭吃。而如果你真的学会了庄子,混口饭吃其实根本就是小case。

总的来说,像这种细枝末节的“知”,你是怎么抓也是抓不完的。就像我们的《道德经》。仅仅只是对《道德经》有史以来的注释,就多的让人读不完。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呢!由于生命的时间有限,我们只用读原著(也可以说是原则)老子就够了。最多也就是找小部分较有参考价值的注解。

所以,我们应该去用“知”后面的大原则来做事。这亦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至简”。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表面上“花花绿绿”的东西。而当你抓到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时,你又会发现,其实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依照这个“道”来运作的。有很多的东西就自然会通,自然会理解。就像南老师自己能够解释儒、释、道三家一样。

这也就刚好是庄子所强调的“以有涯随无涯”的理论。大家之所以都说“老庄”,把老子和庄子放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讲的东西都非常的相近,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

(2)知识是用于服务生命的,但生命却不是用来学知识的

庄子并不是反对知识,而是认为过分的追求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上述的例子一样,就算你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食物的做法,所有字的涵义。可它们对你的生命又有怎样的帮助呢?

我们可以把知识比作是海里的珍珠,我们只需要去取我们需要的珍珠,让它来帮助我们完成生命的价值。如果我们企图去把海里所有的珍珠都捞上来,我们最多也就是一个“打捞工人”而已。如前所述,我们肯定是捞不完的。而且就算我们真的把海里所有的珍珠都捞上来了,那么又回到了前面的一个问题,这对我的生命又有多大意义呢?我们只不过是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已。

以前在武大,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这个教授被誉为“对西方文化最了解的中国人”。他的课非常有名,每次课堂都会爆满。而且他本人也出了很多书,其中有一部分也成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读书”。这样的人应该已经算是一个很厉害的学者吧?可是,就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自己在私底下总是会说:“唉,我这辈子真是白活了,学了这么多的知识都无法对自己的生命有所帮助,只不过会耍嘴皮

子,骗过很多人而已”。他的知识在我们常人眼中已经是如此的丰富,学问研究也是如此的成功。可是他依然会觉得自己荒度了一生。

所以说,知识是为自己的生命所用的。而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追寻知识。如果这样做就忘记了知识为生命服务的真正意义。

还有一个人,他是世界级道家和老子研究的权威,他的[老子今注今译]2007商务版在学术界流传最广,读者最多,也是最有权威的著作。其他很多市面出版的各种普及版本,基本上都是采用他们的解读和翻译。他就是陈鼓应先生。

他把一生都致力于研究老庄学说。把他的一生彻底浪费在了追寻“知”上。可是,他最得意的解老子却也是漏洞百出。(具体可参考:清一解老子)。所以,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浪费在了学习学术上。

现在,总体解释一下这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就是说:“你去大量的追求知识,已经是很危险了。可如果你把追求知识当做是生命的唯一目的。那就更危险啦!”因为你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浪费在了,寻找服务生命的东西上。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解释其实是很实在的,也是很有用的。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南老师就是没“解出来”呢?

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庄子难道跟炼丹道士是一个级别?

1,再次发现南老师的自相矛盾,解释“为善无近名”中的逻辑漏洞

养生主的第二句话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南老师对“为善无近名”的解释是:“做善事应该做到了没得名气地做善事,别人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中国文化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我们当年被这个道理灌输得很多,做人一辈子要阴功积德。阴是暗,偷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才是阴功,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 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

也就是说,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应该像做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的,不能让任何人看见,否则就不算做善事儿。

这显然不符合常识和逻辑。为什么你如果被人看到你所做的善事就会“失灵”呢?请南老师解释一下“前因后果”,不要只给出一个奇怪的结论。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基金会好像都不是在做善事了(因为他们不仅被人看到了,而且还大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看见)。红十字会也不是在做善事儿了,就算是解救了黑人的马丁路德金,也不算是在做善事儿了。那么还有谁是在做善事儿呢?

不过,这也符合了南老师在后面的解释中说的一句话:“没有绝对的至善”。如果我们只听这句话,会觉得这确实挺有道理。可麻烦的是,他还在总结时说了这一句话:“人在善恶之间,在人生的行为上,绝对要走至善的路子。”前面说没有至善,后面又说有至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有。让我们去走没有的东西,南老师是不是在耍我们呢?我们到底要相信他所说的那一句话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至善”?

我们可以来看看老子的观点,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过:“天下皆知美,唯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善”和“恶”。都要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因为每一个人对善和恶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对的,而有些人则会认为这是错的。如果这里有一块儿钻石和一根香蕉,各位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钻石吧?可如果把这两样物品放到猴子面前呢?猴子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可如果我们已经有三天没吃饭了呢?那我们肯定会像猴子一样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所以,我们选择什么其实是看我们的生命是否需要。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善”和“恶”。更没有所谓的“至善”和“至恶”。我们要取中,做到不善不恶,就像佛陀所说的“无分别心”和“不二法门”。

不仅如此,南老师在这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积“阴德”,因为只有积“阴德”才是真正的积德。南老师这样告诉我们的目的好像把做善事的目的变成了“积德”,还是让我们为了“积德”而去做善事。而不是告诉我们到底应该为了什么去做善事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2,我理解的“为善无近名”与“为恶无进刑”

首先是“为善无近名”这句话。我的理解和南老师的“有点像”,但又不完全相同。为善无近名的意思是:我们做善事不能只为了出名或炫耀。如果你的动机是出名,那么你所做的“善事”就不能被称作“善”事。为什么呢?因为你做善事是为寻找成就感。那么也就是为了自己的贪心和痴心。而这就与善事中的“善”字不相符了(“善”是:好心助人的意思)。

而且这样做的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希望通过外在的努力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和认同。从而使自己感到很“强

大”,来填补自己内在的自卑。但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自己感到越来越空虚。因为自卑的问题是在“内”的,但这种方法只是往“外”求。所以根本解决不了自卑的问题。如果只是被“名相”牵着鼻子走,就会感到很痛苦,一直活在“名”(“名”可简单解释成:名字、名号)的世界里。而老子在第一章里就强调过:“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表明“名”其实是不重要的。

庄子在这里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告诉这些自卑的家伙,你们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在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了。而不是因为这样积不了“阴德”。

接下来是“为恶无近刑”。我的理解是,当我在做别人认为恶的事情,不要触犯刑法。并不是说,如果这件事情可能触犯刑法我就不做了。而是说,我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触犯刑法。

这仅仅是我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我发现,与庄子同一时代的一位古人,也说过与庄子相同的话。

3,与庄子同门同派师兄弟的理解

我说的这个人就是文子。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但比孔子要小。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是《通玄真经》一书的作者。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多个国家。是历史名人范蠡的老师。

他是这样说的:“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求誉。治随自然,己无所与。为着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通。有智而无为,与无智同功;有能而无事,与无能同德。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达而人材灭矣。人与道不两明,人爱明既不用道,道胜人则明息,道息而名章,即危亡。”

各位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他说的话,与我所翻译的“为善无近名”是一个意思。而文子和庄子又同是老子的弟子,如果是同一家学派,理论上是相通的才会更符合逻辑吧?不过,南老师的翻译却与文子所说的话沾不上边。

可南老师不是宣称自己通读了道家的经典【道藏】吗?为什么不理解这些人并不复杂的语言呢?如果南老师真的拜读和理解过,那么肯定不会再将庄子的话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4,庄子竟然提倡“长生不老”吗?难道庄子和炼丹术士是一个级别?

南老师在解释“缘督以为经”这句话时,引用了大量中医中的内容:“麻烦来了,这一句话严重得很(到底是那里严重呢?为什么严重呢?南老师都没有讲)。后来科家神仙之学、炼丹、求长生不老的这一套中国特有的学问,笼统就叫养生之学,修道的人就是走养生之学的路线。养生之学的观念,都取自庄子《养生主》这一篇。

中国文化非常特别,认为肉体生命可以通过某种学问,某种方法修咸永恒的存在,叫做长生不死,这就是后来讲的神仙,也就是庄子所讲的“真人”。(这根本不是中国文化,虽然庄子和老子都知道真人,但他们自己并没去修,也没修成。而且庄子的老婆也死的很早。那这到底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一种文化呢?)

那么,修炼的方法呢?看武侠小说看多了,就晓得现在很流行的道家、密宗所讲的气脉之学。人体有气脉,中国医学讲人体有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的主脉是督脉,就是“缘督以为经”。督脉是什么东西呢???督脉最重要,就是背脊神经,背脊骨一直到头脑,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督脉是中枢,那么,督脉是背脊骨的中心吗?这一问题是千古以来道家、密宗、瑜珈术讨论得非常有害的(以下省去400字)?? 讲到督脉,世上的修炼方法都是名称的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可一般学佛、学密、学道的很可怜??

道家经常讲到后三关、前三关。督脉有三个部位最要紧?? 督脉很通俗很简单地分成三个部位,每一关尾闾疾最难打通。尤其是年青人,打坐练气功,讲修养做功夫,往往到这一关,一百个有五十双垮掉,男女都一样。到这一关,就会(以下省去2100字)??”

原来,庄子跟炼丹道士是一个级别的。把肉体上的长寿看的如此之重。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又与庄子后面说的“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这句话里所提倡的“宁愿自由自然地生活,也不愿每天舒舒服服的被人养着”的精神矛盾了。而且还与庄子在老婆死了以后并不悲痛地敲盆子不符。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还真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呀!明明那么注意肉体,但却假装敲盆子,装作什么也不在意。而且竟然还不把自己练气功的“高招”教给自己的老婆,实在是不够“义气”。而且,庄子的脑子好像出了点毛病,前面刚刚还在讲心性方面的“知”,在讲“为善无近名”呢,怎么会一下子又跳到了身体方面的长生不老呢?看来庄子的思维实在是太有“跳跃性”了,让我们“正常人”都无法理解。

这样一个形象的庄子,实在是太让人“难以置信”和不符合“逻辑”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是南老师解释错误的原因所造成的。

在这一篇里,南老师用词还非常的专业,还把中医、西医、宗教、神学、内功、玄学派什么都解释了。活像一偏关于长生不老的专业报告。可见,南老师学问的广度和专业度是我们所“不可否认”的。可南老师早已离题甚远,而这篇“长篇大论”只适合刊登在医学杂志上。不过,我估计医学杂志也不会要这么一个“大杂烩”,也许只能刊登在娱乐杂志上吧。所以,南老师根本就没有管庄子在说什么,而仅仅只是在表达自己。

通过南老师的解释,我们只能感受到庄子很“神秘”,但我们还没弄清楚庄子到底要表达什么。南老师说了这么久的练气功,可是我们看了半天也不清楚这个气功到底是怎么练的。南老师说这些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难道又是在说废话吗?

更要命的是他还说过,修行的一百个人,到这一关就垮掉五十双(五十双不就是一百个吗?)。不就是说学习修行养生,根本没用嘛!既然如此,你南大师又何必出来讲?不是浪费时间吗。

我们这一篇的庄子是“养生主”。养生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把自己的肉体照顾得好好的,这只是我们现在人的理解。我们看看“生”这个字,养生养生其实就是。要养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告诉我们怎样生活和做事,才能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前面的话都在叫我们这些。

南老师的这一段解释完全就把它的含义解偏了。解释成了为肉体而服务。这完完全全扭曲了庄子写养生主的目的。

5,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认为,“缘督以为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缘”就是“沿着”的意思;“督”就是“总督”的意思。而“经”,就是“追寻道(原则)的方法和途径)。

字面上的翻译就是说:把沿着总督(原则、本质)当做一种追求道的方法。这样解释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明白。

所以需要引申过来:就是要抓住本质做事。也就是提醒大家,我们做事应该要在“中间”,不能偏向两级中的任何一级。这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样,提醒我们不能太偏于“善”和“恶”中的任何一级。而且也刚好对应上了前面所说的第一句话:“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也是提醒我们不能太偏于“知”这一面。

另外,“督”还有一种意象,可以说是督脉。督脉是在身体的正中间,所以这里意思应该是“顺守中道”。而且督脉(脊柱)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位,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南老师对庖丁形象的定位太极端——庖丁是疯子吗?

1,南老师对庖丁形象的解读1——潇洒厉害的不正常

接下来,就是庄子中很出名的故事《庖丁解牛》。前面一部分的内容大概就是形容庖丁的解牛技术有多厉害,并从中告诉你某些做事的原则。庖丁在解牛时,对他高超技巧的一个描述:“砉(huà)然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南老师是这样解释的: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刀在牛下面轻轻一拉,“莫不中音”,几句话描写的动作,干脆、利落,牛哼都不哼,几下就成功了,一条生命就回家了。刀从皮套里拉出来,“兹??”就一下子,好了。“合于桑林之舞,”看起来庖丁不是在杀生,简直是在跳舞,“桑林之舞”是夏时商时有名歌舞,是艺术,是音乐。“乃中经首之会。”刀一下去,在牛身上十二经脉的纹理轻轻拉一下,整个皮就脱开了。 ”

我无论如何把“乃中经首之会”翻译成这个样子。在字面的意思上怎样都翻译不出来“十二经络”和“整个皮就脱开了”。而且我们貌似很难想象,怎么一刀下去,整个牛身上的皮就可以脱下来呢?就算是我们现在最厉害的杀牛匠,估计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吧?他们可能需要把牛皮和肌肉连接处全部都割一遍,才能做到。哪怕只用很短的时间。所以,南老师在这里的解释是很不符合常识,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根据中医的常识,十二经络是看不见的,根本不可能有南老师上面所说的“纹理”。而且每一条经的的走向和位子也是不同的,有里有外、有上有下、有长有短。所以根本不可能轻轻一拉,就可以沿着十二个经络的“纹理”。更不可能直接就把整个皮给拉开。而且十二经络跟皮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南老师违背了这些医学常识。不过,通过这篇文章,我开始怀疑:南老师真的懂中医的经络或是西医的解刨吗?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超人庖丁,肯定是练了什么“绝世武功”。能够违反中医和生理学上的常识,挑战了上帝造动物时极限。他绝对是一个非常非常“潇洒”的人。

2,我的理解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舞蹈名,而《经首》则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庖丁解牛时动作非常的协调,就像在跳桑林之舞一样。发出的声音也非常有节奏,有美感,就像是在演奏一首曲子。如果这样解释,也刚好可以和前面的“莫不中音”(莫不中音:无不踩着节奏)相呼应。而“经首”是一首乐曲的事情,流传的非常广泛。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就可以看到。只不过不知南老师为何不知,难道是闭关太久?还是南老师的信徒不论南老师说什么都很赞同?以至于南老师敢“胡言乱语”?

3,南老师对庖丁的形象解读2——由超级厉害变为凡夫俗子 在《庖丁解牛》的后一部分,庖丁自己又说了下面的话,来形容自己杀牛:“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话一点也不

复杂。但是,南老师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呢?他说:“但是当我到了一般的杀牛匠那里去看看,牛一来,杀牛匠那个小心,那个紧张,做了非常严谨的准备,我看见了那个情形,自己“怵然为戒,”生起一个警觉性,警觉什么呢?“视为止,”我所看到的就是我的榜样。庖丁的技术那么高明,杀牛不用眼睛,把刀拿起来随便一挥,就感觉到了,可是在看技术差的人杀牛时,把他视为一个警示。一方面这几句话也描写普通杀牛的人,“行为迟,”走路都是慢慢的,不敢一下子靠到牛身边去。另一方面也形容庖丁看了别人杀牛,“行为迟”,本来自己很轻松,因此也亦得走路都不敢乱走,慢慢走到前面,看他们怎么杀牛。

庖丁说,我学了他们的样子,虽然自己技术很高明,但动刀慢慢地,很小心很仔细地下来,“哗”地一声,牛的四肢都解开了,牛身像泥巴一样散在地上。这个时候,我一身也累了,像一般杀牛匠把刀一丢,躺在地上也像一团泥巴一样。”

一个这么厉害的庖丁,在看到比自己差的人解牛之后,竟然自己也一样变差了。这到底又是什么让人难以想象的“逻辑”呢?这就相当于,一个车技很好的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车技很差的新司机,只敢在路边慢慢的往前蹭。这个车技好的司机看到以后,也不敢超他的车,而且变得和他一样,非常缓慢的在路边蹭。而且这位司机在“幸苦”的开完这段路以后,居然像一个非常非常低级的车手一样,豁然,松了一口气,把车停在路边休息上几个小时(如果此人车技很高,哪怕他的开车方式与不厉害的司机相同。那他也应该觉得很轻松才对,因为这在他的水平范围内是很简单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像车技差的司机一样疲惫)。

也可以说,南老师您本人的国学水平很高,但是当看到了一个三岁小孩胡乱解释的老子之后。突然之间,您便受他的影响,自己变得和他的水平一样,解出来的老子也是一样的差劲。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南老师之前把庖丁描述的这么厉害。可到后面又把他描述的那么差劲。先不说后面这种差劲的不合情理,就只看南老师描述庖丁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南老师是一个极其“善变”的人,或一个“自相矛盾的人”。

4,我对这一段的理解

南老师把“族”这个字解释为“同样解牛的人”。而“族”在古文里的原意是“聚集”,引申到这里还有“骨肉结节处”的意思,也就是一大堆的筋骨缠到一起,很复杂很难解开的地方。当庖丁见到这种地方的时候,也会把动作放慢,缓缓的谨慎的将它解开。而不会因

为自己高超的技术,而变得狂妄和不谨慎。这就是聪明人应该学会的谦恭和严谨。这同时也是老子所说的:古之善为道者,若冬涉川(小心谨慎的在冰面上行走);若畏四邻(一个人要时刻的提防周围人的攻击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老子和庄子讲的话一样,更可以看出他们是“同一学派的”。不过,不知道如果根据南老师的解释,庄子会在那个学派呢?

这仅仅是在养生主这一章的前几段,不知如果我们继续商搓下去的话,结果会怎样。

可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呢?南老师为何又会受到如此“崇拜”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南老师在某些地方确实讲的比别人好

在我学习论语的时候,曾拜读过大量的参考书。而其中,南老师的《论语别裁》显得特别耀眼。因为南老师的解释在逻辑上都要比其他人通顺。解释的也更加合情合理、简单明了。让人们能够一看就懂。不过,这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南老师有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小问题”。

2,南老师的知识渊博,演讲了很多吸引人的故事

在我们听南老师的讲座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南老师在对一句话解释时会采用大量的例子和有趣的故事。就像解释“为善无近名”时,讲到了《聊斋志异》;在解释“以有涯随无涯”时,讲到了袁才子和郑板桥的故事。同时,在解释“缘督以为经”的时候介绍了大量的“练功”方法。这种充满故事的讲课方式很吸引人,会让人们觉得这很有趣。也会让人们认为南老师的知识很渊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不过,在这些故事中。有很多都是离题甚远(如:缘督以为经),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因为人们在听了之后,依然不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懂要如何将它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大多与古圣先贤所讲的主题无关

3,大部分国人喜欢“盲目崇拜”

因为南老师的解释比其他人更有趣,所以有很多的国人都开始“虚心”学习南老师的教诲。南老师说一,他绝对不会说二。因为他们心想:“南老师可是国学大师呀!是一定错不了的。”所以,在这种盲目相信的国民劣根性下。南老师变得非常有名,因为从来都没有人会去怀疑过他的观点。可是,我们国人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1,南老师以前讲得好,并不代表他现在讲的也一样好;2,南老师讲《论语》讲得好,并不代表他讲的《庄子》也好;3,南老师讲

的比别人更加合理,并不代表他没有漏洞。如果我们的国人愿意多去思考,可能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

这就是我认为南老师如此出名的三个原因。

各位家长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可能会想:“天呀!她居然敢挑战

南老师,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破孩儿”。在儒家和传统的观念

里,这的却是难理解。

大部分国人认为,小孩子是不可以向长辈提出质疑的。普通平民

也不可以向国学大师提出质疑的。这样做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的民族将会变成一个只喜欢讲关系的民族,而不是一个喜欢讲事实和真理的的民族。在身边,任何的长辈和朋友都会告诉你:“这是xxx(亦可以称之为“神”)说的话,她说的就是对的,你只用听她的就行

了”。在学校,“神”就是老师;在家里,“神”就是父母;在单位,“神”就是老板??总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神”。都不喜欢自己去思考和质疑,找出事情的真相。

而西方的标准则跟我们相反:“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

样的精神,就培养出了很多以事实为最高真理的西方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科技和经济可以进步的如此迅速的原因。

学堂一直都在教我们不要迷信权威,有任何的质疑都可以表达出

来。这点正是上面所讲的西方精神。

我在这里“挑战”南老师(我更愿意把它叫做:学术上的切磋和

讨论),并不是我想要证明自己,或我很不尊重南老师。其实,南老师的解释在很多方面亦是有他的道理,我也需要好好学习。我只是将自己对南老师解释中的疑惑挑了出来。以西方追求事实和真理的精

神,将它们提了出来,并希望南老师能够解答。

我不会因为某些死板的“礼节”放弃自己的质疑。虽然这“表面

上”看起来是很不尊重师长,但这却是最大的尊重。因为我尊重了他的学术研究,愿意与他平等的讨论问题。同时也尊重了他是一个

“人”的权力,而不是一个“神”。

上面的只不过是我对南老师解释的一点点小质疑,可能会有不完

善的地方。还希望大家能够指出你们发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进步。

2012/8/21

刘静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