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每年的感动中国都是含着热泪看完,今年亦是如此。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责任和担当,朱敏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退休之后他没有和妻子回到北京安想晚年,而是带着本来就是小学老师的妻子,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朱老师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看到这,我心里有太多的感动,是什么支撑他们放弃优越的城里生活而来到这样条件恶劣的山区支教,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人受不了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的。作为教师的我看到这夫妻俩无怨无悔,不畏艰难的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太多的羞愧。我在自我反省,我是在无怨无悔的教育孩子吗?很多时候心中是不是也充满了很多的功利性。

最让我感动是最孝女儿朱晓晖、同桌妈妈陶艳波的温暖亲情。

朱晓晖的父亲在20xx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杨乃彬是一个命运不佳的孩子,在小时候得了一种病,因发烧导致耳膜出血,从而丧失了他的听说功能但是,他却有一个永不会放弃他的妈妈陶艳波,她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孩子的先天残疾。陶艳波到北京学习唇语,教孩子说话,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教杨乃彬叫“妈妈”,都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陶艳波从头至尾没有产生放弃念头一次,一直耐心教导。老天被陶艳波打动了,最终杨乃彬学会了说话,只不过有些吐字不清。看到这里,我更加体会到了母爱的执着、忘我。就在这时,陶艳波做出了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行动,让杨乃彬上正常学校,接受正常教育,并辞职陪学。难道这不正是母爱无私的体现吗?在陶艳波的努力指导下,儿子先后考上了重点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与儿子同桌、陪读16年。遇到难题,陶艳波总是在心里想:自己不会儿子就更不会。有时为了一道难题,陶艳波要绞尽脑汁想一晚上,然后给孩子讲。他们母子俩就这样闯过一道道难关。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不为别的,就为世间伟大的母亲陶艳波而流,为她喝彩,她是母亲中的典范,她的母爱是世间最亮的一座灯塔,照亮天下所有的母亲。有许多人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还有人要给这个奇迹起名,有人说是“自强不息的杨乃彬”,有人说是“母爱的光辉”,而我却认为这个奇迹的名字叫“母亲”

到此,我对亲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心里更有了好好孝敬母亲的决心。

对于这些获奖人物,总是心生敬佩。除了有最美的乡村教师——朱敏才 孙丽娜,十三年相守,守护父亲的朱晓晖,同桌妈妈陶艳波,还有有十月出塞,大器初成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有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的好心人“炎黄”——张纪清······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们的事迹却感动着每个人的灵魂,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陶冶每个人的情操。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美。所以,那些感动祖国母亲的人无处不在,正因为有这些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

 

第二篇:20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2015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观后感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于2月18日落下帷幕,看似平静的一年,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感动故事。他们都是最最平凡的人,确因为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宽容与忘我的奉献,让我们敬仰。把平凡的事做好本身就已经不凡了,他们不仅做好了,而且做到了极致。他们的坚持与奉献让我震惊,让我汗颜,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观。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不断的坚持,我们的人生也必定不凡。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是陇海大院的颁奖词。读完,很温暖,就像其他的获奖者一样,他们所传达的是爱。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单个的个体,没人能替另一个人活,即使是父母,是亲人,是朋友,每一段关系,都需要承担与付出,而且是长久的付出。

让我最感动的是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的事迹。我是母亲,是否有勇气做儿子16年“同桌的你”?这份责任,需要多浓厚的爱,需要多强大的责任心。她的儿子是有多幸福。他们的家庭是富有的,一个家庭,相互之间可以付出如此多的支持与爱,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这是陶艳波夫妻共同的信念。责任一词,说起来太容易,做起来太难。现如今社会,有多少父母狠心抛下自己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困境。陶艳波的事迹要让多少人重新审视责任的重大。审视一下自身,是否忙于各种远大前程,而忽视了那些我本该承担的责任?人生不必轰轰烈烈,不必繁花似锦,因为一切终归回归平淡,平淡的背后是责任,是亲情。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为照顾病重的父亲,女儿放弃了自己的所有。这种放弃,如此洒脱,如此决绝。每个人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上,父母给了我们一切,最后还要放我们自由地飞翔。有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却忘记了已经不能跟我们一同飞翔的父母。朱晓军的选择是多么的明智,不是所有人愿意去承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和无奈。有多少人只会在父母永远远离了自己才悔不当初。究竟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失去了亲人,就像失去了人生中的一盏灯,心中少了一份依靠于归属。家是构成国的瓦,每个家庭幸福,国才会富强文明。一个人由家庭走向社会,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才会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所以,追求那遥远的梦想时,均一部分梦想给自己的亲人吧。因为,亲人并不会永远地陪在自己身边。

养育、照顾我们的亲人,是责任,是义务,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病人负责,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就是肖卿福。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xx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xx年的十万分之0.5。20xx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只有对病人发自内心的责任心,可以让一个医生克服对麻风病的恐惧,给了麻风病患者一个希望。一个人的一生太过短暂,42年已经占了一半。回想自身,是否愿意拿出一半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事业,奉献给别人的生命。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肖卿福告诉我们,努力做好一件事就好。这件事并不是大众都愿意去做的。能做好自己的职责,是否就是人生的意义。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做好的事情却并不多。我们整天囿于各种诱惑中,是否想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人的生命,

只有自己,会枯萎;有了别人的加入,生命才会多彩。我们不知在为自己活着,从别人身上体现我们的光辉。

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在人们浮躁的内心中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它不断让我思考我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应该抛弃什么,坚持什么。去掉浮华的光环,人生的背后是种种的琐碎,因为个人的坚持,在种种琐碎中实现了自己的不平凡。陶艳波用16年让自己的儿子与同龄的孩子一样优秀,以后还会持续下去。朱晓军用13年给自己的父亲一个更加幸福的生活。陇海大院用39年实现一个爱心接力。

十个故事,故事不长,故事也很简单,但每个故事传达出的精神却如此震撼。10年,二十余年,16年??这些数字已经足够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们的品格因为这些数字,变得如此坚实,可靠。我们整天想着要做这做那,眼光长远,恰恰忘却了自己的周围。我们需要的只是沉下心来,接过那份责任,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最需要的是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所以当想要敷衍了事时,问一下自己,做好了吗?想要逃避责任的时候,问问自己,有权利选择逃避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