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一些感受

学习中医的一些想法

经过了四年对中医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医学知识,对于中医学中的一些东西,也有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想放在这里谈一谈。本文不是什么专业的学术论文,也没有多少引经据典的案例,仅为茶余饭后的一篇闲文,杂而无章,再若有言过其实者,还望大家不吝指教。 就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谈起吧。众所周知,都说我们中医的《黄帝内经》体现了整体观念的特点;而《伤寒杂病论》突出了辨证论治的特点。“整体观念”含义有二:一是说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说人与自然界、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观乎《内经》全书,自觉书中关于“整体”的含义,似乎更体现于此: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自然有风雨雷电,人身亦有之;自然有冰炭相对,人身亦有之;自然有四时更迭,人身亦有之。人和整个宇宙都有一个整体的同源性,这种整体的同源性,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微不可视,但确实是存在的。至于众人理解的那两层整体观念,我觉得还尚未尽善,因为这两条对整体观念的理解,不堪称为中医的“特点”,西医亦有之。比如一个足痛,可以是局部损伤,也可以是神经性的,也可以是血管性的,还可以是全身糖代谢紊乱而产生。医学和自然,和人的社会有联系的观点,西医也是早已有之,在此不作赘述。

再看辨证论治,学院派出来的同学,好像都认为不管来什么病,都要分析它的病因病机,然后再给它辨个XX证,最后再据证而施治。要说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这些理论,虽然滥觞已久,但真正把它们当做正统理论,用之以分析病,解释病的,却由来不久。至于说这套东西准不准,我觉得还是值得再商榷的。我们中医看病到底是“辨证论治”,还是“辨病论治”,还是“分因论治”,还是“审机论治”。有的病是一看病症就治疗的,比如皮水;有的是一看病因就治疗的,比如伤暑;有的是一看病机就治疗的,比如气机失调。不是非要弄出个XX证的。观乎古人治病,最关键者,不过“症状”而已,有何症状,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即判断是某病,随用某方某药,很少会分析是什么证,再施治的。其实,“证”这个东西,要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对治病不影响。它只不过是现代人研究中医的一种方法而已,非要以“辩证”为中医的一大特点,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再者,中医辨证给人的感觉还有就是:它不是辨病论治(和西医不同),而是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疾病本质,因此在相同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是不同疾病的相同病机之下,有不同或相同的治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西医之中,虽然有见到炎症就用抗生素的(不考虑正气),但是从其审病来看,也是在发掘疾病的病因及核心病理阶段;从其治疗来看,也要因人而异,做细菌耐药实验,来找出最敏感最适合的药来对抗体内的细菌。同样的细菌引起的不同的病症,就用相同的抗生素;不同的病症引起同一部位的病变,也要用相同的方法来处理病灶。这个和我们所提出的“特点”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呢?综上言之,我们的“特点”有特点吗? 有人说“中医不能量化”。这句话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中医这个东西是抽象的,是通过医生的主观印象来对病情进行评估的,而不是靠客观的仪器来定夺多少。而每个医生的主观评估都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可能对同一个病人,以同样的标准,还全能做出相同的评价尺度。为什么说它不对,因为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中医只注重“性”,即病性的判断很重要,所处方药的药性也很重要。量嘛,反正也说不清楚,都开10g就行了。这就坏了,中医非常注重量化。我们说虽然不能让不同的医生用同样的标准来对同一个病做出相同的评估,但是从整个疾病处理过程中,量的多少变化,在医生脑子里必须非常清楚。包括对正邪的评估,对寒热的评估,对在治疗中扶正和祛邪的评估,对善后过程里调与养的评估,落实到方剂中各种药物的比例评估,都非常重要。这个东西在外看来是模糊的,但精确起来至少也要到小数点后两位。因为有精确的分析,才能够是所施之法,所用之药,能够丝丝入扣,最大限度的符合病人的病情,达到补偏救弊的作用。量化的重要性,最能反映我们中医治病

的“圆机活法”,因为有无数微小的变化,才能够使治疗更加适合病情。中医的美在于变化,常有“见异思迁”的心境,才能够对应各种病人病情。

几年前的“中医研究院”改名成了“中医科学院”。本来改个名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也说明了我们中医的不自信,生怕别人说我们不科学。科学这个东西,玩的是唯物,凡是看不到的,测不出的,都是不科学的。就其本身而言,它不能解决人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也从来不是“正确”的代名词,更加不是永恒的真理。人的生活包括了各个方面,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解决的方法也有其他诸如宗教、风俗等,不是单单用科学来处理。人们迷信科学(盲目相信还不叫迷信?),有时会觉得古人没有现代科学都是愚昧的,落后的,总觉得今人什么都比古人强,都来反对古人、批判古人,这样才能显得我们能耐呢。而中医是综合的,整体的,它根植于东方文化,涵盖了天文、历法、哲学等多种东方知识和文化,里面不仅包括自然那科学,也包括了人文科学、社会文化,还有人们的精神、思想等。《易经》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位置器。”中医这个东西把形而上和形而下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处理人们在诊病、施治、预防、养生中都很综合地柔在一起,从而整体地改变人的现状。而西医的缺陷在于,第一是分裂研究,第二是知道要综合处理以后,还是分裂处理。反正,只要你的身体没有发现病理变化,那你要再不舒服就肯定是精神病。科学告诉你没有病,只有精神病。

再次提到量化的问题,各大中医院校对中医学生的教育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总的变化时一个:西医的课程不断增加,中医的课程却一减再减。甚至连《黄帝内经》、《伤寒论》也都变成了选修课。作为中医,学习一些现代医学很必要,在整个世界的西医大环境下,一点不知道现代医学的东西,干什么都会举步维艰的。但是学多学少,学的顺序,确实值得探讨研究。我们每天灌给学生60%的生化生理学和40%中西医混杂的东西,还希望能培养出好的中医,这和在一颗椰子树上培植无籽西瓜有什么区别?中国的大学让我知道,英语很重要。现在我真的明白了,学习英语确实很重要,就怕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在我们国家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时,我们就可以去美国、去日本、去西欧学习中医,就像唐三藏到天竺取经一样再把它学回来。到那时候,要是有一门良好的外语,便成了我们“取经”的金钥匙。

记得刚上大学时,我对中医博士那叫一个崇拜,真希望哪天我也能成那样。有一天,一位中医博士对我说:“现代的方剂呀,都是用这几个药退烧,用这几个药抗病毒,再用这几个药解痉,配在一起。嘿,效果还特别好,特别先进??”听得我频频点头称赞,立志要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做贡献。几年之后,我才慢慢觉得,这样的“配药”,似乎不太像是中医。哈哈,我们判断一个药是中药还是西药,不是因为它的材料、治法、产地,而是要根据使用它的指导思想。在中医学的思维指导下的用药就叫中药,在西医学的思维指导下的用药就叫西药。阿司匹林是一味很好的清热解毒药,黄连也可以当做抗病毒的好东西。再次感叹,我们中医界现在培养出的这种“高层次”人才,竟然也是这种水平,其他学的就更不用说了。记得《红楼梦》中,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中说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行外的人无论怎么说中医不科学,反对甚至要取缔中医,都是很困难的,只有我们自己的人开始不相信中医了,不用中医了,反对中医了,中医才会真正灭亡。说不定,中医早就已经灭亡了,中医的“魂”早就不存在了,中国有句老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是因为几千年来的沉淀,架子不倒而已。

说到这里难免觉得我太悲观,说得这么严重。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天天乐观的叫喊着我国中医药事业一直蓬勃发展,中医医院比比皆是,中医院校如雨后春笋的人,才是热爱中医、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医的。我国中医药从业人员已经由建国初的27.6万人发展到了55年后的27万人了。(西医人数由建国初的8.7万人发展到了55年后的175万人)看到这个,我们是不是要若有所思呢?

 

第二篇: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前不久有人吵着要消灭中医,那是痴人说梦,或者是故意炒作,以求出名。今天我把我曾经放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网站上的一段帖子,已经网友的回帖登出来,供大家批判。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也发现一些特别的动物或动物成份可以排毒、散坚等等,除了药物外,我不懂得各种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水火木土金,经络,针灸等等怎么会被发现可以治病的。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这两个字,第一,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到今天;第二,中医中药的确能够治病,无需循证医学来证明疗效“是否”,而是要中西医共同回答为生么,回答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为了进步。这是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的。

二、中西医结合。现在又很多人把中西医结合误解为“中药+西药”,实际上有些人就是这么做的,不信?很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比西医还要多,档次比西医还要高,但是,同时他们还在给病人喝汤药。同样,有些本身是西医,为了显示自己的多长,也在开西药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能否称为荒谬:在病历的末尾,竟然有两种诊断:一是西医诊断,如“支气管肺炎”;二是中医诊断:比如“痰症”云云。这是“一国两制”吗?我不知道这种诊断模式何时开始流行于祖国大地的,但是肯定有“有关部门”要求的。

三、现代中医生很尴尬。我不是说现代中医,我指的是“医生”,从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课程是中西比为3:7,或者4:6,结果,由于接受了西医的影响,经常和自己打架,因为他们经常不能说服自己,经常发现还是西药管用。他们其实很痛苦。这一点我可不是猜测,是有调查研究的。

四、西医误解中医。最典型的例子是英文翻译惹的祸:中医的心、肝、肺、肾等,被早年学西医的肤浅地翻译为:heart,liver,lung,kidney。中医先生莫名其妙:我那心 1

压根就不是你那heart,我那肺也不是你那lung,你们非要说我们的心不科学。就中文字的存在而言,“心”这个字没准比你那个heart还要早得多,当初我们中医对“心”的理解包括了心脏、脑和意识,其内涵可比你西医那个heart要强多了,你们硬要把我们的心弄成heart,是你们无知。挺有道理,我同意。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心”这个字绝对是像形文字。

五、吃什么补什么。这个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红枣、赤豆、花生衣都可以补血,因为它是红颜色吗?再比如,吃动物器官补人的相应的发生病变的器官。我19xx年患肺结核,可吃了不少猪肺。又比如三鞭丸治疗阳痿。这又叫人怎么评论呢。在我的行医历史上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过:一位黄胆的病人,中医嘱咐不能吃橘子和蛋黄。这是吃什么补什么的反论。

六、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我相信是一个很深奥的系统,只是迄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中医、西医都想要从解剖上去把那个“经络”挖出来,据说有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经络的医生(我不知道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后仍不能成正果,只好作假交差,可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能作假呢,后来被揭穿,自杀身亡。我以为,如果用西医的理论解释,经络可能就是细胞因子网络,或者是由神经介质网络组成的一种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中医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七、分裂祖国的行为。什么中医,中医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是我们现在还有藏医、蒙医、云医。我就纳闷,中国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允许在一个“大中医”之下出现藏、蒙、云呢,遗憾的是,这些藏蒙云并不是大中医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如此,岂不是有分裂祖国之嫌?哪一天再搞出个疆药、昆药、甘药来岂不乱套,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些少数有民族特色的诊治疾病的医或药却要独立于中医药而存在,有点不可思议。

八、个别不自重的行为。少数中医有不自重的行为。举几个例子:19xx年,我任感染科主任,一位中成药的医药代表向我推荐他们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拿来的药物介绍首先猛猛地把伪科学、伪药批判了一通,然后推出自己的药物。我注意到有一张数家医 2

院共同临床验证的结果表,其中第一项写着:HBsAg的转阴率60%!我看见到这个数据丢给他一句话:你立即离开我的办公室!同年,某大学的博士生研制了一种所谓基因治疗方法,并且制成了药物,并获得国家批文(当时还没有SFDA),该药在上海隆重上市,当时我参加了上市会,记得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邬祥惠教授和上海市原传染病医院巫善明院长做的大会主持,那位“发明人”在会上做了主报告,原来他做的课题就是用某一味中药做了细胞模型实验,发现对某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mRNA有调节作用,于是就成了基因药物。两位主持人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被欺骗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其谬误,当时震惊了上海市的感染界,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进这个药,但是新闻媒体不管,照样登他们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用了一个整版登载,于是这家药厂在医药商店赚了不少治病心切的患者的黑心钱。还有人公开声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祖传秘方”,我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19xx年Blumberg才发现“澳抗”,并随后发现DANE颗粒,确定了过去所谓“血清型肝炎”的病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那么这个“祖辈”也就40岁左右!20xx年,上海有一例“必须”救活的SARS患者,从外地请来一位高人,开了一张中药方子,声称3天后体温必将正常。我不记得其中有一个什么很厉害的药物,他给的剂量是通常剂量的20倍。上海的中医不敢配药,请示了一位中医出身的市领导,他大摇其头并指示:要慎用。大家是否记得降糖中药中放入优降糖使人致命的事件?当然这些不自重的事例毕竟少数,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比如老毕指出的那些个药名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西医也是如此,假药也是满天飞,“齐二”的事件是极端的例子之一。我是想说明,做医药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弄虚作假,不要把病人的性命和健康当儿戏。中西医皆应如此。

以下是一位网友的针对性的帖子: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也发现一些特别的动物或动物成份可以排毒、散坚等等,除了药物外,我不懂得各种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水火木土金,经络,针灸等等怎么会被发现可以治病的。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这两个字,第一,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到今天;第二,中医中药的确能够治病,无需循证 3

医学来证明疗效“是否”,而是要中西医共同回答为生么,回答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为了进步。这是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的。

中医中药的疗效是不可否认的。

中医很早就用青蒿治疗疟疾,行之有效,但青蒿素的历史才有多长?如果中医能多几个“青蒿素”就好了。但反过来看,青蒿素还是中药吗?苦参素、黄连素、丹参滴丸、联苯双酯还是中药吗?

二、中西医结合。现在又很多人把中西医结合误解为“中药+西药”,实际上有些人就是这么做的,不信?很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比西医还要多,档次比西医还要高,但是,同时他们还在给病人喝汤药。同样,有些本身是西医,为了显示自己的多长,也在开西药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能否称为荒谬:在病历的末尾,竟然有两种诊断:一是西医诊断,如“支气管肺炎”;二是中医诊断:比如“痰症”云云。这是“一国两制”吗?我不知道这种诊断模式何时开始流行于祖国大地的,但是肯定有“有关部门”要求的。

不知是谁提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是否因为中国有中医,所以自然就要有中西医结合?个人认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及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其实就是中医中药的西化,已经彻底抛弃了中医的精髓,对于中医来说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样发展下去,中医只有死路一条。相信最终得到的绝不是中医的实质而是一堆零散和肢解的分子、元素罢了。西医有什么先进项目与指标,立即拿来主义,跟得紧,你说搞西医的国内跟着国外跑便也罢了,中医的你跟个什么劲啊,小日本的汉方研究那也叫中医啊,彻头彻尾地中药西化,玷污“汉方医学”这样的名头了。整来整去,把好好一个小柴胡汤搞成具有肝损性,人心惶惶,好象中药都是毒药,扯淡!看到文献上连篇累牍的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学、蛋白组学研究等等,心中只有阵阵悲哀感。中医何去何从,天晓得?也许现在所作的工作与研究是通往揭示真相的一个阶段,甚至是必然的过程,但绝不是答案。这条路感觉越走越窄,离真相越来越远。

说到双重诊断模式的问题,的确是有关部门的要求,现在中医病历的书写基本是在西医的大框架下,硬加进了一些中医特色,如辨病辨证依据(相当于西医的诊断依据)、 4

中医的鉴别诊断,在诊断上要求执行双重标准,我想,这也是现在中西医结合的体现之一,硬生生地“中+西”罢了。很牵强。

三、现代中医生很尴尬。我不是说现代中医,我指的是“医生”,从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课程是中西比为3:7,或者4:6,结果,由于接受了西医的影响,经常和自己打架,因为他们经常不能说服自己,经常发现还是西药管用。他们其实很痛苦。这一点我可不是猜测,是有调查研究的。

是。很多中医院校学生很痛苦,悔不该踏上这条贼船。现在中医从业者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医学的坚定维护者,很多非正规中医院校毕业,学历较低,有家传或私学,部分有故作神秘之嫌,坚决排斥一切现代医学的成果,不看化验单、不明确西医诊断,仍是两根指头加一个小枕头打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地道的中医了,从继承的角度上说他们可能作的最好,最原汁原味了,在群众中也有其生存空间,认为中医就该这个样;二是从正规中医院校出来的,是业内的主力军,如缪老师所说,中西医兼学,其实啥也没学好,有点四不象,整天中不中西不西两层皮,包括我个人。另外还有西学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学的好的,学得地道的真不多见,更多的是也是两层皮,但出成绩的往往是西学中的,个中真味让人费解,也许他们对于现代研究技术和手段的掌握更有优势?

对于学中医的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中医学历的逐渐升高,部分人对中医终于忍无可忍,最后改行了之,常见的三步曲是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硕士-西医博士,从而彻底完成了蜕变。但还有一种相反的现象,就是转了一大圈,拿到了博士学位,到头来才觉得那些所谓的现代研究多属扯淡,越研究越不能还原中医的本质,这和上面说得第一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农民地头纳凉,和一个人奋斗一生功德圆满也在地头乘凉完全是两个概念和层次,这种转变后往往对中医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虽然还是稀里糊涂,但起码明白了什么是错的和什么是对的,这已经很不易了。

四、西医误解中医。最典型的例子是英文翻译惹的祸:中医的心、肝、肺、肾等,被早年学西医的肤浅地翻译为:heart,liver,lung,kidney。中医先生莫名其妙:我那心压根就不是你那heart,我那肺也不是你那lung,你们非要说我们的心不科学。就中文字的存在而言,“心”这个字没准比你那个heart还要早得多,当初我们中医对“心” 5

的理解包括了心脏、脑和意识,其内涵可比你西医那个heart要强多了,你们硬要把我们的心弄成heart,是你们无知。挺有道理,我同意。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心”这个字绝对是像形文字。

哈哈,缪老师还是很风趣的,所说极是。不过现在这种拉郎配仍是大盛其风,也许只有真正解决了中医的本质才能解决这些形而下的东西。

五、吃什么补什么。这个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红枣、赤豆、花生衣都可以补血,因为它是红颜色吗?再比如,吃动物器官补人的相应的发生病变的器官。我19xx年患肺结核,可吃了不少猪肺。又比如三鞭丸治疗阳痿。这又叫人怎么评论呢。在我的行医历史上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过:一位黄胆的病人,中医嘱咐不能吃橘子和蛋黄。这是吃什么补什么的反论。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存在很多这样的“糟粕”,不过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医从业者正在逐渐摒弃之。在民众中仍很流行这些旧观念。

六、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我相信是一个很深奥的系统,只是迄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中医、西医都想要从解剖上去把那个“经络”挖出来,据说有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经络的医生(我不知道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后仍不能成正果,只好作假交差,可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能作假呢,后来被揭穿,自杀身亡。我以为,如果用西医的理论解释,经络可能就是细胞因子网络,或者是由神经介质网络组成的一种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中医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经络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它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毕竟还有些极强的生命力,能指导临床就有说服力,但对于最终能将经络提出来、挖出来这一想法,呵呵,个人并不太乐观。这似乎违背了唯物主义,可谁又能说唯物主义就是唯一的真理呢?

七、分裂祖国的行为。什么中医,中医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是我们现在还有藏医、蒙医、云医。我就纳闷,中国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允许在一个“大中医”之下出现藏、蒙、云呢,遗憾的是,这些藏蒙云并不是 6

大中医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如此,岂不是有分裂祖国之嫌?哪一天再搞出个疆药、昆药、甘药来岂不乱套,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些少数有民族特色的诊治疾病的医或药却要独立于中医药而存在,有点不可思议。

凡事一和政治挂钩,俺就头大,所以无话可说了。

八、个别不自重的行为。少数中医有不自重的行为。举几个例子:19xx年,我任感染科主任,一位中成药的医药代表向我推荐他们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拿来的药物介绍首先猛猛地把伪科学、伪药批判了一通,然后推出自己的药物。我注意到有一张数家医院共同临床验证的结果表,其中第一项写着:HBsAg的转阴率60%!我看见到这个数据丢给他一句话:你立即离开我的办公室!同年,某大学的博士生研制了一种所谓基因治疗方法,并且制成了药物,并获得国家批文(当时还没有SFDA),该药在上海隆重上市,当时我参加了上市会,记得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邬祥惠教授和上海市原传染病医院巫善明院长做的大会主持,那位“发明人”在会上做了主报告,原来他做的课题就是用某一味中药做了细胞模型实验,发现对某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mRNA有调节作用,于是就成了基因药物。两位主持人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被欺骗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其谬误,当时震惊了上海市的感染界,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进这个药,但是新闻媒体不管,照样登他们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用了一个整版登载,于是这家药厂在医药商店赚了不少治病心切的患者的黑心钱。还有人公开声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祖传秘方”,我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19xx年Blumberg才发现“澳抗”,并随后发现DANE颗粒,确定了过去所谓“血清型肝炎”的病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那么这个“祖辈”也就40岁左右!20xx年,上海有一例“必须”救活的SARS患者,从外地请来一位高人,开了一张中药方子,声称3天后体温必将正常。我不记得其中有一个什么很厉害的药物,他给的剂量是通常剂量的20倍。上海的中医不敢配药,请示了一位中医出身的市领导,他大摇其头并指示:要慎用。大家是否记得降糖中药中放入优降糖使人致命的事件?当然这些不自重的事例毕竟少数,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比如老毕指出的那些个药名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西医也是如此,假药也是满天飞,“齐二”的事件是极端的例子之一。我是想说明,做医药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弄虚作假,不要把病人的性命和健康当儿戏。中西医皆应如此。

7

现在宣传媒体包括网络中充斥着巨多的乙肝广告,绝大多数是中药,每年治疗乙肝的中药也是层出不穷,除了坑了老百姓、坏了中医的名声外,就是肥了部分不法分子,真的让人痛心。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监督部门切实把好关,从严再从严,我想我们的专家应该从中发挥一已之力。

至于祖传秘方这一提法,除了肝病在许多专业都存在,不得不承认,这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但也要看到,虽然HBV的发现才几十年,但不等于以前不存在,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现代医学完全是两种体系,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它不是从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去研究认识疾病,中医诊断基础是“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基本资料与信息,进行总结与归纳,“伺外揣内”,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明确病因病机从而制定治法方药,所以中医最讲一个“辨”字,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中医在确立病名上多采取的是症状诊断术语,如“头痛、胃脘痛、黄疸、便血、咳嗽”等等,其实胁痛可以出现在乙肝、丙肝以及其它肝炎甚至功能性疾病中。所以,以前中医诊治的胁痛、黄疸等疾病谱中肯定包含着部分乙肝病人(可以这样说吗?),当然也可以从中借鉴治疗经验。又如SARS出现后,中医只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于其温病体系中进行辨证论治,必然要参考以往温病的诊治经验,疗效也是有的,当然这断然也和祖传是扯不到一起的。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