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

庄子心得

1、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2、儒家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的人生的定位。

3、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心智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

4、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问: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5、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达到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6、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则,有职业,要顺应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而已。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生活。这种审美是二三亲朋好友在一起听听音乐,品品诗词,完成一种文学陶冶,艺术的享受。这一重生活是主美的,因为他完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7、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8、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古人的辞让,他们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灵魂起来。有时候,寂寞并不意味着愁苦。其实,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面对寂寞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

9、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10、 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

11、 什么是生命逍遥之境?这种逍遥需要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行动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水乳交融。这种逍遥游需要我们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朝阳跃上云端。

12、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13、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14、 如果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我们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15、 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16、 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能评价一个人的真正质量。只有我们的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所谓时尚、所谓潮流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要认清你内心的愿望,真正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待自己。我们往往有一个概念的混同,就是流行就是时尚。但是,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而流行有时候像流感一样,它只标志着一种数量,并不代表着品质上的更高级。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常常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17、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在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暖的凝聚力。

18、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是他不怕死,第二是他绝不找死。

19、 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的气度上才能表现为处变不惊。外化,是指与外界相处时要勇达,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

20、 一个人真正的聪明,都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其实,我们把每天从事着的日常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职业,完成的仅仅只是一件器物,而并没有在工作中移植我们心中的愿望和梦想。

21、 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22、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23、 我们真正要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24、 在人世间,最朴素的就是人心中的本真,而不应该由外在嘈杂的声音去刻意地提倡弘扬。

25、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第二篇:庄子心得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题记

人生在世,自是有无数的见地,各人怀揣着自己的想法,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经历,这经历或多或少是与他人有所不同的,于是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这些凡间种种,无疑都是世界的注脚,然而人在其中,却不能明白这其中的现实意义——人一辈子也许就只能这么过活,所有的一切无非为宇宙的浩瀚做了一个花哨的陪衬,只有亿万年后某个昙花一现的文明中某位貌似伟大的考古学家会为着这来自远古的朋友的遗物而兴高采烈。可是我们不知道,还藏起身来不想去知道。

也许死亡就是我们所恐惧的一切。

“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存在停下来,除非一次意外事故。存在的中止并不包含在存在的概念中。存在不意味着他自身的中止。不存在的事也开始存在了,这是事实。以前,尼采不存在,今天他出生了,从今天开始他就存在了。这是很正常的事。

“说某人出生并不抹去消失和虚无的阴影;而出生也不完全是一件事,而死亡则是没有过程的虚无。存在的中止仍然不可预测,不可思考。”教授顿了顿,端起他的蓝绿色花纹装扮的保温水杯,杯里的水却早已经凉了,刺激着他干燥的喉咙。教授使劲舔了舔嘴唇,试图在这冬日的严寒中划开一道热气蒸腾的豁口,他坐在椅子上,脑袋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那么,为什么不说死亡是可以控制的呢?又或者只是自我欺骗的谎言。”男孩定定地看向爷爷,两只大眼睛有节奏地眨巴着。

“是的,我们永远在对自己撒谎。正因此,死亡才是可以忍受并被思考的。并且我们的思考往往聚集于我们身边的人,邻居或者上司,因为只有这样思考才得以维持并且延续至某个我们开始以为获得答案的时刻。雅克·马多尔说过,‘我知道我会死去,但我不信。’我知道,但我内心并不以为然;如果我确实相信,并深信不疑,千真万确,那我就活不成了。所以我就只好安在别人头上。从我周围的人开始。”

“所以,”男孩想了想,“所以死亡似乎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死亡就是存在的必要条件。我同意这种说法,死亡赋予生命意义。无意义赋予意义而否定这意义。这便是死亡在短暂、激烈的生存中所表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抉择便是:或者拥有短暂而实在的生命,或者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我活过,我尝过活的滋味,哪怕我马上就失去生命,也因为我必须失去。那么,我至少活过。”

男孩点了点头,似乎在想些什么。

他望向窗外,太阳落山了,但明天还会升起来的。

自古是有多少人说起这逍遥,我是不知道,至于今日,在看过少段这庄子讲记后依旧是没有多大概念的。逍遥似乎和我所想并无一样,大抵是感受大道后对于人生的超脱的一类并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我是在写逍遥,但我忍不住想套上一句齐物论里的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他自己不也是这般用荣华的言辞隐没了大道和真理的本质与意义。逍遥不需要是什么大道的终,圣人之始,而在各人眼中自有自己的一份诠释。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

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满招损,谦受益。

我非圣人,自无所谓精辟之言来领导芸芸众生走向如童话中幸福的彼岸,更没有为着让人信服自己的话而苦思冥想竭力雕饰的辛苦和自以为超脱若俗该要传播真理将神的旨意教给世人的沉重责任。我是一个最平凡的公民,每日睡觉吃饭看电视,偶尔用用电脑,不对国际新闻发表评论,也不对周围的人指指点点。我只是安静地活着,也许将来会很有钱,但也有贪污的可能,或者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我也不会后悔什么。然而庄子他不是我,他觉得如果到死也不能被人们听说实在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所以他为了这个目标而四处游说,所以他就活得很有意义,名字被后人记住景仰。所以他就不那么逍遥了,我是这样觉得的,并且他的名字也不见得就是庄子对不?

庄子以为逍遥定是件难以甚至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并且是一种精神层面上不可言说的,绝对的状态。其实这就好办了,既然不必言说不说不更是我们的强项么,我说我达到了,但我也不用细说,这不正让人求之不得么,至少骗子会这样觉得的。我不能不说,大不了我就乱说,从天涯侃到海角,至少让人听不懂不是只有精神病人才能办到的。然后我想这听的人就真的开始有些逍遥了。

庄子说得好啊。但南怀瑾老师讲得更好啊是不。

“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这是南老师的话,尽管逍遥是那样山遮水挡般的神秘,但这话我至少是能明白的,然而既然不可言说又为何让南老师一语道破了呢?

现实摆在面前我也不得不感到疑惑了。

究竟是谁在胡说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

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间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间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人间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间,只有以无后入有间,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养刀要知戒知藏。这与人生相似,要知道避难就易,人生才会少些伤害。“右师之介”,庄子以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总原理。道之运动,产生万物。其生循环不息,其力不可抗拒,故唯有顺应道之自然变化者,方能尽其天年。庄子以为人之生死,枯荣、贫富,其一切变化,皆由于自然之天命,而非人为也。人之形体,乃禀赋自然之“命”,人事亦无非依天命,故知右师介其足,亦由于“命”,唯能安之若命,顺其自然之变化者,其心方能穷达两忘,无往而不适,而各任其逍遥矣。“泽雉饮啄”,“泽雉”表精神主体之隐喻,“樊”是一个人的形躯。以樊笼喻“心之累”,以泽雉之入于樊中喻“人心为物外所累”若只一味的执着于形躯穷达得失,生命将无法开畅,终生将形伤神劳,追逐物欲以亡,如同泽雉入樊般失去自由,就如《齐物论》所云“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在强调去除人心之累,使人可全然自得适性,达到和谐逸豫之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秦失吊老聃”,庄子认为生死乃为人间常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游》所以人生在世,要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要把死者的逝去,视为对人世中痛苦的解脱。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他们活得将会更加快乐。“薪尽火传”,谓薪虽尽,火已傅延于空中,知其不随薪而尽也。形体是有穷尽的,但是生命主体“精神”即生之主是可传而不灭。因此生命该来的时候就会来,该走的时候就会走,不必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和情感上的表像,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养生思想的

核心就在于顺应自然。《人间世》读后感《庄子》,又叫《南华经》,也是道教的经典之一。但我偏就是对它没什么兴趣。不曾想这日凌晨我还是翻看了这书。《庄子》虽不像《老子》那样字字珠玑,深奥玄妙。但我阅读过一番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无愧为经典。 两千年的时光能改变多少事?人类已经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脚步已不再只限于地表,甚至也离开了地球。但,千年时光逝去,却仍有些东西没有改变。 卫王年轻气盛,做起事来仅凭个人喜恶,因此显得专横。而现在,更有人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同样让人倍觉苦痛。面对这样的人,有人厌恶,有人无奈,有人倍受煎熬。对于这样的人,有人劝谏过,有人躲避着,有人顺着,也有人针锋相对多。但不管是哪一中的人,都是希望其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我也曾有过这种幻想,或许当他再经历得多些后,就会改变了。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我渐渐发现有的事情或许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

那般简单。一件事情有了万千种可能的原因。再面着这事,不禁有些彷徨究竟要怎样做才好。 彷徨之间,无意翻看了《庄子》,无意间瞧见了《人间世》。似乎也就从庄子那里得到了回答。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事情也都会成为历史,即使它不会被记住。现在的事也会成为历史,但

明天总是有的,事情也就还要做下去。我也便还要等下去,哪怕它遥远得似乎只是一个梦幻。 或许历史就是如此相似了。两千年的尘世浮华,无数人的绵远迭替,有些东西的确没有改变。 庄生迷碟春梦短,人间世事已千年。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这争美。”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吃饭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

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亲人)死不哭”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也”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苏轼区分匹夫之勇与大勇,庄周区分烈士之勇与圣人之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以自然为法则,重视本真天性),不拘于俗(不拘滞于世俗)”

可见,<秋水篇>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吾心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