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心得

学农心得

挑大粪、拔玉米秆、野外生火做饭??近日,广州老城区45所高中的2.8万高中生,来到南海泌冲的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下乡体验5天的“学农”生活,在这过程中除了学习农业技术,还包括法制教育、科普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

初级农作:拔玉米秆

比开心农场有趣,但20个学生抵一个农民

来到庄稼地,玉米秆已有小人那么高,南武中学高一(3)班学农“任务”便是摘玉米棒、运送玉米秆堆肥、用锄头挖沟翻松玉米地。

“平时看的是玉米的裸体,还不知道它有这层漂亮的外衣。”刚来到玉米地的女生们兴奋不已,可要把玉米杆拔出来,对于从来没有农场经验的她们来说却并非易事。拔玉米杆,先得把玉米叶子和玉米棒分离出来,再把玉米秆连根拔起,这过程要数拔玉米秆拔最费劲了。“又想快点拔出来,又怕玉米秆把手割伤了不敢乱动,后来老师教了我们一个好办法,用脚踩住秆的根部才能把它拔出来。”旁边的女生说。

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副班长洪恩终于掰出第一个完整的玉米,她忍不住掰了一颗生玉米粒试试,惊呼“好甜啊”! 过了半个小时,越来越多女同学从地里拔出玉米杆,90后的他们,似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收获的意义。

一个早上过去了,一筐筐沉甸甸的玉米整齐地摆放在庄稼地上,但女生们脸上挂满了泪珠。“老师说我们20多个人效率有点慢,1/3亩地要拔1个多小时,要是农民伯伯一个人就能搞定了。”

过关考验:野炊

第一次知道做饭要生火,饭焦了菜没熟

小组分工协助后,男生当伙夫砍柴,女生当主厨烧菜。小林学着电视剧的情节,先把粗大的柴劈成小块,用报纸包住细小的柴扔进用砖头堆砌的小灶里,再点燃报纸。 但试了几次,柴都没有烧起来,小林试着往里面吹气,但又被烟雾呛得直咳嗽,“简直是鼻涕眼泪一起流啊!”小林转过身子拿柴,才发现脸上已被熏黑如“包公”。10分钟后,炉子出现了火苗。

但不到一会,刚想歇歇的学生们闻到一股焦味,“不好!饭焦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五道菜终于被端上来了——有番茄炒蛋、姜葱蒸鸡、薯仔排骨、手撕包菜,炒青瓜。小组成员赶紧品尝:一口啖下去,包菜清脆的声音在口中响起,“哎呀怎么有点涩”,男同学感觉不对劲,“好像还没熟啊??” 原来满盘的青菜还是半生不熟,幸亏蒸鸡味道不错,大家都把蒸鸡干掉了。

“第一次吃同学们一块做的饭,虽然没有妈妈做的好吃,但却很有成功感”,张颖敏说,“原来做一顿饭真不容易!”

终极挑战:挑粪

口罩纸巾捂鼻,但后来越挑越快乐

经过前面两关,还有“终极挑战” 在等着他们——挑粪!“挑粪啊,可能就是农民打着赤膊,卷着裤腿,每人挑着一桶臭气熏天的粪,走很长的路去田里施肥。”高一(9)班的梁锦浩说,“不过,没有挑过粪,就不算真正学过农”。

心怀忐忑的女生带来了她们的杀手锏——口罩。池盖板揭开了,一股异味传过来,几位女生一直往后缩,边用纸巾、口罩塞着鼻子边向同伴抱怨:“好恐怖呀,看着都让人反胃??”

戴黑框眼镜的男生很坚强,“不就是‘米共’嘛,有啥好怕的”,一步上前,可看到粪水灌进桶里又赶紧求饶:“别倒这么多啊,很重的!”麦老师介绍,一桶粪水约有20多斤,但是因为经过三层过滤,所以其实气味并不是太重。

从粪池到木瓜地,短短的5分钟路程大家走了10多分钟。生怕粪水飞溅的学生们细细挪步,唯恐有失。终于来到木瓜地了,怎么把粪水浇到木瓜地上,可是一件伤脑筋的事。黑框男生勉强地拎着粪桶上面的绳子,用脚尖试探着把粪桶侧翻,希望粪水自己沿着斜面倒进地里,可粪桶倒掉一半就在原地打转。黑框男生想起老师的话,用脚尖翘起桶边,终于让粪水顺利流进木瓜地,可看到自己新买的耐克鞋沾上了粪水,不由得心痛地擦了擦。

顺利完成第一桶后,学生们发现原来挑粪并没有想象当中可怕,于是大家开始加快了速度。用纸巾捂鼻子的大眼女生也把纸巾抛弃了,男生们开始比赛谁挑得快,拿着空桶就往回跑??

负责指导的麦老师说,挑粪是学校最有特色的课程,学生从开始的恐惧变成最难忘的回忆。在劳动技校的标准是每组挑8桶,但由学生创造的最高纪录则是28桶。麦老师说,带过的学生中有的会很坚强,满身粪水也乐呵呵;但也有的很娇贵,粪水溅到一点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野地砍柴生火做饭,现在连农村都用煤气了,还有必要吗?”学生们“丑态百出”又从中得到感触和教育,但有家长这样质疑,并建议体验就行不用动真格。也有学生称学农简直是“人间炼狱”。但老师们却认为学生应该多实践,现在学生接触到网络、电视等事物,对娱乐、多媒体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对大自然的兴趣度也没以前那么高。另一方面,学生的体质也比以前差,稍微重一点的活就干不了。

学农是快乐的:相较于军训又多了几分乐趣,少了几分枯燥;学农是辛苦的:身上的军装比军训时增重不少——那是泥土的重量,是我亲近土地的见证,散发着自然的芬芳;学农是充实的:学校的课堂从未教过的农业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弥补,“农民伯伯多辛苦”这一从小就有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粮食将更加珍惜。

在躬耕的日子里,我遇上了各种知名儿的、不知名儿的、见过的、没见过的、大的、小的虫儿,尽管胆战心惊,手中不慌不乱、有条不紊;汗水流过脸颊、流过脊背、流进眼睛,浸湿军帽、浸透军装,但我却不去擦也不能擦——双手双臂,尽是干土飞扬。辛苦比不上收获,辛酸比不上激动,在短短的一周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令我受用不尽,经历的事件让我受用不尽,人生中第一次亲农务农的经历使我受益终生。

 

第二篇:[原创]学农体验心得

学农小结

“学农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走之前,老师对我们这样说过。

的确,回望学农生活的5天,充实,自豪,艰辛,疲倦,百感交集。

到了学农基地的当天,脚第一次从摇晃的车厢中走下,踏上坚实的土地。我很清楚,这是不同于学校,不同于家里的另一个汲取知识的学堂,是人生难得能得到磨练的另一个舞台。面对眼前熟悉而陌生的景色,怀抱着对前景无限美好的憧憬,不顾两手中沉重的行李,挺起了胸膛,自豪地迈步向前。

对于我们来说,扁担、锄头这些常见的农具不曾陌生,却也几乎从来没有集会亲自体验。因此,如初次体验上学的孩童一般,第一天的下午,当大家接到学农的第一个挑战——施肥的时候,无法平抚的激动,跃跃欲试的新鲜感便向我们袭来。施肥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娇生惯养的我们来说,坚持显得尤为困难。刚开始靠着一股兴奋劲儿往前冲,2、3个来回之后,便疲惫不堪了。肩上的扁担不知为何变得异常承重,烈日当空,挥汗如雨,却也无暇顾及。回到宿舍以后,疲倦地如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全身酸痛。这时,我第一次明白了作为农民的艰辛。

如后的几天,每天迎接的“挑战”都不尽相同,我们不仅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还更加充分的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理论课还好说,除草、锄地、野炊,疲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我们仍然无一例外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但现在想来,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还是野炊

与其它任务相比,野炊也许是最轻松的一个环节。即使如此,野炊还是给我们上了最宝贵的一课。对我们而言,野炊当天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天,大家都把野炊当作野外烧烤一般痛快地接受和想象。然而,当我们以每十多人为一组来到分配到的不足6平方米的小地方时,大家便真正明白了一条真理:实践总比计划难。野炊的艰辛,在班的范围内,也许最突显在我们组了。人手本来就比其他组要少,再加上炉灶出了问题,当周围的小组已经把汤料全部加完时,我们还迟迟生不了火。幸亏,论耐心和团结我们不曾输给其他组,一股股热气和浓烟扑面而来,汗水止不住滴落,但10个人之中,无论会不会料理,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一刻袖手旁观或者无所事事,大家总是想尽办法轮流补替必须的工作。所以,到了最后,我们

不仅完成了预定内的任务,还多做出了几道菜。此次的收获不仅仅是野炊的经验和技巧,更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精神的升华。

艰苦的学农,在第5个下午正式拉下了帷幕。阳光依然那么灿烂,车窗外的景色飞快地变幻,心中隐隐有种无法言喻的惆怅。但我明白,该结束的事情总会结束,这份珍贵的体验也许以后都无法再拥有,即使如此,5天来所挥洒的汗水的影子,所汲取到的智慧的结晶,会永远深深地烙印在心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