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即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是一项持续的工程,需要坚持理念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校文化是一股不竭的动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无形资产的潜件建设。其实,班级文化也是如此。建设班级文化也是一项持续的工程,建设好了,班级文化也是一股不竭的动力。为了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我最近读了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有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一、“细心”作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

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认为教室布置须“细心”,得注意每一细节,还得随时留心,随时调整。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训,本学期我将“学勤虑深,志恒愿臻”作为本班的班训。班训不仅要上墙,让学生随时可见;班训还应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上墙容易入心难,需要班主任时刻的引导,在这一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己推荐班训,共同确定后让学生先写自己对班训的解读,并在全班交流,以后是每周的周一早读与全班同学一起读一遍班班,借以励志。其次是班级墙壁上贴学生写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通常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具体的情况有意识的张贴上去的。例如,针对有些学生上课爱发言但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发言,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效果,我就和班干部一起写了“深思”的警句贴在墙上,并在班会及其它适合的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再发言。针对学生前一段时间对学习不太认真,将注意力放在其它方面,又在墙上贴了培根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区,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园地既展示了优秀作业,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为了随时提起学生的注意,我将班级班规布置在前后门的显眼处,让学生一进门就会注意。

二、“爱心”帮你作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的班级认同呢?我个人认为作好这件事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只有我们确实是出于真心的爱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受私心的干拢,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与作学问。

(一)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要用爱心制定班级目标,引领师生向目标攀登 班级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一般指在整个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班集体要达到的一个指标。它包括学习、纪律、道德、班风等分目标,这些目标都可以用标语的形式写出来,或张帖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作为学生的座右铭张贴在学生的课桌上。 目标是航道上的灯塔,引领船只到达理想的彼岸;目标是GPS定位系统,让你永远不失航向。象本学年我在开学初就针对我班实际制定了相对的目标,由于我所带的班级是平行班,我将班级总目标定位在争取进入年段前五名,人人都有相对的发展与进步上,其它目标相对分解。让学生首先对班级建立认同感,通过开展丰

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形成。一般来说,现在最能调动学生们情感的就是大的体育竞赛活动,上学期我就很成功运用校运会和年段篮球赛的机会,空前地激起了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我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好学生选上来,为同学服务。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事实证明,较高的班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用爱心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作学问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注重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使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

三、“耐心”作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但是,制度的制定不是困难所在,而是长期一贯的执行,因此作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有耐心,耐心作好日常监督,耐心作好班干部的指导,耐心作好日常榜样的树立,耐心作好后进生的转化。

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认真学习校纪校规,然后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补充一些细则和具体的要求,使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时,我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上,主要是进行了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了班级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和量化积分表;二是进行长期的班干部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会管理;三是把树立各方面的表现出色的典型,把表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这三者结合起来,落实的效果不错。

在班级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进行着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只要有意识的利用班级文化具有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

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我们的班级会成为更为和谐班级,我们的学校会成为更优质和谐的学校。

 

第二篇: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文化的提升当然也就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是课程教学之外培养、打造学生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所以,班级文化也往往是通过集体的带动、环境的熏陶和丰富多样的载体活动达到渗透育人的目的,进而深刻地影响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制约班级学生的社会化。

一、班级文化及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文化的涵义。

所谓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物质表现形式。它包括: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组织文化、班级观念文化等。这些要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班级文化的整体。

2、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 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县农村学校的教室教学设施虽已基本能达到“两机一幕”(电视机、投影机、投影屏幕)的条件,但利用率普遍较低;教室中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或是没有形成定期出版、更换和专人负责的制度,从而难以达到宣传、影响的效果。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而农村小学生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使得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相对较差。

3)班级观念文化形成缺乏有效载体。班级观念文化,是在班级成员(教师和学生)相互的学习生活相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里的交往活动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活动外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作为载体来为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起推动作用。目前,就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农村小学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活动经

费的支出不足,不少班级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就使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4)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民族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很多农村小学的班级中找不到“个性文化”,除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还因为教师缺少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更缺少为此思索的空间。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有效改进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1、学校方面应从学生出发,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创建校园文化大环境。学校要树立学生终身发展观,追求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不求“短期效应”。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文化”育人的队伍中,大胆尝试“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校领导确立文化建设总目标,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拟定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再由各班级对照计划中涉及到的内容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浓厚的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大环境带动班级小环境的建设。

2、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家校”文化共建。开办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长学校,为家长送去正确的教育指导方法、前沿的教育信息,使他们看到教育的方向。此外,配合班级活动,请来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使“班级文化建设”触手得到延伸,促进“家校”共建。如,举办“我和爸爸比童年”主题会,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来体会生活的变迁、祖国的进步;组织学生与家长共植“亲子树”,在劳动过程中体验亲情的甜蜜,在小树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进行“大手牵小手”交通知识竞赛,在紧张的“学生——家长”竞答对抗中,增强彼此的交通意识,沟通了家长与孩子、学校和家庭。而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又是班级文化形成的有效载体。

3、明确班级文化主题,指明文化建设方向,办出班级文化个性。“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整齐的步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利用班名、班旗、班号的设计、征集,调动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集中体现了一个班的精神风貌。如,“蜜蜂”班、“雏鹰”班、“小荷”班、“火炬”班、“水手”班,以形象的事物象征了班级的精神,“诚信”班、“智慧”班、“上游”班则大胆地提出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和班级优势。不同的班名、班旗、班号体现出了班级文化个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为接下去的班级工作指出方向。当这些凝聚了学生创意和心血的标志出现在黑板报、运动场、宣传窗、校刊和每个学生的书本上时,学生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而这份自豪感也正是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动力。

4、完善班级文化制度,保证制度奖励经费,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个浓缩的社会,也需要有一定的“规矩”以成“方圆”。这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之为班级制度文化。它的制定和执行,应遵循“自主”原则和“正面鼓励”原则。组建

起一支能力强、作风严的学生督察、监管小组,进行“自评、自查、自治”;同时,尽可能发挥制度的正面鼓励、嘉奖作用,避免其消极惩处作用。其中,在解决奖励经费问题上,除了学校拨给班费途径外还可以每月开办一次“跳蚤市场”,把学生不需要的书本、文具、生活用品等拿来义卖,将筹集的资金作为本月的“嘉奖基金”,用于奖励为班级作出成绩或在某方面取得荣誉和进步的学生。

5、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农村学生身边的文化环境相对城镇学生是有差距的,学校图书室的规模有限;逛书店书市不便,家中少有藏书;在网络、电视等众多信息渠道面前吸收信息时,又普遍缺乏家长的指导。所以班级中更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书画角”、小名士挂像、“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文化氛围。另外“荣誉角”、“队角”等还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促进了班级文化的交流。环境文化其潜在的教育性,能使师生都受到陶冶和感化,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使学生易于接受,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终身受益。而创建环境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过程,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

6、利用农村优势,开发有效的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积极的班级观念文化。在班级观念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文化载体,如节日文化活动、小电视台展播、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采访团活动、小旅游团的采风游、主题中队会等。但以上载体中,农村学生相对缺少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和家庭文化活动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农村优势,不断开发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活动载体。如,可以就本地农村中某一优质果蔬的丰收季,开展“观察种植基地”、“采访果(菜)农”、“小小品尝会”等实践活动,然后再来为这一果蔬打入更大市场进行“广告创意发布会”的主题队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农村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更增添了农村学生的自豪感。再比如说,利用农村学生与动物、农作物的亲近优势,结合日记,写一写某动植物的跟踪日记,有条件的用照相机摄下与日记内容相吻合的图像资料,纪录小动物或农作物的生活、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这些不也正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吗?

可见,合理利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城市有它的文明、时尚之美,农村有它的淳朴、自然之美。记得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的班级文化现状,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是缺少班级文化,而是缺少挖掘班级文化的动力。动力哪里来,或许还是那个字:爱——一份来自对农村天地、对农村学生、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