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感想

心理健康教育感想

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而言,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对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些人在心理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想法,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调整我们的心态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而心理学概论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课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门课在课程安排,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非常不善于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不正确想法,让我懂得了一些处理人际交往中一些问题的技巧,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或许想改正但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知道了如何改正。

我们的老师十分优秀。老师是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我们服务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也因为于此,老师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十分了解,她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这样也使我们的大学心理课更加具有针对性。老师也非常敬业,每一次的课程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不论是课堂中任意一个关键点还是随堂的一个心理测验,现在回想起来,老师所教授的都是很有用的东西,帮助了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课程没有深入讲解或研究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从实际出发,提到了许多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宿舍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就业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在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

在大学阶段,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我们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心理学概论这门课让我更全面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工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通过心理学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我们对我们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我们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通过初步学习心理学,我懂得了要

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心理学是一门博奥的学科,也是一门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能在日常学习中贯穿更多心理学内容,介绍更多相关的心理方面的书籍与资料,开办心理主题讲座,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将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对心理学的更进一层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课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六十中学 陈越 叶蕾 徐莉波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达到自己想象的境界,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信息技术专业成为人们热衷的专业。由于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了一门急需普及的基础课程,但是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往往会感到入门难,深入学习更难,这无疑给我们提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心理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信息技术学科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比较喜欢上的一门课程,这不仅在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也更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即它的时代性。现在学生就是喜欢不断地创新,追求新事物,对一切接触不深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学习信息技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创新心理。

信息技术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不高,无论是高分还是低分录取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就为学生成就感的满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心理学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学习有收获,必须使学生有成功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其主要有三方面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

1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罚分明的欲望。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观察到成就动机的影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开始,都有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问题。这些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的倾向,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逐步地形成和稳固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在身边也是屡屡见到。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教师父母的赞扬及同学的羡慕、钦佩,在班级中地位高,因而使其得到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提高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而真正形成成就动机还在于其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避免失败的需要。对成功和失败的追求将决定个人的行为,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使他们避免遭失败,也可能找到借口,从而可避免失败感。相反成功者旨在获得成就,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反而下降。其次对于成功失败的归因也将导致学生学习的不同行为。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等外部因素时,则产生的满意感较少。由此可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功。并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课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已经处于有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时,便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味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想知道而又是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当有适当的梯度(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安排),密度(指一节课内讲授的分量要适当)和 2

难度。

2) 以“发现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发现教学法”主张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以生动活泼的系列提供教材,注重情感态度对实现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有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剌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文件复制与磁盘复制”一节的教学中,安排了一个发现点“文件复制与磁盘复制能否相互替代”,通过对该“发现点”的深入发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部动机,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操作的正确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真正的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任务来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学习效率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作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比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需要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中“网络浏览”和“信息检索”的学习任务;在校园网中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作为“电子邮件”和“BBS”的学习任务;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可以作为“电子表格”的学习任务;复杂科学计算,可以作为“程序设计”的学习任务;用计算机撰写研究报告,可以作为“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的学习任务;用计算机制作答辩报告,可以作为“多媒体演示报告”的学习任务;研究成果的网上发布,可以作为“网页制作”的学习任务等。

这些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大量的学习任务,由于是学生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因而这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生气,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全部得到了贯彻。

4) 有趣与变换的呈现方式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使用有趣的材料和使用各种呈现的方式来增强例: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一般可以展示精心制作的文本,利用演示来维持学生对这一课目的兴趣,但应注意精心计划以保证学生注意课内的目标,同时也完成其他有关的活动。

5) 游戏与模拟

3

模拟是一种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操作。切实地让学生进行模拟并从上机实践中了解每个命令的使用,使其更深入地了解概念。游戏无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较大的帮助,IT软件及WINDOWS中游戏软件确实可以促进学生的指法练习和鼠标的操作。

6) 因势利导促进学习兴趣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现象既表现为原有的知识、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技能的影响,也表现在一定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活动的影响。充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修筑好每一步台阶使其较顺利地获得新知识,这确实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加注意的问题。

7) 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知道自己的进步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

8)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评价或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的作用。(2)评价必须客观、公平和及时。若评价不公正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更多一些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不足。

2、运用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实验结果显示,学习与注意力之间,有极具意义的交互关系。当注意力最高时,所显示的学习也越高,注意力最低时,学习也最低。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尤为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循环语句时,教师手举一张纸,假设此纸厚0.5mm,接着提问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峰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足够大),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 4

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程序编出来验证一下,于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3、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

我们不但要在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且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高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逐渐完善的阶段,其中必然有对心理发展自我了解的需要,有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需要,还有进行个别心理指导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心语”学生心理指导网站。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该网站的内容,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学习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且,告诉学生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帮助时,可以在“心语”网站中的“悄悄话”栏目中,向心理辅导教师咨询,老师可以进行一对一地交流、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生和教师通过“心语”网站进行交流,彼此并不见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许多面对面时难以启齿的问题也能在网上解决,心理辅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不但可以在课内访问“心语”网站,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通过“心语”网站向心理辅导教师寻求帮助。

4、教学过程中注意个体差异

在学生中,对待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第一种同学,确实是想在电脑课上学习新的知识,他们主要对制作网页、动画设计感兴趣,也有极少数同学对编程饶有兴趣。他们已不满足现有的电脑知识。当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达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饱和。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也同样可以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他们平时就比较喜欢信息技术,在初中阶段也经过比较正规的训练。而高中的大部分教材内容只是初中教材内容的一点加深,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有点陈旧了,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尚未成熟,自我约束克制能力比较弱,心理耐受能力也比较弱。对各种事物的新鲜感、好奇心往往比较强。在学习生活中容易造成心理饱和。在信息技术操作训练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因此,会让学生反复练习操作,再加上这些学生本来就对这些操作很熟悉了,机械重复的操作训练极易使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也就出现了心理饱和现象,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所谓分层推进就是指要让在学习上有 5

不同的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努力使学生向更高目标不断推进。比如上课时,除了教授基础内容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讲授扩展内容,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必须掌握,那么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而产生心理饱和的现象。

2)开展社团活动或者让学生们自己组建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也是近来我们学校一直开展的活动,我们开设的社团活动内容是制作网页,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让几位网页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有一位高二的组员,他自己制作的个人网页很漂亮,但其他同学并不知道,我们就利用一节社团课让他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网页,一些同学看后纷纷表示不错,从该学生的表情来看,他十分高兴,当然也有些得意,这种得意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所以有时候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的空间。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做也激励了一些学生。记得,在这位学生介绍自己网页时,有一位高一学生问教师:“这是他自己做的?其实我也做得出来。”教师就说:“那好,下一次看你的精彩网页。”从谈话中不难发现,这位高一学生还是比较自信的。高二学生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高一学生认为自己的作品也能受到大家的称赞。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他去做。而开展兴趣小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定方向,选择自己的组友,共同探讨,取长补短。

3)定期举行阶段性校内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区信息技术比赛。通过这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第二种同学,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息课,上课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 当然信息技术课没必要象主课那样那么紧张,上课还是比较轻松的,有时也让学生们上网浏览。我们让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查找资料,看新闻,做些有意义的事。有时候让学生们到校园网上做习题,他们可是很不情愿,往往登录到学校的聊天室去聊天,而每一次上课,都会要求能让他们上网。

电脑、网络──这些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迅速走入我们生活的时代宠儿,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上网成瘾症,也就是网痴。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对369名网痴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痴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网络为伍。

最容易令上网者成瘾的是“聊天室”。我们可以想象,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聊天室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这时有人会不经意的给你来一句问候 6

“你好!欢迎你来这里。”你以为对方是室主或者是管理员吗?当然都不是,对方也是聊天室里的过客,我们可以看出对方是个好客的人,但是我们不能马上把他确定为是哪种人,两人在聊天室里初次聊上的时候,往往不会立即聊到主题,而是先说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形成亲切气氛,这时最理想的话题就是业余爱好。其实聊天无外乎这几种情况:(1)交友,交友又可分为结交志趣相投者,和热衷于网恋者。广州不少中学生热衷、沉溺于网上聊天,甚至卿卿我我地做起网上情侣,教育界人士对此忧虑重重,这将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闲谈,并不是网络上的人都很单纯、爽快,他们往往会掩饰自己的身份,故意扮演成志同道合者。他们会漫无目的地闲谈,用来驱散精神上的单调和无聊。谈论的内容多半与自己无关,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学生们上网时,也往往出现以上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是怀着真诚,希望能在网上交到知心朋友,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习经验,兴趣爱好。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共同承担悲伤。有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能在网上获得刺激。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大多是独生子女,好奇心强,非常渴望友谊与心灵倾诉,网上聊天则给了他们放松交流的机会。但他们毕竟涉世未深,如果青少年长时间沉迷其中,容易过度依赖虚拟世界,产生空虚的感觉,引发心理常见病。面对网络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的不利影响,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一方面想为孩子购买电脑,另一方面又特别担心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网络,误入歧途,影响学习。然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尽管这些国家的电脑和网络的发展速度及普及率都远远高于中国,但中小学生并没有沉迷于网络中。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积极预防。因此家长、学校及社会有必要采取行动,担负起辅导中学生健康上网的责任。其中,家长是关键,孩子上网,家长不应该一味地指责或放纵,应积极地融入孩子的网络世界里,既是督促孩子学习,同时也是自己学习;家长也可以和孩子签订协议,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间,上网内容等;也可以把电脑放置在家中公共区域,不要放在孩子单独的房间内。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对学生在校内的上网内容也要严格监督。对于一些上网实践课,一定要有要求,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适当限制他们接触网络的次数和时间。

除了沉迷于上网外,游戏也是他们比较热衷的,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我们询问学生们比较擅长于信息技术的那些方面,竟然有同学说,比较擅长于玩游戏,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同学。有些游戏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有些需要周密的思路,玩这些益智游戏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要有节制。然而大多数游戏只会让学生玩物丧志。有时候,学生会偷偷带装有游戏的软盘到机房,对于这种情况应教育、制止。 7

第三种同学,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上课,就带其他作业来做,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也不完成。这种同学不太合群,比较内向和孤僻。曾经有一位学生,每次问他练习做好了吗?他总是回答说,“没有”。问他会不会做,他回答说,“不会”,事实上,这位同学的其他功课还是不错的。那么,我们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教学方式。

1) 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

上课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讲解Execl中数据筛选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把数据改成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如筛选幸运数字,内容包括简单筛选和自定义筛选。之所以要编这些数据,是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对这种星座、幸运数字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那么,让他们自己通过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运用到这方面上来的话,他们会很乐意、很积极地去做,而且对知识也记忆得牢固。刚开始,有些学生没有想到是简单筛选和自定义筛选的结合,仅使用简单筛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经过提醒,逐步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每位同学都算出了自己的幸运数字。

2) 改变教师上课的模式

信息技术课注重的是操作,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上讲台来演示刚才教师讲过的一些操作,并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操作步骤,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他们之间的想法比较相近。那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自己上来讲,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通过心理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我们不但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心理教育在我校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在学科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心理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浅谈信息技术录入操作训练中的”心理饱和”现象机其对策》浙江义乌市城镇职校张永光

②《中学生网上做情侣--教育界人士担心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利》羊城晚报 8

③《网络心理分析,迷惘旅人》2001.04.18新浪网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