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读书心得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格林小学 苗颖群 那日去书店买书,想买的书没买到,但是在书店看到书架上摆着《一问一世界》,翻开见着希拉里、杰克-韦尔奇、马云、周国平、章子怡等与杨澜的合影,又见文字中对新闻人的使命与素养阐述备至,很有吸引力。花了一个晚上多点的功夫,全部细细读完,杨澜和朱冰合著的,带有传记性质的一本书。杨澜是谁,估计很多地球人都知道了,至于朱冰是谁,估计很多地球人都不知道,但这无关紧要。我们主要是要看书的内容。

这部书主要写的是杨澜的《杨澜访谈录》的起源、成长及成熟过程,整本书将三件事交织一起展开写作,第一件事是杨澜本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第二件事是《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第三件事是与这些被采访的“大佬”过招,杨澜以及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造这个有价值的节目。这本书是杨澜生命中近十年的成长历程,杨澜以自己的视角写自己和她的嘉宾为主,朱冰以他人的角度写杨澜和她的团队为主,一章一个拼接,独特的结构,不同的声音,却汇成了杨澜近10年传媒生涯的点点滴滴。

我们大家都知道杨澜,欣赏杨澜,是因为她出名很早,是因为她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出色,越来越成功,可是除了她的亲人和身边的工作团队,有谁知道这成功后面的努力和艰辛。她或许天资聪明,可是一个人要变成如她一般具有深遂的思想、宽阔的视眼、浓厚的人性关怀,不是天资聪明就够了的,背后的全力付出和努力,对人性的关注和善良,才是支持。

记得曾经看过一期采访吴征的电视节目,谈到他们夫妻二人创业初期,杨澜对于电视节目的那种纯粹,甚至有些单纯的执着,吴征忍不住流下了泪水,说:“杨澜太不容易了,她真的非常不容易,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只能看到杨澜和嘉宾侃侃而谈,但是有谁知道,在她采访之前要做多少功课,看多少关于采访人的资料,对于采访嘉宾的个人经历编导就必须准备50页完整的嘉宾资料,这些资料杨澜不仅要熟悉还要记住每个细节,这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杨澜自己也提到,当年刚去美国留学的时候采访过基辛格,问的问题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甚至没有任何重点的提问,几乎是对任何人都可以问的问题。但是第二次采访基辛格的时候,她提前通读了他的全部外交著作,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所以这一次访谈非常从容,以至于基辛格侃侃而谈,竟然都忘记了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就像杨澜说的,必须与嘉宾“交

浅言深”,这就要对嘉宾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任何一个小的信息点都不容错过。

从书中看到《杨澜访谈录》早期的核心策划人正是以严谨、犀利和善辩著称的蒋昌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一句醍醐灌顶式的总结,将当年蒋昌建送上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的宝座。而现在针对每一个嘉宾,蒋昌建和他的团队都要研究嘉宾背景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准备出五花八门的问题供杨澜现场备用。配合着节目的精彩蜕变,节目在成立的第九年,管理团队建立了《杨澜访谈录手册》,让节目第一次有了制度化、规范化手册,从此节目定位更加清晰,选题更加明确。

通过书中对于这段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优秀、团结的团队是多么重要,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我认为不管是做媒体还是做教育都是一样的,杨澜的成绩不能说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是团队努力的成果,我们学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团结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变的更优秀,我相信,咱们格林小学一定会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

一时的成功我们可以归结于偶然、侥幸和机遇,但是对于年轻的中国电视来说,一个节目能稳健地走过10年,并仍然不断在求新、求变,这不得不说源自于“每一次的充分准备、专业和高效”。

看过《杨澜访谈录》的人都知道,节目的嘉宾基本是影响一个时代的人物,采访的过程并不只是单纯关注嘉宾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侧重于人性本身,名人、伟人他们本身也是人,他们

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而杨澜的提问与嘉宾回答的过程正是试图告诉我们,他(她)影响了什么?他(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们在某个时间做了某些事?是哪些人通过什么方式对他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他们对于某件事是怎样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什么原因?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为什么他们会不同?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xx年杨澜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

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成功,才是正道。

本书的精彩语录实在多不胜数,不是说相声,也不是卖弄辞藻,而是从这个世界所听出来的声音,句句销魂。我忍不住给大家分享一下:

“盖茨和巴菲特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投资、创业的巨大成功,也不仅体现在捐赠的巨额数字,而体现在他们为我们做出了一种示范: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他的奴隶,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成为富有者。”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和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周国平:“有趣的是,你们会想象不出,这是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我看见老人们一脸天真,聚集在公园里做儿童操和跳集体舞,孩子们却满脸沧桑,从早到黑被关在校内外的教室里做无穷的功课。我看见学者们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有了空前热闹的学术气氛。我看见出版商和媒体亲密联盟,适时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畅销书,成功地把阅读由个人的爱好转变为大众的狂欢。我看见开发商和官员紧密合作,果断地将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老街区夷为平地,随后建造起千篇一律的大广场和高楼群。我看见许多有趣的事物正在毁灭,许多无趣的现象正在蔓延。我不得不说,我生活在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

“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这些句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句:“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是的,真正的成功是什么?比成功更重要的应该是人的内在品质与坚持。人有职务高低,贫富悬殊,但内心的丰富与幸福却与它们无关。这让我想起了孟子的至理名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放下自

我,心态平和,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认认真真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我们就有可能享受幸福,感动他人。

杨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喜欢看书的女孩,她一定时沉静且有着很好的心态,一定是出口成章且优雅知性的女人。

在我心中,杨澜就是一本书,清新素雅,耐人寻味。

 

第二篇:一本好 一个美妙的世界 第56号教室读书笔记

一本好书,一个美妙的世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南京市方兴小学 刘小燕

之前,在青年教师读书会议上薛校长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没有立即向薛校长借过来。其实我对外国的类似的这样的教育作品不是很感兴趣,一直都认为国外的素质教育要比中国的要成功的多,我拿来也没什么用,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反而徒增一些内心隐隐的伤痛,又要一番感慨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所以,想想不看也罢。而当薛校长把这个作为任务布置给我的时候,没办法,只得看了。直到看到了尹建莉的这篇文章,“这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它适合美国人看,也同样适合美国人以外的中国人、韩国人、印度人看。”“更多的是感动。”到底这是一本怎样的让人感动的写正确教育的书呢?在这里也非常感谢薛校长没有让我错过这么好的一本书。

首先,我想来说一说本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一次次读书的过程中,我都会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雷夫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是那么的爱学生,能作为他的学生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老师。雷夫老师敢于讲真话,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完完全全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对于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和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他都能在书中毫不避讳的说出来。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老师。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这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老师。最可贵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绝对不是先从客观方面去找原因,找借口,而是进行积极思考,及时去纠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去摆脱困扰。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和儿童观,我将努力以“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不断地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这本书为什么能感动整个美国?为什么能畅销全世界?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让人感动的写正确教育的书呢?就此谈谈我的一点体会吧!

第56号教室,这个普通的教室,却又那么不平凡的教室。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雷夫老师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人性永远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老师的责任是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雷夫老师就如同一般老师一样时也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去教学孩子。例如:用高压的方式,让孩子惧怕而遵守规定。结果是无效的,然而他的心里一直认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在上课的头一天,他就把科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教给了学生。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56号教室是学生的避风港,雷夫老师就是上帝送给这些幸运儿们的礼物。学生们可以尽情享受莎士比亚、经济学与摇滚乐班上独有的经济制度等。他让孩子们了解团队合作、语言的力量,以及正确处理金钱的态度。对这些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位心灵导师,教导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正像雷夫说的,年轻的时候,他面对学生的错误,也曾发怒、沮丧,我现在也处于这种状态,但是“对小事发火,重要议题就得不到处理”这句话,让我警醒,有时就是为学生的突发状况而生气,耽误了正常的教学,现在想想确实很不值得,也许换一种角度和心情来对待,就不会这样。教师这份工作,真的是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进而有所提高。

书中第11页,雷夫与学生丽莎的对话,就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自己曾经处理类似事件的影子。“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而那时的我,因为学生不带作业,而采取一些和这件事情无关的惩罚方法,错失了使事情向好处发展的机会。

“每天浪费2-3分钟,一个学期就会浪费200-300分钟,是五、六个小时!”这也是我一直跟我们班学生和家长提及的事情,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早一点到

校,多争取一些时间用来读书背诵。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要把握利用好早晨的宝贵时间。现在想想我只是强调了早读的时间,套用雷夫老师的那句话:我想,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一直不停地出现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使我明白:一名好教师,在他的教室里要有课程意识。雷夫老师的五十六号教室充盈着课程。这个课程是结合教材的学习给我们师生发展设置了一个向上发展的台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入学科的学习。

我觉得雷夫最为精彩的就是他的疯狂之举之一莎士比亚课程,通过这一课程把师生卷入一件伟大的事情中。师生在这一课程中发挥创造性,把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赢得自信,不断获得高峰体验。

我觉得此书不仅适合老师看,作为家长,也应该看一看,因为,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父母的责任。 这本书,好就好在能让我们反思: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是以利益引诱孩子,让他们认真学习,劳动?还是告诉他们认真学习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将来,而劳动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当我们期望孩子谦谦有礼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以身作责?当孩子不诚实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反省,自己是否言而有信?当孩子出现错误与失败的时候,我们是越俎代庖,还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当孩子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是置之不理,还是耐心地与之讲解?而我们带孩子出游的时候,有没有让孩子自己事先去了解目的地的地理及人文知识?当孩子想要参加某项活动时,我们是不是以学习紧张为借口而阻止他?我们是不是不管孩子有多么小的进步都会为之而喝彩?孩子的喜好与特长我们知道吗?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吗?分数与想像力、创造力哪一个更重要?

书,虽说已经读完,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思索。“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相关推荐