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窘迫到逍遥庄子 读后感

我从窘迫到逍遥

----我与《庄子》

初读《庄子》,只觉深奥难懂,曾一度抛开。然而过了些时日,老师不经意间提起了庄子,提起了他的逍遥自在,我才记起了自己有这本书。于是,又读了一遍,这次,我让自己的心沉在了与庄子心灵的对话中,这才感到庄子的思想是多么的深邃……

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笑谈生死,看破红尘,大智慧,大逍遥。他家境贫寒,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他却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来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他随心所欲,自在逍遥,他选择了自己的本心,并甘于随之而来的寂寞与贫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在他的著作里,最富智慧的一篇便是首篇《逍遥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庄子的思想在此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正是因为读了此篇,我的内心有了悄然的改变……

在我十三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心没有一刻的平静,而是一直处在窘迫的状态。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医生的失误,导致我的听力有障碍。正是这个原因,在小学里,我受尽同学的嘲笑和不屑 ,但同时他们也佩服我,或许也是因为我而自惭形秽。为什么呢?因为尽管我的听力有障碍,却还能在学习上战胜很多正常的人,一直在班上乃至年级名列前茅。正是由于我不甘上天对我的不公,所以才奋发向上,立志要战胜一切看不起我的人。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动力,可是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打不败我,所以有些人就变本加厉地炫耀他们有正常的听力,而我没有,嘲笑我,讽刺我。我变的争强好胜,谁如何对我,我要十倍还于他!为了尊严。但是方式极为不妥,这正是一种窘迫而又想维护尊严的心理状态。这也导致了我在小学阶段没有一个朋友,因为,我不会容忍,也不会宽容。

直到我粗略地读懂了《逍遥游》,我的心才摆脱了困窘和不安,大彻大悟。大鹏不以燕雀之嘲笑而跌下云彩,它只会无视那些外界的非议声,随着风直上云霄,在无穷无尽的天空里自在逍遥。如此逍遥大气的心境,使我抚卷深思,内心泛起一阵波澜……

还有《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打破自我中心,消除“物”与“我”之间的区别,以物为我,以我为物。庄子的“梦蝶”,可谓自在逍遥。这种境界我无法参透,但读过之后,我的心也是泛起了一阵波澜。我们的人生不都是一场梦吗?在梦中我们如何劳碌,如何奔波,最终梦醒,才会发现自己虚度了此生。从未为自己的本心而活过,留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遗憾!我应该从梦中逃离,抛开过去那个内心杂乱的自我,破茧化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重生。何必为了那些不相干的话语影响了自己的心境呢?

庄子的恬淡寡欲,庄子的自在逍遥,使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开始反思自己。要是我能像庄子那样,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任何外物所动,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归于自然,我怎

会在别人讽刺嘲笑我时气急败坏呢?任他们去说罢了。只要我清楚自己的内心,完全可以无视掉那些声音,那些无益的声音。

从此以后,我就开始试着提高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旁人辱我,微微一笑,全当过耳风,任它自生自灭。我经历着,我磨砺着,因为庄子的话语使我渐渐明白,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心中的成见,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心放宽,以一颗大气磅礴的心去包容别人,包容这个世界,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情,以逍遥的心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正是在这时,我才发现,当我放平了自己的心态后,那些声音倒也无关紧要了。因为我看淡了它们,并懂得去容忍,去宽容,所以我变得豁达,心里油然而生一种逍遥大气的畅快感。我已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学习时就奋进,闲适时就逍遥,让自己的内心时不时的沉浸在庄子浪漫的境界里……这对我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恬淡,学习也开始稳步上升……

自从我认识了庄子,感受到他那种逍遥无为,大智大慧的境界,我便时时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心境,在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以一颗淡泊而逍遥的心去对待,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不与世人争。这种超然的境界放在今天这个竞争的社会上或许行不通,但却能给我的心灵降温,让自己时刻冷静,洞若观火,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去面对生活。“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用之用,一直是庄子的核心理念。大树因枝干不能作木材而得以保全,而家鹅却因“无用”而遭杀身之祸。所以,庄子强调的并不是单一的“无用”,而是处在“用”与“不用”之间,“材”与“不材”之间,在天做飞鸟,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总而言之,庄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为了“逍遥”,让自己的心无拘无束,翱翔于天地之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逍遥自在。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而已,我们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活,岂不枉活此生!庄子的思想,深邃奥妙,还有他那大气磅礴、尊崇自然的性格与信念,更是影响着千千万万中国文人与哲人,也因此改变了我的思想和人生观。我会让这本著作伴随我的一生,放置床头,时时领悟。也许以后,我也会是那茫茫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我也一定会像庄子那样,尊重自己的本心,在无为中“无不为”,在韬光养晦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在清淡寡欲中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自然,在这天地间无拘无束地“大逍遥”!

 

第二篇:庄子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

——文科强化班 龚玺

逍遥的庄子乃何许人也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蒙人。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逍遥游》更是经典名作为历代人所传诵。他是一个天才,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言辞犀利,说尽天下英雄。人们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这位神人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想象丰富。胡文英这样评价他:“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样一个眼冷心热的神人是如何“乘万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呢。想探究这一问题,这就不得不提他的作品——《逍遥游》了。

逍遥是一种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百科中这样解释“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等”。我想它也应该包含价值观、义利观、生死观。庄子在这些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逍遥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包含了一种“无为”的思想。

庄子逍遥于名缰利锁之外。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他,有传言称庄子要取代他做宰相,惠子感到害怕,就派人去找庄子,不愿庄子直接去见梁王。庄子听说了这件事,直接跑去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它从南海飞到北海,只在梧桐树枝上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清冽的泉水它不喝。有一只猫头鹰叼着一只腐烂的老鼠从鹓鶵下面飞过,抬头看着它,发出“吓”的声音警告,惠子啊,你现在是用梁国宰相来吓唬我吗?”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名在庄子眼里,就是腐烂的老鼠。楚国是个大国,也曾想请他出山当宰相。庄子巧妙地用一只死后被供在庙堂的神龟比喻当宰相,说自己宁愿像一只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的乌龟一样,这就是庄子对名利的态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庄子能够看破名利,超然物外。虽然他穷困,却不潦倒,穷到要问别人借大米,仍然对趋炎附势的曹商鄙夷不屑。他清楚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而怕精神上的潦倒。

庄子逍遥地看待生死问题。在《至乐》篇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呢。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么在那儿唱歌?”庄子说:“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睡去,我却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这样的豁达与坦然,真正参透了生命的真谛,正是他逍遥的体现。对于自己的死亡,他也很豁达,庄子临死前,跟他的学生们说,死了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不要什么奢侈的陪葬,

天地就是他灵魂的安身之处。庄子的生死观,他对于形体和精神的认识,体现了多么宏大的气魄。

读完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名利是缰绳,是手铐,死亡是形体的毁灭,是终结,而庄子之所以逍遥,是因为他看破了名利和生死。

逍遥的境界该如何到达

《逍遥游》中这样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忘却自我,“无功”不追求功绩,“无名”不追求名位。要到达绝对自由的境界,必须“恶乎待哉”。要达到无待,就要摆脱客观条件的束缚,摆脱物质和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和束缚。如贾顺先所说无待又与齐物论有所联系,“除去自己的是非、毁誉、贵贱等的差别,甚至从物质上没有物我之间、人我之间的界限。”

《人间世》中提到了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反躬自省,庄子假借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用气息去感受一切,在回归到心里,转化为自我认识,就是心斋。庄子始终保持理智清醒,自我审视,对人生的境界也有清醒的认识。

《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庄子获得精神上绝对自由的根本方法。坐忘,把得失、毁誉、贵贱统统忘掉。这其中有消极避世的精神,但对当今人们匮乏的信仰,社会物欲的纵横,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忘却一切名利争夺,追求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逍遥,是“心游万仞”、无所拘囿、淡泊名利。境界决定眼界,眼界决定主观判断,主观判断又对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天我们去了解庄子的逍遥,再反过来反省自身,反观内心,是为了让人真正成为人。虽然每个人的见解、眼光、经历不尽相同,境界也各有高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解读庄子,向着逍遥游的境界不断攀升,追求自由,风发扬励,感悟自我。

参考文献——贾顺先《庄子思想新探》、张松辉《庄子研究》、吴怡《逍遥的庄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